司马迁为什么一定要写史记?是什么让他不惜耗费14年时间?

作者:小千 更新时间:2025-01-21 点击数:

【千问解读】

今天小编就给大家带来为什么一定要写,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帮助。

第一次阅读《史记》是在初中的时候,当时读其中的文章就像读小说一样,非常刺激。

每一个人物都非常真实,故事也跌宕起伏,很有意思。

后来年纪稍大,就去更多了解司马迁的生平。

司马迁一辈在从事跟历史有关的工作。

他不仅阅读过很多史料,年轻时还听从父亲的建议,遍访全国,游历过山川名胜,从很多人身上听到许多真实发生的故事。

后来他几乎又用了一辈子的时间,来编纂史料。

不过,我们对于司马迁,其实既熟悉又陌生 。

几乎绝大部分中国人都听说过他的故事,但对于他最后的结局却几乎十分陌生。

司马迁在写完《报书》后,就几乎没有再露面。

在这篇可以称为司马迁最后遗言的《报任安书》里,我们可以从中一窥这位饱受赞誉的历史学家,为何要用14年的时间,却写《史记》的原因。

司马迁写的《报任安书》,就是给自己的老朋友任安写的一封信。

汉武帝年间,太子因巫蛊之乱跟翻脸,最终不得已,只好起兵,但未能成功,太子刘据被杀。

这场风波对朝廷都产生极大的波动,昔日太子起兵时,曾求助于任安,但任安关闭城门,没有出城应援,事情过后,汉武帝对任安等没有投靠太子的人进行犒赏。

但是,过了一段时间后,汉武帝的态度出现反转,认为任安不帮助太子,实际是,所以就要把他处死。

任安听到消息后,就给司马迁写了一封信,希望他能帮助自己向汉武帝求情。

而司马迁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给任安回复了一封书信。

在书信中,司马迁提到自从遭受宫刑后,就在朝堂上无法抬头,饱受屈辱,对于皇帝也只能讨好。

这既是说明他无法帮助任安向皇帝求情,更在于司马迁也讲出了自己的困境。

换句话说,对于司马迁而言,他用14年时间写《史记》,不仅要消耗大量的时间和精力,更重要的地方在于,他是以一种屈辱的姿态在活着。

在中国历史上,那些遭受宫刑的人,不仅被认为是身体残缺,更是在人格上也会被瞧不起。

秦汉年间的宦官,即便身居高位,手握大权,依然会被人瞧不起。

而且,像司马迁这样遭受宫刑的而言,他们会被人认为是贪生怕死。

这种屈辱和打击,更为致命。

司马迁是一个重视名节的人,他在《报任安书》里曾提到,名节是君子所必备的要求之一。

可是,司马迁仍是选择在这种屈辱和不解中,继续编写《史记》。

这个时候,他已经没有双亲,身边能够谈心的好友也几乎没有。

在这种屈辱、孤独的环境下,司马迁依然愿意用14年时间去编纂《史记》,这已经不是简单的爱好,背后则是更深的因素。

家族对于司马迁的影响自然是极大。

司马氏从周朝时就担任太史,专门记录历史,研究天文。

虽然司马迁在《报任安书》里说,这些掌管天文历史的官职,没有任何地位。

可这种家族延绵的传统,对于司马迁仍有很大影响。

他在年轻时就被父亲以太史的方向培养。

司马谈去世前,也曾把记载历史的重任交给司马迁,并明确讲过,这是家族的传统,让他不可断绝。

所以,对于司马迁来说,他的身上背负着先祖的传承。

当然,仅是这样还是不够的。

对于司马迁来说,他也有自己的抱负。

用司马迁的话来说,就是“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

”这种抱负,已经是直追古今圣贤,即便是帝王将相也不可比较。

司马迁知道,如果他没有写完《史记》,如果他选择提前结束自己的生命,那一切都会化为泡沫。

在这种情况下,司马迁选择继续活下去,选择用14年的时间,却写完这本《史记》。

八分今天阅读《报任安书》时,依然能够从中感受到司马迁当日的那份心情。

个中滋味,实在复杂。

事实上,这本书在写完以后,仍然面临失传的风险。

因为《史记》中记载的很多内容,让汉武帝十分不满,其中对汉武帝时期的事情,并没有全部持赞许态度。

在写史书时,他不仅没有用丑化的笔法去写项羽,还用一种赞许的角度看待这个建国最大的敌人。

这份勇气,不是一般人可以拥有。

所以,《史记》在成书后,也差点遭到查封。

而司马迁也清楚这个结果。

所以,他做了备份,把《史记》藏起来,留待将来,传给后人阅读。

也就是现在的我们。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声明:本文内容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如有内容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及时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第一时间安排处理

加入收藏

司马迁为什么一定要写史记?是什么让他不惜耗费14年时间?

点击下载文档

格式为doc格式

  • 账号登录
社交账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