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清时期的小冰河究竟是什么样?中国死了多少人?

作者:小菜 更新时间:2025-04-19 点击数:
简介:今天我们来聊一聊明清小冰期,明清小冰期可以说是世界历史上延续时间最长、影响范围最大的一次自然灾害,关于明清小冰期的形成,至今仍然是个迷,从某种程度上来说,明清小

【千问解读】

今天我们来聊一聊明清小冰期,明清小冰期可以说是世界历史上延续时间最长、影响范围最大的一次自然灾害,关于明清小冰期的形成,至今仍然是个迷,从某种程度上来说,明清小冰期还是一场神秘的天灾,下面我们来详细说一说这件事: 自嘉靖二十九年至三十五年(公元1550年至公元1770年),全球气温出现了一次明显的下降过程,并一直延续到清朝、年间,这长达300多年的寒冷期,在世界上历史上被称为“小冰期”,中国的历史学者常常称之为“明清小冰期”。

在“明清小冰期”时期,中国的气温出现了明显的下降,这在历史文献上有明确的记载,我们都知道,秦岭—淮河一线是1月份0℃等温线的最南界,秦岭—淮河以南的河流在冬季一般是不会结冰的,秦岭—淮河一线也是我国暖温带和亚热带的分界线,位于秦岭—淮河以南的长江、洞庭湖无论如何是不可能结冰的,但是,在明清小冰期,长江曾经出现过结冰长达一个月的现象,而洞庭湖结冰最厚的地方达一尺,浙江一带的河流冰层之厚,如履平地,这些极端的天气都发生在公元1450年至1750年之间。

明景泰四年(公元1453年)农历十一月至景泰五年(公元1454年)孟春,山东“大雪数尺,人畜多冻死”,明四十八年(公元1620年)山东省有的地方又出现了极端天气,农历的十月份就普降大雪,冰雪厚度达一尺许,树木都被折断了,野外有大量的鸟兽因食物匮乏而饿死。

我们都知道,位于岭南地区的广州出现降雪天气的现象十分罕见,然而,在明清小冰期的近四百年时间内,广州的降雪频率增高,有记录可查的约为11次之多,如《南海县志》记载道:明隆庆三年(公元1569年)农历十二月,广州府南海县(今佛山市南海区)西樵山附近大雪,“林木皆冰”,两天以后,冰雪才融化。

明万历四十六年(公元1618年)农历十二月,广州府多个地方出现了,从十二月初六日至初八日,大雪下了三天,导致从化县“山谷之中,峰尽壁立,林皆琼挺”,当地的老人都说,这是从来没有遇见过的现象。

气温下降,会出现连锁反应,旱灾、蝗灾、瘟疫频繁,而这些自然灾害在明末清初之时似乎达到了高峰,公元1627年至1641年,黄河流域几乎年年都有旱灾,如元年(公元1628年),河北地区出现了大旱,史书中有“”的说法,崇祯三年至十七年(公元1630年至1644年)的15年里,河南省出现了9次旱灾,黄河为之断流,黄河中下游地区的梁山泊、安山湖竟然都干涸了。

崇祯年间的旱灾持续时间之长,范围之广,在历史上是罕见的,并且有向长江流域蔓延的趋势,河网密布,鱼米之乡的浙江省在明崇祯十二年至十五年(公元1639年至1642年)也出现了连年的旱灾。

连年的旱灾,导致庄家欠收,以至于出现了人相食的惨剧,《德平县志》中有“大旱,人食草木,有骨肉相食者”的记载。

旱灾之后,还出现了瘟疫,如万历八年(公元1580年),山西大同“瘟疫大作,”,这一年,山西省的太谷县、忻州、保德州等地也发生了瘟疫,万历年间的瘟疫,在河南、河北等地皆有,到了崇祯年间,华北地区的瘟疫又进入了一个高发期,并且与万历年间相比较,其发生的范围扩大了,陕西、山东等地也发生了瘟疫,这些瘟疫,大多数其实是鼠疫。

为什么连年的干旱,容易出现鼠疫呢?主要原因有三点:第一,旱灾期间,人们经常处于饥饿的状态,身体抵抗力下降,容易受到鼠疫的袭击;第二,每当干旱之年,由于降雨量减少,鼠洞中的温度也会上升,细菌容易在老鼠身上滋生,干旱会出现粮食作物匮乏的现象,老鼠为了寻找食物,就会向很远的地方迁徙,当它们的活动范围扩展之后,也就增加了鼠疫流行的机会,比如有可能把病菌传染给家鼠,家鼠再传染给人类;第三,灾荒之年,老鼠有在鼠洞中存储粮食的习惯,人类在缺乏食物的情况下,会主动寻找鼠洞,从鼠洞中取出粮食,这就增加了人类与老鼠接触的机会,此外,在极端情况下,人类还会把鼠肉当食物来充饥,这样一来,更增加了感染鼠疫的机会。

旱灾、蝗灾、瘟疫的流行,不仅会使人口减少,而会出现流民,流民通过逃荒、迁徙的方式来寻求生存,而“流民”聚集之地,往往会出现“乱民”,人们为了填饱肚子,会铤而走险,由此引发农民起义。

明末清初的、率领的农民起义,皆是由灾荒而引起的。

寒冷的天气,会影响华北和江南地区的种植业,同样也会影响东北地区的畜牧业,东北地区的农业对热量的要求比较高,进入到明朝中期以后,东北北部地区的耕地与宋元时期相比,出现了明显的衰退,这是因为小冰期的到来,导致热量不足的结果,那么,这样一来,东北北部地区的少数民族会选择往南迁徙,女真族有不断向南迁徙的趋势即与当时寒冷的气候有关。

