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说颜良与文丑之死 实在可悲?

正因为如此,这两位的大将时而被人故意拔高,时而又会被低估。
白马之围:只叹颜良、文丑命太悲 颜良
【千问解读】
正因为如此,这两位的大将时而被人故意拔高,时而又会被低估。
白马之围:只叹颜良、文丑命太悲 颜良、文丑是三国时期常并称的武将,在三国二十四名将榜中二人也占有一席之地,与并列第二十名:“枪神张绣和文颜,虽勇无奈命太悲。
” 在三国评话中,张绣被奉为枪神,和同为武术家童渊的弟子,后来在长坂坡与赵云大战三百回合后被赵云刺死;而在《三国演义》中,颜良、文丑先被描写成比、还勇猛的大将,后来却被关羽数回合斩杀,让人为之可惜。
因此二十四名将榜将这三个人并列,并感叹他们时运不济,但从这也可以看出此榜排名的根据是评书和演义的内容,与历史有些出入。
其中张绣并无枪神之名,且是在建安十二年(207年)跟随征讨乌桓途中去世的;《•卷一•武帝纪》说“(颜)良、(文)丑皆(袁)绍名将也”,二人死后袁绍军非常震惊,可见他们确实属于袁绍军中屈指可数的将领。
先看颜良。
袁绍与曹操的势力范围主要以黄河为界,袁绍在北,曹操在南。
袁绍把军队分为三队,分别以、、淳于琼为都督,然后引军向南来到黄河北岸的黎阳津(在今河南浚县),之后(建安五年(200年)二月)就派大将颜良带着郭图、淳于琼二军渡过黄河把曹操委任的东郡太守刘延围困在黄河南岸的白马津(在今河南滑县),这就是“白马之围”。
四月,当曹操接到东郡太守刘延的告急信时打算立即向北进军解白马之围,这时建议曹操说:“今兵少不敌,分其势乃可。
公到延津,若将渡兵向其后者,绍必西应之,然后轻兵袭白马,掩其不备,颜良可禽也。
”(《武帝纪》)荀攸的这个建议是个声东击西的办法。
他建议曹操不要直接去进攻颜良,而是率军渡过黄河到延津作出要攻打袁绍后方的举动。
以“津”为地名的一般是渡口的意思,像合肥的逍遥津等,延津就是黄河北岸的一个渡口,因为黄河在袁绍和曹操之间是呈西南-东北走向,因此延津位于袁绍所在的黎阳津的西南方向。
曹操采纳了荀攸的建议,当袁绍听说曹操渡河来到延津,果然马上拨出一部分兵马进攻曹操,曹操于是又连夜向白马行军,结果“未至十馀里,(颜)良大惊,来逆战”(《武帝纪》)。
曹操就以张辽、关羽为先锋,“(关)羽望见(颜)良麾盖,策马刺(颜)良於万众之中,斩其首还,(袁)绍诸将莫能当者,遂解白马围”(《关羽传》)。
《关羽传》在描写颜良之死只有上面寥寥数语,但读起来却回味无穷。
首先颜良作为袁军的主将是坐在麾盖下指挥的,并没有参加战斗,而关羽作为曹军的先锋则是在万军之中与敌军直接厮杀的。
然后当关羽看到颜良的麾盖后因为立功心切就直接策马向颜良奔来,成功刺死颜良并枭首而还,周围的袁军将领竟然没有敢阻挡的。
还有《关羽传》描写关羽杀死颜良时使用的动词是“刺”字,在我们的印象中,关羽的兵器是青龙偃月刀,对应的动作应该是“砍”、“斩”等字眼,而“刺”字则应该用于枪、矛、戟等兵器。
其实青龙偃月刀并不是一把刀,而是一类刀种的名称,现存最早的青龙偃月刀出自,而且因为刀身精致,主要用于平时操练兵马壮威,并非实战而用。
《三国志》中并未提及关羽使用的兵器,笔者对此有三条猜测: 第一,由“刺”字表明,历史上的关羽和其他武将一样使用的都是枪、矛一类的兵器。
例如在《三国演义》中的兵器是方天画戟,但是在裴注《三国志•卷七•吕布传》有“(郭)汜、(吕)布乃独共对战,(吕)布以矛刺中(郭)汜”的记载,从这可以看出吕布使用的实际是矛。
