盘点历史上那些听起来很厉害,实际没啥用的官职

作者:小菜 更新时间:2025-04-19 点击数:
简介:这类听上去如雷贯耳,实际权力却“水”得很的“官职或称号”,历朝历代其实都有不少。

但很值得一说的,却是下面几个曾经很牛,却渐渐“变水”的“古代职务”。

其“变水”的

【千问解读】

这类听上去如雷贯耳,实际权力却“水”得很的“官职或称号”,历朝历代其实都有不少。

但很值得一说的,却是下面几个曾经很牛,却渐渐“变水”的“古代职务”。

其“变水”的过程,更是相关朝代兴衰的“晴雨表”,热闹的史事里,藏着多少反思在其中。

一、卫府大将军() 唐初威服四方,强大的军力很重要,撑起大唐军事实力的,就是。

大唐的府兵制,承袭与的精髓,确立了“以卫统府”的模式。

大唐全国设立六百二十四个军府,分别由“十六卫”和“东宫六率”来执掌,其中“卫”的最高长官就是“卫府大将军”,属于官制里的正三品,看上去位高权重,十分的威风。

但别看这“卫府大将军”名分高,实际权力却有限的很。

说是执掌多个“军府”,但也就是在其“名下”军府府兵入京服役时,“卫府大将军”才对其有管辖权,平日里各地的军府,却是基本管不着。

那倘若有战争爆发呢?各军府服役出征的“府兵”,则是由唐王朝临时任命的统帅指挥,照样没卫府大将军啥事。

如此“名分高实权少”,也是唐王朝特殊的苦心:既要杜绝武将专权,又要保持军队高效的指挥与强大战力,这卫府大将军就委屈下吧。

唐初军队那“我徙兵一千,可击胡骑数万”的强大战斗力,就有这“苦心”的成果。

但这时的“卫府大将军”,还算是看上去牛气。

待到唐朝土地兼并加剧,。

“府兵制”的土壤渐渐被侵蚀殆尽。

植根于“府兵制”基础上的“卫府大将军”,也就越来越不值钱。

女皇在位时期,作为“卫府”最高长官的“卫府大将军”,就“多以无能者及降虏处之”,等于成了一群滥竽充数的废物。

但那时至少“名分”还在,到了大唐巅峰的开元天宝年间,府兵制已经名存实亡,作为昔日府兵制“荣耀代表”的“卫府大将军”,那更连“名分”都水。

以《》记载,当时“府兵制体系”下的各级官职,包括“卫府大将军”,都成了空白支票。

每次军队出征,唐王朝给将士发的,都是“空白告身”,也就是空白的委任状,想当“卫府大将军”,随手填上就行嘛。

所谓“大将军告身一通,才易一醉”。

也就是说,看上去“正三品”的“卫府大将军”,放在前夜,也就换顿酒钱。

在这个大唐表面繁荣的岁月里,昔日唐王朝赖以立国,打出无数国威军威的强大府兵制度,都已烂到这地步。

根子既然已“烂”,不久后那场震惊天下的大乱,以及大乱后困如泥潭的“”画面,已是可以想。

多少痛苦教训,都在这“不值钱”的“卫府大将军”身上。

二、“将军”() 首先说明一下,这里的“将军”,可不是说的叱咤沙场的武将,却是宗室体系里,无比重要的一个爵位。

在“看重亲情”的的设计下,大明朝的宗室形成了严密的册封体系:第一等是亲王,其次是郡王,然后就是包括“镇国将军”“辅国将军”“奉国将军”在内的各级“将军”爵位。

作为大明皇家的“实在亲戚”,这些不用打仗的“将军”们,待遇也令人咋舌:“镇国将军”的“岁禄”就有一千石,“辅国将军”有八百石,“奉国将军”有六百石。

单是“镇国将军”的“基本工资”,就比明朝一品文官多一百石。

更何况,这些“将军”们每年还享有优厚的特权赏赐,每年“工资基本不动”,简直是躺着有钱花,天天生在蜜罐里。

这身份待遇,简直牛气无比。

可到了明朝中后期,这些看上去“牛气”的“将军”们,好些人都:明朝嘉靖年间,名臣霍韬就发现了这群“将军”的悲惨生活——有的“将军”一天就吃一个面饼充饥。

有的“将军”连房没有,一年四季都睡在窝棚里。

还有的“将军”穷得叮当,置办不起嫁妆钱,家里女儿四十来岁还嫁不出去…… 更多的“将军”饿急了眼,也是破罐子破摔。

嘉靖年间,山西宁化的“镇国将军”铤而走险,纠集人马打劫布政使衙门。

年间,湖北襄陵的“奉国将军”也聚众斗殴要钱。

晚明顶级政治家回忆说,在他的老家江陵,“镇国将军”“奉国将军”们组团闹事,已经成了“地方特色”,每次都是“将军”们带着一群面带菜色的“宗室”们,咋咋呼呼跑衙门要钱要粮,每次都成了老百姓茶余饭后的谈资…… 倘若朱元璋“穿越”过来,看到这些“龙子龙孙”的丑态,不知会不会气吐血。

