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曾经的藩属国有哪些?现在都如何样了

在兴起以前,朝鲜与保持着传统的宗藩关系(明洪武元年.遣使至朝鲜赐玺书,从而确立起两国间的宗藩关系)。
朱元璋
【千问解读】
在兴起以前,朝鲜与保持着传统的宗藩关系(明洪武元年.遣使至朝鲜赐玺书,从而确立起两国间的宗藩关系)。
朱元璋曾欲效仿与高丽王朝联姻一样和李成桂联姻,但朱元璋为什么出尔反尔?原来,高丽王被时有几个高丽大臣逃到南京告诉朱元璋高丽内乱请求出征高丽,认为其人性狡伪而不信,但却把他们留下了,这些儒家的文人大臣没事就在背后中伤李成桂。
朱元璋性格多疑至晚年更重,他认为李成桂爱用小人,没诚意「事大」,不值得做亲家。
永乐元年(公元一四零三年),两次派使出臣往朝鲜,传达了他想和朝鲜国王结亲的信息。
朝鲜太宗李芳远的反应却与父亲截然不同。
李芳远当时已经通过得到了册封成功稳住朝鲜境内儒生加强了统治不需要再受制约,李芳远婉拒大明天子的好意,不愿与「上国」结成姻亲之家。
最妙的是,他还急不及待要把第二女庆贞公主下嫁给仍然在服丧期的护军赵大临,此事引起朝鲜朝野极大的非议。
李芳远不得不向谏院解释:「谏院所论,固合于礼。
然向者使臣黄俨今来石縕等偕言,帝有结婚于我之意。
此非予所愿,故如此其急。
予志已定,宜勿更言!」他宁愿匆忙择婿,也不愿与明成祖结亲。
但拒婚一事,仍遭到朝鲜大臣的强烈反对。
李芳远一意孤行,并且镇压了反对之声,甚至几年后,还把一些反对者关进大狱。
永乐五年六月,李芳远「下参赞议政府事赵璞等于巡禁司狱,命杂治之。
」究竟他为什么反对明成祖的提亲?撰写朝鲜《太宗实录》的史臣就此事作了详细的报道: 「初,黄俨之奉诰而来也,大臣等欲因俨请于帝,以帝女为世子妃。
以为『傥得联姻帝室,虽北有建州之逼,西有王狗儿之戍,何足畏哉。
若得大国之援,同姓异姓,谁敢作乱?前朝厘降公主于大元,百年之间,内外无虞,此已往之验也。
』上不愿与中国结婚,使人言与俨曰:『世子已娶。
』大臣私相议论,上怒,命下狱鞠之。
乃言曰:『结婚中国,予所愿也,而虑夫妇相得,人情所难。
又必中国使者往来络绎,反扰吾民矣。
昔奇氏入为皇后而其一门杀戮无遗,安足保乎。
』既而私自言曰:『世子未婚而予汲汲与使臣言已婚者,正恐其联姻上国也。
傥若许婚或非帝女,虽或亲女,语音不通,非我族类,而恃势骄恣,压视舅姑,或因妒忌,片言只辞,私通上国,不无构衅。
』」。
稍后李芳远之子朝鲜世宗李祹脱离汉字创建谚文,历代朝鲜国王设置了许多东女真羁縻州,如文宗时期的东北边十五州、东北六镇等并逐渐向东北境内移民。
万历年间的援朝之战中明朝军队对后勤问题非常头疼,明朝君臣只好向朝鲜政府表示了希望在朝鲜屯田的打算。
明朝政府的逻辑是既然你们征收不上来粮食,那么我们借你们的土地种地收获粮食帮你们打仗不行吗?万历,毕竟是给邻居小弟帮忙是尽义务,花费太大吃不消。
朝鲜政府上下却一反常态,所有政府官员无论东人党还是西人党都一反常态的一直反对这个建议,据朝鲜古文献载是怕明朝在朝鲜设行省。
朝鲜孝宗搞反清北伐计划时,还和宋时烈等亲信认真研究过光复大明江山之后,是复辟明室后裔(当时永历已灭亡),还是由他当皇帝。
最后众人一致认为殿下理应登基为中国之帝 ,朝鲜这种行为和动机其实和甲午登陆旅顺的日本人打反清复明旗号是一样的,不一定是有多怀念大明。
1636年,率兵新征朝鲜,攻占朝鲜京都汉城,朝鲜国王李棩在国家存亡之际,迫于无奈,接受了清军的条件投降,停用明朝年号,断绝与明朝的一切交往,并奉清朝为宗主。
清朝定都北京以后,双方使节每年往来不断。
朝鲜方面,每年除有贺冬至、贺正朔、贺圣节、纳岁币的四次固定朝贡使节外,还有多种不定期使节来华。
日本之后,把侵略予头指向朝鲜。
1876年1月,日本一方面派远征从对朝鲜进行侵略,胁迫朝鲜订约通商。
另一方面派人来华交涉。
当时总理衙门答称:中国向来不干预朝鲜的内政外交。
日本趁此借题发挥说,中国既不过问朝鲜事务,所谓“属国”只是空名,日本决心以“自主之邦”对待朝鲜,遂于1876年2月26日迫使朝鲜签订了朝日“江华条约”。
“江华条约”明显暴露了日本排斥中国在朝鲜“宗主权”的野心。
此后,日本加快了侵略朝鲜的步伐,先后酿造了1882年“壬午兵变”和1884年的“甲申政变”。
