弑君、乱伦、权斗···原本这才是赵氏孤儿的真相啊

奇怪的是,长大以后的他却消失在大众的视野中,甚至连名字都不被人所熟知。
你可能会猜,这
【千问解读】
奇怪的是,长大以后的他却消失在大众的视野中,甚至连名字都不被人所熟知。
你可能会猜,这是哪个童星?其实不是,这个人叫赵武。
猛一听这个名字,你可能会愣住。
但一说孤儿,大概就无人不知无人不晓了。
没错,赵武就是赵氏孤儿。
对于赵氏孤儿,大家熟悉的故事版本是这样的: 春秋时期,屠岸贾深受晋灵公宠信,却是个大大的奸臣。
身为奸臣,最大的使命就是制造冤案、铲除忠臣。
这个忠臣便是赵盾。
在屠岸贾的陷害下,赵盾满门三百多口全被诛杀,只有一个女人逃出升天,因为她是晋灵公的姐姐。
这女人当时已经怀有身孕,后来在宫中产下一男孩。
屠岸贾知道后,下令杀死全国所有一月到半岁的婴儿,以求斩草除根,不留后患。
程婴与公孙杵臼便来了一出狸猫换太子,以自己儿子和公孙杵臼两条性命为代价,骗过了屠岸贾,保存了赵氏的唯一血脉。
本文为谜案在线原创,未经谜案在线官方允许不得以任何形式转载。
程婴没有带这孤儿隐姓埋名,反而让他认屠岸贾做义父。
二十年后,孤儿长大成人,得知自己的身世后,便手刃了屠岸贾,报了血海深仇。
正与邪,善与恶,生命与忠诚,灭门与复仇,这个故事集合所有元素于一身,所以很是煽情、催泪。
当然,明眼人一看这个坑爹···不,坑义父的故事,就认为它大概只是后人编造的苦情戏。
不过,它并非纯粹的yy,而是演绎自《》。
《史记·赵世家》的原版记载是这样的: 晋景公(不是晋灵公)三年,大夫屠岸贾想要铲除赵氏,于是搜集罪状。
功夫不负有心人,他果然从史书中找到了“赵盾弑其君”的记载。
白纸黑字,不容狡辩。
那赵盾真的弑君了吗?其实不是。
最开始是晋灵公想要杀赵盾,赵盾无奈之下只能逃亡。
岂料还没出国境,他的堂弟赵穿就杀了晋灵公,新立了晋成公。
赵盾就返回了晋国,重新主政。
然而,晋国的史官却认为灵公之死赵盾脱不了干系,于是写下:赵盾弑其君。
从法律上讲,人并不是赵盾杀的,他有充分的不在场证据。
但是屠岸贾可不管那个,他联合诸将进攻赵氏,杀死赵朔、赵同、、赵婴齐,灭了赵氏满门。
这便是“下宫之难”。
赵朔的妻子赵庄姬此时,因为是晋景公的姐姐,便躲到宫中,逃过一劫。
赵庄姬后来生下一男孩,成了赵氏唯一的血脉。
屠岸贾知道后,进宫索要,但一无所获。
程婴和公孙杵臼这时登场了。
他俩把赵氏孤儿从宫中接出来,并设下瞒天过海的计谋,用一个别人家的孩子和公孙杵臼的性命为代价,让屠岸贾相信赵氏孤儿已被自己杀死。
就这样,程婴悄悄地把赵氏孤儿藏到了山中。
本文为谜案在线原创,未经谜案在线官方允许不得以任何形式转载。
十五年后,晋景公身患疾病,占卜得知,这病是因为有功之人没有后代祭祀所以作祟导致的。
韩厥趁机说闹鬼的是赵氏先祖,并告知赵氏孤儿的存在。
在晋景公的授意下,赵武、程婴联合武将们杀了屠岸贾满门,报得大仇,同时也恢复了赵氏的封地。
三年后,赵武成年了。
成人礼过后,程婴决意自裁,去追随逝去的赵朔和公孙杵臼。
赵武哭着再三阻止,不成。
程婴死后,赵武守孝三年,并为他立祠祭祀,世代不绝。
除了《赵世家》,《韩世家》也记载这一故事,略有压缩,但基本一致。
