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魔”白居易为什么用诗逼死痴情才女

张愔死后,独居彭城燕子楼。
赠诗讥讽她,关盼盼得诗,作诗回复白居易,十日内绝食而死。
熟悉这段历史的人知道,关盼盼是白居易的头号粉丝,
【千问解读】
张愔死后,独居彭城燕子楼。
赠诗讥讽她,关盼盼得诗,作诗回复白居易,十日内绝食而死。
熟悉这段历史的人知道,关盼盼是白居易的头号粉丝,不仅能将白居易所有作品倒背如流,还将白居易的《长恨歌》谱上曲,作为每次演出的保留曲目演唱。
白居易听很多人说,徐州有个非常崇拜自己,简直到了的地步,就决定会会这个关盼盼。
贞元年间,白居易官拜校书郎,由于工作清闲,就经常到外地旅游。
一次他应邀到徐州节度使张愔处“调研学习”,张愔大摆宴席招待这位远道而来的着名诗人。
这个张愔跟关盼盼一样,也是白居易的粉丝,此次张愔之所以邀请白居易到徐州,主要是为了一睹这位大诗人的风采。
按照张愔的安排,酒过三巡菜过五味,文艺晚会就该粉墨登场了。
网络配图 张愔试探地问白居易:“白老师,您吃得可好?”白居易答,很好。
张愔又问:“您喝得可好?”白居易答,很好。
张愔最后说:“我这还有一道‘大餐’,相信白老师一定喜欢。
”白居易闻听大喜,便说:“那还等什么,赶紧‘上菜’吧。
”按照预定计划,张愔唤出穿着艳丽的关盼盼,为白居易表演舞蹈。
关盼盼初见偶像白居易,心中顿时涌动出按捺不住的欣喜,就非常卖力地为偶像跳了一曲高雅的《霓裳羽衣舞》。
后来有人用如下文字描述关盼盼当时的风姿:“盼盼身着红色纱裙,犹仙女翩翩起舞,体态轻盈,忽如轻风吹拂,时隐时现,忽似红玉雕像,静中有动,令人。
”看来盼盼果真是舞林高手,否则后人就不会如此不惜华丽辞藻大加赞美她了。
一曲独舞跳罢,大诗人白居易小声问旁边的张愔:“想不到你这穷乡僻壤的地方,还藏有如此宝贝,这姑娘叫什么名字?”张愔答:“此女是我所养的家中舞伎,芳名关盼盼,大人若是喜欢,就请……” 还没等张愔的话说完,白居易大叫一声:“哎呀,莫非此女就是苦恋我的粉丝关盼盼不成?”张愔点头称是。
白居易立刻找关盼盼套瓷,大赞其舞姿优美,如风中扶柳,让人不禁上去搀扶之。
白居易不是一般人,那可是整日跟大唐艺术家混在一起的大诗人,其对艺术的理解自有其不同凡响之处。
白居易高度肯定了关盼盼的艺术成就,并提笔留诗以示鼓励:“醉娇胜不得,风袅牡丹花。
”白老不愧是文学大家,寥寥十字就将关盼盼的艺术特色概括得全面而饱满。
关盼盼得偶像如此礼遇,自然是,一个劲地点头致谢。
白居易临行之时深情款款地对关盼盼说:“你要踏踏实实工作,老老实实做人,争取做个德艺双馨的艺人,将来为我大唐作出自己应有的贡献。
”关盼盼弯腰行礼,聆听偶像谆谆教导,激动得语无伦次。
至此,白居易和关盼盼算是正式见了一次面,双方在和谐融洽的氛围中结束了交谈。
关盼盼有缘见到白居易,深以为荣。
她觉得白老师虽然那么有名,却平易近人、通情达理。
白老师在关盼盼心里,那就是无法攀越的山峰,那就是人生指路的明灯,那就是顶礼膜拜的神像,那就是航行中的灯塔。
淳厚善良的关盼盼万万没想到,白老师貌似宽厚谦和的外表之下,居然隐藏着一颗狭隘之心,就是这颗狭隘的心将她逼上了绝路。
几年之后,徐州节度使张愔去世,家中“豢养”姬妾改嫁的改嫁,自谋职业的自谋职业。
关盼盼无处可去,就搬到张愔生前在郊区为她买下的别墅居住。
因此地春夏季节燕子成群,整日唧唧啾啾,故称为燕子楼。
关盼盼搬到燕子楼后,宣布告别圈,过着简单朴素的隐居生活。
元和十四年(819年),一个叫张仲素的人拜望白居易的时候,带去了关盼盼的消息。
