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九边重镇兵力有多少 城防体系又是什么样的

作者:小菜 更新时间:2025-04-19 点击数:
简介:对很感兴趣的小伙伴们,小编带来详细的文章供大家参考。

明朝洪武元年(1368年),率25万大军北伐,将末代皇帝元顺帝赶回到了蒙古草原。

至此,由蒙古人建立的元朝退

【千问解读】

对很感兴趣的小伙伴们,小编带来详细的文章供大家参考。

明朝洪武元年(1368年),率25万大军北伐,将末代皇帝元顺帝赶回到了蒙古草原。

至此,由蒙古人建立的元朝退出了历史舞台。

不过,元顺帝虽然逃回蒙古草原,但还是具备相当的军事实力。

据史料记载,北元(元顺帝北逃后的政权名称)“引弓之士,不下百万众也,归附之部落不下数千里也”。

这个说法虽然有点夸张,但至少还是说明当时元顺帝手中还是有不少兵力的。

此后,明朝也曾多次出兵北击蒙古,并取得了不错的战绩,但却始终无法将对手彻底消灭,北部边患问题成了大明王朝一块无法解决的心病。

为加强北部的防务,明朝在东起鸭绿江,西抵嘉峪关,绵亘万里的北部边防线上设立了九大军事重镇,也就是赫赫有名的明朝九边,由东往西依次为辽东镇、蓟州镇、宣府镇、大同镇、山西镇(太原镇)、延绥镇(榆林镇)、固原镇(陕西镇),宁夏镇,甘肃镇。

九边重镇的总兵力在明朝各时期变化较大,其中永乐年间约为68万人,后来兵力人数一直在40万到90万之间,其中四十八年的时候兵力人数最多,达到了88.5万人。

明末皇帝时期,兵力为59万人。

辽东镇东起凤凰城(今凤城市),西至山海关,全长970余公里。

辽东镇的城防体系分为镇城、路城、卫城、所城和堡城五级。

镇城有两座,分别是辽阳城和广宁城。

镇城下设东、南、西、北、中五路屯兵城,就是路城。

各路城分管二十五卫,每卫满额编制是5600人,有些卫单独建立了防御性的卫城,如著名的宁远卫城。

卫下计有127所,所依托的城为所城,其规模较小。

最低一级的是堡城,也称台堡,有107座。

九边重镇的城防体系大体类似,所以其他军镇的城防情况参照辽东镇即可,下文中不再重复介绍。

在明朝永乐时期,辽东镇驻军兵力为23万人。

明朝中期的时候驻军兵力在7万至9万之间。

到了万历四十八年,辽东镇兵力达到了历史最高的26万,不过人数虽多,但战斗力很差,而且很多士兵都是吃空饷,真正遇上战事的时候却经常遇到无兵可用的尴尬境地。

到了明末崇祯时期,兵力裁减至8万余人。

蓟州镇是九边中最大的军镇,东起山海关,西至慕田峪,全长880余公里。

永乐时期驻军兵力定为8.5万人,到了崇祯时期驻军兵力近13万人。

宣府镇东起慕田峪,西至西阳河(今河北怀安县境),全长510多公里。

永乐时期驻军兵力约12.6万人,崇祯时期驻军兵力8万余人。

大同镇东起镇口台(今山西天镇县东北),西至鸦角山(今清水河县东部,山西和内蒙古的省界),全长330多公里。

永乐时期驻军兵力13.5万人,崇祯时期驻军兵力7.6万余人。

山西镇(太原镇)东起真保镇长城,西至黄河边的偏头关。

山西镇位于大同、宣府两镇长城的内侧(南边),故又称为内长城。

主要作用是防止外长城防线被突破后,敌军。

作为第二道防线,山西镇的兵力相对较少,崇祯时期驻军兵力5.3万人。

延绥镇(榆林镇)东起黄甫川堡(今陕西府谷县黄甫乡),西至花马池(今宁夏盐池县),全长880多公里。

永乐时期驻军兵力2.5万人,崇祯时期驻军约4.5万人。

固原镇(陕西镇)东起延绥镇饶阳水堡西界,西达兰州、临洮,全长约500公里。

明朝初期,西北地区只设了延绥、宁夏、甘肃三镇,但由于战线太长,距离较远。

一旦遭遇战事,三镇之间无法做到遥相呼应,因此在明朝弘治年间又新增了固原镇。

崇祯时期固原镇驻军兵力近6万人。

宁夏镇东起花马池,西至宁夏中卫喜鹊沟黄河北岸(今宁夏中卫市西南),全长约1000公里。

永乐时期驻军兵力约7万人,崇祯时期驻军兵力约2.5万人。

甘肃镇东南起自今兰州黄河北岸,西北至嘉峪关讨赖河一带,全长约800公里。

永乐时期驻军兵力约9.6万人,崇祯时期驻军兵力约4万人。

明朝的九边重镇对于防御北部敌人的袭扰起到过非常重要的作用,此外它还有一个隐藏属性,那就是以关隘的形势控制住了中原和草原两边的贸易。

中原地区地大物博,物产丰富。

可是草原地区物产匮乏,对中原的依赖度非常高。

明朝中后期正是通过控制贸易的方式,让北方许多蒙古部落向明朝俯首称臣,达到了不战而屈人之兵的目的。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明朝灭亡竟是因为明太祖朱元璋子孙太多?为什么这样说

