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清“八旗制度”的进展史,清朝的八旗制度是什么?

明万历二十九年(1601年),努尔哈赤整顿编制,分别以牛录额真、甲喇额真、
【千问解读】
明万历二十九年(1601年),努尔哈赤整顿编制,分别以牛录额真、甲喇额真、固山额真为首领。
初置黄、白、红、蓝4色旗,编成四旗。
万历四十三年(1615年)增设镶黄、镶白、镶红、镶蓝4旗,八旗之制确立。
满洲(女真)社会实行,丁壮战时皆兵,平时皆民,使其军队具有极强的战斗力。
努尔哈赤遂于天命年间始设蒙古旗,至天聪九年(1635年)编成蒙古八旗。
皇太极于天聪五年(1631年)先编一汉军旗,至崇德七年(1642年)完成汉军八旗的编制。
合称八旗,统率八旗满洲、八旗蒙古、八旗汉军,至此八旗的制度臻于完善。
入关前,八旗中的正黄、镶黄两旗由汗王()直接统领,其它6旗分别由汗王的子侄统领。
八年(1651年)死,顺治帝亲政,收多尔衮所辖的正白旗归皇帝统领,于是形成了上三旗与下五旗。
清入关伊始,为加强军事防御,分别令八旗兵在京师与各地驻防,直至18世纪中叶,八旗营区终于系统地分布于全国的军事要地,实行永久性的驻扎。
入关伊始,清廷即采取了大规模的“圈地”活动,圈占民人的大批良田划归旗人;豁免旗人的税赋与劳役。
优惠政策造成了旗人的颓废和寄生性,致使其后代骑射荒废,甚至出现“生计”问题。
历史沿革 八旗起源 八旗制度最初源于满洲(女真)人的狩猎组织。
结伴而行的狩猎活动因人数增多而需统一指挥,其指挥者称为牛录额真,这个多人集体即称为牛录。
女真人在对外防御与征伐过程中采取了以牛录额真统领牛录的组织形式,从而牛录组织具有了军事职能。
为便于统一指挥大规模的围猎或作战,需将若干个牛录组成一个更大的单位,以旗帜为标志作导引而不使方位错乱。
旗帜在满语中称为“固山”,因而这个高于牛录的最大的单位即称为固山,汉语称“旗”。
制度确立 万历十二年(1584年),出身建州左卫的努尔哈赤兴兵,以黑旗为帜。
明神宗万历十七年(1589年)建州三卫的统一,统治人丁也不断增多,努尔哈赤另设红旗军亲领,将黑旗军交由胞弟舒尔哈齐指挥。
明万历二十一年(1601年)前后,努尔哈赤对牛录组织首次进行大规模改造与重建,参照女真人的猛安谋克制,规定300人为一牛录,5牛录为一甲喇,5甲喇为一固山,分别以牛录额真、甲喇额真、固山额真为首领,改编后的牛录被分别隶属于黄、白、红、蓝四旗,以纯色为辨。
明万历四十三年(1615年),建州已经吞并除叶赫之外的所有女真部落,而且蒙古也多有归附。
麾下牛录已有百倍于起兵之初的规模,努尔哈赤的军队已不下五六万人。
因此,努尔哈赤于该年将红白黑三旗及所领牛录析设为八个旗:原红旗分为正黄、镶黄二旗;原白旗分为正白、镶白、正蓝三旗;原黑旗分为正红、镶红、镶蓝三旗。
正四旗旗帜为纯色四方形,龙首朝后;镶四旗旗帜为五边形,黄、白、蓝三旗镶红边,红旗镶白边,龙首朝前。
当时各旗的旗主分别是:正黄旗主和镶黄旗主努尔哈赤、正红旗主和镶红旗主、正白旗主皇太极、镶白旗主杜度、正蓝旗主、镶蓝旗主阿敏。
八旗建立自此始,亦即为满洲八旗的源起。
满洲(女真)社会实行八旗制度,丁壮战时皆兵,平时皆民,使其军队具有极强的战斗力。
八旗扩充 连年的战争,使这支战斗力极强的八旗子弟获得了不少利益。
