屈原被流放到哪里 屈原为什么被楚王流放

【千问解读】
屈原被流放图片 屈原被流放到哪里?屈原一生经历了两次流放,第一次是在公元前304年,这一次他被流放到汉北,汉北就是汉水的上游,也就是现在的湖北境内。
这次屈原在外流放了五年,五年之后又被重新任用返回都城。
可是回到都城之后三年,屈原又被流放了,这是屈原第二次被流放。
屈原第二次流放的地点是江南的荒僻之地,据记载,他流放的路线是从楚国都城郢都出发,先往东南顺江而下经过夏首(今湖北沙市东南地区)、郢都的东门,再经过洞庭湖进入长江,然后又离开了夏浦(也就是现在的湖北汉口),最后到了陵阳(今安徽青阳县)。
比起第一流放,第二次被流放的时间更加长,而途径的路线也更加艰辛,前前后后共历时18年。
屈原被流放就是因为不被国君重用,可是一向才智过人的屈原怎么会突然不被任用了呢?要剖析其背后的复杂原因并非三言两语能够说清楚的。
屈原为什么被楚王流放? 先来说说屈原第一次被流放的原因吧。
当时,屈原官拜左徒,而且身兼多职,他在职期间体恤百姓疾苦,主张变法削弱贵族势力,然而贵族数量庞大,势力强大,非他一人之力能动摇,所以最终他抵不过贵族势力,遭到陷害而被流放,这便是屈原第一次被流放。
屈原第一次被流放是因为奸臣在楚王面前说屈原坏话,而楚怀王昏庸,竟,于是将屈原流放。
那么屈原第二次被流放是因为什么呢? 屈原图片 公元前299年屈原第一次流放归来,三年后,怀王死于秦国,屈原一直主张不要与秦国议和,而是与秦国保持距离,虽然这次事件让秦楚断交,但是后来迫于秦国压力,楚国不得已还是要与秦国议和,屈原再三劝谏终无用,最终反而因为不忠不义而被流放。
其实这一次,屈原说的也是对的,不与秦国议和,或许楚国还有的机会,屈原正是知道这一点所以一直努力劝谏。
可惜如此忠言被说成是大逆不道,所以被楚王再次流放。
其实屈原两次流放都是因为忠言逆耳不中听,所以被怪罪下来遭受流放的惩罚。
第一次劝谏,楚王不听,结果败在秦国之下,被迫割让土地。
遭受失败之后楚王才知道屈原说的是对的,因此又重新任用屈原。
可是,第二次误会屈原就导致楚国首都被秦国占据,如此巨大的损失让楚国几近灭亡,此时楚王想要再任用屈原已经没有机会了。
所以最终,屈原也以身殉国,以死明志。
屈原是个忠义之臣,也是个浪漫主义的诗人。
但是在乱世,他缺少了一份果敢和英勇,因此只能以身殉国。
若是有等人的野心和智勇,他也不至于会投江自尽。
不过话说回来,古代各路英雄各有所长,屈原所擅长的就是用文字艺术这种无形的利剑去警醒世人,这样不喜杀怒的英雄更加让人敬佩。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康熙与路易十四开启中法交流 未谋面互生好感
这封信是当时正为效力的比利时传教士南怀仁写给欧洲耶稣会士们的,他在信中说,中国皇帝强烈希望了解世界,并且尤其喜欢学习西方的科学知识,因此他呼吁欧洲各国能派遣更多的传教士来华。
令人鼓舞的是,没过几年,在欧洲正如日中天的“太阳王”路易十四便派出了好几位博学的耶稣会士前往中国,从而在两位帝王之间发生了一次特殊的接触。
近代欧洲开始与中国发生直接联系,要从16世纪传教士的活动说起。
当时,耶稣会士把自己的亲身感受写成报告带回欧洲。
当欧洲的知识界接触到这些报告和著作后,很快就对中国文化产生了强烈的兴趣,进而导致了后来长达百年的“中国热”。
而在这一过程中,中国皇帝康熙无疑发挥了重大作用。
