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羽并没有和华雄交过手,为什么能确定斩杀他呢?

高九尺,超高2米,比高一尺,比高一尺五。
《演义》中身长九尺的武将不多,除了
【千问解读】
高九尺,超高2米,比高一尺,比高一尺五。
《演义》中身长九尺的武将不多,除了关羽,基本都是狰狞的形象,例如华雄、。
打造武器青龙偃月刀,重八十二斤,约合18多千克,相当于满装的纯净水桶。
试想,天天在马上舞这么重的玩意,臂力可想而知。
程志远统兵五万来攻打涿郡,算上随军的家属,再打个折,怎么也有五千士兵吧。
刘关张带着五百新兵迎敌,在张飞刺死副将后,关羽直取主帅,并一刀砍死。
由此可见,关羽擅长突袭,扛不住他首轮攻击的武将,往往直接被秒杀。
刘关张曾在路上搭救过被击败的西凉军,与有过接触,大概清楚西凉军的战斗力,所谓 知己知彼 百战不殆 。
揣测罗老先生的意图,小编认为,华雄来挑战,关羽敢于挺身而出,可能有如下几个原因:对自身能力的自信,这是敢于出马的先决条件。
实战经验丰富,熟悉临阵斩将、率兵掩杀等操作。
清楚对方的特点,已有失败的案例,总结下来华雄应该和自己属于一类选手,人高马大力量足,舞起下手快。
兄弟三人因出身遭人鄙夷,再联想起之前董卓和督邮的羞辱,不蒸馒头争口气,华雄就是出气筒。
其实关羽并没有把握,关羽敢于出战的原因在于一个字:傲,这里的傲不是骄傲而是傲气,这次出战不是关羽和华雄的问题,是刘皇叔为首的小团体未来跃升的必走之路。
其次,华雄斩杀前几位大将时,不是死斗而是轻而易举地就将极为斩杀,所以,虽然有几个人踩雷但是对于对方实力还是处于一种模糊状态。
毕竟你血600对方杀伤1000和10000是效果是一样的。
所以,关羽对于华雄的战力并不是很清楚的。
而促使关羽上前一战的原因在于什么呢?是不得不去,其他诸侯的大将一去不返,这是高呼,如果在这里,华雄。
此话一出就是确定战力地位的过程,只要能轻易斩杀华雄,皇叔小团体地位可能就不是这么低了。
毕竟皇叔刚到这里只是挂了个皇叔的名字。
于是,在这个节骨眼上,关羽当然要上了,此刻不上何时上呢?之后三英战时,三兄弟也是抱着这样的想法,即使要离开,也要留名!三兄弟不是在伤人,而是把脑袋绑在腰带上建功立业!其实关羽精明的很。
因为华雄面对的是车轮战,先前俞涉,方悦,潘凤,刘三刀已经轮流战过华雄了,这四人可都是一方诸侯手下的,华雄斩杀他们肯定不简单。
而且华雄连斩四将肯定非常骄傲,必定会轻视对方的大将,所以这个时候关羽请求出战。
最后华雄的力乏加上轻敌,加上关羽直接冲锋骑脸,关羽不赢都难。
你看十八路诸侯挑战华雄时,为什么关羽不一开始就请战,而是等华雄连斩四将后才请战,这里关羽等的就是让华雄力乏。
关羽请战后请关羽喝酒,关羽说等拿下华雄人头再喝,其实关羽知道不能给华雄休息时间,必须速战速决,所以直接冲锋骑脸砍下华雄狗头就走。
所以你以为关羽在第一层,其实他在大气层。
那么之后斩颜良诛文丑又是什么情况,那时关羽都有赤兔马了,完全就是装备压制啊。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欧洲和中国差不多大,为什么不能统一?