他们在统一女真各部落,以及同统治者争夺天下的战争中,获得了上百万人口、牲畜、甲仗、兵器,以及大量的金银财宝。
努尔哈赤当时仿照明朝的官职,对作战有功之臣分别授与不同的官衔,统兵辖民,并根据贡献的大小,赐与大量的人畜财帛,供其享用。
不少官将还领受敕书,子孙后代永远袭职。
这样,就使满洲的八旗子弟在进关之前即已形成了一个贵族阶层,享受着特殊待遇。
八旗蒙古 努尔哈赤、皇太极势力增大后,把征服的人也编入旗内,统归八旗管辖,被称为八旗蒙古。
后金天命九年(公元1624年),努尔哈赤把征服的蒙古族人编成五个"牛录",隶属于八旗满洲。
八旗组织中蒙古旗与汉军旗的建立比满洲旗稍晚。
清皇太极天聪三年(1629年),已有蒙古二旗的记载,称为左右二营。
清皇太极天聪八年(1634年),改称左翼兵和右翼兵。
清皇太极天聪九年(1635年),后金在征服察哈尔蒙古后,对众多的蒙古壮丁进行了一次大规模的编审,正式编组为若干蒙古牛录分属八旗。
至此,八旗蒙古出现了。
[5] 八旗汉军 努尔哈赤进入辽沈地区,大量汉人被掠为奴,编入八旗满洲之内,成为家内奴或拖克索(农庄)内从事生产的奴仆。
同时,为扩大兵源,从为奴的汉人中抽出一些壮丁(规定每20人抽一人当兵),其所需马匹器械由20名汉人共同出钱购买。
其壮丁家为汉军户,对汉军户有优厚待遇,比如,可以全家迁入努尔哈赤所在的城中居住,以示信任。
皇太极即汗位后,改变努尔哈赤对汉人的政策,不再把被征服地区的汉人编入满洲八旗人家为奴,编庄别居,减少了满汉之间的民族矛盾。
对这些汉人,由投降过来的原明朝官员或后金提拔的汉人官员来管理。
清皇太极天聪五年(1631年),创建时汉军单独编为一旗(一说天聪七年)。
清皇太极崇德二年(1637年)分汉军为二旗,旗色玄青,四年分二旗官兵为四旗。
清皇太极崇德七年(1642年),把汉军扩为八旗。
至此,八旗汉军正式出现,成为三军之一。
所使用的旗帜和满洲、蒙古相一致,即正黄、镶黄,正白、镶白,正红、镶红,正蓝、镶蓝。
至此,满洲、蒙古、汉军各为八旗的制度臻于完善。
八旗改色 清天命十一年(1626年),努尔哈赤死后,皇太极继承汗位之后,为名正言顺及巩固权力,将、二人统领的正黄、镶黄二旗改色为正白旗与镶白旗,而将自己亲领的原正白旗改色为正黄旗,又夺取杜度的原镶白旗主之位,交由长子担任,改色为镶黄旗。
皇太极首先在每旗仍设管理旗务大臣一名,也即固山额真,职责是“总理一切事务”。
分散了主旗贝勒的权力,降低了他们的自主性。
清皇太极天聪四年(1630年),阿敏获罪 ,被罢官幽禁后,由他弟弟济尔哈朗为镶蓝旗旗主。
清皇太极天聪六年(1632年),皇太极取消了四并坐的仪式,改为由皇太极一人“南面独坐”,提高了皇太极的地位。
清皇太极天聪九年(1635年),正蓝旗主莽古尔泰意图谋反事败遭诛,该旗由皇太极所得,皇太极将其与自己亲领的正黄旗混编重组,成为新的正黄旗和镶黄旗,并从中分出8个牛录给予豪格统领的原镶黄旗,又再次将其改色为正蓝旗。
清顺治五年(1648年),豪格因1643年的继位之争被摄政王多尔衮陷害下狱暴亡,正蓝旗又为多尔衮所得,多尔衮将其与自己统领的正白旗混编重组,成为新的正白旗和镶白旗,将胞弟多铎统领的原镶白旗改色为正蓝旗。
此后八旗旗色再未变化。
上下之分 八旗本无高低之分。