1654年即位的康熙是清王朝历史上非常开明的一位皇帝。
他在与、南怀仁等欧洲传教士的接触中,对西方的天文、数学、物理等都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特别是在亲眼目睹了汤若望在历法较量中击败中国保守派官员后,康熙就开始努力学习西方科学。
由于研究历法就必须要从数学始,康熙便任命传教士南怀仁为自己的第一位数学老师,主要教授皇帝欧几里得几何学。
正是受这一情形的鼓舞,1683年,南怀仁以耶稣会中国教区区长的身份上书罗马教廷,请求速遣传教士来华,并极力宣传中国皇帝的开明与慷慨。
尽管欧洲曾有许多传教士渴望前往中国,但由于种种原因,很少有政府对该项事业进行资助,而能做到这一点的,唯有当时的欧洲第一强国——法国。
1643年即位的路易十四,在许多方面与康熙都有相似之处。
两人都是幼年登基,都迅速带领自己的国家从动荡走向了强盛,并且都偏好文化艺术。
就在欧洲“中国热”刚兴起时,法国的宫廷贵族们已热衷于收藏中国瓷器,而路易十四本人更是习惯使用按中国式样制造的家具。
1670年,当路易十四为他的情妇蒙特斯潘夫人建造特里亚农宫时,就模仿了中国建筑风格。
在1667年凡尔赛宫举行的一次舞会上,路易十四甚至将自己打扮得像一个中国人。
南怀仁的那封信在欧洲开始流传后,路易十四决定派遣传教士前往中国访问。
听说康熙十分喜爱西方科学,路易十四给中国皇帝准备了丰厚的礼物,包括当时欧洲最先进的天文仪器,如带测高望远镜的四分象限仪、水平仪、天文钟,还有一些数学仪器,装满了大大小小30个箱子。
1685年3月3日,路易十四的6名使节以洪若翰为首从法国出发,经过漫长的行程,最终于1687年7月23日抵达浙江宁波。
由于其中一位传教士在途经泰国时为国王所挽留,因此最后到达中国的实为5人,即洪若翰、李明、白晋、张诚和刘应。
1688年2月7日,这5人终于抵达目的地北京,准备觐见。
对于法国使节的到来,康熙皇帝。
当他们呈上所携带的科学仪器后,皇帝不但慷慨地准许他们在中国自由传教,还挑选使节中的张诚和白晋留在宫廷中担任自己的科学顾问。
几个月后,已学会满语的白晋、张诚便开始向康熙讲解天文仪器如何使用,同时还讲解一些天文现象。
1691年,应康熙的要求,白晋和张诚还曾讲授人体解剖学。
1693年,当康熙身染疟疾而御医们束手无策时,正是法国传教士洪若翰和刘应献上金鸡纳霜,才治好了皇帝的病。
1708年,在曾参与中俄边境谈判的张诚等人建议下,康熙开始采用经纬度法重新绘制全国地图。
10年后,经过法国传教士与中国官员的共同努力,终于绘制完成了当时亚洲水平最高的《皇舆全图》。
在中国期间,白晋和张诚与康熙相处融洽,这也使得康熙对欧洲平添了几分好感。
同时,康熙的勤奋好学也使白晋等人极为钦佩。
在给路易十四的奏折中,白晋将康熙说成是在法国之外“连做梦也未曾见过的伟大人物”,是自古以来“统治天下的帝王中最呈明的君主”。
有趣的是,1693年,康熙又任命白晋为自己的特使,要求他动身回法国招募更多的传教士来华。
康熙还让白晋带了300多卷中文书,作为赠送给路易十四的礼物。
当时在法国总共只有23册汉文书籍,因此这些精装汉文书籍令路易十四十分高兴。
1697年,白晋返回法国后,将康熙皇帝的礼品和自己所撰写的《康熙帝传》一并献给路易十四。
在自己的著作中,白晋对他与康熙大帝的密切接触进行了回顾,他说,“皇上亲自向我们垂询有关西洋科学、西欧各国的风俗和传闻以及其他各种问题。