“虽然由于清军的迅速行动平息了这两次事变,但日本还是趁此使朝鲜签订了1882年的《仁川条约》和1885年《汉城条约》,扩大了日本在朝鲜的侵略权益。
袁世凯始终认为日本是中国最大的敌人。
他在担任驻朝通商大臣期间,在上的《朝鲜大局论》中,主张坚决同日本力争朝鲜。
他说:“越缅僻处海荒,朝鲜近在肘腋,北则咫尺盛京根本之地,西则控扼津烟咽喉之冲,无朝鲜则无东壁也。
……故缅甸可容,越南可缓,而朝鲜断不可失。
”袁世凯这种对朝鲜之于中国国家安全重要性的认识,深刻精到,远超时人。
甲午战后,国际形势大变,袁世凯对国家安全又有了新的认识,危机意识更强烈了。
八年(1882年),朝鲜发生“壬午兵变”,日本乘机派遣军舰进抵仁川,吴奉命督师支援朝鲜平定叛乱,以阻止日本借机发动侵略战争。
张謇随吴长庆军队奔赴汉城,为吴长庆起草《条陈朝鲜事宜疏》,同时张謇还撰写了《朝鲜善后六策》向清廷建议,废除朝鲜王国,设置郡县。
与此同时,朝鲜大院君也秘密建议,清朝政府应效仿元朝,在朝鲜设行省、派监国,“则国自保,民自靖”,朝鲜大院君就是朝鲜国王的生父。
清流党人邓承修、张佩纶等主张对日本采取强硬政策,以维护琉球、朝鲜等藩属,乘机完结琉球案。
从此,中国开始在朝鲜驻军,重申“朝鲜永列藩封”,帮助朝鲜训练新军、开展“”,加强了宗主国的权力。
但是对于朝鲜是否仿效新疆和台湾设立行省一事,清廷则犹豫不决,李鸿章痛斥张謇的建议是“多事”。
后来中国对朝鲜政策,采用的是将朝鲜问题国际化、中立化的“和平发展”政策,一方面极力维护自己的宗主国地位,另一方面在朝鲜半岛施行“以夷制夷”的方针。
希望通过软性的手段缓解朝鲜半岛的危机。
无疑这种保守的政策,事实上使清政府错失了解决朝鲜半岛问题的最佳时机,吞噬了自己本来充裕的外交回旋余地。
此后的对朝政策实际上使得清政府陷于两难的境地,一方面,朝鲜作为藩属国,清政府处理朝鲜事务之时,地位等同于其它列强,在朝鲜人看来,中国也是列强之一,他们甚至还设法引入俄国人和美国人的势力来牵制清政府。
由于日本并不满足于这些利益。
在其准备就绪之后,就发动了侵略朝鲜继而侵华的甲午战争。
清军战败,清政府被迫与日本签订了《马关条约》,确认朝鲜“独立”,清朝与朝鲜的宗藩关系结束。
琉球 琉球是今天日本的冲绳。
中国与琉球的宗藩关系有五百多年之久。
自明初以来,琉球与中国的关系就很密切,琉球不断向中国进贡,琉球历代国王都接受中国册封。
1372年,明太祖朱元璋对中山王察度发布诏谕。
山北、中山、山南三王向明政府朝贡。
琉球成为明帝国的藩属。
还赠送闽南人三十六姓给琉球(闽人三十六姓)。
清朝建立以后,琉球使节于1646年来华,受到帝的接见。
从此,琉球使节与清廷往来不断。
1662年,清廷派遣兵科副礼官张学礼为正使出使琉球。
此后,每逢琉球新王继位,都有清朝使节前往册封与庆贺、1663年(二年)和1756年(二十一年),清帝两次赐印给琉球国王,乾隆所赐之印写有“琉球国王之印”字样。
直至19世纪60年代,琉球始终承认自己是清朝的藩属。
1872年,日本登基,讽示琉球朝贺。
琉球国王遣其子赴东京贡献方物。
日本天皇下诏,以琉球为藩属,1873年又列琉球为府县。
1875年5月,日本强令琉球国王停止对中国的“朝贡”,并派军队驻扎琉球;为了抹去中流之间“宗藩关系”的痕迹,6月又强令琉球改用日本年号。
1876年,日本在琉球设立司法机构,事实上将琉球置于其统治之下。
琉球国王不堪日本的侵略压迫,于1877年4月密遣紫巾官向德宏等人来华,呈递国正密信,恳求阻止日本的吞并行径。
清廷派何如璋到日本进行交涉,但未取得成果。
1879年3月,日本政府派兵占领琉球,3月30日正式宣布琉球为冲绳县。
1879年7月3日和23日,琉球国王又密令紫巾官向德宏两次赴天津拜谒李鸿章,请求清政府问罪于日本。
10月24日,琉球耳目官毛精长等人到北京总理衙门“长跪哀号,泣血吁请”,希望清政府能在“俯怜二百年效顺属藩”的份上派军队援救琉球。
琉球主权未定 自洪武十六年(1383年)起,中国对琉球的藩属关系持续了五个世纪。
而日本对琉球的侵略始于1609年,至1872年日本将琉球纳入日本的“内藩”,1879年才正式侵占琉球。
