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二年级必背古诗上学期(部编版二年级语文上册需要背诵的古诗及日积月累)

作者:小菜 更新时间:2025-04-24 点击数:
简介:梅花 宋·王安石 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

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

小儿垂钓 唐·胡令能 蓬头稚子学垂纶,侧坐莓苔草映身。

路人借问遥招手,怕得鱼惊不应人。

登鹳雀楼 唐·王之涣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望庐山瀑布 唐·李白 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

【千问解读】

小学二年级必背古诗上学期(部编版二年级语文上册需要背诵的古诗及日积月累)(1)

梅花

宋·王安石

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

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

小儿垂钓

唐·胡令能

蓬头稚子学垂纶,侧坐莓苔草映身。

路人借问遥招手,怕得鱼惊不应人。

登鹳雀楼

唐·王之涣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望庐山瀑布

唐·李白

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

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江雪

唐·柳宗元

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

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夜宿山寺

唐·李白

危楼高百尺,手可摘星辰。

不敢高声语,恐惊天上人。

敕勒歌

北朝民歌

敕勒川,阴山下。

天似穹庐,笼盖四野。

天苍苍,野茫茫。

风吹草低见牛羊。

古诗节选

有山皆图画,无水不文章。

一畦春韭绿,十里稻花香。

忠厚传家远,诗书继世长。

日积月累

小学二年级必背古诗上学期(部编版二年级语文上册需要背诵的古诗及日积月累)(2)

语文园地二

十二月花名歌

正月山茶满盆开,二月迎春初开放。

三月桃花红十里,四月牡丹国色香。

五月石榴红似火,六月荷花满池塘。

七月茉莉花如雪,八月桂花满枝香,

九月菊花姿百态,十月芙蓉正上妆。

冬月水仙案头供,腊月寒梅斗冰霜。

语文园地三

含苞欲放 百花争艳

花红柳绿 春色满园

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高尔基

语文园地四:

白色——雪白 米白 奶白

红色——火红 桃红 枣红

黄色——土黄 鹅黄 金黄

绿色——草绿 翠绿 墨绿

桂林山水甲天下。

上有天堂,下有苏杭。

五岳归来不看山,黄山归来不看岳。

语文园地五

不言不语 只言片语 三言两语 千言万语

豪言壮语 少言寡语 自言自语 甜言蜜语

语文园地六

有志者事竟成——后汉书

志当存高远——诫外生书

有志不在年高——传家宝

语文园地七

数九歌

一九二九不出手,

三九四九冰上走,

五九六九,沿河看柳,

七九河开,八九雁来,

九九加一九,耕牛遍地走。

云开雾散 微风习习 冰天雪地

风雨交加 云雾缭绕 寒风刺骨

鹅毛大雪 电闪雷鸣

语文园地八

胆小如鼠 惊弓之鸟 狼吞虎咽

龙飞凤舞 漏网之鱼 如虎添翼

小蝌蚪找妈妈初读课文教案设计(部编版二年级语文上册第1课小蝌蚪找妈妈教案)

本单元围绕着"大自然的秘密"的主题,选编了《小蝌蚪找妈妈》《我是什么》《植物妈妈有办法》3篇课文,1个"口语交际:有趣的动物",1个"语文园地"和1个"快乐读书吧"。

本单元所选3篇课文都以生动活泼的语言传递科学知识,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情感,教学时以读为主,在分角色朗读中体会童话的语言特点;借助图片、重点句子了解课文内容,提取关键信息;通过演一演、比一比、结合生活实际等方式体会动词的准确运用,在运用中提高学生的语言能力。

口语交际的主题是"有趣的动物",在大胆说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说话时吐字清楚,在认真听的基础上对没听明白的地方,要有礼貌地提问。

语文园地通过识字、字词句运用、写字、古诗积累等多种形式培养学生对语言的积累与运用。

"快乐读书吧"围绕"读读童话故事"推荐阅读,从而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并让学生养成爱护图书的好习惯。

