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授高璩剑南东川节度使制】是哪位写的?

我用时杰,思齐昔人。
况梓潼奥区,贤彦徊翔之地也,稽玉堂之显效,授黄钺之殊荣,辍诸禁林,允叶
【千问解读】
我用时杰,思齐昔人。
况梓潼奥区,贤彦徊翔之地也,稽玉堂之显效,授黄钺之殊荣,辍诸禁林,允叶令典。
翰林学士承旨朝议大夫守尚书金部侍郎知制诰上柱国赐紫金鱼袋高璩,潘陆重价,曾颜上流,机神粹和,道业坚白。
呈瑞质而凤离丹穴,耸孤标而鹗翥青天。
合珪璧之寒辉,咸资逸韵;聚云霞之秀色,并在高文。
光映古今,羽仪中外。
顷者名场颉颃,早振词科,桐阁从容,长专奏记。
乃升华贯,爰近赤墀。
青琐闼中,封章不屈;紫微天上,诏令无双。
真侍从之才,徐邈擅文儒之誉,亲提史笔,首列谏垣。
俄参起部之荣,遂陟夏官之贵,郁有公望,称於朕心。
虽密赞大猷,诚资敏识,而将图善政,亦藉长材。
眷彼左绵,实为雄镇,旁控巴峡,高抗蜀门。
前以幢盖剧权,委任岩廊旧德,岁久而功懋,军严而吏安。
改命廷臣,俾嗣仁化,按节而去,自春徂秋,既以疾闻,则宜代用。
尔之俞往,得於佥言,勉竭公忠,用酬倚注。
予欲成尔美志,故授以仪曹八座之尊;予欲壮尔威声,故帖以宪闼亚相之秩。
红旌路,紫绶登坛,当年得之,别是殊宠。
勉务勋业,副予意焉。
可检校礼部尚书兼梓州刺史御史大夫充剑南东川节度副使知节度事管内观察处置等使,散官勋如故。
作者简介 李漼(833—873年)唐宣宗长子。
初封郓王,大中十三年(859年)继位,终日宴游,不理朝政。
又崇佛,中设讲席,自唱经,为迎佛骨,下令广造浮图,兴师动众,竟为奢靡。
其女同昌公主出嫁,倾宫中珍玩以为资送。
当时,上行下效,官吏贪墨成风,专以害民为事。
即位初年,浙东地区即爆发了裘甫领导的农民起义,他派遣王式前往镇压。
在位后期,又爆发了庞勋领导的桂林戍卒起义。
他死后的第二年,唐末农民大起义便全面爆发了。
《》卷十九上、《新唐书》卷九有纪。
随机文章成语霜露之疾的主人公是谁?霜露之疾是什么意思汉武帝马邑之谋之后世界徒手攀登失手频发,男子从20米高悬崖掉下摔成粉碎土星为什么不能住人,温度太低仅-130.15℃(表面为液态气体)养蜘蛛会认主人吗,蜘蛛生性凶残是不会认主人的迷案在线 mazx.cn本站内容大多收集于互联网,内容仅供娱乐,并不代表本站观点,如果本站内容侵犯了您的权益,敬请联系网站管理员,我们将尽快回复您,谢谢合作!