张仲素是张愔的老部下,故跟关盼盼很熟。
白居易问张仲素:“盼盼还好吧?”张仲素答:“不好,张愔死后她就搬到燕子楼独居了。
”张仲素取出关盼盼在燕子楼写的三首诗给白居易看:《燕子楼三首》其一:“楼上残灯伴晓霜,独眠人起合欢床。
相思一夜情多少,地角天涯未是长。
”其二:“北邙松柏锁愁烟,燕子楼中思悄然。
自埋剑履歌尘散,红袖香销已十年。
”其三:“适看鸿雁洛阳回,又睹玄禽逼社来。
瑶瑟玉箫无意绪,任从蛛网任从灰。
”网络配图 关盼盼在诗中以无比沉痛的语气怀念“死鬼”张愔:“当泪水模糊视线,我发现你已不见。
你在他乡还好吗?可有泪水打湿双眼。
你在他乡还好吗?是否想过靠着我的双肩。
你那不再熟悉的笑容,对我可是一种敷衍。
手中握着你的照片,我真的感到你很遥远。
虽然你曾经对发点脾气,因为我爱你所以我不在意。
老公老公我爱你,我的祝福保佑你,愿你有个好身体,健康有力气。
老公老公我爱你,愿你事事都如意……” 白居易读罢,不禁。
但他转念又一想,既然你(关盼盼)在诗中表现得如此思念张愔,如此痛断肝肠,既然你那么爱他,为什么不为他殉情?我给你指条光明大道,与其这样苟且地活着,倒不如前去陪伴张愔,那样也不枉你们相爱一场。
想到这里,白居易刷刷刷,回了三首诗给关盼盼。
其一:“满床明月满帘霜,被冷灯残拂卧床。
燕子楼中霜月夜,秋来只为一人长。
”其二:“钿晕罗衫色似烟,几回欲着即潸然。
自从不舞《霓裳曲》,叠在空箱十一年。
”其三:“今春有客洛阳回,曾到尚书墓上来。
见说白杨堪作柱,争教红粉不成灰?”白居易觉得不过瘾,又写了一首七言绝句表明立场:“黄金不惜买娥眉,拣得如花四五枚。
歌舞教成心力尽,一朝身去不相随。
” 作为具有极高社会知名度的大诗人,白居易用的语言刺激一个年轻寡妇,他的风度哪里去了?而且,白居易跟关盼盼的关系也不是很熟,不过是点头之交而已。
就凭这个,他就敢干涉人家的家事,诋毁人家的人格,他到底凭的是什么?难道就凭他是个诗人吗?还是凭他是大唐的一个在职官员?都不是,也许白居易仅仅是凭着是关盼盼偶像的那么一点点优越感而已。
也许,这些刻薄之言是白居易酒醉之后的胡言乱语。
也许是白居易情绪低落时发的邪火。
不管怎么说,他的做法对关盼盼刺激很大。
张仲素把白居易回复的四首诗带回燕子楼。
关盼盼闻听偶像为自己献诗,倍感欣喜,心想,白老师那么大一个诗人,心中还想着我这样的,真是难得。
热血沸腾的关盼盼快速打开信笺,读完诗后目瞪口呆,站立不稳。
万没想到,一直尊敬的白居易老师,竟然在诗中挖苦自己是贱人。
想到自己为张愔守节,一直未嫁,独居燕子楼,。
而白老师哪里知道这些隐情?在不明真相的情况下,他就让自己去陪伴那个死鬼,这哪里还是我尊敬的白老师,简直就是魔鬼。
关盼盼痛不欲生,对张仲素说:“张愔生前对我很好,我一直无以为报。
自从他死后,我无时无刻不在想着以死殉情。
但我不能死,如果我死了。
后人就会议论,说张愔人品有问题,自己死了不算,还拉个垫背的。
那样对他影响不好。
”张仲素知道自己惹了大乱子,吓得面无血色,沉默不语。
网络配图 之后,关盼盼给白居易回了一首《和白公诗》解释了自己的苦衷:“自守空楼敛恨眉,形同春后牡丹枝。
舍人不会人深意,讶道泉台不去随。
”关盼盼“含蓄”地对伪君子白居易抗议:“我的爱情你怎能懂?自从张愔离开后,你知道我有多痛苦?我一人独坐燕子楼一隅,那些凄迷的岁月,一遍一遍浮上心头。
没有张愔的日子,头顶的天变得阴霾,心像断了线的风筝,在无望的挣扎中落入的海。
没有张愔的日子,雨如期来花如期开,我的季节却四季紊乱。
没有张愔的日子,夜黑而静,月挂着,星光闪烁。
一颗流星划过,将夜空裁剪成两片。