甲午战争前,清政府与日本曾就琉球问题多番谈判未果,直到1894年―1895年中日甲午战争后,中国不仅对琉球失去发言权,还被迫割让台湾及澎湖列岛给日本。
1945年日本二战战败,《开罗宣言》和《波茨坦公告》规定日本必须放弃侵略所得土地,只能保留本州、北海道、九州、四国;随后美国对钓鱼岛及琉球实施“托管”,但1970年美日签定《旧金山和约》、私相授受,日本窃取琉球(今冲绳)及钓鱼岛。
至今,琉球群岛的主权未定,中国从未承认日本对其主权,而二战后也一直存在“琉球复国运动”。
越南 越南本来不存在,从西汉到长达1000多年的时间里一直是就是中国的领土,为交趾郡、安南都护府,有大量中原人移民在此居住。
直到五代期间叛乱,939年在打败中国南汉军队后独立建国,北宋王朝无力收复,越南才变成国家。
中国古称其为安南(在前称为交趾国),自称大瞿越、大越。
在明朝前期,越南一度成为中国领土,不过仅维持20年便再次宣告独立,又变成明朝的藩属国。
16世纪初分裂为两个对立的封建集团:北方郑松集团控制了王朝的朝政,南方则为阮潢集团所控制。
为了对付南方的集团,集团急欲结好清廷。
1660年(顺治十七年),黎朝派遣使节到清朝朝贡,清朝随即同意册封黎维棋为安南国王。
原来割据于安南南方的阮氏集团到17世纪末完全吞并了南方的占城国。
1702车,阮福映派遣使节来中国,请求清廷册封,遭到清政府的拒绝,于是自立为王。
1803年,阮福映改安南为越南国,清政府命广西按察使齐布森出使越南、册封阮福映为越南国王。
19世纪40年代―50年代,法国开始武装侵略越南,1862年6月强迫越南签订了第一个《西贡条约》,把越南南部六省变为法国殖民地。
1874年3月,法国迫使越南签订第二次《西贡条约》,在条约中法国“承认”越南“独立自主”,但须由法国主持越南的外交,借以否认中国的“宗主权”和确立法国在越南的特权地位。
1875年5月,法国将这个条约通知清政府,并要求中国约束黑旗军。
清政府一再强调中国对越南的“宗主”保护责任,并指出在越军队是应越王之请去“剿匪”的。
1877年,越南照例遣使来中国朝贡,法国也未加阻止。
1883年,法国全面侵略越南,迫使越南签订了越法《顺化条约》,越南承认并接受法国的保护权。
1884年6月,法国强迫越南签订了第二次越法《顺化条约》,确立了法国对越南的殖民统治。
结束后,1885年6月,中式签订《中法会订越南条约》(《中法新约》),清政府承认了法国与越南订立的条约,放弃了对越南的宗主权。
缅甸 缅甸在元明朝时成为中国的土司。
但到明朝中叶以后由于嘉靖至万历爷孙疏于朝政官员腐败,缅甸宣慰使司逐渐强大,开始向其他土司辖区扩张,缅甸看到明朝并没有出手拯救外边政区,于是借鉴明朝的金字红牌制度,采取拉拢周围的土司头领的做法。
“明初所设立之三宣六慰诸土司,大抵皆服属之”,(注:王崧:《云南志钞》,志钞五,见《云南史料丛刊》第11卷。
)向其输纳贡赋。
对于云南边内土司,缅甸东吁王朝也不断进行骚扰。
为了抵御缅的进攻,云南巡抚陈用宾在云南边境设立了铜壁关、万仞关、神护关、巨石关、关、虎踞关、天马关、汉龙关等八关。
虽然八关是“以控制关外诸土司,防缅内侵,非所以为滇缅之界也”,(注:张诚孙:《中英滇缅疆界问题》,第23页。
)但明王朝随着自身势力的衰微,对关外土司的控制实际上越来越松驰。
一些土司慑于缅甸的压力,纷纷依附缅甸,或对中国、缅甸。
清兵入主中原后,清政府忙于巩固自身的统治,在西南边疆只守明万历年间所筑的防御工事——八关,(注:参见方国瑜:《中国西南历史地理考释》,中华书局1987年版,第775页。
)对云南边外土司仍取以夷制夷的政策,因此边境土司的状态没有发生什么改变,与东吁王朝,也多年未有官方往来。
直至乾隆十五年(1750年)东吁王进才首次正式遣使来华,纳贡求封,受到清政府的友好接待。
1752年,东吁王朝被雍籍牙王朝(1752年―1885年)取而代之,由于其势力不断向云南边界伸展,干涉云南边境土司的内部事务,引发了乾隆年间的清缅战争(1765年―1769年)。
清朝前期曾多次派兵出征缅甸。
1769年,清政府派大学士傅恒督师入缅,缅甸国王孟驳惧而求和。
双方议和之后,缅甸派使节朝贡清王朝,表示臣服中国。
1790年,清廷派遣使节前往缅甸封孟云为缅甸国王。