之后,中国和欧洲又几乎同时遭遇外族侵袭(在中国是,在欧洲是日耳曼、匈人入侵),最终都陷入了大分裂局面。
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中国和欧洲却向着截然不同的方向发展。
中国虽然屡次分裂,但最终都走向了统一,从到共和国,中国再也没有陷入分裂;而欧洲,却向小国林立的方向发展,查士丁尼、查理曼大帝、格里高利教皇、路易十四、、等枭雄想尽一切办法,都没有遏制这种分裂的趋势。
如今,欧洲已有大小国家48个。
而中国,只有一个。
很多西方历史学家感到奇怪,中国民族众多、地理状况复杂,为何不像欧洲那样小国林立。
相比于中国,欧洲缺乏大江大河大山的阻碍,原本理应更容易统一,但千百年来为何却一直陷于分裂状况。
对此,西方历史学家,意见不一。
一些欧洲历史学家认为,中国是典型的“治水文明”,正是因为中国人要“治水”,所以才要统一。
相比于欧洲,中国的长江、黄河要更加狂暴,更加容易造成灾难。
要治理水灾,必须要有强有力的政府。
如果国家分裂,各国均会利用大坝,将“祸水东引”,给人民造成灾难。
因此对于民众来说,统一是他们的绝对需求。
然而在笔者看来,西方历史学家的观点完全是倒因为果。
虽然统一国家的治水能力要强于分裂国家,但并不能说国家统一就是为了治水。
说实话,这是典型的、西方人的偏见。
在笔者看来,欧洲之所以不能像中国一样统一,就是因为他们缺少了一项重要步骤,那就是“书同文”。
战国末期,攻灭六国,立即颁布旨意,下令废除旧六国的文字、钱币以及度量衡,必须“书同文、车同轨、统一度量衡”。
其中,又尤其以“书同文”最为重要。
从春秋时期开始,各国的文字就很不一样,这种状况妨碍了各地经济、文化的交流,也影响了中央政府政策法令的有效推行。
于是,秦统一中原后,秦始皇下令等人进行文字的整理、统一工作。
从那时候起,采用了比较方便的书法,规定了统一的文字。
这样,各地的文化交流也方便多了。
众所周知,中国有许多的方言,各个地域的人很难听懂对方的话,有时甚至还要带翻译。
例如楚国出使秦国,曾经就带过翻译。
在没有普及教育、且交通不便的古代,像现代一样推行普通话是不可能,但推行统一文字却是可行。
虽然言语不通,但最终都可以用文字来交流,使各地的人都能毫不费力地互相沟通,这样就能够让各地之人互相理解,从而建立对彼此的认同。
而欧洲的罗马帝国呢?却缺乏“书同文”这一关键步骤。
秦始皇虽然暴虐,但他仍将六国百姓视为自己的子民,让他们与秦国人享有同样的身份和权利。
然而罗马就不一样了,他们自视为征服者,在被征服民族的头上作威作福。
因为罗马人自认高人一等,因此他们不屑于将自己的文字——拉丁文教给被征服的民族。
正是这种不强求的态度,导致欧洲人不能像中国人一样实现融合。
在西部罗马,通行拉丁文;在东部罗马,同行希腊文,两个罗马很快就分裂。
公元2世纪时,法语、意大利语、罗马尼亚语等语种已经开始出现,各民族一直不能形成一个统一的纽带。
中国即使在分裂后,各国人民仍能毫不费力地实现沟通。
因此,这些割据国家即使被征服,也不会出现因沟通不良而形成的“排异反应”。
而欧洲就不同了,各国连起码的沟通都做不好,更何况统一?即使一些国家被短暂征服,之后还是会独立。
比如被三次瓜分的波兰。
因此,各国便陷入之中。
总而言之,在笔者看来,中国之所以能实现统一,就是因为中国有一个英明的君主——秦始皇,有一个英明的政策——“书同文”。
而欧洲呢?他们既没有秦始皇,也缺乏“书同文”这一关键步骤,因此他们走向分裂也是毫不奇怪,丝毫不值得同情的。
梁曾说,“百世皆行秦政”。
就是因为有秦政,我们才会不断从分裂走向统一。
然而令人遗憾的是,直到今天秦始皇仍然被视为暴君,被不断的污名化。
而他们从来不曾想,我们之所以拥有如此统一而强大的国家,其实都是拜秦始皇所赐。
随机文章古代欧洲社会简介河北ufo最真实视频探秘,树林上空惊现碟状飞行物(视频疑似作假)中国登月被外星人警告,月球上发现外星人基地/被警告不许登月达·芬奇睡眠法猝死,每工作4小时睡15分钟(不适合人类)宇宙最奇特的10个星系,稳定的双胞胎星系照亮四周(蓄力多彩)迷案在线 mazx.cn本站内容大多收集于互联网,内容仅供娱乐,并不代表本站观点,如果本站内容侵犯了您的权益,敬请联系网站管理员,我们将尽快回复您,谢谢合作!
