盘点历史上那些栽在女人手里的大人物,你知道几个?

自从后,大唐就陷入了“藩镇割据”的大坑,有兵有钱的“节度使”们割据一方,除了
【千问解读】
自从后,大唐就陷入了“藩镇割据”的大坑,有兵有钱的“节度使”们割据一方,除了成日烧杀抢,更从不拿大唐当干粮。
淄青节度使李师道,就是其中最猖狂的一家。
这“淄青镇”坐拥青州齐州兖州等十二州,全是大唐富庶地区,还和渤海新罗等地有火热贸易往来,源源不断从海路获得优良战马,组建精锐部队。
这腰包发鼓的李师道,自然也很不安分、特别是当发起“元和削藩”战役时,的李师道竟凶性大发,先派杀手搞突袭,当街杀害了大唐宰相武元衡,然后又派死士潜入嵩山,打算奇袭洛阳城,幸好被当地军民及时擒拿。
他的爱将圆净被押上刑场时,依然不甘心的大呼“未使洛阳遍流人血”。
可见这个“团队”,行事何等凶残。
为了成就“大业”,凶残的李师道,也成日砸钱“挖人”,到处招募人才。
就连中晚唐大诗人张籍,都入了他的法眼。
既惧怕李师道又不愿丧失气节的张籍,无奈写下《节妇吟》表明心迹,诗中的一句“还君双泪垂,恨不相逢未嫁时!”本是用来婉拒李师道拉拢,却成了后世公认的“爱情名句”,不知被多少言情小说抄滥。
不过这句诗说得也没错,这征战杀伐不眨眼的李师道,生活上也确实是个情种。
他平日最宠爱的,就是身边两个侍妾:“蒲大姊”与“袁七娘”。
对这“姐俩”,李师道何止是恩宠有加,更当“”“”一般敬着。
比如先前“扩军备战”“刺杀宰相”“奇袭洛阳”之类的“好主意”。
基本都是这二位“女卧龙凤雏”出谋划策。
但这些折腾,说到底都是一时爽,不但成就不了李师道的“霸业”,反而白白拉了仇恨。
待到大唐平定了淮西藩镇吴元济后,精锐的大唐军队,目标自然也对准了李师道。
这下可把李师道吓得不轻,赶紧着急忙慌向唐王朝表忠心,表示要献给三个州,并把长子送到长安做人质。
要是真这么办了,李师道的结局应该也不会坏——大唐虽平定淮西,却也损耗不小,乐得,血债累累的李师道,只要态度好,照样还能做“土”。
可就是这关键时刻,李师的俩“卧龙凤雏”不干了。
这“蒲大姊”与“袁七娘”得知后,冲着李师道一顿叽叽喳喳:您坐拥淄青十二州,麾下精兵十多万,大唐又能奈你何,凭什么没打就向他认怂。
你要真想割地,打不过了再割也不晚嘛。
这一通煽风点火,叫原本认怂的李师道,瞬间又豪气满胸膛:对啊!怕什么?和他打! 但李师道却没想到,经历了唐宪宗改革的唐军,此时正是战斗力满血复活的阶段。
“雪夜下蔡州”的惊艳一幕,更叫其他藩镇都吓破了胆,一听李师道作死叫板,为了给大唐表忠心,卷袖子就冲李师道开练。
可怜李师道麾下的十几万,搞暗杀有一套,真打就抓了瞎,几个照面就稀里哗啦。
打到这地步,李师道就算再想“割地”,也是没用了。
连自己的部下们,都闹了窝里反。
他的爱将刘悟率军叛变,把躲进厕所的李师道提溜出来咔嚓一刀,然后送李师道脑袋去长安请功。
李师道全家也是为奴的为奴杀头的杀头,基本没落了好。
安史之乱后让几代睡不着觉的淄青藩镇,就此灰飞烟灭。
直接原因,就是两位“女卧龙凤雏”的瞎忽悠。
可这事儿,真能全怪“蒲大姊”与“袁七娘”?说到底,还是李师道“作”的太过分。
拥兵作乱在先,刺杀国家重臣在先,祸早就已闯够。
至于“拒绝割地”?这么一个贪婪成性的人,让他割地认怂,真比割肉还难。