1 小蝌蚪找妈妈 1.能正确认读"塘"等14个生字,正确认读多音字"教"在本课的读音,能正确书写"两"等10个字;读记"脑袋"等12个词语。

2.结合课文插图和生活实际,了解课文内容及叙述顺序,能讲讲小蝌蚪找妈妈的故事,知道蝌蚪长成青蛙的过程。

3.借助课文的短语了解"披"等四个词语的意思,能仿照例子各说一句话。

4.借助汉语拼音,读好对话,能分角色朗读课文,注意感叹号和问号。

重点 1.能正确认读"塘"等14个生字,读记"脑袋"等12个词语;正确认读多音字"教"在本课的读音,能根据语境选择读音。

能正确读写"两"等10个字,注意汉字在田字格中的位置和写字姿势。

2.能分角色朗读课文。

难点 1.注意感叹号和问号,读好角色对话。

2.结合课文插图和生活实际,能讲讲小蝌蚪找妈妈的故事,知道蝌蚪长成青蛙的过程。

1.字词教学 借助插图:"塘、脑袋、宽、肚皮"等字词可以借助课文插图,将识字与认识的事物联系起来。

归类识字:可以归类识记"月"字旁的字。

动作演示:"捕、迎、披、跳"这4个生字,借助拼音认读后,通过演一演的方式达到识记的效果。

创设生活情境:语气词"哇",应借助具体的句子认读,再在生活语境中运用识记。

书写生字:"两、皮"是独体字,"顶、跳、孩"等字都是左窄右宽的字,在掌握基本笔画的基础上,教师边范写边提示书写要领。

2.角色朗读 这篇课文采用拟人的手法,语言富有趣味性,有大量的角色对话,角色语言的朗读,可以借助提示语读出角色的语气、语调。

教学时,可采用师生分角色朗读,教师扮演小蝌蚪,让学生辨析小蝌蚪三次对话的语气、语调,第一次是疑问,第二次是急切,第三次是惊喜,抓住问号与感叹号,指导读好语气,在情境体验中体会小蝌蚪找妈妈的心情。

3.积累运用 结合课后习题的要求,通过比一比、选一选、演一演的方式体会动词的妙用,并借助图片引导学生运用动词。

借助插图,用"小蝌蚪游哇游,过了几天,__"的句式复述小蝌蚪变为小青蛙的变化过程。

1.预习提纲 (1)借助拼音读课文,认读本课的15个生字。

(2)初读课文,和同桌一起认读课后的词语。

(3)再读课文,说说小蝌蚪在找妈妈的过程中,都遇到了谁,说了些什么。

2.多媒体课件 教学课时 2课时 第1课时 课时目标 1.随文识记"塘、脑、袋"等14个生字,在语境中读准多音字"教"。

2.借助插图,梳理小蝌蚪长成青蛙的变化过程。

3.抓住关键词句,分角色朗读课文。

一、寻人启事导入,激发学生兴趣。

1.同学们,老师刚才在学校看见了一张寻人启事,大家想看看吗? 课件出示: 寻人启事 大家好!我是小蝌蚪,当我看到别的小动物们和自己的妈妈一起欢快地玩耍时,我多羡慕呀!可我不知道我的妈妈在哪里,听说二(1)班的小朋友是最聪明的,请你们帮我找找妈妈吧! 2.你们愿意帮这个忙吗? 设计意图: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直接影响着课程的质量。

上课伊始,老师通过寻人启事,激起学生的好奇心,这样没有大费周折的导入语,学生就自然而然地进入了课文,进入了角色。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初读课文,合作识字。

