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信为何至死也不背叛刘邦?
【千问解读】
「本文来源:亮剑东南」
秦朝末年,楚汉相争,最后刘邦夺取天下,建立了大汉王朝。
韩信是他旗下的重要功臣,最后却死于吕后之手。
在攻灭项羽之后,处理韩信就成了刘邦的首要任务。
刘邦先是夺去了韩信的军权,将韩信从齐王改封为楚王,然后褫夺韩信的王爵之位,改封淮阴侯,此后更是寻找机会,借助吕后之手逼死韩信。
为何韩信至死也不背叛刘邦?本文来就此进行深入剖析。
韩信的起家过程
韩信能够咸鱼翻身也是秦末大起义项梁起兵之后,韩信看到了改变命运的机会,他一开始追随项梁,项梁很快战死了,然后韩信又追随项羽。
韩信作为项羽身边的侍从出了很多点子,但是项羽这个人刚愎自用,就连范增的意见都未必听,更别说是韩信这个无名之辈了。
时间长了,韩信觉得在项羽身边无法施展自己的才能,于是他选择投靠了刘邦。
但是韩信刚刚加入刘邦的时候,他的境遇并没有好转多少,同样不受重用,只在刘邦底下做了一个小官,还不如原来的地位。
在韩信就任期间,还曾犯法被判处死刑,韩信的同案犯都被杀掉了,眼看要轮到韩信,他利用最后的机会毛遂自荐。
他说汉王是要夺取天下的人,为什么要杀壮士呢?言下之意是我韩信能够帮助汉王夺取天下。
他的言行举止获得了刘邦的亲信夏侯婴的重视。
夏侯婴就是刘邦在彭城之战大败逃跑的时候,把刘邦扔下的儿子女儿捡回来的刘邦的御用司机。
夏侯婴虽然名气不大,但可以说是历史进程中的一位关键人物,他也是韩信的第一位伯乐。
经过跟韩信的长谈,夏侯婴觉得这确实是个人才,就把他推荐给了刘邦,刘邦给了韩信一个治粟督尉的官职,这个官位是管理粮食生产的官员,但是在这样一个职位上,韩信并没有表露出什么过人之处,刘邦也觉得这个人平平无奇。
▲韩信剧照从韩信早年的经历可以看出来,韩信虽然是个军事天才,但他的才能是在指挥作战方面,至于其他方面他并不擅长,但在这个时期,韩信又结识了他生命中第二位伯乐萧何。
萧何主管内政后勤,是韩信的顶头上司。
萧何经过和韩信的数次长谈,认为这是一个奇才,也把韩信推荐给刘邦。
但是刘邦觉得韩信竟然治粟督尉都没有干好,凭什么说他能够干更高的职位呢?所以仍然没有重用他。
韩信也对现状很不满,最后他选择了逃走。
刘邦没有发现韩信的才能,但是萧何发现了,所以在韩信逃跑之后,就有了著名的“萧何月下追韩信”,在韩信跑出去几天之后,硬是把他劝了回来。
经过萧何的反复劝说,虽然刘邦没有看出韩信有什么特殊之处,但是他相信萧何的眼光,最后刘邦被萧何说动正式任命韩信为大将军,而且这个任命仪式很隆重,选择了良辰吉日,给了韩信很高的待遇,也为韩信日后的成功做了保障。
韩信之所以不背叛刘邦,主要和韩信身上的三个性格特点有关,这些性格特点既有韩信的性格优点,更多的是韩信的性格弱点。
以下进行详细阐述,请读者们自行取舍。
▲韩信领兵作战图(剧照)韩信的优点:待人忠诚,有恩必报
和刘邦相似,韩信早年也是一个无赖,游手好闲、不干正事。
他在家乡既不种田劳动,也没有做生意的本事,想当一个吃官俸的人,也没人推荐,所以韩信的生活穷困潦倒,吃饭都成问题。
于是韩信到处混吃混喝,他曾经连续几个月在一个亭长家里蹭饭,导致这一家人对他从未有过好眼色,对韩信冷眼相待,韩信非常愤怒,但也毫无办法,甩下一段豪言壮语以后扬长而去。
刘邦和韩信都属于底层人员,但是刘邦早年的境遇比韩信就强多了,刘邦至少是一个亭长,算是秦朝一个基层公务员,是能够保证基本生活的,而韩信则是彻底的一事无成。
在离开亭长家后,他还是没有解决吃饭问题,无家可归,几乎饿得无法活下去。
此时,河边一个替人洗衣服的婆婆,发现他一坐一天饭也不吃,看他可怜,给了他饭吃,接济了他几十天,这就是著名的漂母施饭。
韩信吃了饭有了精神,就跟洗衣服的婆婆说:“等我以后发达了,我一定会重重报答你的!”不过这个洗衣服的婆婆并没有将此事放在心上,她对韩信说:“你身为大丈夫,应该想的第一件事是如何养活自己,而不是要靠我来接济你给你饭吃呀!你先养活自己再说吧,至于我,你不需要报答我。
”
但是后来韩信发达了,给了这个漂母很多钱作为回报,就是所谓的一饭千金这件事,说明韩信的性格里有种心重义的一面,而这点也是他不背叛刘邦的原因之一。
在刘邦任汉王后,发动楚汉战争的时期,韩信被任命为大将军,征讨各国,屡立奇功,他感念刘邦的信任和重用,因此也不曾考虑过造反。
▲韩信剧照韩信的缺点:政治素养不够,轻信刘邦
刘邦封韩信为大将军,从此之后韩信的人生就进入了一个新的建功立业的阶段。