清缅战争期间,清政府一度恢复了对孟拱、木邦、孟艮、整迈等土司的统治,但是随着征缅战事的结束,缅甸备表入贡,清王朝对这些土司旋又不加过问。
“置三司于不问,任缅处置,犹得曰,缅已世世臣服,恭顺无二,养拱诸地虽属缅仍属于我然。
”(注:李根源:《永昌府文征》纪载卷25,第12页。
)清政府的这种自己人的观念,在能够维持其藩属体系的条件下,还出现不了多大问题,但在西方国家频频入侵,清王朝的属国皆被列强吞并后,就难免会造成边界领土的纠纷,并使清政府在与列强谈判时处处陷入被动。
从1824年起。
英国开始发动了侵略缅甸的战争。
在英政府制造事端挑起侵缅战争的过程中,清政府曾经提出交涉。
英国政府一面推倭说事先不知中国对缅甸的宗主权,表示不损害中国在缅甸的权利,一面又加紧侵略缅甸。
英于1885年12月派兵攻占了缅甸首府曼德勒,俘虏了缅甸国王锡袍及王后,并于1886年1月1日宣布将上缅甸并入英属印度,完成了它对整个缅甸的吞并。
英国吞并缅甸之后,清政府提出了抗议,中英双方进行了谈判,此后,中英两国开始出现滇缅边界的领土纠纷。
中国驻英公使曾纪泽就曾提出滇缅边界问题。
英国外交大臣克雷向曾纪泽表示,愿意在界务上做一定让步:第一“将潞江(即怒江、萨尔温江)以东之地,自云南南界之外起,南抵暹罗北界,西滨潞江,即洋图所谓萨尔温江,东抵澜沧江下游,其中北有南掌国,南有掸人各种,或留为属国,或收为属地,悉听中国之便”;第二,以大金沙江即伊洛瓦底两国“公共之江”;第三,在八莫近处勘明一地,允许中国立埠,“设关收税”。
(薛福成:《滇缅分界大概情形疏》,《出使奏疏》卷下,第28-29页。
)由于中英双方在缅甸存祀问题上一直僵持,对英方这一表示,曾纪泽于卸任前只与英国外交部互书节略存卷。
1886年7月,在北京签订了《缅甸条款》,清政府承认了英国在缅甸的特权,英国同意缅甸每届十年“循例”向中国“呈进方物”。
清政府虽然达到了使英国“勿阻朝贡”的谈判要求,但实际上清朝与缅甸的宗藩关系已不复存在。
苏禄 苏禄是今菲律宾的苏禄群岛。
在我国明代,古苏禄国同我国开始了密切的友好来往。
明永乐十五年(公元1417年),苏禄群岛上的三位国王--东王巴都葛叭哈喇、西王麻哈喇葛麻丁、峒王巴都葛叭喇卜率领家眷一行340人组成友好使团,前来中国进行友好访问,受到明永乐皇帝(明成祖朱棣)的隆重接待。
1726年(四年),苏禄国王遣使到清廷朝贡。
1754年,苏禄国王上表请以苏禄国土地、丁户编入中国版籍,乾隆帝婉言谢绝。
1851年,西班牙侵占和乐岛,清朝与苏禄王国的交往遂告中断。
南掌 南掌是今天的老挝。
18世纪初,南掌发生分裂,在其北部建立了琅勃拉邦王国,清王朝仍称之为“南掌”。
1729年(雍正七年),琅勃拉邦王国开始向清廷朝贡。
1791年,琅勃拉邦王国遭到万象王昭南的干预,琅勃拉邦国王阿努鲁被迫逃往曼谷。
不久,在清朝的帮助下,阿努鲁重新回到琅勃拉邦进行统治,直到其子曼塔图腊统治时,仍与清廷往来密切,清廷还对其颁发了敕印和诰命。
1893年,琅勃拉邦沦为法国的“保护国”,清朝与南掌的宗落关系也告终结。
暹罗 暹罗是今天的泰国。
1652年(顺治九年)暹罗派遣使节到清朝进行朝贡,开始了两国的交往。
1767年,缅甸军队入侵暹罗,攻破了暹罗的国都大城。
大城王朝的达府太守披耶·达信组织暹罗人民击退了入侵的缅军,重新统一了暹罗,被拥立为王。
1768年,达信派遣使节到清朝,请求清廷封他为暹罗国王,但清政府认为他是乘机篡位,予以拒绝。
然而,达信继续向清政府表示友好,清政府终于在1777年承认了达信建立的王朝,准许暹罗使节到清廷朝贡。
在1823年(道光三年),清政府向暹罗国王拉玛二世赠送了“永奠海邦”的匾额。
1855年,英国代表、香港总督鲍林强迫暹罗签订了《英暹通商条约》、(《鲍林条约》),此后法美德意等国也纷纷效法英国,强迫暹罗签订了类似的条约。
暹罗沦为了西方殖家的半殖民地,与清朝的宗蕃关系也渐告结束。
浩罕 浩罕是18世纪乌兹别克人在中亚建立的封建汗国。
1759年(乾隆二十四年),清军在追击新疆叛匪大小和卓的过程中与浩罕汗额尔德尼直接发生关系。
额尔德尼主动以外藩附属于清朝,向清廷朝贡不绝。
至19世纪初,浩罕在表面上仍装模作样地向清朝表示“恭顺”,而实际上却不断向中国侵略,吞食中国领土。