武圣关羽兵败身亡 谁才是真正的凶手?
而被后世奉为武圣的关羽之死,令无数人嗟叹不已,也留下了许多谜团。
最大的谜团是,关羽在荆州大打出手,长达半年的时间,刘备为什么没有派出一兵一卒?因此,现在有人提出了“借刀杀关羽”、“刘备杀关羽”等离奇观点。
那么,关羽之死,谁才是真正的凶手呢?建安二十四年(公元219年),关羽北伐襄樊,连连得手,水淹七军,威震华夏。
不断调兵遣将,甚至还抽调镇守居巢(今安徽巢湖)的征东将军支援襄樊前线,自己则坐镇洛阳附近作为后援。
曹操动作这么大,关羽也没闲着。
《易经》有辞:上九,亢龙有悔。
道理几乎人人都懂,是说见好就收、适可而止,否则物极必反,否极泰来。
但能够做到这一点的,却从来没有几个。
关羽此时就没有适时收手的意思。
他看出革命形势一片大好,炉火烧得通红,趁热打铁就能成功。
关羽趁热打铁的方法,是抽调江陵和公安的后方军队围攻襄阳、樊城。
促使关羽调兵的主观原因,就是他的性格。
作为一个高调的人,高傲、自负、要强是关羽的性格特点。
他要把嘴边的肉——襄阳、樊城吃进肚子里才甘心,并且要只靠自己的力量吃下去。
所以他不是向刘备请求援兵,而是抽调荆州后方军队。
客观原因是东吴的伪装。
此时已经在两年前病逝,一向主张强硬对刘的接替右部督职位,将武力夺取荆州提上议事日程,不仅说动了老板对荆州的不死之心,而且定下了具体的作战计划,首先是伪装自己、麻痹关羽。
于是,关羽很快得到消息说东吴猛将吕蒙病得不轻,带薪休了长期病假,接替吕蒙主持荆州军务的是年轻人。
很快,关羽又接到了陆逊的来信,信的内容可以说是拉关系、拍马屁的教科书式的榜样,没有丝毫的恶意,完全是同志式的关怀和粉丝式的仰慕。
关羽与吕蒙打过交道,深知这人的强硬作风和,在后方留的不少军队就是防备他的。
现在既然上任的是陆逊这样一个年轻粉丝,关羽以为大可不必担心后方的安全,于是将后方大批军队抽调到了前线。
打仗除了需要兵,也离不开粮食等军需物资。
关羽军队的给养要靠荆州后方干部提供,其中有南郡太守麋芳与驻守公安的将军士仁(一作傅士仁)。
这两人以前常被关羽,心里都有几分不爽。
尤其是麋芳,他是刘备的小舅子,哥哥就是麋竺,既算外戚,又是老资格,关羽看他不顺眼,他也看关羽不顺眼。
《关羽传》记载麋芳与士仁“供给军资,不悉相救”,这句话引起了不同的解释,一种说法是他们在做后勤工作的时候出了差错;另一种说法是他们不听关羽的将令,没有派兵前去支援。
不论是哪种原因,有一点是可以肯定的——这两人惹恼了关羽。
关羽很生气,后果很严重。
得知这两人办事不力,他当场就宣布:“等我回去立即收拾这两个家伙。
”(还当治之)关羽不是说说而已,从受封前将军、奉命“假节钺”的那一刻开始,他已经有权对麋芳、士仁这样级别的干部实施先斩后奏。
关羽说这句话的时候,凯旋回师的信心十足。
他不知道,他没有回去的那一天了。
他在前线围攻襄、樊的时候,反对他的势力已经结成了一张看不见的网,也在对他进行围攻。
其中出力最多下手最狠的是江东集团的带头大哥孙权。
