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时期的妃子为什么都不好看 难道说帝王的眼光变差了吗

在普通人的想象中,有权网罗天下的美女,后宫的颜值自然不会差。
然而,由于独特的制度,宫廷选取御用女性并不
【千问解读】
在普通人的想象中,有权网罗天下的美女,后宫的颜值自然不会差。
然而,由于独特的制度,宫廷选取御用女性并不以长相为主要标准。
根据 1653 年顺治帝的谕旨,皇后、妃子都应该从满洲官员、外蒙古贝勒等高层人士的女儿中选拔产生,八旗官员的女儿只要年满十四至十六岁,都必须参加三年一度的选秀。
这种制度之后一直延续,且逐渐加以完善。
在这种选拔体制下,妃子几乎只能从中产生,社会上的女青年进入后宫的道路基本被堵死。
清代的种族偏见还不只体现在旗人和非旗人之间。
即使是旗人,也并非所有适龄女性都有参加妃子选拔的资格。
比如同为旗人,的包衣三旗就与来自八旗的正身旗人地位不同。
后宫中地位较高的皇后、贵妃以及等,几乎都出身于八旗。
在有资格生产后妃的八旗中,满人和其他族的后宫表现也有很大差别。
《清宫后妃》中的「清宫后妃表」记载,187 名清宫后妃中,有 136 人是满人,有 21 人,可见皇帝的择偶范围很受限制。
而蒙古人能够二十多次中选,也是靠着清初的「满蒙联姻」政策。
早在时期,就为了联合蒙古科尔沁族、对抗而开始了「满蒙联姻」。
清朝入关前后,满蒙通婚达到高峰,的5位皇后全部为蒙古族,其12名皇女也都下嫁到蒙古。
这种特殊的民族分布,本身就使后宫女性的容貌特征与一般意义上的汉族女性有所区别。
以头宽高指数来衡量,大部分人可分为阔头型、中头型和狭头型,而多项调查结果都表明,人以阔头型居多。
而以形态面指数衡量的话,大部分人可分为超阔面型、阔面型、中面型、狭面型、超狭面型这五个等级,蒙古族即是阔面型的典型代表。
而即使通过了种族关,得以进入后宫的选拔程序,容貌也不是中选的首要条件。
最为重要的是门第。
在后宫选拔中,女青年们须根据所在旗色依次乘车入宫,车上会专门标示出她们的门第出身。
进入皇宫后,再分成五人一组接受皇帝或皇的选阅。
被看中者就要「留牌子」,牌子上记录着参选女性的旗籍、家庭和年龄,供选拔者参考。
在清朝统治者的选秀标准中,「品德」也和「门第」一样是重中之重。
在清代皇后、嫔妃的册封文中,「淑德」,「端良」,「孝慈」,「世家」,「门第」都是高频词汇。
相比之下,容貌往往不是最主要的考量标准。
比如外形不算出众的叶赫那拉·静芬,因为是太后的侄女,最终成为了的隆裕皇后。
当然,相貌也并非全不重要。
清朝在选秀过程中对容貌还是有所要求,只是当时的审美标准相比于今天不乏惊人之处。
比如《相书》中的《女人贱恶部》,就将今天颇受欢迎的尖下巴脸型贬为「贱苦」。
同时,坐姿端庄稳重、神态自若也是古时对女性的要求,所以现代被认为性感的姿态会被认为是「搔首弄姿」,算不上美。
除此之外,宫廷审美与民间审美也有所区别。
妃子相貌不一定要好看,但要端庄,符合「富贵」、「吉利」之相,尤其对于更看重门第、品德的清朝来说更是如此,「小脸」、「尖下巴」因此都遭到了嫌弃。
直到时期,受西方文化的影响,这种审美取向才有所改变。
我们多见到的古代妃子存留下来的照片,形象气质多欠佳,也与当时相机刚开始流行有关。
「照相」这一技术于 1843 年传入中国,到 19 世纪末,才开始流行于宫廷之中。
对于照相机的陌生,加上当时摄影技术的局限,导致了人们在镜头前的姿势和表情都不大自然,从而影响最后的拍照效果。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皮革加工技术专业:这个"接地气"的专业,能让孩子端稳饭碗!