我在这片,我的男人在那片……”此时的关盼盼绝望至极,以此诗跟白居易断绝关系。
在此,想说说这个张仲素。
此人也是吃饱了撑着没事干,偏偏去拜访白居易,还把关盼盼的诗给白居易看,最后又把白居易的诋毁诗转到关盼盼手中。
要是追究法律责任,此人也是难逃其责。
经过白老师的“炮轰”,本来就身心疲惫的关盼盼萌生死意。
她开始绝食,十天后饿死于燕子楼。
临终之时,关盼盼给白老师留下两句诗:“儿童不识冲天物,漫把青泥汗雪毫。
”是谴责,失望,决绝?还是蔑视?也许都有,也许都没有。
白居易得知关盼盼去世的消息,深感自责。
他解散府中歌妓和小蛮,给他们钱物让其再就业。
对于白居易这个人,笔者不做过多评说。
关盼盼死后,很多文学名流写诗纪念这位跟白居易“有染”的苦情女诗人。
的某一天,大诗人夜登燕子楼,曾作诗曰:“天涯倦客,山中归路,望断故园心眼。
燕子楼空,佳人何在?空锁楼中燕。
古今如梦,何曾梦觉,但有旧欢新怨。
异时对,黄楼夜景,为余浩叹。
”着名歌妓王微也写诗纪念这位同行:“罗衾自垒怯新凉,无寐偏怜夜未央。
生死楼前十年事,砌蛩帘月细思量。
”品读至此,不禁为关盼盼这位女诗人。
即使遇人不淑抑或交友不慎,也断不可自轻性命。
可见文人也是多刻薄的,别人的话,有时候是万万不可轻信在意的。
在关键的时候还是要有自己的见解,辨别是非,承担是非,因为没有人会为自己的行为负责。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探寻“重农抑商”之根:封建王朝的经济抉择
这一政策并非偶然出现,而是有着深刻的根本原因,其背后蕴含着封建王朝对经济、政治、社会等多方面的考量。
一、经济基础:自然经济的主导地位 中国古代封建社会的经济基础是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这种经济模式以农业为核心,农民们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生产的粮食和手工业品主要用于满足自身和家庭的需求。
农业作为国家发展的经济基础,在生产力水平不高的情况下,保证农业的发展至关重要。
土地是农业生产的关键要素,封建土地所有制是封建经济的核心,农业是赋税和地租的主要来源。
重农直接保障了地主阶级的经济利益,维护土地所有制即巩固了封建统治根基。
例如,在变法时期,秦国就明确规定了重农抑商的原则,采取奖励耕织的政策,鼓励农民开垦荒地、增加粮食产量,同时对商业活动进行限制。
这一政策使得秦国的农业生产得到了极大的发展,为后来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
因为农业的稳定发展能够提供充足的粮食,满足人口的基本生活需求,同时也能为国家的战争和建设提供必要的物资支持。
二、政治考量:巩固封建统治的需要 从政治层面来看,重农抑商政策是封建统治者巩固统治的重要手段。
在封建王朝,统治者需要确保有稳定的税收来源和充足的兵源,以维护国家的稳定和安全。
而农业恰好能够满足这两个方面的需求。
一方面,农业生产的稳定发展能够保证国家的赋役征派和地租征收。
农民们通过耕种土地,向国家缴纳粮食、布帛等赋税,这些赋税是国家财政收入的重要来源。
另一方面,农民是封建王朝的主要兵源,他们在农闲时期可以被征召入伍,为国家的战争提供人力支持。
此外,商业的发展往往伴随着人口的流动和财富的集中,这可能会对封建统治秩序造成威胁。
商人的流动性大,他们可以在不同的地区之间进行贸易活动,这可能会导致社会的不稳定。