在许多人眼里,孙权似乎是个没有立场的人物,跟三国杀游戏里的人物一样,不停地容我三思。
刘备与曹操、势同水与火,都立志搞定对方统一天下,只有孙权最为潇洒,骑在墙头,摇摆不定。
其实孙权才是三巨头当中立场最为坚定的人物。
他非常务实,一直坚守不渝的立场就是东吴的利益,所做的一切都以此为中心,为此可以抛弃政治立场,不在乎面子问题,甚至延缓当。
只要对东吴对自己有利,孙权想跟谁好就跟谁好,称臣进贡装统统没有问题。
此时刘备和曹操两方正杀得,伤筋动骨,孙权怎么出手,对战局乃至政局有决定性的影响。
他的作用,比得上相争后期的齐王,他帮谁,谁就赢。
决定中国向何处去的机会,短暂地掌握在了孙权的手中。
孙权可以选择攻取曹操的徐州,也可以选择偷袭刘备的荆州。
我们知道,他最终的选择是后者——在背后向关羽捅刀子。
孙权的这一行为让许多人不齿,认定他不过是个守成之主,眼里只盯着荆州一块地,根本没有干掉曹操完成统一大业的雄心壮志。
因为孙权夺荆州是占便宜,打徐州还是能占便宜,甚至能干掉曹魏占更大的便宜,为什么偏偏要选择背后捅关羽呢?原因除了吕蒙等人的推波助澜,还因为关羽策略失误惹火了孙权。
此前,孙权想和关羽好一回,联系联系双方感情。
他派使者向关羽求婚,当然不是为他本人求婚而是为他长子,求婚的对象是关羽的女儿,他希望与关羽结成。
孙权作为当时天底下腰杆最粗的三个人之一,向关羽求婚,可以说是给足了关羽面子。
而且长子孙登很有可能就是东吴集团未来的接班人,含金量远远高于其他儿子。
关羽却一点都不给孙权面子。
他不但不答应这门亲事,还把孙权的使者臭骂了一顿,然后轰了出去。
关羽不许婚的原因,很可能是看透了孙权爱玩政治婚姻这一套把戏,弄不好女儿刚过门还没入洞房就进了牢房成了人质。
但大家都是玩政治的,凡事要讲究策略,他完全可以找个借口委婉拒绝,不一定要当面辱骂使者,让孙权下不来台。
打狗还得看主人,骂使者就是骂孙权。
孙权虽然能忍常人所不能忍,但毕竟没有达到唾面自干的忍辱境界。
挨了关羽的一顿臭骂,孙权心里已经窝了一把火。
性格决定命运。
对于关羽的性格特点,陈寿有一个较为中肯的评价——善待卒伍而骄于士大夫。
关羽骄于士大夫的事例很多,轻视陆逊、不团结麋芳士仁、辱骂孙权使者等等,这都为他最后的失败埋下了伏笔,这个几乎是共识。
但善待卒伍,其实也是关羽失败的因素之一,这一点却往往被人忽略。
关羽擒获于禁七军将士三万多人,这等于凭空增加三万多张吃饭的嘴,而且这帮人还不能用(会逃跑和叛变),必须腾出人手去看押。
那全部放了岂不省事?答案也是否定的。
因为这些投降的将士,老婆孩子都在北方,放了他们,他们都会想方设法回老家。
回老家之后做什么呢?大多数人还是有且只有一个选择——继续做当兵的工作,用不了多久就会组成新的敌军,继续过来打你。
因此,对待大规模的俘虏,几千年战争史上有个比较常见的做法——杀光。
杀光最干净、最省事,死人不用吃饭,也不会造反,更不会再组成敌军打仗。