那么问题来了,明明朱元璋把这些“将军”们的生活安排的,他们为何还要丢这个丑呢?因为实在养不过来了:明初的“亲王”“郡王”“将军”加起来,到永乐年间也就八十几个人。

但发展到晚明年间,的人数,已经空前膨胀。

天年间的账面数字已是627424人,而且每年都是玩命增加。

这么多人要吃饭,而且还要吃的好,明朝嘉靖年间,仅供应山西一省的“王爷”“将军”,就要花费粮食三百多万石。

如此一来,明王朝就是有金山银山,也是不够用。

所以每年“养将军”,都是先“养”关系近的。

像那些沾点亲的“实在亲戚”,就先勒紧裤腰带吧。

如此一来,“穷将军”越来越多,成了明朝特有的“穷宗”现象。

一幕幕“穷宗”们的丑态,叫多少后人看得瞠目结舌。

可就算穷将军“勒紧裤腰带”,这几万几十万的社会蛀虫,到最后还是养不过来。

背着这沉重负担竭泽而渔的明王朝,最终还是覆灭在农民起义的烈火里。

说起来,“将军”们够惨够穷,可大明朝,到了还是被这些“将军”吸干了。

三、顶戴花翎 各类“清宫剧”里,常见一个给力剧情,就是某主人公立了大功,然后“赏花翎”。

不知叫多少“野史粉”。

而放在真实清史上,这“赏花翎”,也曾是让多少英雄竞折腰的至高荣耀。

的官帽叫“顶戴”,“翎”是“顶戴”上的装饰,“三眼花翎”更是其中最尊贵。

初期时,别说是“三眼花翎”,就算是普通花翎,也是“外任文臣无赐花翎者不得佩带”。

至于“三眼花翎”,也只有仅次于亲王郡王的“贝子”“固伦额驸”们才有资格佩带。

至于“赏三眼花翎”这事儿,别看在“戏说剧”里很常见,但在整个中前期,却是让大多数文武重臣们可望不可及。

年间为清王朝立下大功的名将,在东南沿海浴血奋战了大半辈子,才最终得以“赏花翎”。

这在当时都已算破例。

而从年间到清朝19世纪末,能够得赏“三眼花翎”的“幸运儿”,一个世纪下来竟只有七位:傅恒、、和琳、长龄、禧恩、、徐桐——全是名震一时的重量级人物。

但也就是在清末年间,这曾经“很值钱”的花翎,也变得越来越不值钱。

两次鸦片战争时,清王朝大败亏输,国库也翻了个底朝天。

穷急了的清王朝,也把“花翎”拿出来甩卖,美其名曰“花翎捐”。

一开始还是“硬核价格”,一支花翎一万两,年间就“贬值”到七千两。

到了“甲午战争”“庚子国难”等耻辱闹剧结束,“花翎”的身价也是暴跌,200两银子就能“捐”一套…… 这“贬值”的过程,何尝不是清王朝加速下坠的过程?昔日的“荣耀见证”都已贬值,身陷落后挨打历史泥潭的清王朝,自然,也没长久。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盘点祖先留下的八项伟大工程,真佩服古人智慧

中华民族历来是智慧的民族,即使在科技落后的古代,古人也凭借着自己的勤奋和智慧,创造出了许多震古烁今的伟大工程。

这些伟大工程,在现代人看来也是很难完成的。

今天,就让我们来了解一下中国古人给我们留下的八项伟大工程。

1、北京 世界上最大规模的宫殿建筑群 北京故宫,始建于永乐四年(公元1406年),至永乐十八年(公元1420年)建成,它是与时期的皇家宫殿,在那时候也被称为“紫禁城”。