(1)现在请同学们大声地、自由地读一遍课文,注意遇到不熟的生字和词语多读几遍,标出自然段序号。

(2)同桌互助识字,检查生字的认读情况。

去掉拼音读,开火车读,抽查读。

(3)识记多音字"教"。

2.同学们,谁能说一说:小蝌蚪长什么样子? 指名回答。

课件出示: 池塘里有一群小蝌蚪,大大的脑袋,黑灰色的身子,甩着长长的尾巴,快活地游来游去。

(1)相机出示词卡:大大的脑袋、黑灰色的身子、长长的尾巴。

(2)像这样的词语你还知道哪些?结合图片和生活实际,积累运用叠词。

课件出示: 红红的太阳 蓝蓝的天空 高高的树木 清清的河水 (3)指导读准轻声词:脑袋(nǎo dɑi) 尾巴(wěi bɑ) (4)归类识记"月字旁"的字。

你还知道哪些字也带有"月字旁"? (5)读准后鼻音:塘。

课件出示:池塘。

相机用"塘"组词。

3.你们觉得小蝌蚪可爱吗?咱们一起来读读,读出"快活"的语气。

(生自由朗读第1自然段,再指名读) 师:小蝌蚪这么可爱,我也想来读一读,如果我读得好,请大家给我鼓励,如果我读得不好,请大家给我指出不足。

(师范读后,生再练读,再指名读) 设计意图: 初读课文后,和孩子们聊一聊小蝌蚪的样子,顺势出示课件,随文识字,交流识字方法,感受叠词的表达效果,训练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三、再读课文,梳理故事。

1.小蝌蚪是怎样慢慢长大,最后变成青蛙的呢?请读读课文,把写小蝌蚪逐渐变化的语句画下来。

提示:引导学生画出完整的句子,小蝌蚪变化的过程是:长出了两条后腿长出了两条前腿尾巴变短了尾巴不见了。

2.引导交流小蝌蚪的变化。

课件出示: 池塘里有一群小蝌蚪,大大的脑袋,黑灰色的身子,甩着长长的尾巴,快活地游来游去。

小蝌蚪游哇游,过了几天,长出了两条后腿。

小蝌蚪游哇游,过了几天,长出了两条前腿。

小蝌蚪游哇游,过了几天,尾巴变短了。

不知什么时候,小青蛙的尾巴已经不见了。

3.出示课后练习第二题图片:谁能对照这些图,说一说小蝌蚪变成青蛙的过程? 课件出示: 提示:引导学生借用句式来说话:"小蝌蚪游哇游,过了几天……" 4.课件出示填空题,学生完成填空。

小蝌蚪先长出两条( )腿,再长出两条( )腿,后来尾巴变( )了,最后尾巴( )了,成了一只( )。

设计意图: 再读课文,结合课文插图,梳理故事情节,读悟课文呈现小蝌蚪成长为青蛙的过程,训练了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也为分角色朗读课文做好铺垫。

四、图文结合,学习分角色朗读。

1.小蝌蚪为了找妈妈,游了很久很久。

指导朗读"游哇游"。

学生跟读,再自由练读。

2.师生分角色朗读对话,读准语气、语调。

提示:迎上去问,语调上扬,读出疑问的语气;追上去叫,读出急切的语气,语速较快;看见妈妈后游过去叫,读出惊喜的语气,语调上扬。

课件出示: 小蝌蚪游哇游,过了几天,长出了两条后腿。

他们看见鲤鱼妈妈在教小鲤鱼捕食,就迎上去,问:"鲤鱼阿姨,我们的妈妈在哪里?"鲤鱼妈妈说:"你们的妈妈四条腿,宽嘴巴。

你们到那边去找吧!" (1)指导朗读第2自然段。

①教师引读第2自然段中小蝌蚪说的话,结合图片理解"捕食"。

②小蝌蚪看到鲤鱼妈妈在教小鲤鱼捕食,想到了什么? ③齐读小蝌蚪说的话。

(2)指导朗读第3、4自然段。

①同桌合作,分角色朗读。

②读准生字"顶",识记"披"。

③各小组分角色练读。

设计意图: 重组教材,先让学生从已有的生活认识介绍小蝌蚪,到学习文本,再采用个体朗读、同桌分角色朗读的方式,指导朗读人物的对话,让学生在反复读文中弄清小蝌蚪变成青蛙的过程,既训练了语言表达能力,又解决了文章的重点问题。