项目风险管理自考
该校自1998年开展自考教育以来,累计培养项目管理专业人才超5万人次,其风险管理课程通过率连续七年保持在68%-72%区间,显著高于全国自考平均55%的通过水平。
学校构建的"三位一体"教学体系颇具特色,将线上学习平台、案例库资源库、实践基地进行有机整合,其中自主研发的虚拟仿真实验系统可模拟16类项目风险场景,使考生能在沉浸式环境中掌握风险识别与应对技能。
教学团队由32名专职教师和18名行业导师组成,其中具有PMP认证的教师占比达85%,形成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双师型队伍。
该校独创的"风险矩阵动态评估法"被纳入全国自考指导教材,其创新性在于将风险概率和影响程度的二维评估升级为包含时间敏感度和利益相关方关注度的四维模型。
近年该校与行业协会合作开发的《建设工程项目风险管理认证标准》,已成为华东地区12个地市建筑企业的参考规范,充分彰显了学校在应用型人才培养方面的社会影响力。
(正文部分)项目风险管理自考核心知识体系解析第一章 项目风险管理理论框架1.1 风险管理基本范畴项目风险管理包含系统化的识别、分析、应对和监控过程,其作用域覆盖项目全生命周期。
区别于运营风险管理,其具有临时性、独特性和渐进明细三大特征。
根据PMI统计,有效的风险管理可使项目成功率提升40%,成本超支概率降低35%。
表1 传统风险管理与现代风险治理对比维度传统模式现代模式关注重点单一风险事件系统性风险网络方法论定性分析为主定量模型+情景模拟责任主体项目经理独立负责全员参与机制技术工具检查表、SWOT蒙特卡洛模拟、BBN应对策略风险转移/规避风险转化/价值创造1.2 风险管理过程模型典型的过程框架包括六个递进阶段:规划识别分析应对监控知识管理。
其中风险分析阶段需区分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的技术路线,前者着重风险优先级排序,后者侧重数值化影响预测。
第二章 风险识别技术体系2.1 结构化识别方法德尔菲法在跨地域专家咨询中应用广泛,其三轮匿名反馈机制可有效消除群体思维偏差。
某地铁建设项目采用改进型德尔菲法,成功识别出地质风险等32项潜在威胁,识别准确率达87%。
表2 风险识别技术效能对比技术手段适用场景耗时指数成本投入成果颗粒度头脑风暴初期概念阶段低低粗粒度因果图复杂系统分析中中中粒度HAZOP技术型项目高高细粒度情景分析战略级风险评估极高极高超细粒度2.2 数据驱动识别基于大数据技术的风险扫描系统可实时抓取12类外部数据源,包括政策法规变更、供应链波动指数、舆情监测等。
某跨国公司在东南亚市场拓展中,通过机器学习模型提前6个月预警当地政治风险,避免潜在损失2.3亿美元。
第三章 风险评估方法论3.1 定性评估技术风险概率与影响矩阵(P-I矩阵)仍是基础工具,但需注意不同行业的影响维度差异。
IT项目更关注进度风险,而制药项目则侧重合规风险权重。
表3 风险评估模型适用性分析模型类型数学基础数据需求计算复杂度结果解释性FMEA风险优先数RPN中等低优蒙特卡洛概率分布模拟高极高中贝叶斯网络条件概率推理极高高差模糊综合评价隶属度函数低中等良3.2 定量分析进阶决策树分析在多个互斥方案选择中具有优势,需注意合理确定期望货币值(EMV)的计算基准。
某新能源投资项目通过构建五级决策树,量化评估技术路线风险,最终选择方案比次优方案净现值高出18%。
第四章 风险应对策略4.1 策略选择矩阵规避策略适用于高概率高影响风险,但可能牺牲项目收益。
某航天项目通过设计冗余系统将技术风险转移,虽增加15%的研发成本,但使任务成功率提升至99.7%。
4.2 新兴应对范式风险共担模式在PPP项目中广泛应用,某智慧城市项目通过设计动态调节机制,将超支风险在政府与社会资本方之间按7:3比例分担,成功控制合同纠纷率在5%以下。
第五章 风险监控机制5.1 预警指标体系构建包含先行指标(如供应商交货延迟率)、同步指标(实际进度偏差)、滞后指标(客户投诉量)的三层监控体系。
某汽车研发项目设置23个关键阈值点,实现风险早发现率提升60%。
5.2 数字化监控平台基于BIM技术的风险驾驶舱可集成展示8大类风险态势,其预测算法对工期风险的预测准确率达82%。
某超高层建筑项目运用数字孪生技术,成功预警结构共振风险,避免可能的质量事故。
第六章 行业应用实证6.1 建设工程领域某跨海大桥项目运用风险分解结构(RBS),将风险源分解至4级128个节点,建立包含700项检查要点的防控手册,最终将意外停工次数控制在3次以内。
6.2 IT项目管理敏捷开发环境下的风险管理需迭代进行,某金融科技公司实行双周风险评估会制度,在12个迭代周期内将需求变更风险影响降低42%。
(正文结束)
阎若璩:清初考据学的代表人物,他有何著作?