远的如战国时期秦国名将在长平坑杀数十万赵国降卒,秦末在新安城南坑杀二十万秦兵,近的如官渡战后曹操坑杀降军数万人。
关羽也可以选择屠杀七军士卒,只俘虏带头的于禁等人就可以了。
杀降卒不同于屠杀的平民百姓,往往对于军事的意义非常重大,而道义上的包袱却要轻不少。
但关羽用实际行动践行着刘备集团的企业文化特色——仁义。
即便是多了三万多张吃饭的嘴,他也没有选择集体杀戮,而是把他们押送到后方去。
都是穷人家的孩子,都是出来混的,都不容易,就留他们一条性命吧。
刘备集团的仁义,从来都不是光说不做,这只是其中普通的一例。
没有的爱,也没有无缘无故的恨,民间美化刘备和关羽,丑化曹操,是有一定历史根据的。
就因为善待降卒,关羽又得罪了一把孙权。
三国时期人口很少,经济遭到很大破坏,连皇帝都饿过肚子,更不要说平民百姓。
相互征战的各地军阀,往往也因为没有粮食而无奈退兵或者遭受失败。
粮食方为大问题!关羽手下的荆州地盘只有三个郡,手下却有四五万军队,而且主力部队出师北伐已经好几个月了,粮食问题本来就不乐观。
平添了三万多俘虏之后,更是,眼看就要断粮。
怎么办?大活人总不能眼睁睁饿死吧?关羽的办法是去找孙权打秋风,让后方的士兵们去孙权的地盘上抢一回粮食——擅取湘关米。
一直对当年与刘备“平分荆州”心怀不满的孙权,一听关羽出兵抢粮食,终于彻底愤怒了!啥也别说了,借口有了,兄弟我也忍够了,动手吧! 当然,关羽辱骂孙权使者、抢粮食、后方空虚,只是孙权出兵夺取荆州的直接原因,孙权在关羽背后下黑手的根本原因还是为了东吴的利益——扩张东吴势力,保障长江下游安全。
除了关羽的不友好行为、顺江而下的地理优势之外,让孙权最为忌惮的是关羽水军。
要知道,进攻东吴必须凭借水军。
而曹魏在后就没有拿得出手的水军了,所以能够威胁到东吴安全的,在当时有且只有关羽。
只有除掉关羽水军,孙权才能过上安稳的日子。
如果看不到这一点,那实在是太小看孙权了。
下决心偷袭关羽夺取荆州,孙权明白会有什么样的后果,从此就要与刘备正式翻脸。
孙权也有,清楚自己不具备一打二的实力。
因此他需要与曹操来一回政治偷情。
既然孙权与曹操双方都有这个迫切需要,双方很快便搭上了线,进入短暂的蜜月期,为打败关羽而互相利用。
令人遗憾的是,关羽的眼睛死死盯着面前的襄阳和樊城,全然没有发觉背后孙权与曹操的偷情行动。
远在成都的刘备和诸葛亮就更加难以发觉。
曹操不断支援前线,甚至主动去勾搭孙权,而刘备一方却没有一点援助关羽的迹象。
这不禁让一些人突发奇想,怀疑是诸葛亮借刀杀关羽,甚至是刘备特意除关羽。
刘备没有援助关羽的原因,我们到后边分析,需要指出的一点是,毕竟刘备和诸葛亮都是人,尤其是诸葛亮,远远没有《》中写得那么神,不可能算准一切。
局势到了这个地步,关羽的失败已经不可挽回,能够改变的只是失败的程度。
但关羽在关键时刻的几个做法,彻底葬送了一切希望,将成功变成了失败,将大败变成了惨败,最终兵败身死。
建安二十四年(219年)十月,关羽还在襄樊进行着人生最后的征战。
