皇帝什么情况下才会吃满汉全席?

作者:小千 更新时间:2024-07-15 点击数:

【千问解读】

可能大家都会非常好奇满汉全席到底都有些山珍海味,皇帝难道天天都会吃满汉全席么?其实并不是这样,满汉全席也是非常耗时耗力的,很多食材可能需要提前一个月准备才能做好。

而且皇帝们也没那么奢侈,餐餐都要吃满汉全席,那也有点太说不过去了。

其实满汉全席一般也只会在比较重要的日子或者场合才会做出来。

可能平日里皇帝吃的也很一般,下面就为大家介绍一些真实的满汉全席,一起来看看吧。

皇帝什么情况下才会吃满汉全席?

上世纪90年代,香港影星张国荣、袁咏仪、钟镇涛等主演的电影《满汉全席》(又称《金玉满堂》)向观众呈现了一场“满汉全席”的视觉盛宴。

满汉全席丰富的菜品、精美的菜点、讲究的礼仪,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那么,清朝皇帝是不是经常吃满汉全席呢?

答案当然是否定的。

实际上,所谓满汉全席从未在清朝宫廷中出现。

晚清时期小说《海上花列传》第一次出现“满汉全席”的说法,也只是强调菜品丰盛,并没有记录具体食谱。

至于近些年各大酒楼推出的满汉全席,则是追求一种饮食体验,或者满足“炫富”的心理。

皇帝什么情况下才会吃满汉全席?

我们知道,清朝入关之前,一直居住在东北寒冷地区,对于饮食没有更多追求,无非是吃饱、吃暖为目标。

因此,清朝的宫廷菜肴里,火锅一直承担主力军的责任。

乾隆六十年(1795年)正月初一日,是一年一度的春节。

当晚,乾隆皇帝在宫中举行盛大的宴会,邀请王公贵族和朝廷重臣参与。

宴会菜单如下:

“鹿肠鹿肚热锅一品、燕山药酒炖鸭子热锅一品、肥鸡鸡冠肉热锅一品、山药葱椒鸡羹热锅一品、托汤鸡一品、羊肚片一品、燕窝脍鸭子一品、清蒸关东鸭子鹿尾攒盘一品、烧肥抱肉攒盘一品、象眼小馒首一品、白糖油糕一品、年年糕一品、小菜五品、咸肉一碟、粳米干膳一品。

数一下,光是各类火锅就占了4个。

清朝末代皇帝溥仪在其自传《我的前半生》里,提到“进膳”的场景:“平日菜肴两桌,冬天另设一桌火锅,此外有各种点心、米膳、粥品三桌,咸菜一小桌。

由此可见,清朝皇帝对火锅真是情有独钟。

皇帝什么情况下才会吃满汉全席?

那时候,宫廷宴会也没什么讲究。

最初甚至连桌椅都没有。

《满文老档》记载:“贝勒们设宴时,尚不设桌案,都席地而坐。

”大家坐在一张兽皮上,热热闹闹地烫起了火锅,其乐融融。

有意思的是,性格豪爽、不拘一格的蒙古亲王甚至将食物带回家,与家人一起分享。

《清稗类钞》记载如下:

“年班蒙古亲王等入京,值颁赏食物,必之去,曰带福还家。

若无器皿,则以外褂兜之,平金绣蟒,往往汤汁所沾,淋漓尽,无所惜也。

用蟒袍盛装连汤带水的鸭肉火锅?那场面太精彩,拍成电视剧一定很好看。

皇帝什么情况下才会吃满汉全席?