清军入关前,八旗中的正黄、镶黄两旗由汗王(皇帝)直接统领,其它6旗分别由汗王的子侄统领。
惟镶黄旗只属于皇帝一人。
镶黄旗内除了皇帝之外.没有其他宗室。
稍后,皇权进一步加强,正黄旗与正白旗又归皇帝统属。
入关以后,宗室王公皆分隶镶白、正红、镶红、正蓝、镶蓝等五旗,皇子分府全部拨入这五旗。
再无入正黄与正白旗的人。
如此始有上三旗,下五旗之分。
实际上,上三旗与下五旗只是相对于包衣佐领而言的,而与皇族和普通旗人无关。
皇室管家内务府三旗的包衣佐领,主要服务于宫廷。
下五旗亦设包衣佐领,皆为王府所属,各随其主之旗。
清顺治七年(1650年),摄政王多尔衮去世,顺治开始亲政。
他为了加强对八旗掌控,亲自统领了原属多尔衮的正白旗,这样由皇帝控制的正黄、镶黄、正白三旗,称为上三旗;由诸王、贝勒掌控的镶白、正蓝、镶蓝、正红、镶红五旗,称为下五旗,此后终清未改。
上三旗较下五旗为崇,是皇帝的亲兵,担任禁卫皇宫等任务,下五旗驻守京师及各地。
为进一步加强中央集权,削弱诸王、贝勒对各旗的控制,严格区分下五旗中的旗分佐领(俗称外佐领)和府属佐领(俗称内佐领)的隶属关系。
下五旗中的主要部分旗分佐领,实际上也由皇帝直接控制。
诸王及贝勒仅能控制其府属佐领。
又以镶黄、正白、镶白、正蓝四旗居左,称为左翼;正黄、正红、镶红、镶蓝四旗居右,称为右翼。
镶黄旗又称头旗。
全国驻防 清顺治元年(1644年),清世祖顺治帝将首都从盛京迁到北京,本着“居重驭轻”的用兵原则,将八旗精锐半数驻于京城,是为禁旅。
同时亦不忽视对对广大地方的控制,在全国各大省会、水陆要冲、边疆海防,派遣八旗长期驻守,以控扼京师以外所有最重要的军事据点,是为驻防。
主要形成以下几条驻防线:运河驻防线(京师、德州、京口、杭州)、黄河驻防线(德州、开封、西安)、长江驻防线(江宁、京口、荆州、成都)、东南沿海驻防线(杭州、福州、广州)、此外还有京畿驻防线、关外驻防线、塞外蒙古编旗驻防及甘肃新疆驻防线等等——清廷根据旗民分治的原则,在驻防地为旗人筑城别居,或者在城内划出一角令旗人居住,通常称之为“满城”。
末年(1722年),全国已设驻防将军11名,即西安、江宁、杭州、京口、福州、广州、荆州、右卫,以及盛京、吉林和黑龙江。
雍正朝添设2名:青州、宁夏。
朝对八旗驻防有较大调整,增绥远城、伊犁、成都共3名,裁撤京口、青州和右卫3名,总数为13名。
另有察哈尔都统,以及乾隆四十八年(1783年)于乌鲁木齐增设的一名都统。
这样一支不仅常驻于边疆,而且常驻于腹里内地的制度化的武装力量为历朝所未有,是满洲统治者维护统治的主要工具。
而它所监视、控制的主要对象则是绿营。
直至18世纪中叶,八旗营区终于系统地分布于全国的军事要地,实行永久性的驻扎。
走向衰落 清代编入八旗的“旗人”与不在旗的民人受到完全不同的待遇。
入关伊始,清廷即采取了大规模的“圈地”活动,圈占民人的大批良田划归旗人;豁免旗人的税赋与劳役。
优惠政策造成了旗人的颓废和寄生性,致使其后代骑射荒废,甚至出现“生计”问题。
俄罗斯佐领 清康熙二十四年(公元1685年),对俄胜利,沙俄侵略军中有101被押至北京。
康熙年间,八旗满洲佐领的标准丁额为100人。
在北京的俄罗斯人达到百人,正好符合编设一个佐领的条件。
公元1685年,清政府发布了命令,这些阿尔巴津人被编在了负责保卫京畿的八旗兵的镶黄旗中,为满洲第四参领第十七佐领,驻地在北京东直门外的胡家园胡同。