五、情境表演,体悟道理。

1.谁能上台来演一演?(请四名学生分别扮演鲤鱼妈妈、乌龟、青蛙妈妈、小蝌蚪) 2.师生合作表演。

3.小蝌蚪找到了妈妈,多么开心呀!妈妈会怎样夸奖他们呢? 4.当妈妈不在你们身边的时候,你们遇到困难该怎么办呢? 小结:小朋友们以后遇到困难要主动探索。

设计意图: 在情境中体味小蝌蚪找妈妈的过程,激起学生喜欢读童话、演童话的兴趣,在表演中体悟故事所蕴含的道理,显得水到渠成。

第2课时 课时目标 1.巩固认读生字、新词,会写10个生字。

2.通过多种形式理解、积累动词,并会运用"披、露、鼓、甩"等动词写句子。

3.练习复述故事。

一、图文结合,品读语句。

1.小蝌蚪长大了叫什么?它长得还和小蝌蚪一样吗? 2.找出描写青蛙外形的短语或句子。

课件出示: 四条腿 宽嘴巴 披着碧绿的衣裳 露着雪白的肚皮 鼓着一对大眼睛 (1)谁能读一读? (2)谁能连起来说一说青蛙长什么样子? 提示:仿照描写小蝌蚪的样子,从头到脚有序地介绍。

(3)小结:青蛙真有趣,小时候叫小蝌蚪,长大了就叫青蛙。

3.动词积累。

课件出示: 披着碧绿的衣裳 露着雪白的肚皮 鼓着一对大眼睛 (1)像这样的短语还有哪些? (2)看图,说句子。

课件出示: 第一幅图:老师披着衣服改作业。

第二幅图:小妹妹露出胳膊打针。

第三幅图:大灰狼吃饱了,鼓着肚子睡大觉。

4.识记"披、露、鼓"。

(1)谁来演一演这几个动作? (2)这些表示动作的词,叫动词,课文中还有很多动词,比一比,看看哪个小朋友找得多、找得准。

(3)迁移说话。

①出示一个人的照片。

你能照着上面的样子,说说这个人的打扮吗? 课件出示: 提示:戴着帽子、穿着大衣等。

(能说短句即可。

) ②教师追问,把句子说具体。

提示:戴着什么样的帽子?穿着什么颜色的大衣?引问指向不同的描述角度。

③鼓励学生连着说两三句话。

(4)小蝌蚪找到妈妈了,他们多高兴啊!他们是怎么做的? (5)找出相应句子,体会"蹬、跳、蹦"三个动词的表达效果。

课件出示: 他们后腿一蹬,向前一跳,蹦到了荷叶上。

①谁来读读这句话?找出描写小青蛙动作的词。

②指名读一读这三个动词。

③仔细看这三个词,你发现了什么? 课件出示: 蹬 跳 蹦 ④引导学生归类识字。

带有足字旁的字都和脚的动作有关。

⑤指导朗读句子。

读出青蛙的敏捷。

⑥小青蛙是我们人类的朋友,我们要保护它们。

设计意图: 通过品读句子,感受课文中动词的运用,借助图片引导学生正确运用动词,在积累中运用,在运用中积累,适时融入保护有益动物的意识,促进学生健康成长,体现出育人的本质和实现育人的功能。