我们最愿意对皇上谈起关于路易大王宏伟业绩的话题;同样,可以说康熙皇帝最喜欢听的也是这个话题”。
总之,白晋将康熙皇帝描绘为另一位“太阳王”,也是希望以此博得路易十四对康熙的好感,从而获取其对传教事业财政和人力的支持。
果然,路易十四慷慨地答应了这一请求,同时授权白晋花1万法郎为康熙皇帝准备礼物。
1699年,白晋率领15名耶稣会士再度返回中国。
值得一提的是,后来路易十四还曾给康熙写了一封亲笔信,遗憾的是这封信并没有发出,而是被永远地保存在了宫廷档案中。
300多年前,身居凡尔赛宫的“太阳王”路易十四与紫禁城中的康熙皇帝,二人虽然从未谋面,但他们对异域文明的强烈兴趣却开了中法两国交流的大门。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唐朝大诗人王维曾被好色公主包养
九岁知属辞,工草隶,娴音律。
岐王喜欢与文士交往,重之。
维将应举,岐王谓曰:“越者,可录数篇,琵琶新声,能度一曲,同诣九公主第”伶拥维独奏,主问何名,曰:《郁轮袍》。
因出诗卷。
主曰:“习讽,谓是古作,乃子之佳制乎?”座曰:“得此生为解头,荣哉!”力荐之。
开元十九年状元及第,擢右拾遗,迁给事中。
《·传》 在今天的人们看来,王维地位似乎远不及和。
但在盛唐当时,王维的诗名却远在这两人之上。
尤其是杜甫,当时只是一个籍籍无名的少陵野老罢了。
说起来王维的诗作,正如所言“诗中有画,画中有诗”,在诗作中秀出丛林,,历代名家无不叹服。
就连《》中教读诗,也说:“我这里有《全集》,你且把他的五言律读一百首,细心揣摩透熟了……”王维的五律,的确是一绝,只有、老杜或可相比一二,其他人则远远不如。
世有“李白是天才,杜甫是地才,王维是人才”之说,后人亦称王维为诗佛,此称谓不仅是指王维诗歌中的意味和王维的宗教倾向,更表达了后人对王维在诗坛崇高地位的肯定。
王维不仅是公认的诗佛,也是文人画的南山之宗(钱钟书称他为 盛唐画坛第一把交椅 ),并且精通音律,善书法,篆的一手好刻印,是少有的全才。
史称其“名盛于开元、天宝间,豪英贵人虚左以迎,宁、薛诸王待若师友”(《新唐书》本传);曾誉之为“天下文宗”;“诗圣”杜甫则曾称其“最传秀句寰区满”。
但就是这样一位天赋异秉、才华横溢的天才大诗人,却曾经被唐玄宗的妹妹玉真公主包养并宠爱有加。
那么,使“妙年洁白,风姿郁美”的王维以男小三的身份上位,从此踏上仕途,从此官运亨通的玉真公主又是何许人也? 史书记载,这玉真公主名唤持盈,乃是唐玄宗的妹妹。
玉真公主不愿意嫁人,自愿出家为女道士。
在煌煌大唐,当时流行一种时尚,那就是从皇室宫廷到普通百的男女,都喜欢出家作在籍或出籍的道士。
大诗人李白就曾一度和好友吴筠入山炼丹修道。
而当时唐代皇室女子修道更是成为和种风尚,最著名的如在成为皇后之前就曾入道观修道。
大家可不要认为,玉真公主一当上女道士,就是“缁衣顿改昔年妆”,过暮鼓晨钟、青灯黄卷的日子。
史载她的宫观之华丽一点不逊于皇宫,甚至尚有过之。
当时就有大臣上书嫌其太过奢糜,应给予削减。
还有一点,是大家早都知道的,这李唐家族,无论男女,都非常爱吃荤腥。
如唐太宗把自己的弟妹收入房中,搞上了自己的小妈武则天,私通和尚,大玩男宠,唐玄宗更是有“扒灰”之诮,曾经身为女道士的女皇武则天更是面首无数。
唐代女道士,本来就都是放荡情怀的“豪放女”,玉真公主当然也不例外。