对比下民间传说与《赵世家》,很明显发现,两者的主线故事基本相同: 奸臣屠岸贾为了私利谋害了赵氏一族,赵氏孤儿在程婴、公孙杵臼的帮助下逃出生天,多年后,终于沉冤得雪,大仇得报。
只是一些具体的情节有所差异,比如史记里,程婴牺牲的是别人家的孩子而非自己的独子,而且在最后是一个神奇的占卜创造了机会,让晋景公得知了事情的真相。
然而,笔下的赵氏孤儿也是疑点重重: 第一,司马迁记述故事的传奇程度,与民间传说也。
比如,屠岸贾闻听赵庄姬生下一男孩,立刻进宫索要这孩子。
赵庄姬把孩子藏在衣服之内,并祈祷:如果赵氏不该亡,孩子就不出声。
等到屠岸贾来搜时,孩子果然不发一声。
来人不可能上前搜身,于是便这样躲过一劫。
且不说屠岸贾有没有权力来进宫搜捕,这个桥段本身就太过奇异,根本不可能是真的。
第二,从所谓的赵盾弑君到下宫之难,中间长达25年,期间赵氏一门该当官的当官,该领兵的领兵。
如果说赵盾主政时无力讨伐还情有可原,但赵盾去世后晋国公室仍然无动于衷就有些不可思议了。
难道非要等一个外臣来帮自己报仇? 第三,下宫之难的理由是赵盾弑君,但我们之前提到,真正实施刺杀的人是赵穿。
然而,下宫之难时赵穿这一支并没有被杀,他的亲儿子赵旃仍在政坛活跃着。
案件的主犯没事,无关人等却惨遭灭门,天下哪有这样的道理呢? 由于司马迁记载的这个赵氏孤儿疑点太多,自古以来许多人都质疑它的真实性:它太惊险曲折了,更像一个好的故事而非历史。
司马迁自己相信这个故事吗?不一定。
本文为谜案在线原创,未经谜案在线官方允许不得以任何形式转载。
因为在《史记》中,还存在另一个版本的赵氏孤儿。
《史记·晋世家》是这样记载的: 晋景公十七年,景公诛杀了赵同、赵括,并灭了满门。
韩厥于是跟景公求情:赵衰、赵盾都曾为国家立下,怎么能断了他们的祭祀呢?景公便立了赵氏旁支赵武为后,并恢复了封地。
非常简单! 在这里,不仅下宫之难发生的时间变了,从景公三年变为十七年。
而且从韩厥以赵盾的名义请求可以看出,下宫之难发生的导火索不可能源于赵盾弑其君。
赵氏复兴的故事也非常简单,只是因为韩厥的请求,景公便答应了。
什么遗腹子、搜宫、追杀、屠岸贾、程婴、公孙杵臼等等全都不存在。
到底哪个正确呢? 要追溯这个真实的版本,我们还得往前看,看看之前的历史记载,也就是《春秋》和《左传》。
《春秋》里与赵氏孤儿有关的主要有这么几条: 秋,九月,乙丑,晋赵盾弑其君夷皋。
(宣公二年,公元前 607 年) 春,晋赵盾、卫孙免侵陈。
(宣公六年,公元前 603 年) 晋杀其大夫赵同、赵括。
(成公八年,公元前 583 年) 如果我不说,恐怕你打死也想不到这与赵氏孤儿有何关系,因为这孤儿从头到尾就没有登过场。
而且,从这里的用词–弑、侵等贬义词以及杀这个中性词来看,《春秋》是对赵氏持批判立场的,赵盾、赵括等人都是反面人物,赵氏被灭也是合情合理。
与《春秋》相比,《左传》去掉了弑、侵这样的贬义词,有关赵氏被灭族的记载更详细了,赵氏孤儿也登场了。
大概故事如下: 赵朔早亡,妻子赵庄姬便与叔叔赵婴齐通奸。
后来,赵括、赵同流放了赵婴齐。
赵庄姬非常恼怒,于是向晋景公进谗言:赵括、赵同要谋反。
与也跟着作证,晋景公相信了,便率兵讨伐赵括、赵同,灭了他们满门。
之后,晋景公把姐姐赵庄姬和儿子养在宫中,并把赵氏的田地改赐给了他人。
本文为谜案在线原创,未经谜案在线官方允许不得以任何形式转载。