没两位“女卧龙凤雏”带节奏,也能找其他由头反悔。
他反复无常,他的部下也跟着有样学样。
最后落到这田地,只能说性格决定命运。
而比起被俩“女卧龙凤雏”忽悠的李师道来,一位“栽在女人手里”的枭雄,却更闹出了超越历史的“国际影响”——头子徐海。
荼毒中国东南沿海的“嘉靖大倭乱”里,徐海堪称是一位叫多少明朝文武臣工“头大”的狠角色。
这位杭州龙虎寺的年轻和尚,自从跟着做走私商的叔叔徐惟学去日本“发财”后,就似蛟龙入了海。
不但多次给各路倭寇当“带路党”,领着他们来中国烧杀抢掠。
自己也拉起一股强大的倭寇力量,成为众多“倭寇头子”里的重量级角色。
尤其让明朝大臣们头疼的,就是徐海强大的军事才能。
别看他先前只是个和尚,但统兵打仗的本事,却是无师自通。
与明朝沿海水师多次交手,几乎从无败绩。
嘉靖年间早期的几位“抗倭名将”,让他都揍了个遍。
这样一个既有人脉又能打的凶悍角色,似乎没弱点。
但嘉靖三十五年(1556),新任浙直总督,却准确找到了徐海的弱点——徐海老婆。
常年杀人不眨眼的徐海,生活中却真是“好男人”,他的老婆王翠翘,原本是个秦淮名妓,后被徐海抢去做了老婆。
但二人的感情,却从此恩恩爱爱。
而和习惯刀头舔血日子的徐海不同,王翠翘最渴盼的,却是结束这打打杀杀的生活,和徐海过上安稳日子,一道白头偕老。
在得知了这个重要情报后,胡宗宪对症下药了,通过种种渠道给王翠翘传息:只要你能说服徐海接受“招安”,你们就不是海盗了,徐海做了大官,你就是官太太,这不比眼下有今天没明天的日子强? 这一番动员,正戳中了王翠翘的心事,于是在王翠翘的苦劝下,徐海,这位曾经东南沿海公认最凶悍善战的倭寇头子,竟真下了“招安”的决心。
不但真诚表示归顺,而且还分分钟把脸一翻,帮着明朝灭了几家倭寇同伙。
嘉靖三十五年八月,徐海率领大部队驻扎平湖沈庄,正式向明王朝投降。
但是做着“招安梦”的徐海夫妇不会知道,以他犯的罪,明王朝怎么可能饶过他?徐海投降后,明王朝随即调集重兵,将徐海团伙团团围住,经过艰苦激战,徐海最终落水身亡,其团伙也大部被擒,押到嘉兴问斩。
结局稍微特殊一点的,却还是先前“实力坑夫”的王翠翘。
在看到明王朝“反悔”的一幕后,王翠翘无比悲愤,她同样也被俘虏。
却也押往嘉兴的路上投水自尽,用死表达了抗议。
但大概王翠翘自己都没想到,这个结局,竟然也在明朝招来了“无限的同情”。
许多明朝文人纷纷跟风,把她和徐海的故事写成了小说戏曲,在明朝“倭乱平定”后的年月里,感动了一代代围观群众,甚至还漂洋过海到了越南,变成了影响越南文学的长诗《金云翘传》。
可问题是,这一段爱情,真的有那么值得同情? 乍一看去,徐海确实是被老婆王翠翘坑了,可是,如果王翠翘没有动员徐海“招安”,徐海一伙继续做倭寇,结局又会怎样?要知道,就是在胡宗宪“招安”徐海的同时,明王朝也在唐顺之等人的建议下痛下决心,投入大量人力物力重建水师。
这之后的明朝,不但打出了等铁血战将,更重新拥有了精锐的舰队。
先前徐海猖狂,根子上不是他多强,而是明军当时太烂,“继续做倭寇”,后果会如何? 比如抗倭英雄戚继光,后来单在浙江一省,就组建了拥有四十四艘大小战船的舰队,其“一号大福船”装备大小火炮二十门以上,且“高大如城”,对付倭寇舰队“如车碾螳螂”。