城池尚未攻破,关羽终于得到了曹操与孙权勾搭成奸、孙权将要偷袭荆州后方的绝密情报。
不过这情报不是关羽手下的特工部队查出来的,而是曹操故意告诉他的。
不同于赤壁之战中的孙、刘联盟,此时曹操与孙权的联合,从一开始就完全是互相利用,压根儿谈不上团结一致并肩作战。
曹操把情报透露给关羽,是希望关羽早点回去跟孙权拼命,他来个坐山观虎斗,这个便宜不占白不占,占了不白占。
曹操同时也把情报用箭射进关羽的包围圈中,即使关羽不退兵,守城将士也明白解围之日已经不远,就能鼓起勇气咬牙挺过最后关头。
直到此刻,关羽才发现局势已经十分不利,豪情万丈顿时化为犹豫彷徨。
如果退兵,就会前功尽弃;如果继续围城,又怕荆州丢失。
到底退兵好,还是不退兵好?在没有把握的时候,促使一个人做出选择的,往往是他的性格。
关羽要强的性格,让他不到黄河心不死,抱着走着瞧的心态,决定暂时不退兵。
他一方面不愿意放弃眼看到手的襄阳和樊城,另一方面认为荆州后方的防线不至于一击就溃,一旦接到东吴发动进攻的消息再撤退还完全来得及。
宝贵的时间就在关羽的举棋不定中悄悄流逝。
实际上,关羽在后方的防线的确不是一击就溃,而是不击就溃。
进入十一月,关羽与在樊城交战的时候,他心目中请了病假的东吴猛将吕蒙,正生龙活虎般地率领精兵,换上早就准备好的白衣,拿出不入流的演技伪装成商人,连夜溯江西上,地干掉关羽设在长江边上的烽火台哨兵,迅速兵临公安城下。
驻守公安的将军士仁二话没说做了投降将军。
随后,吕蒙带着士仁前往江陵劝降,南郡太守麋芳也开城投降。
公安和江陵,位于长江两岸,互为犄角,是刘备和关羽在荆州经营了整整十年的大本营,也是军事重镇。
孙权几乎兵不血刃地占领这两座城池,刘备手中的荆州三郡大势已去。
此时,唯一能对孙权造成威胁的,就是关羽在前线的几万生力军。
孙权一边动手夺取荆州三郡的地盘,一边调兵遣将阻击关羽,其中已经统领水军进入汉水。
得到江陵和公安失守的消息,关羽倒吸一口冷气,想不到吕蒙进展如此顺利,更想不到麋芳、士仁会不战而降,真是漏船又遇打头风,出现了最坏的局面。
这个时候除了退兵,别无选择。
唯一可以选择的,是退兵的方向。
向西,还是向南? 关羽可以一路向西撤退到房陵、上庸一带,然后经汉中回成都,虽然地盘丢了,军队也可能会失去不少(荆州本土将士未必愿意跟随入川),但至少可以保住自己的性命。
不过这种不战就跑的做法,不是关羽一贯的作风,不到最后关头他是不会放弃的。
实际上,关羽对撤军的方向丝毫没有迟疑——向南。
失去的东西,我要亲手夺回来。
关羽率军南下,曹军眼看他要去跟孙权拼命,正中下怀,不但没有追击,差一点就要鸣放鞭炮隆重送行了。
关羽和孙权却地没有打起来。
不是关羽突然改变了主意,而是他很快变成了一个光杆司令。
这是关羽善待卒伍导致失败的又一事例。
关羽派遣使者回江陵打探消息,但使者回来后却带来了一堆将士们的家书,还有口信(教育没普及,不识字的人不少)。