不仅如此,清政府对俘虏中的军官分别赐予了四品至七品的官衔,同时像对其他满人一样,赐予了他们房屋、土地,并隔一定时间给予津贴补助,并且将步军统领衙门里的女犯赐予他们为妻。
高丽佐领 明末清初部分朝鲜人通过强行迁入和自行迁入两种方式迁入到中国东北境内,强行迁入的主要是战争中被俘虏的朝鲜兵。
迁入中国的朝鲜人,有一部分被编入了八旗,其中43姓被载入在满洲民族认同上具有法律效用的《八旗满洲氏族通谱》。
被编入满洲八旗的朝鲜43姓,在旗籍上,主要分布在除了镶黄旗和镶白旗的满洲各旗中。
初归满洲的朝鲜人的首领头目一般授予通事官,随着朝鲜姓氏逐渐融入满洲,清王朝从中央到地方机构,从部院衙署到军旅,从文职到武职,都有朝鲜人任职掌权。
在八旗佐领编制上,纳入满洲的朝鲜43姓分别被编入八旗满洲旗分佐领和包衣佐领内,或专置朝鲜佐领、高丽佐领,或散编其它佐领内,多数人被编在包衣佐领内。
专置的朝鲜佐领和高丽佐领共有八个,其中朝鲜佐领六个,高丽佐领两个。
朝鲜43姓在编入满洲八旗之后,参与了后金(大清)的各项活动,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与满洲关系密切。
他们在后金(大清)与朝鲜的交往中充当通事官,参加了后金(大清)的一系列战争,新达理家族和韩云家族世代为官,为清王朝提供各式效力人才。
他们为后金(清)新兴政权的建设与巩固,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得到满洲贵族的信赖和认可。
从顺治、康熙年间起,八旗官兵便已出现追求享受、战斗意志衰退的倾向。
在前线指挥战斗的亲王、郡王和贝勒们"逗留观望。
不思振旅遄进,竟尔营私适己,希图安便,或逶兵甲之不全,或托舟楫之 不具,借端引日,坐失事机"。
在平定的战争中,八旗军以往的主力地位已被绿营兵所取代。
雍正、乾隆年间的一些重要战争,如柴达木之战、平定大小和卓之战、大小金川之战中,尽管参战的八旗官兵数量有限,其中一些号称精锐的八旗部队的表现却不如绿营兵,昔日敢打敢冲的作风已不复存在。
乾隆中期以后,以皇帝为首的统治阶级生活日益奢靡,庞大的官僚机构愈加腐败。
那些贵族上层已形成颓风难挽的局面。
到了清代末叶,那些八旗子弟已完全成为寄生虫。
发展到贩卖人口,当卖军中的盔甲器械。
大量正身旗人下降为佃户,甚至沦为流民、痞棍和无赖。
清末,八旗军逐渐演变成专靠国家供养的社会救济组织,失去了起码的战斗能力。
1799年清军在镇压白莲教大起义时,曾一度把京营八旗中最精锐的健锐营和火器营派往前线,结果因军纪败坏,不听约束,未及投入战斗就被迫撤军回京。
成立之后旗人特权被废除,失去了经济来源又不会生产劳动的旗人多穷困潦倒甚至男盗女娼。
八旗制度与清政权相始终,它既是清王朝取胜的重要因素之一,也使清王朝最终走向衰败没落之路。
随机文章中国古代狗的历史问题请问宋代的兵制分为哪几类?朱元璋23天不给他吃饭看到他傻眼:你怎么还活着中国最神秘的史前文明,轩辕黄帝是史前文明的领导者(移民太空)盘点冥界四花都有哪四种花,彼岸花/曼陀罗花/罂粟花/夹竹挑(邪门)迷案在线 mazx.cn本站内容大多收集于互联网,内容仅供娱乐,并不代表本站观点,如果本站内容侵犯了您的权益,敬请联系网站管理员,我们将尽快回复您,谢谢合作!