今天要给大家解读一个既传统又充满科技含量的专业——皮革加工技术。
这个专业可能不像计算机、金融那么光鲜,但它实实在在关系到我们每个人的生活,更是国家制造业的重要支柱。
一、专业优势:被低估的"民生刚需"根据国家统计局数据,2020年我国皮革行业规模以上企业实现销售收入1.2万亿元,直接从业人员超过500万。
从您脚上的皮鞋到车里的真皮座椅,从时尚包包到医用敷料,都离不开这个行业。
平均薪资水平在5000-8000元/月,重点院校毕业生供不应求。
二、专业认知:给皮革"做美容"可以把皮革加工想象成给皮革做"美容美发"。
首先是"洁面"(原料皮处理),去除毛发杂质;接着是"护肤"(鞣制加工),让生皮变成柔软耐用的熟革;最后是"化妆"(涂饰整理),做出各种颜色纹理。
整个过程需要化学、机械、艺术多学科配合。
三、行业前景:政策东风已至国家"十四五"规划明确提出要推动轻工业转型升级,2021年出台的《关于加快推进皮革行业高质量发展的指导意见》要求培育30家以上智能制造示范企业。
数据显示,皮革制品设计师、工艺工程师等岗位需求年增长15%,长三角、珠三角地区技术人才缺口达40%。
四、适合哪类孩子报考1.学科优势:化学、生物成绩好,对材料感兴趣2.性格特质:动手能力强,注重细节,能接受车间实践3.职业期待:希望进入实体制造业,追求稳定发展五、报考建议指南院校推荐:985层次:四川大学(轻化工程)211层次:陕西科技大学普通本科:烟台大学、嘉兴学院高职院校:温州职业技术学院课程重点:皮革化学、材料科学、加工机械、产品设计、环保技术专业对比:相比服装设计更侧重材料研发,相比化工专业更聚焦皮革领域六、温馨提示这个专业需要做好三点准备:一是能适应车间实践环境,二是持续学习新工艺技术,三是接受从基层做起的职业发展路径。
但坚持3-5年后,既有机会成为技术骨干,也能向生产管理、产品研发等方向发展。
结语:如果孩子喜欢动手实践,追求"学一门手艺"的踏实感,皮革加工技术是个不错的选择。
它就像制造业里的"老字号",虽不张扬,但永远有市场需求。
在这个充满不确定的时代,这样的专业反而能给孩子一份确定的未来。
香料香精技术与工艺专业:藏在生活里的"气味魔法师"
今天咱们聊一个"闻得到却看不见"的专业——香料香精技术与工艺。
这个专业就像给生活施魔法,让我们的洗发水散发花果香,让面包房飘出诱人奶香,甚至让蚊香都带着清新气息。
一、专业认知:舌尖与鼻尖的"调色盘"如果把生活比作一幅画,香料香精专业就是调配气味的调色盘。
这个专业培养的是"气味魔法师",既要懂化学反应的"配方",又要掌握调香的"艺术"。
就像大厨需要掌握火候和调味,调香师要平衡2000多种香料成分,让香气既迷人又持久。
举个生活例子:您家孩子爱喝的奶茶,里面的焦糖香、奶香,都是这个专业的"作品"。
二、行业前景:政策东风+民生刚需国家"十四五"规划明确提出要推动消费品工业升级,而香料香精正是食品、日化、医药等民生行业的核心配套产业。
据中国香精香料化妆品工业协会数据,行业年增长率稳定在8%以上,2022年市场规模突破1600亿元。
更关键的是,这个行业受经济周期影响小——经济好坏,人们总要刷牙、洗衣、用护肤品。
三、适合什么样的孩子?1.学科优势:化学是基础中的基础,特别是对有机化学感兴趣的孩子。
就像厨师要懂食材特性,调香师必须掌握香料分子结构。
2.性格特质:需要"狗鼻子"般的敏锐嗅觉,同时具备艺术感知力。
既要像科学家一样严谨,又要像艺术家一样富有创意。
3.职业期待:适合喜欢动手实验、不愿坐办公室的孩子。
毕业生多在实验室或生产一线,能直观看到自己的"香气作品"走向市场。
四、报考建议:选对赛道事半功倍1.院校推荐:江南大学(211重点)、北京工商大学(国家特色专业)、上海应用技术大学(行业黄埔军校)都是第一梯队。
二本院校如广东工业大学、郑州轻工业大学也有特色培养。
2.课程重点:有机化学、分析化学是基础,调香技术、香料制备工艺是核心,还要学习食品/化妆品法规。
3.专业对比:相比食品科学更侧重香气研究,相比化学工程更注重应用转化,相比化妆品技术则覆盖更广的产业链。
五、家长最关心的三个问题1.就业质量:教育部2022年数据显示,该专业毕业生就业率连续5年超95%,起薪普遍在6000-8000元。
头部企业如奇华顿、芬美意等外企待遇更优。
2.发展空间:从调香助理到首席调香师,技术路线清晰。
也可转向质量管理、产品研发等管理岗,行业经验越老越吃香。
3.学习难度:需要较好的化学基础,实验课程占比40%以上。
但相比纯化学专业,多了应用实践环节,适合喜欢动手的孩子。
张老师提醒:这个专业不适合化学薄弱或对气味敏感的孩子。
工作环境难免接触各类原料气味,报考前建议带孩子做职业体验。
但总体来看,这是一个"小而美"的务实选择——既服务民生刚需,又有技术护城河,值得中上游化学成绩的考生重点考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