阎若璩,字“百诗”,号“潜丘”,生于明九年(1636年),卒于清四十三年(1704年),山西太原人,客居江苏淮安府山阳县,著名的考据学家和经史学家。
先来解释一下什么是“汉学”,清代学者以治经为主,运用训诂、考据的方法,以达“通经致用”之目的。
由于这种方法与汉人儒学家的治学精神相符,故名“汉学”。
清初的这种学风,开自顾炎武和阎若璩。
阎若璩治学极为严谨,“事必求其根底,言必求其依据,旁参互证,多所贯通”,“沉潜三十余年,尽得其症结所在,作《古文尚书疏证》八卷,引经据古,一一陈其矛盾之故”。
阎若璩通过潜心专研,确证了东晋梅赜(zé)所献的《古文尚书》是伪作,推翻了这部延续千年的文学经典,这在当时的学术界实在是一件惊而又前无古人的盛事。
《古文尚书》系用古文字书写,西汉时在旧宅壁中发现,比当时流传的今文《尚书》多25篇。
南朝、隋、唐、宋以来学者传诵的均是东晋梅赜所献的《古文尚书》。
但自宋、元时期开始有人怀疑此书是后人伪作,但难以考辨其真伪,故尚无定论。
阎若璩在二十岁的时候读《古文尚书》,即怀疑其是伪作,于是,他沉潜三十余年,乃尽得其症结所在,作《尚书古文疏证》八卷。
阎若璩的《古文尚书疏证》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之上,从篇名、篇数、典章制度、历法、聚读、地理沿革、古今行文异同等多方面进行考证,得出了科学的结论,从而确定《古文尚书》是一部伪作。
阎若璩在考证伪《古文尚书》的过程中所运用的本证、旁证、实证、虚证、理证的考据方法,为考据辨伪学说创立了通例,对有清一代的钱嘉学派产生了重大影响,并且也奠定了他在清代学术界的重要地位。
伪《古文尚书》千百年来被后人诵读学习,视其为神圣经典,也是宋、明理学的重要依据。
阎若璩论证此书乃是伪作,使理学家们自此进退失据,沉重地打击了理学,乃至触动了儒家经典的权威,对后世的思想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黄宗羲在读完《古文尚书疏证》前四卷之后就说:“一生疑团,见此尽破矣!”并且亲自为之作序。
则说阎若璩是“百年以来,自顾炎武以外,罕能与之抗衡者。
” 清代经学家江藩(1761—1831年)在《汉学师承记》中更是推阎若璩为“清代‘汉学’的开山祖师。
” 近代大学者梁也说:“阎若璩之所以伟大,在其《古文尚书疏证》也!” 阎若璩不迷信古人,对有疑惑的地方,进行反复考证,勤于思考,善于发现问题,因而能够在学术上取得丰硕的成果和重大的成就。
阎若璩还有其他的重要著作,比如他所著的《四书释地》、《四书释地续》、《四书释地又续》、《四书释地余论》诸书,穷力于古,考辨精实,校正了前人对古地名附会的许多错误,同时涉及到四书中的人名、物类、训诂、典制等,被后人称为历史地理学中的佳作。
阎若璩还著有《经学论》、《孔庙从祀末议》、《生卒年考》、《去周至关辨》《晋境不得至介休辨》等,其中有很多都是前人未发之高论。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