朱允炆在没登基前是怎么回事?就被叔叔各种明里暗里的“怼”
其实朱允炆还没登基之前就处处受到这位叔叔的挑衅,当时的朱允炆皇长孙与燕王朱棣相比就是一个长于深宫,未经世事的理想主义年轻人。
朱允炆和朱棣站在一起可以说是分分钟被叔叔的气场给怼到。
记得历史上有个很出名的一个场景是关于他们俩的。
是出了名的爱对对子,有一次他就出了一个对子,上联就是“风吹马尾千条线”,朱允炆对上了但是对的不是很洋气,他回答“雨打羊毛一片膻”,这个时候朱棣出来表现一下了,脱口就来了一句“日照龙鳞万点金”。
这一比你就可以看出谁的更好。
这绝对把朱元璋对开心了,狠狠的表扬了朱棣。
朱棣不失时机的看了朱允炆一眼,那意思似乎是你也就这点能耐了。
我觉得吧,没有一点野心,对不出这种对,和叔叔一比总觉得朱允炆就是一只小羔羊。
有一次,朱允炆从学堂放学回来,不巧遇到了社会青年朱棣。
朱棣看了下四周没人,流露出了流氓相,用手拍了朱允炆的后背,说道:“不意儿乃有今日”,啥意思呢?大意就是没想到你小子也有今天。
朱棣这行为在封建社会属于大不敬行为。
朱允炆没想到朱棣竟然这么放肆,一时有点不知所措。
这个时候朱元璋竟然来了,好巧不巧竟然看到这一幕,,狠狠地骂了朱棣一顿。
朱允炆没有向朱元璋告状,反而帮朱棣开脱,他跟朱元璋说这是他们叔侄在开玩笑,闹着玩。
你不得不佩服朱允炆的反应,这是皇室子孙在复杂环境下的一种天赋,但在我看来这种天赋似乎是一种悲哀。
在朱元璋眼里,朱棣是一个好儿子,但是在朱允炆眼里,朱棣是一个坏叔叔。
其实这也不难理解,朱棣一直表现的是两张面孔,一张给朱元璋看,一张是朱允炆看。
朱允炆是个心善的孩子,十五岁的时候,父亲患了重病,是他在跟前伺候,。
朱标去世后将自己三个年纪小的弟弟接来一起住,很好的照顾弟弟们。
除此外,他还担任朱元璋的护理工作,朱元璋脾气本来就不好,朱允炆亲自服侍他,直到朱元璋去世。
他是个早熟的少年,促使他早熟的其实还有他的叔叔们。
随机文章请问宋代的兵制分为哪几类?死亡天使萨麦尔,真正的撒旦曾统领百万天使(比路西法更早背叛)近期太平洋火山地震连发,两天发生两次地震一次火山爆发(活跃期)外星人屠牛事件,牛羊被残忍屠杀身体器官被摘走/被提取DNA诺亚方舟遗址是真的吗,上帝毁灭罪恶的人类/方舟造船救出七公七母迷案在线 mazx.cn本站内容大多收集于互联网,内容仅供娱乐,并不代表本站观点,如果本站内容侵犯了您的权益,敬请联系网站管理员,我们将尽快回复您,谢谢合作!