二、观察字形,写好汉字。

1.字形教学。

(1)课件出示会写的字,读一遍。

课件出示: 两 哪 宽 顶 眼 睛 肚 皮 孩 跳 (2)同桌互相说说自己是怎样记住这些字的,然后班级交流。

(3)根据结构给这些会写字分类。

独体字:两、皮;左右结构:哪、顶、眼、睛、肚、孩、跳;上下结构:宽。

2.指导书写。

(1)指导书写"两""皮"。

①指名说说笔画、笔顺,订正后全体一起书空说笔画、笔顺。

②观察并说说"两""皮"各笔画的起止位置。

③范写"两""皮",分别提示各笔画的起止位置。

④学生在教科书上描一个写一个,反馈纠正后改错,再练写。

(2)出示:顶、跳、肚、孩、眼、睛、哪。

仔细观察,这几个字分别是什么结构?书写时有什么共同点?(要点:书写时注意左窄右宽。

) ①指导书写"跳、孩、眼"。

提示:教师示范并提示书写要领:"眼"左部横画间距均匀。

"跳"注意避让右边部分,使右边的撇能穿插到左边,使整个字的结构更紧凑。

"孩"字中"子"的横变成提。

教学时,教师可出示儿歌"主动避让有礼貌,巧妙穿插很友好"帮助学生识记书写要点。

②指导书写"肚"。

提示:"肚"字教学中,先借助块状图直观展示左窄右宽,再边讲边演示"错位":左右两边差不多长时,左边的略下移,右边的略上挪,字更和谐、匀称。

可出示儿歌"左右等长要错位,左低右高好可爱"帮助学生识记书写要点。

③指导书写"顶"。

提示:教师示范并提示书写要领:"顶"的右边首横宜短,保持"页"部瘦长,在短横中间出短撇,下部写"贝"时两竖左右对称,末笔点与竖撇收笔处对称。

(3)指导书写"宽"字。

提示:教师示范并提示书写要领:"宽"字宝盖头包住草字头,"见"的横折的横写在横中线上,撇和竖弯钩要舒展,底相平。

3.学生在教科书上描写,反馈纠正后改错,再练写。

设计意图: 指导学生归类书写生字,通过观察发现、教师范写,落实了写字的重难点,学生先自主练写,再点评,优化写字效果。

三、借助插图,复述故事。

1.同学们通过小蝌蚪找妈妈的故事了解到小青蛙生长的过程,真会学习!那么,你能讲讲小蝌蚪找妈妈这个故事吗? 2.学讲小蝌蚪找妈妈的故事。

(1)(课件出示课文插图)同学们按照小青蛙生长过程的顺序,参照图画,用"先、再、接着、最后"说小蝌蚪的生长过程。

讲讲小蝌蚪找妈妈的故事。

要求:用普通话按顺序讲;内容完整,语句通顺。

个体练习。

(2)反馈指导。

按要求组织评议,重点是内容完整,语句通顺。

(3)按评议的内容,同桌互讲互评。

(4)反馈指导。

设计意图: 借助课文的插图,直观性比较强,学生可以看着图将课文内容一步一步复述清楚,复述课文的过程不仅是课文语言内化过程,还是学生的听、读 、思、记能力训练过程。