1876年,沙俄吞并浩罕国,置费尔干省。
浩罕与清朝的宗藩关系也就不复存在。
阿富汗 清朝初年,阿富汗地区处于分裂状态。
1759年,巴达克山东面的博罗尔都遣使向清朝朝贡。
1878年,英国占领阿富汗,清朝与阿富汗的交往遂告中断。
清朝与周边国家的宗藩关系及终止情况大体如此。
另外,关于西藏和外蒙古的问题也需在此一谈。
众所周知,清政府在西藏和外蒙古行使的是完全的主权。
而当时的英俄等国则一直妄图以宗主权代替中国在上述地区的主权。
英国一再否认中国在西藏的主权,认为清政府在西藏只拥有宗主权。
英国这种不顾事实的说法,遭到了清政府的坚决反对,其阴谋也一直未能得逞。
在外蒙古独立之前,中国在外蒙古行使的也是完全的主权。
辛亥革命后。
俄国策动外蒙古“独立”,迫使袁世凯的北洋政府同俄国订立《中俄声明文件》,使中国政府丧失了在外蒙古的领土、主权,只保留了一个宗主权的虚名.严重侵害了中国的利益。
因此,对于主权和宗主权这一问题,我们必须有一个清醒的认识。
我们决不能因为清朝拥有对周边国家的宗主权,而把中国拥有主权的地区也说成是宗主权。
我们必须坚决反对把宗主权与主权混为一谈,坚决反对以宗主权代替主权。
尼泊尔 尼泊尔,数千年中华帝国的最后一个宗藩。
民国建立后,袁世凯曾想邀请尼泊尔加入五族共和,可惜尼泊尔当时已为英印所控制。
清王朝和尼泊尔的宗藩关系是非常现实的国际战略关系。
清前期,拉达克、哲孟雄、不丹等喜马拉雅山外诸国皆为中国藩属。
后英印展开对这些国家的兼并和侵略,诸国纷纷向中国告急。
但其文报中将英印称为“披楞”,昏聩闭塞的清王朝竟然不知道“披楞”就是英国,以为是一个什么远方的小国,而没有予以理会。
拉达克、哲孟雄、不丹等喜马拉雅山外诸国相继沦英,英国进一步将侵略矛头指向中国西藏和尼泊尔。
此时的清王朝已对国际形势有了明确了解,制定了结好尼泊尔、维护其藩属地位以遏制英印侵略和政策。
尼泊尔也惩于南麓诸国相继沦亡的殷鉴,积极维护和中国的关系。
中尼的宗藩关系从国际法上大大延缓了英印侵略尼泊尔的进度,对我国西藏也是一种很现实的保护。
起义运动爆发,尼泊尔曾上书清廷要求出兵携带大炮到中国内地助剿,中国婉拒。
兰芳共和国 亦有说是南方共和国,是华人所创立的第一个共和国。
该国在加里曼丹岛上,1770年广东省梅州客家人罗芳伯在东南亚西婆罗洲(今加里曼丹西部)成立了“兰芳公司”,1777年罗芳伯将“公司”改为“共和国”,成为“兰芳共和国”。
由于荷兰等西方殖民者对南洋的侵略加剧,罗芳伯顺应时势和当地华人以及落后民族为保护自己生存权利的要求,于1770年建立兰芳共和国(1777年―1884年),定都东万津。
由于罗芳伯对祖国仍然有很深的 怀念和洋人对清朝的非常顾忌,所以在立国之初,他就派人赶到北京向中央政府汇报相关情况,就立即向清朝称臣,并进贡方物。
后来,他们还曾经多次遣使回国,觐见皇帝,请求称藩,想把婆罗洲(加里曼丹岛)这块土地纳入清朝的版图,或者变成藩属国家,起初不予受理,后来接受了朝贡。
不过此举果然使洋人大为顾忌,从而停止对当地的骚扰。
而另一方面,早期未有加入的部族,看到南方共和国的成功,亦纷纷表示愿意加入成为成员部族。
在最高峰时,南方共和国的势力范围占有整个加里曼丹岛。
后来由于清朝在外交上多次失利,西洋人开始认识到清朝已经衰弱,无力再顾及境外的事,趁着中法战争的爆发,荷兰开始重新部署占领行动。
公元1884年,荷兰入侵兰芳共和国,兰芳共和国虽进行了抵抗,但终因寡不敌众而失败,其残余势力逃至苏门答腊。
不过,由于仍害怕清政府作出反应,荷兰并未公开宣称已占领兰芳地区,而是另立了一个傀儡以便进行统治。
直到西元1912年清朝灭亡、中华民国成立后,荷兰才正式宣布对兰芳地区的占领。
兰芳共和国自立国至灭亡,共经历一百多年。
随机文章俄亥俄级战略核潜艇威力惊人,导弹可摧毁120座中型城市牛鞭效应可不是用来壮阳的,而是商品销售流程中产生的波动俄罗斯地狱之门录音,前苏联科学家挖开地狱之门(超级恐怖)揭秘古代酷刑烹煮活人,被捆绑的活人眼睁睁的看着自己被煮熟70年来德国人对希特勒的评价,从羞愧到憎恨/现今成为历史人物迷案在线 mazx.cn本站内容大多收集于互联网,内容仅供娱乐,并不代表本站观点,如果本站内容侵犯了您的权益,敬请联系网站管理员,我们将尽快回复您,谢谢合作!