而且,商人通过商业活动积累了大量的财富,如果他们的势力过于强大,可能会对封建统治者的权威构成挑战。
因此,封建统治者通过重农抑商政策,限制商业的发展,减少人口流动,确保税收与兵源,同时抑制商人阶层崛起对统治权威的潜在威胁。
三、社会因素:维护社会稳定与伦理秩序 在中国古代社会,社会稳定和伦理秩序是统治者非常重视的方面。
重农抑商政策在一定程度上有助于维护社会的稳定和伦理秩序。
农业生产需要农民们长期定居在土地上,从事耕种活动。
这种相对稳定的生活方式有利于社会的安定。
而商业活动往往会导致人口的流动和职业的转变,这可能会破坏传统的社会秩序和伦理观念。
例如,如果大量农民放弃农业生产,转而从事商业活动,可能会导致农田荒芜,粮食产量下降,从而引发社会的不稳定。
同时,封建社会的伦理文化秩序强调“衣服有制,官室有度,蓄产人徒有数,舟车甲器有禁”。
商业经济的发展必然导致两极分化,时刻威胁小农社会均平、、停滞的生活伦理。
只有采取“重农抑商”统治政策才能实现和维持静态伦理文化秩序。
在这种伦理观念的影响下,商人往往被视为“末业”从业者,社会地位较低。
统治者通过重农抑商政策,强化了这种社会等级观念,维护了社会的稳定和伦理秩序。
四、地理环境:封闭大陆的客观制约 中国独特的地理环境也对重农抑商政策的形成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中国地处东北亚,是一个自然资源极丰富的内陆大国,土地广阔、肥沃,气候温和,较易通过种植采集取得生活资料。
东临大海,西北是戈壁,西南则是极其险峻的青藏高原,在交通极不方便的条件下,这里是一片与世隔绝的天地。
在这样的地理环境中,农业生产成为了人们获取生活资料的主要方式。
与西方文明的发源地“地中海地区”不同,中国的地理环境相对封闭,难以与外界进行广泛的贸易往来。
因此,中国古代的经济模式主要以农业为主,商业的发展受到了很大的限制。
封建统治者在这种地理环境下,更倾向于推行重农抑商政策,以保障农业的发展和国家的稳定。
“重农抑商”政策的根本原因是多方面的,它既受到封建社会自然经济基础的影响,也与统治者巩固政治统治、维护社会稳定和伦理秩序的需要密切相关,同时还受到中国独特地理环境的制约。
这一政策在封建社会初期对当时农业以及社会经济的发展、维护社会稳定、巩固新兴地主阶级政权起了积极作用,但在封建社会晚期,它妨碍了萌芽的滋长和封建制度的解体,阻碍了社会进步。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探寻“重农抑商”之根:封建王朝的经济抉择
这一政策并非偶然出现,而是有着深刻的根本原因,其背后蕴含着封建王朝对经济、政治、社会等多方面的考量。
一、经济基础:自然经济的主导地位 中国古代封建社会的经济基础是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这种经济模式以农业为核心,农民们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生产的粮食和手工业品主要用于满足自身和家庭的需求。
农业作为国家发展的经济基础,在生产力水平不高的情况下,保证农业的发展至关重要。
土地是农业生产的关键要素,封建土地所有制是封建经济的核心,农业是赋税和地租的主要来源。
重农直接保障了地主阶级的经济利益,维护土地所有制即巩固了封建统治根基。
例如,在变法时期,秦国就明确规定了重农抑商的原则,采取奖励耕织的政策,鼓励农民开垦荒地、增加粮食产量,同时对商业活动进行限制。