更狠的广东水师,那精锐的“广船”,凭着其铁力木的船身,甚至可以在海上直接撞碎倭船。
再参考后来,一系列近乎“零伤亡”团灭倭寇的经典战役,就知倘若徐海“没招安”,覆灭也是早晚的事儿。
比如嘉靖晚期,那位实力远强于徐海,号称“闹海长鲸”的倭寇头子吴平,不就是被明朝一路追击,一直杀到安南万桥山团灭?徐海若是硬扛下去,结局也是差不离。
更重要的是,在徐海与王翠翘的“爱情”背后,是数十年“嘉靖大倭乱”的深重苦难。
倭寇所过之处,无不是“城边流血数十里”“死水火者无算”。
多少人,多少人妻离子散,多少百姓举家灭门。
而徐海夫妇,也是这一系列惨剧的制造者。
如果说王翠翘的悲愤,“感动”了那么多文人,那么那些无辜死难者的悲剧,又有谁同情? 徐海的结局,所谓“被骗”,所谓“杀降”,说到底,不过是血债血偿,咎由自取。
怨不得任何人。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解析历史上的纣王真的有这么差劲吗?
一帮神神怪怪的斗的,在不经意间搞垮了殷商六百年的铁桶江山,帝辛成了的小丑,成了周人口中的纣王,极句贬义的讽刺称呼,就连阿斗的“扶不起”都能拿来骂他,那么历史上的帝辛真的这么差? 每一个王朝总会走到被替代的一步,总得有个倒霉的帝王来承担丢了天下的责任,就得帝辛来背负历史罪责,即便他也努力了,谁让你做了亡国罗呢!就好比修筑大运河的功绩一样抵不了丢了隋的罪,努力的复兴也是落得懦弱无能的下场。
首先看看商朝的国家制度,没有真正统一江山,没有中央集权,没有州府县等地方划分,没有一级一级的管理制度。
国家就是部落的联盟,下辖的都是强悍的诸侯国,有点像联邦政府的样子。
诸侯可是很自由的,心情不好了就敢跟你翻脸,野心大了就敢回过头来夺你的江山,没有完整的国家中央控制。
你以为日子过得轻松?周武王就是被这些诸侯不好处理的大问题给急死的。
一直到统一中国以前,诸侯还不是一直打打闹闹的,五霸七雄不就是胆大牛逼的诸侯么? 帝辛在位时,东夷不安宁,和他们讲道理当然不行,得打,帝辛重兵出击东夷,,多年苦战打的东夷服帖了。
可问题又来了,打完了就要班师回朝,哪有那么多人来占领统治这些地方?而且打仗是烧钱的,也耗人力,时间久了国力也不行了。
就像美国打阿富汗,打伊拉克,迟早你得走人。
那些夷人好了伤疤忘了痛,折腾几年又会作乱。
帝辛在外患上还是做的不错,扩大了商的国土,平定了很大一部分躁动的部落。
将中原先进的农业技术和手工业技术推广到原来落后的各部落,用中原文化融合各民族部落,使商朝空前繁荣强大,国力雄厚,能支持多年大规模的对外战争,帝辛也是有雄心有抱负的人,将国土疆域一直向黄河下游发展,一直向东南占领了长江中下游大部分地方,达到六百来年商朝最大。
要扩张就要用兵,用兵就要经济支持,还要大量兵源,尤其是连年征战,百姓反对,引起极强的民怨,为日后埋下祸根。
辛帝在位期间就没消停过,你打人家,人家就敢打你,出来混迟早要还的。
闻太师平叛北海七十二路诸侯十几年,刚回来屁股没坐热,东伯侯焕又作乱,怎么办?还得打,又要大军出征,耗费国力,这边还没摆平西边又的杀过来了,单凭他还不足以构成威胁,商朝的五关可不是摆设,哪个不是大名鼎鼎的悍将?姬发却煽动八百路诸侯玩车轮战,加上国内百姓已经厌战,才有倒戈发生,这能怪帝辛没能耐? 国内也不容乐观,,微子等一些有权的贵族不好指挥,阻碍改革和新政的实施,因为他们要极力保住自己的利益。