贾诩害死一代奸雄曹操的爱子爱将,为什么最后还能善终
李傕、郭汜祸乱朝廷多年,贾诩因担心会惹祸上身,便辞职东进,投靠在宛城军阀的帐下,成为他的头号大谋士。
贾诩谋略出众,号称“毒士” 曹操挟持汉献帝到许昌后,便率军南征张绣,后者无力抵挡,便率军投降。
然而曹操进入宛城后,却公然霸占张绣的寡婶,并意图拉拢他的心腹大将胡车儿,由此引起张绣的愤怒。
不久,在贾诩的建议下,张绣偷袭曹操,并在混战中杀死他的爱子、爱将,时在建安二年(197年)。
绣降,用贾诩计,乞徙军就高道,道由太祖屯中。
绣又曰:“车少而重,乞得使兵各被甲。
”太祖信绣,皆听之。
绣乃严兵入屯,掩太祖。
太祖不备,故败。
见《志·卷八》注引《吴书》。
但让人想不到的是,仅仅两年后(199年),在前,贾诩又劝说张绣投降曹操,并得到后者的重用。
而贾诩也因为立下大功,被任命为参司空军事,就此成为曹操手下的大谋士。
贾诩为曹操效力期间,不仅在战场上出谋划策,而且还曾插手储君之争,在促使曹操册立为世子一事上,发挥过极重要的作用。
曹操的长子曹昂间接死于贾诩之手 在当上魏王后的次年(217年),曹操就立储事宜向贾诩征询意见,后者沉吟良久却不肯回答。
曹操等得不耐烦,便问他为何不说话,此时贾诩才徐徐回复道:“微臣刚才在想父子、父子的遭遇。
”袁绍、刘表皆因废长立幼导致内乱,并最终败亡,一直都被曹操视为前车之鉴,如今经贾诩之口得到点拨,曹操自然理会其中的深意。
果然,曹操听后哈哈大笑,随即做出立曹丕为世子的决定。
太祖又尝屏除左右问诩,诩嘿然不对。
太祖曰:“与卿言而不答,何也?”诩曰:“属适有所思,故不即对耳。
”太祖曰:“何思?”诩曰:“思袁本初、父子也。
”太祖大笑,于是太子遂定。
见《三国志·卷十》。
贾诩插手储君之争,帮助曹丕胜出 贾诩为张绣设计偷袭曹操,结果害死后者的爱子、爱将,要说曹操不恨他似乎在情理上说不过去。
更何况,贾诩还插手曹丕、的储君之争,在曹操册立曹丕为世子一事上,可谓立下大功,但正是如此,贾诩也遭到更多的猜忌。
然而令人不解的是,贾诩拥有这么多的“黑历史”,最后却能得以善终。
究其原因,无非有三点: 1.贾诩有大才,使得曹操舍不得杀。
曹操是一位极度爱才之人,但凡对他有极大帮助的人才,不管之前怎样得罪过他,他都愿意容忍。
就贾诩来讲,无论是劝说张绣投降,还是在官渡之战、中献计献策,都对曹操裨益良多,后者在钦佩、欣赏之余,自然便消解了对他的恨意。
更何况,杀害曹昂、典韦的直接凶手-张绣都被宽恕,曹操就更没必要杀掉贾诩。
曹操虽然忌恨贾诩,但最终还是饶过他 2.贾诩“站队”正确,让曹丕对他器重有加。
对于臣子们来讲,插手储君之争是大忌,因为一旦“站错队”,极可能会落得的下场。
贾诩很懂得这一点,所以在被迫介入这种事后,在深谙曹操性格和朝野的情况下,力挺曹丕做储君,好在他赌对了。
所以等到曹丕即位后,便出于感激之心连番拔擢贾诩,对他可谓恩宠极深。
3.贾诩做人极度低调,毫无越轨之举。
贾诩深知自己并非曹操的旧臣,但却谋略深远,再加上曾间接害死曹昂、典韦,内心里很害怕曹操会报复。
所以为了保命,贾诩便采取极为低调的自保策略,整日里阖门自守,既不跟他人私下交往,又不攀结权贵,就连子女婚嫁时,也要选择平民人家(“诩自以非太祖旧臣,而策谋深长,惧见猜疑,阖门自守,退无私交,男女嫁娶,不结高门。
”引文同上),由此消除曹操父子的猜忌。
曹丕称帝后,对贾诩极为优待 正因为以上三点,使得贾诩在为曹操父子效力20多年的时间里,能安稳地度过一场场危机,保住性命和荣华富贵。
曹丕称帝后,为报答贾诩的恩德,便超拔他为太尉,并进爵为魏寿乡侯。
贾诩身居相位3年时间,于黄初四年(223年)六月薨逝,终年77岁。
贾诩死后,曹丕甚是哀伤,下诏为他上谥号为肃。
多年后,贾诩又与、、辛毗一起配享魏文帝庙。
随机文章夏朝是禹建立的?还是启建立的?辅佐汉武帝成就功业的最大功臣是谁?股市鳄鱼法则的意思,及时止损才能避免99%的亏损揭秘河南洛阳盗墓大案,疯狂盗墓贼用火药炸开皇后陵盗掘国宝探索死亡基因是什么,判断人类几点死亡/抵抗绝症的新方向迷案在线 mazx.cn本站内容大多收集于互联网,内容仅供娱乐,并不代表本站观点,如果本站内容侵犯了您的权益,敬请联系网站管理员,我们将尽快回复您,谢谢合作!