四、游戏识词,趣味延伸。

同学们,我们一起来玩个游戏——小青蛙过河。

同学们扮演小青蛙,一边读词语一边学青蛙跳,准确地读完一组词语就顺利过河了。

小青蛙,双腿一蹬,向前一跳,再一蹦,再一跳。

学生边读边小青蛙跳。

课件出示: 脑袋 口袋 袋子 袋鼠 欢迎 迎接 迎风 迎面 水塘 池塘 鱼塘 荷塘 总结:同学们,今天我们通过主动探索,帮小蝌蚪找到妈妈了,小蝌蚪可开心了。

大自然中还有很多知识等待着我们去了解,只要我们在生活中多留心观察,多读课外书,就一定能了解到大自然更多的知识。

设计意图: 游戏是儿童最喜闻乐见的形式,采用《小青蛙过河》的游戏既活跃了课堂气氛,又达到了巩固课文生词的识记的效果,和前面环节浑然一体,让学生余意犹存。

《小蝌蚪找妈妈》内容生动、有趣,深受低年级学生的喜爱。

在课堂中我力求激发学生的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意识。

反思本节课的教学,有以下几个特点: 1.寻人启事导入,激发学生兴趣。

兴趣是儿童最好的老师。

课堂中,学生对课文的兴趣有无,直接影响着课程的质量。

上课伊始,我神秘地告诉学生,刚才在校门口看到了一张寻人启事。

同学们可开心了,因为可爱的小蝌蚪找他们帮忙来了。

这时,我不失时机地问:"你们愿意帮这个忙吗?"孩子们一边齐声响亮地喊愿意,一边迫不及待地打开课本读课文。

没有大费周折的导入语,也没有颇费时间的练习题,学生就这么自然而然地进入了课文,进入了角色。

2.读中感悟,悟中激情。

朗读教学中,教师要以多种形式为学生创设朗读的机会,让他们享受成功的愉悦。

初读课文后,学生在读中获得整体感知,和孩子们聊一聊小蝌蚪的样子,顺势出示课件,随文识字,交流识字方法,感受叠词的表达效果,训练学生的语言能力,提高了读的质量。

在学生整体感知课文内容的基础上教师精心导学,要求学生用"先、再、接着、最后"说说小蝌蚪的生长过程,这样以读促说,说中理解。

在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课文的同时,注重对学生进行多种能力的培养。

重点指导分角色朗读并表演。

这样一来,读中感悟、悟中激情,这些生动活泼的形式都会令孩子兴致盎然。

3.注重语言文字训练,培养学生语文能力。

《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语文课程致力于培养学生的语言文字运用能力,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

"因此,在教学中,我始终注重语言文字训练。

如,说说小蝌蚪的样子时,引导学生说说相同结构的短语,引导感受叠词的表达效果。

再如,"迎上去,追上去",为了让学生能更直观、更清楚地理解词语所表达的含义,我让他们结合插图去演一演、快乐地参与学习。

再比如,学习"披""露""鼓"这几个动词时,我采用比一比、选一选、说一说的方法,借助图片,引导学生思考、运用动词,为语言理解和运用的难点巧设支架,进行语文素养的熏陶。

在今后的教学中,我还将坚持把读的权利留给学生;把问的权利交给学生;把讲的机会让给学生;把评的自由还给学生。

尽可能让全体学生参与,全程参与,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小学语文课堂教学规范培训心得(语文课读讲落地)

6月中旬,四川师范大学附属实验学校(以下简称:川师附小)举行“不同文体背景下,致力于学生言语经历的语文课堂研究”为主题的语文学科教学研讨活动,汇报展示语文课程建设的阶段性成果。

本次语文专题研讨活动分为课堂教学展示和专家点评两个版块,川师附小的龚科、雷敏、叶靖三位优秀老师分别执教低、中、高段学生,开展不同文体下读讲相结合的语文课堂。

活动邀请到多位语文教育专家莅临现场指导,专家们对三位教师精妙的课堂教学设计和背后体现的文体意识给予了高度评价。

成都市小语学文会名誉会长廖惠渝老师;原四川省教科所资深教研员许双全老师;成都市特级教师、锦江区进修校副校长陈瑾老师;金牛区语文教研员杨明老师;锦江区语文教研员冯芊老师;学校邱华校长,黄伟校长及锦江区多校教师共同参加了本次活动。