大王出兵他们就一直阻拦,打仗俘虏的奴隶会增加土地的消耗,贵族们谁不想多占有土地?,每个皇家都存在的事实,因为帝辛不是太子继承正统,还要面对挣权夺位的明争暗斗,王叔们都想过过当大王的瘾,觉得都有资格做。
发现西伯侯招兵买马,有造反之心,帝辛只是招来开导教训,当身边的崇侯虎叫处死姬昌,帝辛根本没同意,只让他到羑里面壁改过,最后还赐予厚礼,加钺让他继续做西伯侯,帮助看守西大门。
这能说他残暴?说他好色,哪个不是一大堆女人,还要每年选美女进宫?为何他有几个女人就不行?要知道他只有两个儿子,有些皇帝记载有名份的几十个,区区西伯侯姬昌就有上百个儿子,这些人就不好色?一个致力于发展国域疆土,关心农业与手工业发展的人会去鱼肉百姓? 好多史书特别是周朝对帝辛一味的贬低,丑化,这是每一个更替的王朝对前一个朝代,特别是亡国之君必须要做的一件大事,强加罪名,侮辱谩骂,好衬托出自己的优秀,自己才是完美的救世主!只是一个朝代走到了头,非一己之力就能挽回,一直想壮大商土,征战不休,劳民伤财,疏于防范近在咫尺的虎狼诸侯。
帝辛也是个点背的倒霉鬼,被后人一直当反面教材骂到今天! 随机文章埋下亡国种!如果清朝12位皇帝齐聚皇太极最想骂谁?学心理学可以找什么工作,心理学工作盘点(企业猎头/公务员)探寻美国巨菜谷之谜,大量放射性照射导致蔬菜疯狂生长(辐射变异)冥王哈迪斯的老婆,竟是老弟众神之王宙斯的女儿珀耳塞福涅宇宙中的物质从何而来,来源于宇宙起点大爆炸/能量演化为物质迷案在线 mazx.cn本站内容大多收集于互联网,内容仅供娱乐,并不代表本站观点,如果本站内容侵犯了您的权益,敬请联系网站管理员,我们将尽快回复您,谢谢合作!
魏忠贤的真实能力如何?他的那些功绩是否属实?
近些年来,为污点历史人物洗白的言论层出不穷,部分笔者为博人眼球,常故意钻一些逻辑上的漏洞,来为部分贪官奸臣“洗白”,例如是被李渊钻了空子,杀是迫于无奈,是晚清第一功臣,这些言论不仅让人啼笑皆非,更容易让一些不熟悉历史的读者受到了误导。
就比我们今天要谈的宦官魏忠贤,明明是一个臭名昭著的小人,却被部分自媒体公知们描述地如同大明的救星一般。
更有部分人以“魏忠贤执政时,后金不可侵袭,而上位后,后金乱国”为依据,抨击误杀“能臣”。
但事实真的是这样吗? 魏忠贤本不过一个地痞无赖而已,年轻时便鱼肉乡里,还曾卖掉自己的女儿还钱,后来为避赌债这才不得不自阉入宫。
或许是较差的出身和年轻时的经历,让魏忠贤的性格比起其他人来要圆滑的多,他善于,也懂得放低自己的姿态,再加之其的个性,魏忠贤在宫里的生活可谓是,一路高升,还获得了的赏识。
而这个朱由校就历史上那个大名鼎鼎的不爱龙椅爱木工的“”。
魏忠贤深知这一点,便每次都故意在明熹宗干活的时候,跑去询问他一些政事,明熹宗为了不让对方打扰自己,自是魏忠贤询问什么,他都只答“好好好”。
就这样,在明熹宗的不作为下,魏忠贤逐渐有了一定的话语权,他迅速地在宫里建立起了自己的党派,还联通其他党派一起迫害不肯屈服自己的,将朝堂搞得乌烟瘴气。
而后魏忠贤还与皇帝的乳母狼狈为奸,把持朝政大权,令时人只知有“”,竟不知还有皇帝,更有《》记载当时的情况是:“内外大权,一归忠贤。
