嫡长子继承制起源于何时?为什么能持续两千年之久

【千问解读】
雍正继位之谜:为什么康熙欲要传位给他
从官方记载来看,康熙“宾天”时 留有遗诏:“雍亲王皇四子,人品贵重,深肖朕躬,必能克承大统。
着继朕登基,即皇帝位。
”几天后,皇四子胤禛正式登基,改次年年号为。
这份遗诏的原件今天还能看到。
但是,从它宣示之日起,就有人对其真实性表示怀疑。
与此同时,有关雍正的传说也在悄悄地流行。
人们最熟悉的说法是:遗诏中本来写的是“传位十四子”(十四子即胤禛的同母弟,后改名胤禵、),而胤禛或许买通了亲信隆科多,让他在康熙帝弥留 之际篡改了诏书。
具体的篡改内容,也有好几个版本。
一种说法是在“十”字加上一横一勾,改成“于”字,变成了“传位于四子”; 还有一种说法,笔画添得更多一些,把“十”字变成“第”;第三个版本是说在改掉“十”字的同时还改了名字,说遗诏的原文是“传位十四子胤禎”。
“禎”是“祯”的古写,与“胤禛”的“禛”只有一笔半之差,略作改动,“胤禎”就变成了“胤禛”。
虽然篡改诏书之说甚为流行,它却是很容易被驳斥的。
首先,“于”的繁体字为“於”,虽然我们不能完全排除“传位於四子”写成“传位于四子”的可能性(古文常有用简体字的),但像发布传位诏书这样的大事,在中前期是不可能只写汉字而不写满文的(兴许还附有蒙文),将汉字的“十”改成“于”固然容易。
但把满文和蒙文的“十”改成“于”就不那么容易了。
其次,“四子”、“十四子”的称呼不够规范,清代皇子一般都称“皇某子”,也就是说,所谓“传位十四 子”的规范写法应该是“传位皇十四子”,而在这种格式之下,如果将“十”字改成“于”,就成了“传位皇于四子”,根本讲不通。
尽管篡改康熙遗诏之说并不可信,这却并没有影响到胤禛“夺位”之说的传播。
那么,胤禛的皇位,到底是得来甚正,还是得来不正呢?这还得从康熙两立两废太子说起。
康熙是中国历史上少有的具有雄才大略的皇帝,他在位的六十一年里,智擒、平定三藩、统一台湾、驱逐沙俄、大破准噶尔,开创了康雍乾盛世的大好局面。
对于康熙帝来说,一生中最头疼的事,恐怕就是皇位继承人问题了。
康熙十四年(1675年),刚满一周岁的二阿哥被册立为皇太子,那时,康熙自己也才二十岁出头。
胤礽之所以这么早就被封为太子,一是因为他出身高贵,母亲是康熙的结发妻子。
按照儒家正统观念,他是货真价实的“嫡长子”;二是赫舍里氏在生胤礽时难产而死,痛失爱妻的康熙特别看重这个孩子,才早早地就立为太子。
皇太子长大后,文通满汉,武熟骑射,深得康熙的宠爱,常被委以祭祀、监国等重任。
但是,这位备受宠爱的皇太子逐渐养成了骄纵和暴戾的性情,动不动打人骂人、索要东西。
后来,由于“父皇”康熙一直很健康,丝毫没有让位之意,皇太子逐渐显露出了峥嵘面目。
有一次,康熙在亲征噶尔丹的归途中生了病,十分想念皇太子胤礽,特召他至行宫探视,但胤礽在侍疾时毫无忧戚之色,很让康熙不悦。
后来在行军的途中,胤礽却经常在夜晚逼近康熙所居的布城(帏幄),扒裂缝隙。
探头探脑地向里窥视,不知意欲何为……终于有一天,康熙忍无可忍,当着文武百官的面令胤礽跪下,一边哭着一边数其罪状,越说越气,竟至哭倒在地。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一代奸雄曹操一直中意曹植为什么最后选了曹丕做继承人?