同样在《吕布传》中还有吕布辕门射戟的记述,《三国演义》也因此把吕布的兵器设定为戟,其实这只戟并非吕布的兵器,只是因为戟的尖头一端有一个或两个月牙状的结构,中间留有空隙,吕布才叫人随便取来一枝戟立在辕门口,结果箭刚好从小枝的空隙处穿过。
第二,在汉末三国时期,武将使用的也是一般的兵器,或者比一般士卒的兵器材质更好一些、更加坚硬。
但是仗打多了,兵器也会折断,或变钝了,生锈了,这时武将就会换另一件兵器,因此一个武将一生用的不会是一件兵器,所以说关羽其实并没有什么特定的兵器。
第三,武将用的兵器种类有时也会有所变化。
所谓样样精通,就是说一名武将对等的用法都要了解,因此他们既可以使刀,也可以使枪,这个说明关羽的兵器可能其实并不固定。
再看文丑。
前文曹操用荀攸声东击西之计诱使袁绍分兵向西南进军至延津,文丑就在其中。
曹操解了白马之围后,迁走当地居民,然后沿着黄河向西行军,袁绍军此时已到延津,于是就率军渡过黄河追击曹军,来到延津南(“袁绍渡河追,卒与太祖遇”(《三国志•卷十•荀攸传》))。
曹操将从白马俘获的军队辎重全部丢到道路上,此时袁绍派遣文丑和寄居的率五六千骑兵而来,结果袁军只顾抢夺放在道路上的辎重,曹操只用了不到六百的骑兵就大败袁军,曹军大将徐晃“进至延津,破文丑”(《三国志•卷十七•徐晃传》),文丑也因此丧生。
由上可以看出,颜良、文丑之死主要是因为他们没有统兵的谋略。
《三国志•卷十•传》中对荀彧说“颜良、文丑,勇冠三军”,荀彧答称“颜良、文丑,一夫之勇耳,可一战而禽也”。
如荀彧所料袁绍中了曹操的声东击西之计,导致颜良仓促应战,结果被关羽所杀;而文丑治军无方,还未开战就纵容部下抢夺军械,其人必是狂妄自大,结果军败身死。
这一方面是因为袁绍调度失策,另一方面也说明二人有勇无谋,沮授评价颜良说“性促狭(指气量狭小),虽骁勇不可独任”(《三国志•卷六•袁绍传》)。
但不管怎么说,颜良、文丑确实是袁绍军中的熊虎之将,在才拉开序幕就双双阵亡,实在可悲!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古时候弓箭射不穿盾牌,为什么还要不停的放箭?
弓箭可以有效防御骑兵的冲击(骑兵无法配重甲冲锋),所以弓箭发展的第一个顶峰出现在,因为宋朝要长期面对北方游牧骑兵的威胁,马步军士兵百分之八十是弓弩手。
盾牌则是甲胄的一种,因为拿在手上,轻便性比穿在身上的铠甲强,所以盾牌又被叫做“秉甲”,更主要的是,盾牌可以构成一道盾墙,远比铠甲保护单兵要实用的多。
有意思的是,古人在形容自己兵力强大时,总是喜欢用“带甲百万”、“甲士”、“披甲持盾”等词汇,却没人用“带弓百万”来形容强盛。
那么当弓箭面对盾牌时,究竟能不能射穿盾牌呢? 弓箭分为直拉、反曲、复合等很多种,同时又要受到做工、距离、臂力、平射还是抛射等因素影响,而盾牌根据材质可分为藤盾、木盾、铁盾等等,不同种类的弓箭面对不同的盾牌,效果自然大不一样。
但总体而言,弓箭是无法射穿盾牌的。
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弓箭和盾牌的发展是同步的,比如宋朝大量装备黑漆弓的时候,盾牌也已经进化到了铁盾。
而同时期的盾总是能够阻挡弓箭。
其实古代的弓箭威力并不能达到一击必死。
比如刘邦就被项羽一箭射中胸口,结果刘邦还有力气嘲笑项羽射的不准。
的杜伏威被人直接射中额头,不仅没死,还亲自冲锋把射他的人给斩了。
古代中箭致死的,多数死于破伤风,比如魏国名将,仅仅是膝盖中了一箭就阵亡了。
只有极少数是倒霉被直接射中要害。
至于用弓箭射击穿着重甲的人,射穿的几率就更低了,的、满桂就曾多次中箭无事,后梁的张归宇身中15箭安然无恙。
《周书》记载说将军田弘“摧锋直前,身被一百余箭,朝廷壮之。