”明朝的宦官乱政,至此达到巅峰。
直到崇祯帝登位,以十大罪诛杀魏忠贤及其党羽,这才评判这场宦官之乱。
便是这样一个引起朝堂动乱的阉人,又怎能被称赞为是“能臣”呢?而至于以金人是否入侵作为评判二人能力高下的依据则更是可笑,毕竟二者的统治时期和统治风格都是有所区别的。
首先魏忠贤执政时期,之所以军事强悍,多半原因在于军中军饷充足。
但是这里的军饷却并非是因为国泰民安,百姓们衣食丰足,甘愿缴纳过来的,而是魏忠贤硬生生从百里抢夺来的,当时的军饷大半都是百姓们的血汗钱。
为中饱私囊,魏忠贤曾以雷霆之势压迫百姓,征收矿税商税,逼得百姓走投无路,但收上来的税却只有少部分用在国计民生上,大多数的钱财尽数流向了其党羽的口袋里。
魏忠贤此人曾伙同自己的手下一同敛财,据说其被抄家之前曾私自运出几十车的稀世珍品,件件都。
而崇祯帝之所以这么快对其党羽动手,图的也是想用抄家来的钱,弥补国库的空虚,由此可见,魏忠贤的贪实在令人愤慨。
除了钱之外,魏忠贤还非常重视权势,酷爱专权,曾多方施压,广布眼线,其手下的不但令朝中大臣们不敢多言,就连民间也全是他的探子。
据《明史》中记载,曾有四人于密室饮酒,其中一人醉后对魏忠贤破口大骂,其他三人瑟瑟发抖,不敢附和。
而后不过一会的功夫,便有官员前来缉拿这四个人,将骂魏忠贤的醉汉处以磔刑,即把肢体分裂折磨而死的一种酷刑,其他三人则受赏黄金。
私人聚会于密室中尚且被如此监听,朝野之上众位官员更是如履薄冰,魏忠贤专权的程度,实乃古今少有。
除此之外,凡忤逆魏忠贤的人,更是难有好下场。
说他文盲的,他令人将热水从对方头上浇下,又将铁钉钉入对方血肉之中;不屈服于他的,被他的手下五日一审,夹杠、钢针、铜锤,种种酷刑令人读之即心生畏惧,毛骨悚然,当时的官员们所受的压力高呢是可想而知。
虽然大多数官员总是不满他的,但为保自己和家人的性命,也不得不归顺于他,以免招致不幸。
而崇祯帝却不同,他深知百姓的重要性,水能载舟,亦能覆舟,若是一味施压,定会失去民心。
更何况在他即位之初,便已有多地发生叛乱,他连收复民心都忙不过来,又怎能继续同魏忠贤执政时一般继续给百加压力呢?而且崇祯帝也不同于魏忠贤等人,他们希望的是国家安定,而非自己腰包富足。
不同于魏忠贤的“捞快钱”,崇祯帝本来走得便是稳健路线。
只可惜时不待人,崇祯帝的雄才大略并没有来得及完全施展开,大明的国运便已消亡。
所以说,虽然魏忠贤的确有能力,毕竟他能够从一个地痞无赖,凭借自己的本事一点点爬上权利的顶峰,以宦官的身份把持朝政,这靠的绝不仅仅只是运气因素。
但若说魏忠贤是好人,而崇祯帝误杀“忠臣”却绝不至于。
魏忠贤的所作所为,无论放到哪朝那代,都是不为皇帝所容的。
结党营私、扰乱朝政、贪污腐败、陷害忠良,每一条罪名都可令其遗臭万年。
而他那些令后人为他“翻案”时所摆的功绩,也大多都是建立在当时百姓的受苦受难之上的,更不足以抵消他的罪过。
因此在面对他人提出的不同观点时,纵使对方摆出了一些史料,我们也应该结合当时的朝代背景仔细斟酌,切不可只看片面便定一个人的好坏功过。
历史的长河仍在不断向前流淌,公道是非也自在人心,绝非几人搬弄口舌便可将之更改。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