在此期间,刘邦与韩信的关系是什么样的呢?首先刘邦对韩信有知遇之恩,韩信在遇到刘邦之前只做过一些小官,而在刘邦手下成为一个独当一面的大将,后来还被封为齐王,说明刘邦确实是重用韩信的,这点毋庸置疑,但是同时刘邦对韩信也是时刻防备的,他采取非正常的手段,夺韩信的兵就有两次,第一次是刘邦被项羽包围在荥阳的时候,刘邦逃出荥阳后,飞奔入刚刚打下赵代之地的韩信营帐,军中冒充送信的使者闯入韩信的卧室,当时韩信还在睡觉,刘邦就把他的兵符和他的部队都带走了,然后让韩信另外发展队伍去打齐国。
第二次就是前面说的消灭项羽之后,其实韩信一直都是属于刘邦集团,刘邦完全可以使用正规手段拿掉韩信的兵权,但是他采用了这种非正常的手段,就说明他对韩信并不信任,而且是时刻提防的。
所以刘邦对于韩信的态度就是既重用又怀疑。
▲韩信剧照那么韩信对刘邦的态度又是怎样的呢?虽然韩信这个人并不具备政治敏感度,他没有意识到刘邦为什么要采用非正常手段夺自己的兵权,但是别人就不这么看了,比如在韩信大败出国的大将龙且之后,这时刘邦阵营的实力眼看要超过项羽阵营了,项羽也有点担心,就派出使者去游说,使者对韩信说,刘邦屡次背盟言而无信,项羽对刘邦仁至义尽了,刘邦却总是恩将仇报,而且阁下能够有今天的地位,还不是因为有项羽,如果现在把项羽消灭了,下一个就轮到你了。
你本来和项羽也是老熟人,为什么不与楚国联合呢?这样的话你就可以和项羽刘邦三分天下自立为王了。
项羽派人游说韩信是他人生中难得一见的比较明智的一个外交政治的手段,但这样一个举动在韩信身上并没有发生效果,韩信的回应是:“我之前跟随项羽的时候,人微言轻,当了一个小小的侍从说的话都是耳旁风,但是汉王却对我言听计从,还让我当上大将军,士为知己者死,我不能背叛他。
”但是韩信和项羽还是敌对的状态,他说这样的话也属正常,但是接下来韩信身边的谋士蒯通来劝说他,蒯通同样建议韩信自立为王,三分天下,且他以吴越争霸时,文种范蠡和越王勾践的例子来说明。
当初勾践被夫差打得都差点灭国了,但是在文种范蠡的帮助下最后复了国,还打败了夫差,这样两个大功臣的结局又是怎样的呢?范蠡功成身退,成为一个成功的商人,而文种不肯走,最后被勾践杀掉了。
所以“兔死狗烹,鸟尽弓藏”,作为一个功臣,如果你的功劳积累到了一定的程度,最后必然是功高镇主赏无可赏,最终只能杀掉功臣。
蒯通的说明就比项羽的使节说得更加深入一些了,但是韩信认为自己的功劳很高,大概刘邦不会那样对待自己,最后没有采纳他们的建议。
在这样一个攸关生死的决定上,韩信就犯了一个严重的错误,他是基于自己的想象,而不是现实的考量做出决策,这是他不肯背叛刘邦的原因之二。
韩信的弱点:错判局势,没有长远眼光
韩信是一个绝世将才,战无不胜,攻无不克,但是韩信的缺点也很明显。
比如韩信曾经评价项羽说他是妇人之仁,缺乏政治眼光,但是韩信评价别人精准,却没有意识到自己也有同样的毛病,实际上韩信和项羽有很多相似之处,两个人同样是重情重义,也同样的缺乏政治才能和眼光,他不知道君王和臣子之间应当如何以权势运作,而且他对天下大事也有误判。
所谓的天下大势,就是到了汉朝这个历史阶段以后,今后的历史走势是分封制还是集权制。
秦朝之前是分封制,从秦朝开始采用了中央集权制,也就是郡县制,在当时有很多人对秦朝二世而亡有这样一种看法,他们认为秦朝灭亡的原因就是采用了中央集权制,所以说后世的王朝还是应该恢复分封制。
显然韩信也是这种观点的拥护者,他认为自己可以安安稳稳的当一个诸侯王,但是他没有看出来,回到原来的分封制是不可能的,中央集权制是一种趋势,这就是我们说的天下大势。
▲韩信与刘邦畅谈军事部署消灭项羽之后,韩信的命运首先是被刘邦临阵夺权改封楚王,这是刘邦背信弃义的第一步。
刘邦可以说是政治人物的典型代表,他们往往会许诺许多政治好处,但是事后打折扣地兑现,有时候还会出现矛盾,怎样解释全凭政治人物自己决定,所以作为明哲保身的臣子,对自己主子的基本态度应该是认清关系形式,不要在乎许诺的政治好处,关键在于政治人物的想法。
政治人物并非都是非黑即白的坏人或者好人,而是政治本来就是一场表面冠冕堂皇背后勾心斗角的游戏,所以人性的阴暗面在政治人物身上也会表现的特别明显。
结语
韩信虽然待人忠诚,有恩必报,重情重义,但是他更多的是认不清形势,摇摆不定,没有政治素养,错判局势,轻信刘邦,没有观察政治局势的长远眼光,这是他为何至死也不背叛刘邦的原因,也是造成他最后悲剧结局的原因。
韩信作为一个拥有军事天才的将才是合格的,但是他卷入了后期权力斗争的政治漩涡之中,最终落得身败名裂的结局。
声明:本文内容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如有内容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及时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第一时间安排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