故宫以大殿为中心,总面积大约72万平方米,大大小小的宫殿总共有70多座,房间更是多达9000多间,故宫可谓是世界上现存规模最大且保存最为完整的木结构古建筑之一。

被誉为世界五大宫之首,排在法国凡尔赛宫、英国白金汉宫、美国白宫、俄罗斯克里姆林宫前面。

故宫是一座长方形城池,长约960米,宽750米,周围有高达10米的城墙,而城外还有约52米左右的护城河。

城内分为内廷和外朝。

内廷包括乾清宫、交泰殿、坤宁宫,也就是与皇后的正宫。

外朝则是太和殿、中和殿、保和殿,这里是国家举行一些大典礼的地方。

2、灵渠 世界古代水利建筑明珠 说起灵渠,在人类运河史上可谓是一大工程。

灵渠位于现今的广西自治区兴安县境内。

历史上,灵渠有好几个称谓,比如秦凿渠、零渠、陡河、兴安运河、湘桂运河,它是古代中国劳动人民创造的一项伟大工程。

灵渠于公元前214年开始使用,是世界上最古老的运河之一,号称“世界古代水利建筑明珠”。

灵渠连接了长江和珠江两大水系,构成了遍布华东华南的水运网。

自秦以来,灵渠对巩固国家的统一,加强南北政治、经济、文化的交流,加深各族人民的往来,都起到了积极作用。

3、乐山大佛 中国最大的摩崖石刻造像 乐山大佛,又名凌云大佛,位于四川省乐山市南岷江东岸凌云寺侧,大佛为弥勒佛坐像,通高71米,是中国最大的一尊摩崖石刻造像。

乐山大佛头与山齐,足踏大江,双手抚膝,大佛体态匀称,神态肃穆,依山凿成临江危坐。

大佛通高71米,头高14.7米,头宽10米,发髻1021个,耳长7米,鼻长5.6米,眉长5.6米,嘴巴和眼长3.3米,颈高3米,肩宽24米,手指长8.3米,从膝盖到脚背28米,脚背宽8.5米,脚面可围坐百人以上。