有一种戏谑的说法:谁是灭亡的罪魁祸首?答案是明朝肥头大耳的王爷们。

王爷们没啥事干,天天生孩子,明朝败局已定的十七年(1644年),明朝宗室竟有33.28万人…… 明朝宗室人数如此众多,这和他们优厚的生活待遇是分开的。

坚定地认为子孙开枝散叶,就能巩固他的朱家天下。

不但儿子们都分封外藩,待遇更是优厚。

如果是亲王,一年的禄米高达5万石,而普通的郡王只有6千石。

而洪武中期的一品官,年禄米也不过1千石。

洪武二十八年(1395年),亲王禄米骤降为1万石,郡王也降为2千石。

不过,王爷们的子孙可以每年每人拿到最多1千石的禄米,而不受之前规定的60顷拨田的限制。

什么意思呢?比如王爷甲,他的子子孙孙所需要的生活支出,都要从60顷拨田产生。

很显然,靠这些薄田,压根不够王爷及其子孙们挥霍的。

朱元璋嘴上说减禄米是心疼将士们没饭吃,其实只是虚晃一枪,朱担心儿孙们没饭吃才是真的。

洪武时期的宗室禄米,是在每年的十月发放的,一年发放一次。

朱元璋的担心其实是多余的。

明朝刚建立,宗室其实并不多,主要就是他那二十多个宝贝儿子,以及不算很多的们。

随着明朝统治的稳固,经济不断发展,宗室人口越来越多。

为什么这么能生?没事干啊。

明朝的藩禁制度非常严格,诸王名义上分封一地,实际上住进大监狱软禁起来。

除了有个别王爷奋发图强,成为对社会有用的人,但总数不会超过1%。

剩下的,不是吃喝,就是造人玩。

明初对宗室身边女人的数量也有限制,郡王除了王妃,不能超过4个妾。

但之后,大家都在玩命的生。

宗室是明朝的根本,明朝再抠门,也要养活自己家的亲戚。

朝廷每年调拨给宗室们的禄米,不说是天文数字,也让朝廷感觉到了压力。

以嘉靖三十二年(1553年)为例,全国共生产粮米2285万石,而仅支付宗室的禄米竟高达853万石。

更离谱的是,河南省府库尚存的米粮为84万石,而河南境内宗室的禄米需求有192万石…… 封在河南的周王,洪武年间,只有周王一个人去封地。

百多年间,周王的人口达到1851位,一年要消耗禄米87万石。

当时有官员对这个数据非常震惊,直呼荒谬绝伦。

可是,就是这样能吃能喝,宗室们还觉得朝廷亏待自己,不给更多的粮食。

这些人吃饱了没事,就找朝廷哭穷,朝廷又不能不给。

恶性循环,最终无可救药。

王爷及其龙子凤孙们,仅靠朝廷发放的禄米,是“填不饱”肚子的。

他们还有另外的进项,就是朝廷分发的庄田。

从刚即位时的1425年开始,宗室们开始经营庄田。

这可以理解,朝廷给宗室们分田地,让他们靠收租子,也能吃上饱饭。

而且这些庄田是不需要向朝廷缴税的,赚多少都是自己的。

这无疑激发了宗室的贪婪,觉得自己还可以伸手向朝廷要更多的田地。

宗室们看中哪块地,不顾这里庄稼疯长,就说这里是荒地,用各种手段巧取豪夺,据为己有。

还有的“奸民”,主动把自家的田地挂靠在宗室名下,这样就能省下大笔的赋税,各种丑行,弄得天下乌烟瘴气。

而朝廷又念着宗室是亲戚,嘴上各种遵守法律,但实际上还是向宗室们做出了妥协。

到了明末,很多王爷们霸占的田地多达4万顷,比如潞王朱常淓。

著名的福王,家田也不过2万顷(原定也是4万顷)。

土地兼并之风,在王爷们身上体现的非常明显。

仅在万历年间的四川省会成都府,其所有土地,被宗室们霸占就有70%,百姓(地主)只占10%。

这是明朝王爷收入的全部吗?当然不是,他们还都是生意场上的天才。

朝廷不允许宗室经商,但谁会和钱过不去呢?随着时间的推移,各种约束,王爷们做起了生意。

什么生意赚钱做什么。

比如盐、茶这些生活必需品,王爷们用权势,以较低的价格从盐贩子那里买进大宗的盐,然后以市场价卖给老百姓…… 不过,更多的王爷还是选择“安全系数”较高的商辅出租,他们占的都是商业繁华地段。