这些家书和口信,其实都是吕蒙的阴谋,暗示关羽的将士们:你们的父母老婆孩子,都在我手上,现在活得好好的,甚至比以前生活得更美好,但今后还能不能活得好好的,不要看我,要看你们自己——打我,我就杀你们亲人;投降,就能回家与亲人团聚。
关羽虽然待将士们不薄,但如果拿一杠天平,一边是关羽,一边是亲人,让将士们做出选择,相信大多数人都会毫无疑问地选择亲人。
领导跟亲人比起来,还是老婆孩子更亲,这就是人性。
任何为了领导、为了事业而背叛亲人甚至杀害亲人的行为,都是对人性的扭曲。
春秋五霸之首,晚年宠信杀了儿子给他吃人肉的易牙,认为易牙简直是天字第一号的大忠臣,对老板比亲人还要亲。
知道后立即指出易牙是个阴险无比的小人,但齐桓公执迷不悟,最终凄惨地死在易牙等几个小人的手里,齐国也因此遭遇大乱。
杀害亲人的易牙一类人,从来不是对待领导比亲人还亲,只是为了自己的欲望,早就泯灭了人性。
往事越千年,人性终不变。
此时关羽即将面临将士们人性的选择。
他可以烧毁将士们的家书,然后让使者改口宣称:将士们的父母都已被东吴侵略军杀害,老婆都被强暴,孩子都成了奴隶。
这样才能激发将士们的复仇之心,让将士们跟着自己一条道走下去,一条心打孙权,上下同欲,方能一战。
这在军事史上有很多先例。
最有名的是战国时期齐将困守即墨城,诱使燕国军队割掉齐军俘虏的鼻子、刨了齐人的祖坟,终于群情激奋,,以少胜多,大败燕军,恢复齐国。
这样的事情田单能做出来,关羽却做不出来。
危难关头,关羽依旧保持着一贯善待卒伍的做法,认为,让使者把家书和口信广泛散布,让的将士们得到了亲人的消息,当然也就得到了吕蒙的暗示。
完了,彻底完了。
仁不带兵,义不行商。
性格决定命运。
关羽已经无力回天。
本来荆州根据地丢失,军心就不稳,将士们得知亲人都在吕蒙手中之后,关羽很快就发现军队的数量迅速变少,几万人的大军没过几天就烟消云散,。
十一年前,刘备从襄、樊南撤,在当阳长坂坡遭遇曹操虎豹骑,大败而逃。
幸亏还有他关羽,刘备得以。
如今,关羽从襄、樊南撤,同样在当阳(关羽是由水路南撤至当阳附近的汉水中,然后率领少数人马舍船就步,向西逃亡),大军溃散,穷途末路,却只能走向生命的终点——麦城(今湖北当阳东南)。
此刻没有人来救援关羽。
虽然他派人去距离最近的房陵、上庸向刘封、孟达求救,但这两个人正在为谁当老大的事争得不可开交,没工夫来救他。
当然,即便他们派兵救援,恐怕也来不及了。
因为孙权的军队已经深入当阳和临沮(今湖北远安西北)一带,正在四处撒网捕鱼,他们不打算放过关羽这条大鱼。
在最后关头,关羽遵循着刘备一贯的教导——活着最重要,地盘丢就丢了,军队丢就丢了,人要活着回去。
关羽选择在麦城突围向西逃跑。
但已经太晚了,孙权早就料到他会向西逃命,安排等人在临沮。
最终,关羽落在了潘璋部将马忠的手里。
请示孙权之后,关羽、关平、部将赵累等人一同被杀害。
时间是建安二十四年(219 年)冬十二月。
一代名将,就此折戟沉沙,壮志未酬身先死,传奇一生画上了血色休止符。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