韩厥得知后,向晋景公进言:赵衰、赵盾都是为国家做过大贡献的人,现在断了他们的祭祀,这样谁还敢为国尽忠呢?景公觉得有理,便恢复了赵氏的封地,让赵氏孤儿赵武来继承爵位。
不难看出,《史记·晋世家》便是依据《左传》而写的。
不过在这里,赵氏从被灭族到重新复兴只是一场权力斗争罢了,没有谁对谁错,谁好谁坏。
硬要说的话,只能是女人祸国,一切都源于赵庄姬。
她先是乱伦通奸,事发后,又借机报复。
而君主又昏聩不察,听信谗言,终于冤案酿成了。
这便是全部的真相。
然而《左传》却有一个重大的疑点:赵庄姬为什么要进谗言污蔑赵氏谋反? 为了爱情?可要知道,她进谗言的时间距离赵婴齐被流放已经三年了,早干嘛去了?而且她有自己的孩子,污蔑赵括造反肯定会连累自己这一支,舐犊之情难道不比所谓的爱情更重要吗? 因此,如果《左传》所说的赵庄姬进谗言是真实发生的,那么,是什么原因促使她做出这一表面看起来有损自己利益的行为的呢? 很简单,也是为了更大的利益。
本来赵朔为赵盾的儿子,应该为赵氏一族的大宗。
结果,赵盾死前却把宗主的位置让给了自己的兄弟赵括,于是赵朔一支反而成了旁支,权势地位大大下降。
赵庄姬出身公室,身份高贵,当然心怀不满。
其后,赵朔的早死,让这一支生存变得更艰难。
所以赵庄姬便与赵婴齐走在了一起,虽然不排除爱情的存在,但利益在其中肯定占了很大比例。
然而,赵婴齐又被赵括、赵同逼走了,远遁齐国。
这种种因素下,赵庄姬自然对赵括、赵同非常不满。
然而这还构成不了她诬陷赵括、赵同谋反的全部动机。
更重要的应该是她与景公达成了交换:我帮你出头诬陷,你以后将我儿赵武立为赵氏宗主。
这种推断合理吗?合理。
自从赵盾掌权以来,赵氏权位大升,而晋国公室地位大大下降,晋灵公试图谋杀赵盾不成反被杀死便是明证。
赵盾死后,赵氏一族的势力仍稳步提高,达到一门三卿的地步。
面对卿大夫势力的急剧膨胀,晋景公当然心怀不满,但他不能轻举妄动,晋灵公便是前车之鉴,他需要找帮手。
这帮手便是晋国内部其他的世家。
赵氏权力的急剧扩张,不仅让公室难安,自然也触动了旧有的利益阶层,以栾、郤二族为其中代表。
赵婴齐被流放前,就曾对赵括、赵同说:因为我在,所以栾氏才没有什么动作。
一旦我亡走他乡,两位哥哥恐怕就有祸患降临了。
果然,在赵婴齐被流放三年后,由赵庄姬打头阵,景公联合栾、郤二族一同发动了对赵氏一族的进攻,灭了赵括、赵同为代表的赵氏一族。
其后,在的请求下,又地将已经没有威胁的赵氏孤儿赵武立为赵氏嫡子,继承赵氏原有的封地。
这应该就是更趋近真实的版本。
那司马迁在《赵世家》、《韩世家》中所记载的版本从何而来呢?极有可能是来自赵国与韩国的史料或民间传说。
因为三家分晋,所以他们两家必须要把自己的祖先洗白白。
通过塑造赵氏孤儿这样一个形象,既贬损了晋国公室,又给后来的瓜分晋国披上了一层合法性外衣:你看,是他们先对不起我的哟。
本文为谜案在线原创,未经谜案在线官方允许不得以任何形式转载。
随机文章战国时代-齐国兴亡史?宋朝与日本的交流?圣马丁朱莉安娜公主机场,飞机在头顶10米高掠过探寻南极血瀑布之谜,将会更加大出血的血瀑布(是卤水)多地惊现2017年巨大不明飞行物,空中盘旋30分钟后消失迷案在线 mazx.cn本站内容大多收集于互联网,内容仅供娱乐,并不代表本站观点,如果本站内容侵犯了您的权益,敬请联系网站管理员,我们将尽快回复您,谢谢合作!