” 明清战争中,明军大量装备火器,而清军还处于落后的纯冷兵器时代,但清军用木板铁皮做成盾车居然能挡住比弓箭威力更强的火器弹丸,最终破关斩将。
可见,在面对单面防御力更强的盾牌时,弓箭的威力更是被大大缩小。
既然弓箭无法直接射穿盾牌,那为什么古代守城士兵还要拼命放箭,甚至不惜体力的射击对方盾阵呢?其实这么做原因非常简单。
弓箭作为守城时的远射武器,威力的发挥主要靠齐射,以形成攻击面减缓敌军的进攻,迫使对方只能躲在盾牌后面,同时靠概率来杀伤敌人。
如宋朝与西夏的延州之战,面对宋军重甲盾阵,西夏兵就以齐射的方式玩命射击,因为箭簇发射量大,不少宋军士兵的小腿、耳、面等软肋部位被射中,攻击被严重放缓。
也正因为弓箭的存在,弥补了弩箭射程不足或操作复杂的缺点,对敌人形成了威慑,所以能迫使冲锋的一方必须着重甲或持盾,增加了对方的成本。
如在与金兵打蕲州防御战时,仅准备的弓箭就多达七十万,可见一斑。
随机文章木星大气层有多可怕,惰性气体是太阳的3倍中国天宫一号即将烧毁,外媒鼓吹天空一号失控将坠落城市(嫉妒)鲨鱼为什么怕海豚,鲨鱼为什么不吃海豚(海豚完胜鲨鱼/屌炸天)达芬奇在历史上消失2年,穿越到未来/传说达芬奇是外星人天王星海王星冥王星的区别,冥王星最小天王星最大(八大行星)迷案在线 mazx.cn本站内容大多收集于互联网,内容仅供娱乐,并不代表本站观点,如果本站内容侵犯了您的权益,敬请联系网站管理员,我们将尽快回复您,谢谢合作!
古时候为什么不惜劳民伤财也要把犯人发配边疆?
相信很多人都有疑问,为什么不就近盖个监狱,非得让两个公人押着犯人到千里之外去,三个人一路上吃喝拉撒得花多少钱啊。
想想这样算起来实在是不划算啊! 发配是古代的一种仅次于死刑的重型“刑莫惨于此”,这种刑罚自秦汉时就有了,不过当时被流放的大多是犯事的贵族,时开始正式入律。
把犯人发配到边疆的最初目的是为了充实边防军力。
后来又成为了开发区的劳动力,分极边、烟瘴(四千里)、边远(三千里)、边卫(两千五百里)、沿海附近(一千里)作为执行刑罚场地。
充军重刑在时最盛行,一般在定罪后由兵部发配。
极边的流放地主要分布在极南或极北之地,但有的朝代也将犯人发配到海岛去,宋朝就把海南岛和沙门岛作为流放重刑犯的流放地。
沙门岛(位于山东蓬莱县)因为地处偏僻,四面环水,自五代时起便最为最重刑犯的流放地。
幸亏水浒里的没被流放到这里,不然他杀了陆谦那几个狗贼之后,插了翅膀也逃不出去。
不过凡事都有例外,据说北宋建隆年间,就有八个犯人游了三十多里的水路逃出了沙门岛,这就是的传说来源之一。
古代的士卒是非常不愿意到边远地区戍边的,发配到边疆的犯人无疑是一个士兵来源地。
另外,耕地是一个国家的根本,将犯人当作免费的劳动力为国家搞开发,获得的收入远大于流放犯人的花费。
另外,将重罪的犯人流放到边远地区而不杀,还可以显示统治者的“仁慈、宽厚”。
网友表示发配几千里,你失去了亲戚,失去了父母,你也不可能逃回去的。
那么远,恐怕就是凶多吉少。
这样跟坐牢有啥区别?突然想到现在的我,只身一人离家在外几千里,一人拼搏,跟古代发配有啥区别。
突然感觉自己在坐牢。
好难过。
随机文章佛罗里达州马尔伯里天坑,采矿废料造成的天坑(深56米)详解世界十大危险运动,最高死亡率达31%中国和美国的科技差距,中国正缩短和美国的科技差距(引美嫉妒)东南亚最神秘莫测的毒蛇,蓝长腺珊瑚蛇有致命神经毒素(一口就凉凉)中国三大龙脉已断两条真相,秦始皇狠心破坏两条龙脉遭天谴暴毙迷案在线 mazx.cn本站内容大多收集于互联网,内容仅供娱乐,并不代表本站观点,如果本站内容侵犯了您的权益,敬请联系网站管理员,我们将尽快回复您,谢谢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