还是拿福王朱常洵举例,他的封国在洛阳,可由于父母的宠爱,朱常洵在京城的崇文门外拥有两百多家店铺,大发一笔横财。

除了商铺出租,王爷们还搞起了果树种植,还有的变身煤老板,挖煤发财。

明朝宗室的收入进项,还有很多。

难怪有人说:明朝之亡,宗室之罪,甚于李(自成)、张(献忠),以及关外的满清。

随机文章德国俾斯麦号战列舰沉船,初次任务遭到英国海空部队围歼上海不明飞行物使飞机改航向,悬停半空8分钟后狂追飞机浅显易懂的拜伦法则,授权并非授责(国际版的用人不疑)俄罗斯地狱之门录音,前苏联科学家挖开地狱之门(超级恐怖)太阳系是否稳定,太阳系为什么很稳定(太阳系并没有那么稳定)迷案在线 mazx.cn本站内容大多收集于互联网,内容仅供娱乐,并不代表本站观点,如果本站内容侵犯了您的权益,敬请联系网站管理员,我们将尽快回复您,谢谢合作!

明朝主考为防止作弊,使用了什么妙招?

今天的西安市,有个十分特别的地名,它和有着密切的联系。

如果小编今天不说,那在将来很长的一段时间内,也许都不会有人再提起它。

在其背后,到底有着怎样一段鲜为人知的历史故事呢?下面小编就来给您揭秘。

(本文所有图片,全部来自网络,感谢原作者,如侵犯您的权利,请联系本号作者删除。

图片与内容无关,请勿对号入座) 在揭秘之前,需要先给您科普一下古代的。

科举起源于,到明朝时期发展的极为鼎盛,虽然整体的考试规则没有改变,但是在一些细节方面,却做了一些人性化的改革。

比如正常的科举考试流程是,先在各县参加童试,然后在各省参加乡试,再然后到京城参加会试,最后就是在朝廷参加殿试。

由此可见,每次考试都不在同一个地方,但在明朝时期,朝廷为了方便考生,就会将乡试和会试放在了一起。

在明朝的西安地区,朝廷就把乡试和会试安排在了同一个地方,虽然看起来很人性化,考生不用再舟车劳顿远赴京城参加会试,但是却带来一个不可避免的问题,那就是人多容易乱,而一乱就不好管,因此也就滋生出了考试作弊的现象。

比如,夹带小抄,带书,甚至是有考生把书抄在自己身体上。

对于的考官来说,这些作弊手段还是很容易被识破,另外在考生进入考场之前,还会要求脱去衣服检查等等,因此也可以避免一部分作弊事件的发生。

但是有一种作弊手段,却在很长的一段时间内,让监考官们每年都感到很头疼。

那就是考生在考试过程中,几个人合伙翻越围墙,到外面把书本拿进来,或者是外面的人翻越围墙进来送“资料”。

因为在当时一场考试要考3天,并且考生的食宿都在考场内,因此考生也就相对自由,另外再加上监考官又不可能24小时都盯着同一个考生,所以也就给考生作弊创造了机会。

而翻墙就成了令主考官挺头疼的一件事。

这一年,一位监考官在路上看到一群孩子在玩闹。

一个小孩不小心碰到了枣刺,尖利的枣刺让这个孩子疼得直哭。

监考官灵机一动,就令人取来一大筐枣刺,将它们全部均匀地倒插在考场四周的围墙上。

这样一来,考生就再也不敢翻越围墙了,这个方法有些土,但确实有效地遏制了考生作弊的现象,同时也还诞生了一个地名,叫做枣刺巷,后来又经过美化,改成了早慈巷,并一直沿用至今。

这就是早慈巷背后的故事,虽然听起来不是那么的光荣,但对我们今天来说,还是有着十分重要的教育意义。

一来,它告诉我们考试不能作弊,你看在明清时期,那些考试作弊的人,虽然获得了一时的高分,但是却没任何的真才实学,最后还是注定要被社会所淘汰;二来,告诉我们生活虽然很简单,但是简单中也蕴藏着大智慧。

因此,我们要善于观察,善于思考,并和那个监考官一样,做一个睿智的人。

经过几百年的变迁,曾经的早慈巷还依然存在,同时也承载着每一个西安人对历史的记忆。

如果读者们有机会去到西安,那不妨也去早慈巷走走,或许这种身临其境的感觉,会给您带来思考历史的一种新方式。

随机文章商朝的刑罚有哪些?庾信哀江南赋序的典故解密:宋代变法名臣王安石为何会一直刁难苏轼?神农架不明飞行物成拍摄背景,专家分析是软件效果所致二战苏联主力战斗机浅析,共15000多架速度碾压德军战机迷案在线 mazx.cn本站内容大多收集于互联网,内容仅供娱乐,并不代表本站观点,如果本站内容侵犯了您的权益,敬请联系网站管理员,我们将尽快回复您,谢谢合作!

加入收藏
               

明朝九边重镇兵力有多少 城防体系又是什么样的

点击下载文档

格式为doc格式

  • 账号登录
社交账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