北京紫禁城的修筑是由谁负责的?帝王称其“蒯鲁班”
不睹皇居壮,安知天子尊?”寥寥几句诗,就把世人对帝王宫殿的尊崇与好奇表现出来了。
今年10月10日,是博物院建立85周年的纪念日;同时,2010年也是故宫建成590周年。
作为明、清两代的皇宫,故宫几百年来一直无比威严和神秘,直到被辟为博物院后,其真实面貌才逐渐向世人公开。
故宫雄踞于北京的中轴线上,将北京城分为东、西两部分,城墙内的面积约72万平方米,现存建筑面积15万平方米。
明、清两代24位就居住在这里,几百年多少军国大策都由此发出,改变着一代代中国人的命运。
关于故宫的文献与实物异常丰富,可惜的是,独缺建筑设计者的资料。
在那个时代,工匠的社会地位不高,虽说初建时有几百万人的建筑大军,留下姓名的却屈指可数,至于设计者是谁,就更成了历史之谜。
材料就准备了11年 1402年,一直镇守北方的燕王费尽心机,终于夺取了自己侄儿建文帝的天下,当上了大明王朝第三个皇帝。
据说,当朱棣的军队攻破都城应天府(今江苏省南京市)时,建文帝在火海中下落不明。
朱棣从此留下了一块心病,总是担心建文帝会从某个地方冒出来。
朱棣登基不久,一心想为建文帝报仇的御史大夫在朝堂上意图谋刺,险些要了朱棣的命。
这之后,他经常做噩梦,加上又不习惯南京湿热的天气,便强烈怀念起居住多年的根据地北京来。
4年后,以丘福为首的大臣,建议在北京修建一座新的宫殿,朱棣非常开心,毫不犹豫地答应了。
一场浩大的工程于是拉开了序幕。
朱棣先派出人员,奔赴全国各地去开采名贵的木材和石料,然后运送到北京。
光是准备工作,就持续了11年。
珍贵的楠木多生长在崇山峻岭里,百姓冒险进山采木,很多人为此丢了性命,后世留下了“入山一千,出山五百”来形容采木所付出的生命代价。
开采修建宫殿的石料,同样很艰辛。
现在保和殿后那块最大的丹陛石,开采于北京西南的房山。
史书记载了运送它时的情景:数万名劳工在道路两旁每隔一里左右掘一口井,到了气温足够低时,就从井里汲水泼成冰道,用了28天的时间,才送到了宫里。
此外,还要在苏州烧制专供皇家建筑使用的方砖——金砖,山东临清也要向北京运送贡砖。
这些各地的材料大部分经由大运河船运而来,因此才有了“先有大运河,再有北京城”这句俗语。
皇帝叫他“蒯鲁班” 材料准备好了,永乐十五年(1417年),朱棣开始从南方调集大量能工巧匠,,兴建宫城。
故宫是严格按照封建宗法礼制设计规划的,前面三个大殿为外朝,是皇帝处理政务的地方;后面的宫殿群则为内廷,住着后宫嫔妃,是皇帝家庭生活之所。
“左祖(太庙)右社(社稷坛)”和传统的阴阳五行学说,也在故宫建筑中得到运用。
依照中国古代的星象学说,紫微垣(即以北极星为中心的区域)是天帝居住之处,天人对应,所以皇帝的宫殿被称为紫禁城。
这片宏伟的建筑群,到底是由谁来负责设计的呢? 据目前流传最广的说法,故宫的设计者是明代一位杰出的匠师,姓蒯(读“kuǎi”)名祥。
他生于洪武三十一年(1398年),卒于成化十七年(1481年),苏州吴县(今江苏省吴县)香山人。
随机文章月球上发现上亿年飞船,预示十多亿年前外星文明造访地球如果有一天火星撞地球,两者都将毁灭(可能性为0)缺一不可的安泰效应,没有他人帮助你永远不可能最成功欧洲风暴阴影巡航导弹,搭载人工智能技术却被轻松拦截人死后一般会给谁托梦,直系血亲和鬼魂亲近的人(真相是思念成梦)迷案在线 mazx.cn本站内容大多收集于互联网,内容仅供娱乐,并不代表本站观点,如果本站内容侵犯了您的权益,敬请联系网站管理员,我们将尽快回复您,谢谢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