《集异记》里记载了一个故事,说的是熟女玉真公主一眼看上了,“妙年洁白,风姿郁美”的王维。
于是,岐王与玉真公主唱双簧,设局下套引诱文学青年王维。
才貌双全的王维实际上是岐王给自己的小妹妹玉真公主物色好的情人和男小三。
因为唐朝国风民风开放,公主一向如狼似虎,比如说太平公主,而玉真公主当时也已是三十多岁的熟女了。
史书记载王维首次应试是在开元八年(720年),结果落第。
这一年,他常在宁王、歧王府中出入,王爷对他相当好,好到什么地步?“待之如师友”。
然后,为了求得科第的门路,“妙年洁白,风姿郁美”的王维就怀抱琵琶,像个歌妓一样在酒宴间为玉真公主献艺。
玉真公主听了王维演奏的《郁轮袍》后,让宫婢将王维带入室内……之后换上华丽无比的锦锈衣衫;然后置办酒宴,安排王维入宴,坐在宾客的上首。
席间,众人谈笑之际,公主觉得座中王维风流蕴藉,语言谐戏,不禁一再瞩目。
之后,玉真公主向哥哥玄宗极力推荐帅哥王维;于是第二年,王维就顺顺当当地进士及第…… 从史书的记载来看,这唐玄宗和兄弟姐妹们的手足之情还挺融洽的,不存在其他时代那些兄弟们间乌眼鸡一样,恨不得“你吃了我,我吃了你”那样的情况。
而且大家看歧王安排王维出场的情景,根本不像介绍一个文人学子,倒像是召呼自己的家妓出来待客的情形一样。
天真的王维早就成了歧王们给自己的小妹妹玉真公主物色好的玩物。
唐朝公主一向如狼似虎,玉真公主当时也是三十多岁的“熟女”了。
此后,曾被玉真公主“强暴”和“霸占”和“包养”过的王维的仕途就一直大道通天,直到尚书右丞这样的官职。
,阅男人多矣,饮宴之后她当然不能放过纯真年少的“牛郎”王维。
但年少气盛、恃才傲物的王维必竟不同于张昌宗、张易之等人,更不像宋之问那样想拚命抓住女皇、公主们的一条裙带。
王维是个单纯天真的少年,像白玉一样无瑕。
他初次应试时写的诗就是《赋得清如玉壶冰》,但现在他却被玉真公主“奸污”“强暴”了,这件事对他的刺激是相当大的,从此他的心中就充满了挥之不去的阴影。
在王维二十岁那年,他写下了《息夫人》一诗:“莫以今时宠,而忘昔日恩。
看花满眼泪,不共楚王言。
”这首诗是在宁王(即玄宗的大哥)府中所写。
这其中,也有一段故事:玄宗的大哥把皇位让了出去,于是专心于。
他有家妓数十人,都是绝色女子。
其中有一个原是宁王府边卖大饼的人的妻子,长得“纤白明晰”,宁王一见就爱,于是多给她老公钱将她纳入府中,宠爱有加。
过了一年多,宁王问她:“你还想不想你那做大饼的老公?”此女默然不语。
宁王让人召她的大饼老公来相见。
这个女子注视无语,双泪垂颊,若不胜情。
当时王府中“座客十余人,皆当时文士,无不凄然。
”宁王命赋诗,当时二十岁的王维诗首先做成,众人叹服,后来宁王把这个女子还给了饼师。
大家看历来写息夫人的诗,都是指责的居多,像就抱怨她不像绿珠一样自尽(细腰宫里露桃新,脉脉无言几度春。
毕竟息亡缘底事?可怜金谷坠楼人)。
但王维为什么却一腔同情,率先写出这样感人至深、感同身受一般的诗句?正是因为王维也有过被玉真公主这样的皇室公主“强暴”“包养”过的经历,他才能将息夫人的痛苦体会得这样深刻。
王维进士及第后,被封为太乐丞。
这是个为皇室宫廷宴乐培养乐队伶人的官。
玉真公主这样安排,主要是为了让他方便进出宫禁及皇家苑观之类的。
但王维几个月后就因“伶人舞黄狮子”一案,被贬出京,远去山东济州做了个看粮仓的九品小官——司库参军。
什么叫“伶人舞黄狮子”?据说依唐代律令,舞黄狮子节目是专门为皇帝而演的,不得私自娱演,否则当以犯律处置。