安东·利奥波德·德沃夏克的重要作品有哪些?都有着怎么样的意境
在德沃夏克所有交响曲中,这一部的内容同他个人牵涉最多,也最独特。
在这里,象《第七交响曲》中那般集中的激烈冲击和感伤的悬念,可说是荡然无存,它所反映的完全是平静的心境以及欢乐与自傲的感觉,同作者的特定心境和体验息息相关;听赏这样一部作品,仿佛可以分享作者在同大自然的交往中所获得的新鲜、明朗而愉悦的感受似的。
作者在这里毫不陷讳同鼓舞和哺育着他的捷克民间音乐素村的直接联系,整部作品饱含对祖国大地及其人民和艺术的热爱之情,就象是从波希米亚的原野和捷克民间直接产生出来似的。
《第八交响曲》采用四乐章的传统结构,但其中却有某些不同一般的特点,正如作者所说,他将在所袭用的形式中用不同的方式来表达自己的意念。
换句话说,这部交响曲的各个乐章,虽以常见的奏鸣曲形式、三段体或回旋曲形式为基础,但在细节上却有很重要而有趣的偏离。
先讲第一乐章。
这里的引子是一个独立的主题,它分别在呈示部、发展部和再现部之前叠次出现,从而丰富了乐章所采用的奏鸣曲形式;这引子主题具有史诗般宏伟的气质,又接近于庄严的圣咏,它的存在(还有最后乐章的引子)使原来象田园诗般的音乐兼备了英勇的戏剧性,因此有人据此时而把这部作品喻为“英雄”交响曲。
第九交响曲 1892年,美国纽约国家音乐学院聘请德沃夏克出任该院的院长,德沃夏克则应邀赴美。
这部《第九交响曲》即是德沃夏克在美国停留的将近三年期间内,大约在1893年五月完成的作品。
这部交响乐实际上是作者对于美国所在的“新大陆”所产生的印象的体现,曲中虽然有类似“黑人灵歌”与美洲“印第安民谣”的旋律出现,但德沃夏克并不是原封不动地将这些民谣歌曲作为主题题材,而是在自己的创作乐思中揉进这些民谣的精神而加以表现。
将此交响曲命名为“自新大陆”者,正是作曲者德沃夏克本人。
(也有译为“新大陆”或“新世界”交响曲) 全曲共分为四个乐章:第一乐章 序奏,慢板,e小调,4/8拍子。
此序奏部分颇为宏大,其主题与相继的主部快板部分有极其微妙的关系,担负一种连贯全曲的特殊任务,甚至可称之为全曲精神的中心旋律。
乐章的引子部分由弦乐器、定音鼓和管乐器竞相奏出强烈而热情的节奏,暗喻了美国那种紧张、忙碌的快节奏生活 ; 乐章的主部主题 贯穿了全曲的四个乐章,其特性与居住于匈牙利和波西米亚境内的马札儿民族固有的民俗音乐具有共通的性质。
这一特殊主题靠着巧妙发展,转达了不同于以往音乐世界的“新世界”的消息, 具有强烈的震撼效果。
德沃夏克当时背井离乡,乡愁蕴积,故而引用了他少年时期耳熟能详的民俗歌曲特质,以遣思乡念国的情怀。
乐章中另一段优美的旋律透露出浓浓的乡愁,恰是作者这种心情的体现。
第二乐章 最缓板,降D大调,4/4拍子,复合三段体。
这一乐章是整部交响曲中最为有名的乐章,经常被提出来单独演奏,其浓烈的乡愁之情,恰恰是德沃夏克本人身处他乡时,对祖国无限眷恋之情的体现。
整个乐队的木管部分在低音区合奏出充满哀伤气氛的几个和弦之后,由英国管独奏出充满奇异美感和神妙情趣的慢板主题,弦乐以简单的和弦作为伴奏,这就是本乐章的第一主题,此部分被誉为所有交响曲中最为动人的慢板乐章。
事实上,也正因为有了这段旋律,这首交响曲才博得全世界人民的由衷喜爱。
这充满无限乡愁的美丽旋律,曾被后人填上歌词,而改编成为一首名叫《恋故乡》的歌曲,并在美国广泛流传、家喻户晓。
本乐章的第二主题由长笛和双簧管交替奏出, 旋律优美绝伦, 在忽高忽低的情绪中流露出了一种无言的凄凉,仍是作者思乡之情的反映。
本乐章的第三主题转为明快而活泼的旋律,具有一些捷克民间舞蹈音乐的风格。
第三乐章 谐谑曲,从“海华沙的婚宴”中的印第安舞蹈中得到启发,舞蹈由快而慢地不停旋转。
音乐有两个主题,第一主题轻快而活泼,带有跳跃的情绪;第二主题清丽、明快,富有五声音阶特色;两个主题彼此应和、模仿。