与大家想象中不一样的是,在正常情况下,清朝皇帝一天只吃两顿饭。

即“早膳”和“晚膳”。

“早膳”一般在卯正(约早晨六七点钟)以后,“晚膳”一般在午、未两个时辰(十二点至十四点)之间。

众所周知,中国从宋朝以后,就实行了三餐制。

哪怕寻常百姓也是每日三顿饭,“人是铁饭是钢,一顿不吃饿得慌。

”清朝皇帝为何只吃两餐?这是因为,清朝本来是关外的游牧民族,日子过得很辛苦,一天能吃上两顿饭,就已经很不错了。

入关后,清朝宫内就保留着一日两餐的习惯。

当然,你不用担心皇帝会饿肚子。

清朝皇帝在“早膳”和“晚膳”外,还会在下午加一顿点心,因此不会饿。

皇帝什么情况下才会吃满汉全席?

清朝也举行过类似于满汉全席的大型宴会:千叟宴。

康熙五十二年(1713年)三月,康熙皇帝在自己60寿诞来临之际,在畅春园举办了一次盛大宴会,宴请从各地来到京师祝寿的老人。

由于参加的老人数量很多,超过了1000人,故名为千叟宴。

这是一次盛大的宴会。

为庆祝活动搭置的彩棚,从西直门一直延伸到畅春园,长达20里。

康熙六十一年(1722年)正月,康熙皇帝为预祝70寿诞,在乾清宫再次举办千叟宴。

11岁的皇孙弘历也参加了这次宴会,对宴会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多年以后,弘历已是乾隆皇帝了,他也仿造康熙皇帝的做法,举办了两次千叟宴。

皇帝什么情况下才会吃满汉全席?

第一次举办千叟宴时,正好是隆冬季节,菜肴一端上来很快就冷了。

老人们牙口也不好,吃的并不是很满意。

乾隆皇帝感到有一丝遗憾。

第二次举办千叟宴时,乾隆皇帝交给和珅负责。

和珅知道乾隆皇帝的心理,特地针对上一次千叟宴上菜越吃越冷的情况,想了一个办法,就是改良之前使用的旧式火锅,放到千叟宴上去。

这样一来,菜肴始终保持热气腾腾,数千位老人吃得眉开眼笑。

乾隆皇帝很是满意。

瞧,说来说去还是吃火锅。

敞开的反义词近义词是什么

敞开的反义词近义词是什么

接收反义词是什么2篇

接收反义词是什么2篇接收反义词是什么1  拒绝、推辞、推却、送出、发射、交出、谢绝  接收解释  1.接纳;收受  2.依据法令收归己方所有  引证解释  1. 接近而取信。

  《史记·苏秦列传》:“然则王何不使可信者接收 燕 赵 ,令 泾阳君 、 高陵君 先于 燕 赵 ? 秦 有变,因以为质,则 燕 赵 信 秦 。

”  2. 接受;收受。

  《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第三五回:“我并未有接收他的`,说声有了包探,他就匆匆的去了,只怕他自己带去了。

” 巴金 《家》三十:“人们组织了办事处,接收贺礼,散发请帖。

”  3. 根据法令或强权把机构、财产等拿过来。

  老舍 《龙须沟》第二幕:“后来 日本 人走了,紧跟着就闹接收。

”《中国歌谣资料·本领高》:“接收大员本领高,仓库装进小皮包。

”  4. 接纳。

如:接收新会员。

接收反义词是什么2  接收的反义词 :  拒绝、推辞、递送、推却、送出、发射、交出、谢绝  接收的近义词 :  批准、经受、吸取、吸收、担当、接纳、汲取、领受、继承、回收、收受、承担、接收、授与、接管、采纳、接受、承受、给与、罗致、摄取  接收造句:  1. 最近,小丽被小记者团接收了,成为了一名小记者。

  2. 我接收到了广东卫星广播的信号。

  3. 敌人做梦也没想到他们会接收到假情报。

  4. 他接收了姑姑留给他的遗产。

  5. 对于课堂上老师讲的知识,我们要消化,不要囫囵吞枣地接收.

声明:本文内容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如有内容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及时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第一时间安排处理

加入收藏

皇帝什么情况下才会吃满汉全席?

点击下载文档

格式为doc格式

  • 账号登录
社交账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