王维身为太乐丞,手下的人可能彩排演练时出现了这种情况,故而获罪。
但其实这事在当时也算不上什么大罪,又不是私藏甲兵之类的谋逆行为,按说依王维和歧王及玉真公主之间的关系,不会处罚这样重,甚至根本不会有什么罪责加身。
但王维却一下子贬到济州,这一去就是四年半的时间,为什么?原因很明显,正是因为王维不再愿意到床上侍侯公主,又“私自”(未经公主同意)娶了妻子,于是玉真公主很生气,后果很严重,就找借口贬他到穷乡僻壤“劳动改造”一番。
曾几何时的王维也是满腔希望,充满理想的。
他的笔下有“红豆生南国,春来发几枝”的纯情,也有“孰知不向边庭苦,纵死犹闻侠骨香”的豪气。
但是,在济州熬了四年多后,王维终于忍不住了。
他辞去了在济州的官职。
之后,他悄悄地潜回了长安。
但他在长安闲居了七八年,根本没有实授什么官职。
然而,又一件意外的事情发生了:开元十七年,孟浩然到长安来求官找差事,他和王维。
孟浩然和王维正在聊天儿,突然唐玄宗就驾到了,吓得老孟钻到床底下去了。
后来唐玄宗也没有生气,还让孟浩然吟诗。
结果老孟赖狗扶不上墙头去,念了首什么“不才明主弃,多病故人疏”的诗,惹得唐玄宗大为不悦,老孟的官运也就此被封杀。
这孟浩然和王维是朋友,在一起谈谈诗文,又不是被捉奸在床的奸夫淫妇,你往床底下钻个什么劲儿?你就大大方方地让王维引见一下不就得了?再者,皇帝为什么到王维家去串门?还这样突然。
而且,皇帝为什么要上他家去?要说就算皇帝到大臣府上去,也要前呼后拥,大臣早就恭迎在大门外了,怎么会出现这样的情况?皇帝倒像是学生公寓里查女生宿舍的,说来就来?原因只有一个,失意的王维此时正住在玉真公主居处,成了玉真公主的“外宅”。
这天正好公主不在,出去玩儿了,孟浩然乡下佬一个,想开开眼界,看看公主住处什么样儿。
王维就私自请了他来,所以皇帝一来,他才吓得朝床底下钻。
而且正因为是在玉真公主的住处,;因为玄宗的兄妹情深,所以不时常过来看看,玄宗兄妹间亲密得很,一切礼仪从简,也并不会事先传报什么的,没想到,发生了这样的事。
…… 开元十九年,王维的妻子死去了。
或许是王维心中存在愧疚,或许是玉真公主不让他再娶,所以他后半生的三十年一直孤身未娶。
王维在妻子死后,孤居三十年不再续娶,这在唐代高官中相当罕见。
有人说王维学佛,这学佛未必就完全像出家人一样,不是一边诵经拜佛,一边左手搂着“杨柳腰”小蛮,右手抱着“樱桃口”樊素嘛。
王维的弟弟王缙,虽然和王维一样受家庭影响,信奉佛教,但王缙却奢侈靡费、妻妾成群,和王维清寂自苦的情境大相径庭。
但对于王维来说,他的心中一直存在着一种苦闷。
“一生几许伤心事,不向空门何处销”,王维本人这两句诗,就正是反映了他内心的痛苦,正是因为王维有这件难以齿的羞辱之事,所以他一直内心处在忏悔,在寻求解脱。
大家看历史上相当多的青楼名妓,以后,往往皈依佛门,寻求解脱,也是此理。
了解到王维这个心结,再读他的诗,应该有一层更深的理解。
被公主“强暴”和“包养”的这段不太体面的男小三和牛郎经历,对于自尊心极强很好面子的王维来说,成为他一生的痛和挥之不去的一个严重的心理阴影,他总觉得自己的仕途和文名是通过这样的为人所不耻的手段得来,再加之后来爱妻的意外病亡,深受刺激的诗人从此看破红尘,留恋山水,这恐怕也是这位大诗人后期痴迷禅宗的一个重要原因吧。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