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真有这么一个结拜仪式 为什么说桃园结义的老大不是刘备

作者:小菜 更新时间:2025-01-13 点击数:
简介:有个叫“情同手足”,词义很理解,指的是两人的关系如手和脚,一日也离不开;比喻情谊深厚,如同兄弟一样。

《》第四十一回:“辛环曰:‘名虽各姓,情同手足。

”这里指代

【千问解读】

有个叫“情同手足”,词义很理解,指的是两人的关系如手和脚,一日也离不开;比喻情谊深厚,如同兄弟一样。

《》第四十一回:“辛环曰:‘名虽各姓,情同手足。

”这里指代的是“异姓兄弟”,就如《演义》中的刘、关、张,他们在桃园行结义之礼,此生就兄弟相依了。

其实,所谓的“桃园结义”,只是罗贯中给大家布的一个局,即所谓,“兄弟同心,其利断金”,这拈香一跪,就将三个本不相干的人绑上了同一架战车。

只是,正史中并无三人结拜为兄弟的记载,三个人走上汉末的历史舞台,是各有因缘的。

三个人的人生交际,是在人生未发达时。

幽州涿郡涿县(今河北省涿州市)人刘备,自称为汉皇室之后,只是,传到他这一代,早没了皇室气象,尤其是父亲早亡,一家人无糊口之粮,穷困到上街与母贩履织席为业。

穷则思变,做一辈子街头小贩,并不是刘皇叔所愿,所以,在母亲的支持下,他开始外出游学,期间,受人资助,才完成学业。

刘备相貌奇传,加之他对外宣称的皇族身份,所以也吸粉不少,其中,有两个马贩子觉得刘备将来会成大器,所以提前投资,馈赠他大笔钱财,刘备便用这些钱财招兵买马,组织起一支队伍,跟随校尉邹靖征讨黄巾军。

刘备因为平乱有功,战后,被委任为安喜县县尉,从而走上了武装夺取天下之路。

在刘备起家的队伍中,有两位他所倚重的将领,一个是他的同为涿郡人的老乡张飞,另一个河东郡解县(今山西运城)的。

在《》中,张飞与关羽的出身信息非常少,家世背景缺如。

山西的关羽之所以跑到河北投靠刘备,是因为他在家乡犯了事,才“亡命奔涿郡”的。

正史中并无三人结拜为异姓兄弟的记载,但是,对于他们之间的情谊却有说明:“(张飞)少与关羽俱事先主。

羽年长数岁,飞兄事之。

(《三国志·蜀书·张飞传》)”“(关羽)与先主寝则同床,恩若兄弟。

(《三国志·蜀书·关羽传》)”。

罗老师在创作《三国演义》时,可能正是依据这样的史实,想当然地杜撰了一个“桃园三结义”的温情故事。

如果历史上真有这么一个结拜仪式,能称老大的并不是刘备,而是关羽,因为关羽年长刘备一岁。

正确的排序应该是这样的:关羽—刘备—张飞。

关羽(160-220年),字云长,河东郡解县人,东汉末年名将,与张飞一同被称为“万人敌”。

刘备(161年-223年6月),字玄德,幽州涿郡涿县人,西汉中山靖王之后,蜀汉开国。

张飞(约163-221),字益德,幽州涿郡人氏,三国时期蜀汉名将。

——以上据百度百科 一次连长幼都分不清的结义,其实是场假结义。

有人认为罗老师之所以要“安排”他们仨结义为兄弟,是为了刻画人物的需要。

其实,在老黄看来,这个设计是非常失败的,关、张二人本来是靠本事吃饭的,都是“万人敌”,即使有没有刘备“义弟”这个身份,他们的功绩也是不容抹杀的。

但是,如果加上了这一层“兄弟”关系,就让二人与“裙带”脱不了干系。

在《三国演义》中,他们兄弟之间的关系,也确实影响到人们对他们功绩的正确判断,尤其是,在分兵派将及战后总结时,都会顾及刘备同志的感受,对于关、张二人的使用与奖惩也颇为谨慎。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加入收藏
               

历史上真有这么一个结拜仪式 为什么说桃园结义的老大不是刘备

点击下载文档

格式为doc格式

  • 账号登录
社交账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