古时候第一个王朝为什么叫夏朝?而不是春朝、冬朝
同时期的文物中有一定数量的青铜和玉制的礼器,年代约在新石器时代晚期、青铜时代初期。
根据史书记载,禹传位于自己的儿子,改变了原始部落的禅让制,开创中国近四千年世袭的先河,中国历史上的“家天下”,从夏朝的建立开始。
夏族的十一支姒姓部落与夏中央王室在血缘上有宗法关系,政治上有分封关系,经济上有贡赋关系,大致构成朝的核心领土范围。
夏西起河南省西部、山西省南部,东至河南省、山东省和河北省三省交界处,南达湖北省北部,北及河北省南部。
这个区域的地理中心是今偃师、登封、新密、禹州一带。
夏朝共传14代,共17帝王(夏朝最高统治者的称谓),延续约471年,为所灭。
后人常以“华夏”自称,使之成为中国的代名词。
据史书记载,在夏后氏建立之前,曾出现过夏族与周围其他部族之间争夺联盟首领的频繁战争。
夏部族大约是在中国古史传说中的颛顼以后逐渐兴起的。
有不少古代文献均把夏族追溯到颛顼。
夏朝为什么叫夏? 夏朝历史上惯称为“夏”,关于“夏朝”这一称谓的来源有十种说法,其中较为可信的观点是“夏”为夏族图腾的象形字。
记载“夏”是姒后氏、有、有男氏、斟鄩氏、彤城氏、褒氏、、杞氏、缯氏、、冥氏、斟灌氏十二个氏族组成的部落的名号,以“夏后”为首,因此建立夏朝后就以部落名为国号。
夏朝是在原始社会制度的废墟上建立起来的。
张守节则认为“夏”是大禹受封在阳翟为“夏伯”后而得名。
“夏”是从“有夏之居”、“大夏”地名演变为部落名,遂成为国名。
中国中原地区从此出现“国家”的概念这便是不少历史学家所认为中国的第一个世袭王朝夏朝的起始。
据《简明不列颠百科全书》,“夏”意为“中国之人。
从这以后,我们就知道了夏朝的来历,也知道了自己为什么是华夏子孙。
中国文化每一个细节之处也是有独特的内涵的,只要细心研究,就会有新的发现。
随机文章墨西哥干尸博物馆,世界最小婴儿干尸(刚出生)美国不明飞行物超战机只需0.3秒,速度是战斗机3倍以上富士急鬼屋真的有鬼吗,传闻有人被吓死在三楼(90%的人中途退出)墨西哥最毒的山王蛇,一口毒液令人类30分钟死亡(长相美丽异常歹毒)揭秘世界上最漂亮的美人鱼,超模Hannah化身绝色美人鱼(海洋斗士)迷案在线 mazx.cn本站内容大多收集于互联网,内容仅供娱乐,并不代表本站观点,如果本站内容侵犯了您的权益,敬请联系网站管理员,我们将尽快回复您,谢谢合作!
清朝的制台、抚台、臬台等分别是什么官职?