聚焦课堂——让读讲落地 本次研讨会首先展示三节语文现场课。

第一节课是龚科老师执教的二年级童话故事《蜘蛛开店》。

龚科老师语言亲切,耐心引导,设计了读词、提问、讲故事三个环节,让孩子能够准确流利的认读、情感生动的朗读、声情并茂的讲读。

课堂上孩子们高高举起小手,“我试试”“我能行”“我想说”……争相发言的声音此起彼伏。

孩子们在自主、愉悦的氛围里快乐地读讲童话故事,整节课始终保持着浓厚的学习兴趣,感染着在场的每一位老师。

第二节课是由雷敏老师执教的四年级古体诗《十五从军征》,雷敏老师紧扣理念,条理清晰、逻辑鲜明,设计出畅读、译读、说读、吟读四个版块。

层层推进,由浅入深。

学生聚焦场景、把握意象、捕捉细节,体会人物形象,给出的答案令人眼前一亮,讲出的故事打动人心。

第三节课是由叶靖老师执教的五年级文言文《活见鬼》,叶靖老师抓住文体特点,以读为主。

由读准字音到借助译文读,再到省略主语读,让学生感受情节发展,边读边展示,从准确朗读到生动表演,课堂教学效果得以体现。

专家点评——让教学成长 廖惠渝老师高度赞誉川师附小文体研究的教学成果,他表示不同文体背景下语文教学研究很有意义,是课程改革的热点。

这一改革的重要研究途径是在课堂阅读教学中加强深化研究,文体研究要契合语文特点,回归语文本体,凸显儿童主体地位。

三位老师的课堂展示了文体研究的学段意识,廖老师还强调不同文体教学中不仅要看到阅读策略,还要看到策略背后的文体意识和人文主题。

许双全老师在观摩课堂后做出总结,教师三个课堂都抓住了文体语言特点,渗透了阅读策略,体现了文体意识和特点。

并提出教师要建立文体意识而不是局限于文体教学研究,文体包含更广泛内涵。

例如童话教学要抓住儿童性和故事性。

同时不可忽略低段重视的语言朗读体验。

进行古体诗教学时,教师要明白诗歌语言的跳跃性,聚焦情景,提炼形象。

文言文教学是难点,教师要强调古今词语变化的理解。

陈瑾校长指出童话教学容易简单化;古体诗歌和叙事难以综合;文言文教学容易复杂等教学难点,但三位老师目标性强,各学段读和讲的重点都不同。

低段教学的思维性和逻辑性层层剥开,中段用叙事情景,高段用文言文,换人称讲故事,教师对学生的形态和文本的理解到位。

陈校长还提到一点课堂细节,教师都采用结构性板书,说明文体虽多变,但其内在逻辑线清晰,学生、教师能有条不紊的开展课堂。

杨明老师感慨在不同文体背景下的阅读研究和课堂开展成果令人深思,语文核心素养培养的关键是语言建构,三节课均体现这一特点。

童话创设朗读情景,让孩子展开合理想象,通过读把孩子的心情想象出来,教师反复引导发现童话写作的形式特点,提供思维导图,让孩子说得轻松,说得容易。

古诗文和文言文读时讲究平仄、格律,孩子应读出古诗词的节奏和韵律,还要注意古文语言的精炼,教师重在引导,将课堂还给孩子。

自2016年来,川师附小开启了小学阅读课程文体研究,校领导带领着一群优秀的语文老师梳理了不同文体教学的现状、分类和实施策略。

学校柳舒老师、黄伟老师领衔编写的《小学阅读课程文体研究》一书成为了小学语文一线教师指导教学方法的重要丛书。

仰之弥高,钻之弥坚,不断挖掘不同文体下阅读课程研究背后的理论基础,不断探索相关实践途径,积极编纂不同文体背景下的校本阅读教材,进一步丰厚其理论和实践内涵,处理好教学内容与教学形式的关系。

俯首案头、爬梳思索,为智之深。

这些教学成果是对川师附小语文教师辛勤耕耘的肯定,他们脚踏实地,针对当下学术界最新鲜的动态,建设创见;他们面向过往,凝聚精粹,拓展出新的路径。

我校师生将继续乘着课堂改革的春风,研究不同文体背景下的语文教学策略。

传承内化,开拓创新,川师附小一直在路上。

加入收藏
               

小学二年级必背古诗上学期(部编版二年级语文上册需要背诵的古诗及日积月累)

点击下载文档

格式为doc格式

  • 账号登录
社交账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