乐章的中间部分主题悠长而婉转,是典型的捷克民间音乐风格。
第四乐章 快板,奏鸣曲式。
气势宏大而雄伟,这个总结性的乐章将前面乐章的主要主题一一再现,同时孕育出新的主题,彼此交织成一股感情的洪流,抒发了作者想象中和家人聚首时的欢乐情景。
乐章的主部主题由圆号和小号共同奏出,威武而雄壮;副部主题则是柔美、抒情性旋律,由单簧管奏出。
这一切经过发展之后,形成辉煌的结尾。
大提琴协奏曲 本作品作于1895年,本曲不但是德沃夏克的代表作之一,而且也是少数几部广受世人喜爱的大提琴协奏曲杰作之一。
德沃夏克所留下的杰出作品中,交响协奏曲一类的“无标题音乐”明显多于歌剧和标题音乐,这种倾向对于他来说,越到晚年越为显著。
如果拿他初期的钢琴协奏曲或中期的小提琴协奏曲,与这首大提琴协奏曲作一个比较,就会发现这首协奏曲不但在作曲手法上更为明确和熟练,而且在乐器法的运用,以及构成技法的自由性上,均有显著的进步,另外本曲在风格上也比以前更显示出富于表现力的个性,可以不折不扣地说,德沃夏克先天所具有的丰富的旋律性创意和后天对古典音乐造型的探索,终于在这部作品中结成了丰硕的果实。
第一乐章 快板、b小调、四四拍、采取严格的奏鸣曲形式。
在写作上充满巧思,呈示部竖笛率先奏出第一主题,第二主题则由法国号优美的吹出。
而发展部主要将第一主题予以变形发展,包括转调、变换表情、震音、花奏等等手法,再现部则以第二主题为出发,一直到最后管弦总奏才在现第一主题。
第二乐章不 太慢的慢板、G大调、三四拍、三段体。
此乐章音乐充满波西米亚的伤感,也有人称它乡愁之歌。
第一段的主题由木管伴奏下,竖笛之后是大提琴奏出。
中段的主题来自德沃夏克的歌曲《独自一人》,而当三支法国号吹出优美和弦时,音入第三段。
此乐章充分发挥大提琴唱歌的本性,以及作曲者抒情的天分。
第三乐章 中庸的快板、b小调、二四拍、回旋曲式。
此乐章充满黑人灵歌旋律与波西米亚舞蹈节奏,因此音乐欢愉快速相当考验乐团整体表现,因为不仅主奏者吃重连乐团的速度感与气势都要够。
无论第一主题或是第二主题都相当具有乡土性,诠释者略微粗俗的演出反而更为贴切。
歌剧《水仙女》 三幕歌剧《水仙女》,是捷克作曲家安东·德沃夏克根据剧作家亚罗斯拉夫·克瓦皮尔创作的脚本作曲的一部抒情童话歌剧。
德沃夏克共创作了10部歌剧,《水仙女》是他创作的最出名的一部歌剧。
该剧于1901年3月31日首演于布拉格民族剧院,那时,他正担任布拉格音乐学院院长,演出极其成功。
剧情简介:水仙女是一个在欧洲广为流传的民间故事。
从前,在大森林里的一个湖中,住着一位仙女,她爱上了一位英俊的王子,为了变成人到人间去和王子相会,她只好去求助女妖。
女妖对她说可以满足她的要求,但她必须变成哑巴,同时,一旦她失去王子的爱,就必须永远生活在湖的最深处,而且王子也将遭到不幸。
水仙女来到人间,也的确与王子相爱了,但就在他们举行婚礼的那一天,王子却爱上了作为来宾的邻国的一位公主。
水仙女痛苦万分,只好遵守诺言,回到湖水深处。
不久,王子后悔了,他来到湖边呼唤水仙女,并请求得到她的原谅。
但一切都已经太晚了,最后他死在了湖边。
随机文章阿克苏姆王国简介美国星球大战计划拖垮苏联,把苏联骗了十几年(致其解体灭亡)德国p-1000超级坦克重1000吨,装两门280毫米火炮(堪比巡洋舰)揭秘三峡压新主四川出天子,网络谣言阴谋论骗取不明真相民众探索时间漏洞可以穿越,扭曲光线停歇时空穿越时空(打破时间禁锢)迷案在线 mazx.cn本站内容大多收集于互联网,内容仅供娱乐,并不代表本站观点,如果本站内容侵犯了您的权益,敬请联系网站管理员,我们将尽快回复您,谢谢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