“台”即为尊号,并非官方正式命名。
但能够以“台”为尊的各级官员都是实权人物,能对各自管辖区内事务说了算。
感兴趣的读者和小编一起来看看吧! 古之地方官员,在衙门内办公时,一把手的办公位置略高于属下各级官员,因此各级下属亦自觉地称呼一把手为“台”。
但制台、抚台、藩台、臬台、学台、道台、府台虽然都是各级地方或部门的“一把手”,但相同的官职其官衔品级却不同。
一,制台 制台,是清朝总督的尊称。
因为有直接管理军队的职权,因此,也有下属官员直接尊称他们为制军、大帅的。
总督一职,从开始设置。
据说,一开始的时候,属于临时差遣,有管辖地方与管辖专务的不同,如总督某处军务或总督漕运等。
到的时候开始,正式成为一个固定的官职,总督地方最高长官,有的管辖一个省,有的管辖二到三个省。
总理军、民要政,一般情况下为正二品官。
如果是加衔,便是从一品。
因此,总督一般是从一品到正二品。
事实上,总督兼兵部尚书及都察院右都御史衔,已成清朝定例。
此外,另有河道总督、漕运总督,专管河道或漕运事务。
在官场中,一般说的总督,是指管理一省或几省大权的官员,通称为“制军”、“制台”,尊称“制宪法”,省称“督”。
最早与布政使、按察使合称“三大宪”。
后来,布政使、按察使成为总督的下属官员。
在清朝地方长官里,总督(制台)是很大的官职,而且全国只有九个总督。
比如清朝的、两江总督、闽浙总督、湖广总督、两湖总督、陕甘总督、四川总督、云贵总督、东三省总督。
过去说的封疆大吏,一般就是指制台(总督),类似于唐宋时的节度使。
不过节度使,慢慢成了虚衔。
二,抚台 抚台,是巡抚的尊称。
由于有很多文学作品反映清朝的官场情况,受其影响,现在大多数人或许认为“巡抚”这一官职是明清时代的产物。
其实不然,“巡抚”之名,早在的时期就已经开始出现了。
南北朝时,巡抚就已经初步具备了军事与民事这两项职能,时有派遣巡抚出巡边镇及赈灾抚民的情况。
到了,正式设立巡抚为职官,并改巡抚为“巡抚使”。
时期,以冬官侍郎,任江南巡抚使。
不过,在唐代只有三个人担任过巡抚使。
到了,巡抚使制度日趋发展,“巡抚”一词开始常常见诸于史籍,为明清时期巡抚制度的完善奠定了基础。
清代的巡抚,就是一个省的最高行政长官,从二品。
若加兵部侍郎衔,则为正二品。
三,臬台 提刑按察使的代称、尊称。
唐初仿照的刺史制设立按察使。
按察使的主要任务是,赴各道巡察、考核吏治,主管一个省范围的刑法之事,相当于现代的省级公、检、法机关,由宋代提点刑狱演变而来。
清朝时,这个官职已经固定了下来,就是掌管一省的司法、监察以及驿传事务,比藩台(布政使)低一级,正三品,是总督、巡抚的下属官员,由巡抚任命。
四,藩台 布政使的代称、尊称。
相当于各省巡抚的副职,犹如后来的副省长。
时,藩台掌管一省的财政、民政。
明初,沿袭制度,于各地置行。
后来,撤销行中书省,以后陆续分为十三个承宣布政使司,全国府、州、县分属之,每司设左、右“布政使”各1人,后因军事需要,专设总督、巡抚等官,都比布政使职位高。
清朝时,正式把布政使定为总督、巡抚的下属官,专管一省的财赋和人事考核、任免。
六年(公元1667年)后,每省设布政使一员,从二品,由巡抚任命。
藩台的权力和工作如下:1、接受上级指派的政务、法令,传达到各道、府、州、县。
督促其贯彻实施。
2、管理道、府、县等各级官员,按期发放俸禄,考核政绩,上报总督、巡抚。
3、负责征收全省各地赋税,负责财政收支。
统计全省各道、府、县户籍、税役、人口数、田亩数等民事内容。
4、对各道、府、县官员考试。
除此以外,一般的各省设有三个衙门,分别是承宣布政使、提刑按察使、都指挥使,品级不同。