这一政策使得秦国的农业生产得到了极大的发展,为后来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
因为农业的稳定发展能够提供充足的粮食,满足人口的基本生活需求,同时也能为国家的战争和建设提供必要的物资支持。
二、政治考量:巩固封建统治的需要 从政治层面来看,重农抑商政策是封建统治者巩固统治的重要手段。
在封建王朝,统治者需要确保有稳定的税收来源和充足的兵源,以维护国家的稳定和安全。
而农业恰好能够满足这两个方面的需求。
一方面,农业生产的稳定发展能够保证国家的赋役征派和地租征收。
农民们通过耕种土地,向国家缴纳粮食、布帛等赋税,这些赋税是国家财政收入的重要来源。
另一方面,农民是封建王朝的主要兵源,他们在农闲时期可以被征召入伍,为国家的战争提供人力支持。
此外,商业的发展往往伴随着人口的流动和财富的集中,这可能会对封建统治秩序造成威胁。
商人的流动性大,他们可以在不同的地区之间进行贸易活动,这可能会导致社会的不稳定。
而且,商人通过商业活动积累了大量的财富,如果他们的势力过于强大,可能会对封建统治者的权威构成挑战。
因此,封建统治者通过重农抑商政策,限制商业的发展,减少人口流动,确保税收与兵源,同时抑制商人阶层崛起对统治权威的潜在威胁。
三、社会因素:维护社会稳定与伦理秩序 在中国古代社会,社会稳定和伦理秩序是统治者非常重视的方面。
重农抑商政策在一定程度上有助于维护社会的稳定和伦理秩序。
农业生产需要农民们长期定居在土地上,从事耕种活动。
这种相对稳定的生活方式有利于社会的安定。
而商业活动往往会导致人口的流动和职业的转变,这可能会破坏传统的社会秩序和伦理观念。
例如,如果大量农民放弃农业生产,转而从事商业活动,可能会导致农田荒芜,粮食产量下降,从而引发社会的不稳定。
同时,封建社会的伦理文化秩序强调“衣服有制,官室有度,蓄产人徒有数,舟车甲器有禁”。
商业经济的发展必然导致两极分化,时刻威胁小农社会均平、、停滞的生活伦理。
只有采取“重农抑商”统治政策才能实现和维持静态伦理文化秩序。
在这种伦理观念的影响下,商人往往被视为“末业”从业者,社会地位较低。
统治者通过重农抑商政策,强化了这种社会等级观念,维护了社会的稳定和伦理秩序。
四、地理环境:封闭大陆的客观制约 中国独特的地理环境也对重农抑商政策的形成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中国地处东北亚,是一个自然资源极丰富的内陆大国,土地广阔、肥沃,气候温和,较易通过种植采集取得生活资料。
东临大海,西北是戈壁,西南则是极其险峻的青藏高原,在交通极不方便的条件下,这里是一片与世隔绝的天地。
在这样的地理环境中,农业生产成为了人们获取生活资料的主要方式。
与西方文明的发源地“地中海地区”不同,中国的地理环境相对封闭,难以与外界进行广泛的贸易往来。
因此,中国古代的经济模式主要以农业为主,商业的发展受到了很大的限制。
封建统治者在这种地理环境下,更倾向于推行重农抑商政策,以保障农业的发展和国家的稳定。
“重农抑商”政策的根本原因是多方面的,它既受到封建社会自然经济基础的影响,也与统治者巩固政治统治、维护社会稳定和伦理秩序的需要密切相关,同时还受到中国独特地理环境的制约。
这一政策在封建社会初期对当时农业以及社会经济的发展、维护社会稳定、巩固新兴地主阶级政权起了积极作用,但在封建社会晚期,它妨碍了萌芽的滋长和封建制度的解体,阻碍了社会进步。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