作为一方霸主,在挑选继承人的事情上也不敢有一丝马虎。
曹操有很多儿子,一直是曹操心目中的最佳继承人,可是最终曹植却没有成为魏国的继承人,这是为什么呢?曹操为了册立太子的事情,下密令询问一些重臣的看法。
崔琰于是公开回答:“盖闻春秋之义,立子以长,加五官将仁孝聪明,宜承正统。
琰以死守之。
”崔琰引用《春秋》,标榜一定要册立来继承魏国大统,并高调表示自己会以生命来扞卫曹丕。
曹植是曹操看好的热门人选,更是崔琰的侄女婿,崔琰为什么会做出如此违反人情的事情呢?首先是性格使然。
崔琰此人身材高大,仪表出众,胡须长达四尺,就算是闲居家中也是正襟危坐,极有威严。
能够留四尺长的胡须那是要何等细心。
在《》中记载了一个故事,说有匈奴使者来访,曹操觉得自己身材矮小,不够体面,于是让崔琰代替自己坐在王位上,自己则拿着一把刀站在旁边。
等待使者拜见之后,曹操派人去询问使者有和评价,使者说:“魏王雅望非常;然床头捉刀人,此乃英雄也。
”这个故事当然是为了衬托曹操,不过也证明崔琰长相不凡,气度高雅。
在平常的生活当中,崔琰就是一个处世严谨,脚踏实地的人。
可是曹植呢?《志》记载曹植“性简易,不治威仪”。
曹植是个才子,生活中一点架子没有,做事情不拘小节,经常和丁仪、等好友喝酒高歌,不知道节制,有时候甚至不注意场合。
曹植的生活中,喜欢的是随着感觉走,想怎么样就怎么样。
和崔琰的严谨完全不同。
其次是崔琰的价值观念使然。
崔琰是一个标准的儒家士子,心中常常想着的是天下,是百姓。
当曹操大败之后,查看冀州的户口,非常高兴的对臣下们感叹,哎呀呀冀州果然很大啊,可以征召三十万士兵呢!崔琰听了,迎头给曹操泼了一瓢冷水,崔琰说:“今天下分崩,九州幅裂,二袁兄弟亲寻干戈,冀方蒸庶暴骨原野。
未闻王师仁声先路,存问风俗,救其涂炭,而校计甲兵,唯此为先,斯岂鄙州士女所望於明公哉!”现在天下分崩离析,百姓痛苦,冀州刚刚平定,你曹操不去关心百姓,了解风俗,却关心什么军队,实在是让冀州百姓失望啊!当时所有的臣子吓得半死,谁敢这么触曹操的霉头啊。
还好曹操大度,反倒自己认错了。
崔琰在批评曹操的时候,没有考虑自己的安危,想到的只是百天下。
而在选择太子的时候,崔琰也没有计较什么曹植是不是自己的侄女婿。
崔琰一腔忠义,正直无私,让百官震撼。
连曹操也感叹崔琰“公亮”,这样正直无私的人太少啦!而最重要的还是崔琰的政治倾向使然。
曹植有才,可是曹植在写诗歌的时候很厉害,在处理政事的时候怎么样呢?曹植为人任性而行,把自己大多数的时间都花在写诗词歌赋和喝酒上,不务实事,甚至做出一些越轨不合礼法的事情。
像曹植就曾经乘车在只有可以通行的驰道上奔走,让曹操大怒,并表示从此之后再也不会相信曹植,相信任何儿子了。
可是曹丕呢?曹丕年轻时也曾经出外打猎,生活细节上有些缺点。
可是当崔琰义正词严的告诉曹丕不能如此的时候,曹丕非常谦卑的回复说:“昨奉嘉命,惠示雅数,欲使燔翳捐褶,翳已坏矣,褶亦去焉。
后有此比,蒙复诲诸。
”曹丕表示,以后我一定会痛改前非,再也不会犯同样的错误了。
由此可见,曹丕心中有政务,并且听得进他人的建议,对于礼法是非常看重的。
当然,曹丕这个人很虚伪,很多事情都是做出来给世人看,给曹操看的,可是,当虚伪可以给国家给百姓带来好处的时候,那也未尝不可。
于是崔琰毅然选择了处世严谨,善于纳谏,有心国事的曹丕,而放弃了好酒轻狂,放诞任性的侄女婿曹植。
由此可见,人品决定了谁是下一任继承人。
虽然曹操一直比较喜欢曹植,但是奈何曹植身上有很多缺点,难以治理江山。
所以曹操最后听从劝告,选曹丕为继承人。
随机文章村民修路竟然挖出千年真龙,沉睡真龙腾空而起吓哭村民天王星有多少颗卫星,天卫三最大直径达1578公里(共29颗卫星)揭秘飞机降落为什么三转弯,有序排队和把飞机的降落姿态调到最佳雪花是什么形状,美丽的雪花形状各异/一般不会超过六角形无花果的功效与作用及禁忌,增强大抗力预防癌症(腹泻者禁食)迷案在线 mazx.cn本站内容大多收集于互联网,内容仅供娱乐,并不代表本站观点,如果本站内容侵犯了您的权益,敬请联系网站管理员,我们将尽快回复您,谢谢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