都指挥使负责指挥军事,很少参与地治,故很少提及。
在清代,藩台(布政使)尽管是抚台(巡抚)的副职,但实权很大,清末地方上所谓的卖官鬻爵,主要是由藩台衙门实际操作。
《官场现形记》第4回“白简留情补祝寿 黄金有价快升官”: 且说这位藩台大人,自从改定章程,,却是“臣门如市”,生涯十分茂盛。
内中便有一个知县看中一个缺,一心想要,便走了藩台兄弟的门 路,情愿报效八千银子。
藩台应允,立时三面成交。
正要挂出牌去,忽然院上传见,赶忙打轿上院。
护院接见之下,原来不为别事,为的是胡巡捕当了半年的差,很 献殷勤,现在护院不久就要交卸,意思想给他一个美缺,无非是调剂他的意思。
不料护院指名所要的那个缺,就是这位藩台大人八千两头出卖的那个缺。
护院话已出 口,藩台心下好不踌躇。
心想:“缺是多得很。
若是别一个还好,偏偏这个昨天才许了人家,而且是现银交易。
初意以为详院挂牌,其权仍旧在我,不料护院也看中 是这个缺,叫我怎么回头人家呢。
” 对于藩台卖官的事,制台(总督)、抚台(巡抚)两位上司,一般都是睁一眼、闭一眼,假装不知道。
当然,藩台卖官所得,也不可能一个人独吞,制台、抚台都会有好处。
假如制台、抚台个人收了某位候补官员的钱,也会给藩台通气,藩台自然明白其中的意思。
因为不管是制台,还是抚台,都得经过藩台衙门,才能任命某人官职。
由藩司衙门挂牌,就像现在的任命公示。
所不同的是,只要公示出来,就算任命了。
比如“命某某人署理某某职位”,这是清代官场程序。
五,道台 清朝的道台是巡抚(省)与知府(市)之间的地方长官。
在清朝时期,道台也叫做道员,在清朝初期的时候,道台的官职品级不定,到了十八年的时候,才把道台的官阶品级统一定为正四品。
那时,在各省都设有道台这个官职,有专门监管一省粮食的督粮道台,简称粮道,也有负责河工修建的道台,叫河道。
道台这个职务,大多时由一个地方的长官兼任,比如驿传道、海关道、屯田道和茶马道,一般都是由当地相同品级的官员来兼任。
总之,道台,就是协助总督、巡抚及藩台、臬台等长官监督、管理下属地方政务。
由藩台(布政使)派出的道台,叫守道;由臬台(按察使)派出的道台,叫巡道,两者合称巡守道。
此外,还有按照专门行业、领域划分的道台,比如粮道、盐道等。
道台,原先是个临时性派遣官员,到了清朝乾隆十八年,才将道台正式设置为一级地方行政长官,正四品。
六,府台 知府的代称、尊称,州府行政长官。
州府掌管一府之政令,管辖所属各县,宣布国家政令,治理一府之百姓,审结讼案,考核所属各县长官,征收赋税钱粮等,都是其职责范围之事。
知府,类似于现在的市长。
七,学台 学台,是指与国子学合一,清子监沿袭明制设立的一个专门管理一省教育事业的最高长官。
也称学政,或督学使者,别称学台。
八,关于上述官员的品级 上述制台、抚台、臬台、藩台、道台、府台、学台各官员里,制台无论是品级,还是权力、管辖范围,无疑都是最大的。
制台(总督),按照清制,是从一品到正二品。
不过按惯例,都加兵部尚书衔,为从一品。
抚台(巡抚),按照清制,是正二品或从二品。
不过按惯例,都加兵部侍郎衔,为正二品。
藩台(布政使):从二品。
臬台(按察使):正三品。
府台(知府):从五品。
道台:正四品。
学台:学台的品级不好揣测,一般由上面指派。
原来是什么级别,下来以后,品级一般不会改变。
也有从地方上学界影响特别大的人物里产生,这样的人尽管影响力非常高,但品级一般也就不会太高。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