“乐山大佛”是后人对这座位于四川省乐山市的大佛的通称。

建造于的这座大佛,真实的官方名称却一直是迷。

根据后来诸多专家考察证实,这座被称为“乐山大佛”的石刻雕像,其官方名称应该是:嘉州凌云寺大弥勒石像。

4、 世界年代最久且仍在使用的水利工程 都江堰位于四川省成都市都江堰市城西,坐落在成都平原西部的岷江上。

相传,蜀郡太守父子在前人鳖灵开凿的基础上,组织修建了这个大型水利工程。

都江堰是全世界迄今为止,年代最久、唯一留存、仍在一直使用、以无坝引水为特征的宏大水利工程,是中国古代劳动人民勤劳、勇敢、智慧的结晶。

至元年间(公元1264~1294年),意大利旅行家·波罗从陕西汉中骑马,行20余日抵成都,游览了都江堰。

后在其《马可·波罗游记》一书中说:“都江水系,川流甚急,川中多鱼,船舶往来甚众,运载商货,往来上下游。

” 5、敦煌 世界上规模最大的佛教艺术地 莫高窟,俗称千佛洞,坐落在河西走廊西端的敦煌。

它始建于十六国的时期,历经十六国、北朝、隋、唐、五代、西夏、元等历代兴建,形成巨大的规模。

莫高窟有洞窟735个,壁画4.5万平方米、泥质彩塑2415尊,是世界上现存规模最大、内容最丰富的佛教艺术地。

莫高窟与山西大同、河南洛阳、甘肃天水麦积山石窟并称为“中国四大石窟”中国四大石窟。

莫高窟各窟均采用洞窟建筑、彩塑、绘画三位一体的综合性艺术形式。

洞窟最大者200多平方米,最小者不足1平方米。

敦煌作为中西交通的枢纽,在壁画上不仅留下了商旅交往的活动情景,还留下了宝贵的交通工具的形象资料,例如牛、马、驼、骡、驴等。

6、陵 中国古代第一座设计完善的帝王陵墓 秦始皇陵,建于公元前247年,到公元前208年才完成,一共花了39年的时间。

它是中国历史上第一座规模庞大、设计完善的帝王陵墓。

充分体现出了2000多年前中国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与能力。

秦始皇陵,顾名思义,就是皇帝的陵墓,位于陕西省西安市临潼区城东5公里处的骊山北麓。

其中出土的兵马俑可谓是人类文化的宝贵财富,被誉为“世界第八奇迹”。

7、京杭大运河 世界上最长的古代人工运河 京杭大运河始建于春秋时期,完成于隋朝,繁荣于唐宋,取直于,疏通于明清。

运河南起余杭(今杭州),北到涿郡(今北京),流经天津、河北、河南、山东、江苏和浙江,沟通海河、黄河、淮河、长江和钱塘江五大水系,全长1797千米。

漫长的岁月里,京杭大运河经历三次较大的兴修过程,最后形成了今天的“京杭大运河”。

从公元前486年始凿算起,距今已有2500多年的历史,并且奠定了以后江南运河的走向。

京杭大运河是世界上里程最长、工程最大的古代运河,也是最古老的运河之一,并且使用至今。

8、 世界上最长的古代军事防御工程 万里长城,中国古代的军事防御工程,是中国也是世界上修建时间最长、工程量最大的一项古代防御工程。

自西周时期开始,延续不断修筑了2000多年,分布于中国北部和中部的广大土地上。

从历载上来看,每个时代修筑长城的总长达10万公里,即使在今天,想要修筑这样的长城也是一个不可想像的大工程。

万里长城,它是中国的一个标志,更是中国人民聪明智慧的体现与顽强精神的象征。

随机文章七年只出战一次!马超之勇为何不被孔明重用?专家:2原因印度lca战斗机最新消息,开第2条生产线年产16架墨菲定律和吸引力法则,怎么对付墨菲定律(调整心态/需内心强大)美国nasa最新发现血月,超级蓝血月时隔150年再现天空揭秘各国为什么都取消登月,载人登月的实验通过探测器都可以实现迷案在线 mazx.cn本站内容大多收集于互联网,内容仅供娱乐,并不代表本站观点,如果本站内容侵犯了您的权益,敬请联系网站管理员,我们将尽快回复您,谢谢合作!

中国最冷的时期,解析历史上的小冰河时期

历史上,最冷的天气是什么时候? 据查阅,历史上,小冰河时期指的是明朝末年以后、年间以前,当时整个中国的年平均气温都比现在要低,夏天大旱与大涝相继出现,冬天则奇寒无比,不光河北,连上海、江苏、福建、广东等地都狂降暴雪。

明末清初《阅世》、《庸闲斋笔记》,以及《明史·五行志》、《清史稿·灾异志》等等文献中都提到了这种奇特气象。

明朝所遭遇的小冰河期(Little Ice Age)的冬天非常寒冷,尤其是末期的1580到1644年最为寒冷的,在一千年里是最冷的,在一万年里也是第二位的,在一百万年里也能排进6-7位,是相当寒冷的,可以说人类进入文明时期以来,这是最寒冷的时期。

崇祯即位的1628年正好是最寒冷的一段时期之中段,整个气温回暖是在明朝灭亡以后的清代康熙中叶左右。

一万年以前,气温有一段骤然升高的时期,而且保持了相当平稳的状态长达七千多年。

这段时期的气温一直在我们经历的二十世纪初期气温上下小幅波动,这样的气候给予了人类发展良好的条件。

从竺可帧写的中国气象史的资料中,可以知道中国历史上几次最大规模的社会动乱时期确实和四次小冰河期有密切关系,而不完全是吏治失败引起的。

殷商末期到西周初年是第一次小冰河期,末年、、西晋是第二次小冰河期,唐末、五代、北宋初是第三次小冰河期,明未清初是第四次小冰河期。

当时气温剧降,造成北方干旱,粮食大量减产,形成几十年的社会剧烈动荡和战乱,长期的饥荒是造成战乱无限制扩大的根本原因。

前三次“小冰河期”中国人口锐减超过五分之四,明末最后一次人口只锐减一半是得益于美洲传来的抗旱高产作物土豆、玉米和红薯救的命。

殷商末年和周初的人口变动缺乏史料记载。

东汉末,人口是六千万,几十年饥荒和大战乱后到西晋一统时汉族人口仅剩七百七十万。

随后又是、,中国南北汉族人口仅存四百万。

当时人口锐减是相当惊人的。

唐末汉族人口也是六千万,至北宋初期只剩两千万。

明末汉族人口一亿二千万,至清初社会安定时剩五千多万,此赖美洲传入的土豆、红薯和玉米等抗旱高产作物以救命。

随机文章“风马牛不相及”中的“风马牛”是什么意思?海因里希概率安全法则,从55万起机械事故中得出的科学结论海上屠夫鹰击-83反舰导弹,威力最强的近程反舰导弹液压升降椅会爆炸吗,会爆炸/质量不合格导致的爆炸(小概率事件)揭秘产生海啸的主要原因,海底火山/海底地震/小行星撞击迷案在线 mazx.cn本站内容大多收集于互联网,内容仅供娱乐,并不代表本站观点,如果本站内容侵犯了您的权益,敬请联系网站管理员,我们将尽快回复您,谢谢合作!

加入收藏
               

盘点历史上那些听起来很厉害,实际没啥用的官职

点击下载文档

格式为doc格式

  • 账号登录
社交账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