东北地区的游猎民族向南迁徙,建立政权,就会不可避免的与明朝朝廷发生冲突,这是明清战争发生的气候背景。

旱灾、蝗灾、瘟疫的流行,再加上李自成、张献忠等人的农民起义、明朝与后清(清)之间发生的战争,使得明末清初的人口锐减,明朝人口在万历年间达到了2亿,万历以后,人口呈现出下降的趋势,到了清朝年间,中国的人口可能不到1亿,损失了至少4000万人口,有的学者甚至认为,明末清初,中国损失了约40%的人口,直到年间,人口才突破1亿,到了乾隆年间,人口增长到2亿,乾隆、年间,是清朝人口的快速增长期,至道光三十年(公元1850年),中国的人口已经超过4亿了。

也就是说在明朝万历年间至清朝乾隆初年的将近200多年的时间里,中国的人口并未明显增长,而到了乾隆初年至道光年间,不到100年的时间,人口一下子从2亿增长到4亿。

如果没有明清小冰期的自然灾害对社会经济的冲击,也许在崇祯年间,中国的人口就达到了3亿至4亿,明清小冰期的到来,使得人口增长到4亿的时间,推迟了100至200年的时间。

明清小冰期在并未结束,还持续到了道光年间,至年间,全球气温才逐渐上升,当然,19世纪中后期出现全球气候变暖的现象,到底是因为工业革命的到来导致二氧化碳排放的增加,还是明清小冰期结束而自然升温的结果呢?这在学术界是有争议的,但不管怎么样,19世纪中后期至20世纪初,全球气温确实在升高,明清小冰期在1900年才真正结束。

明清小冰期对明朝的社会经济有影响,对清朝的社会经济同样有影响,清朝在康乾盛世的时候,还能应对各种自然灾害,到了道光、咸丰年间,就出现了与明朝相同的情况。

嘉庆元年(公元1796年),还在当太上皇的时候,湖北、河南、四川和陕西就爆发了白莲教起义,史称“”,清廷调动10万军队,耗费国库两亿两白银的财政收入,直至1804年,才镇压了这场起义,此时已是嘉庆九年了。

而仅仅过了不到50年左右的时间,在咸丰三十年(公元1850年),清朝又爆发了运动,太平天国战争持续了20多年的时间,影响范围达十八省,直到1872年,清廷才镇压了李文彩率领的太平军余部,太平天国战争影响范围之广,持续时间之长,在明清两朝五百多年的时间内,仅次于明清易代之际所发生的战争,有的学者认为,这场战争损失了将近1亿人口。

整个清朝,在川楚白莲教起义、太平天国起义之外,还有众多小规模的农民战争,这些农民起义基本上都与灾荒直接有关。

清朝乾隆年间,随着美洲高产作物的推广,耕地面积的扩大,人口也随之快速增长,当人口的增长速度超过了耕地的增长速度,一遇旱灾、水灾,就容易发生饥荒,饥荒往往对农民起义的发生起着直接的刺激作用。

道光三十年,中国的人口增长到了4.3亿,太平天国战争,损失了大量的人口,直到20世纪初,中国的人口才重新恢复到4.3亿至4.5亿之间,也就是说在道光三十年至清朝末年的长达半个世纪的时间里,中国的人口一直在4亿这个数字,并未明显增长。

如果没有明清小冰期,也许康熙年间,中国的人口即增长到4亿了,晚清时期,中国的人口则会增长到至6亿至8亿,时至今日,也许早就突破20亿了,明清小冰期的到来,使得中国人口从2亿增长到4亿推迟了将近200年的时间,从4亿到5亿则推迟了近100年的时间,这300年的时间,中国的人口损失了近2亿,(此处估计,只是粗略的估计),少增长了多少,可想而知。

当然,明清小冰期的到了,不仅影响了中国的人口增长,也影响了欧洲的人口增长,公元10世纪到14世纪,欧洲有一个“中世纪温暖期”,公元1340年,欧洲的人口约达到了7000万,随后出现了黑死病、小冰期,影响了人口的增长,直到公元1750年,欧洲的人口才达到1.6亿,而从1850年至1900年的短短50年时间内,欧洲人口就从2亿多增长到4亿多。

那么,究竟是什么原因,导致明清小冰期的出现呢?这在学术界仍然是个谜,有多种说法,比较著名的解释主要有两个,第一个解释与印第安人有关,在新航路开辟之前,印第安人在美洲经常烧荒,从事烧垦农业,森林被燃烧之后,有大量的二氧化碳被释放到空气中,增加了温室效应,公元1500年之后,欧洲人开始来到美洲大陆殖民,并把天花、麻疹等病毒带到了美洲,在公元1500年至1800年之间,有大量的印第安人遭到欧洲殖民者的屠杀,同时,也有大量的印第安人感染天花、麻疹等病毒而死亡,美洲土著居民大量死亡之后,整个美洲大陆烧垦农业的规模也大大减小了,大量的耕地重新被森林覆盖,森林吸走了二氧化碳,释放出了更多的氧气,于是原来由烧垦农业而引起的温室效应就不复存在了,这样一来,就引起了气候上的连锁反应,致使全球气温出现了下降的现象。

还有一种说法认为,明清小冰期的到来与银河系的天体运动变化有关,天体轨道的位置变化,可能导致引力、宇宙线的变化,而这些极其微弱的变化,都有可能影响到地球的气候变化,正因为如此,所以,明清小冰期也被称为“明清宇宙期”。

当然,究竟是什么原因导致了明清小冰期的到来,还有待科学家的进一步研究。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中国古时候有食品安全法吗?如果食品不合格会有怎么样的处罚

食品安全问题一直牵动着每个家庭的神经。

那么,应该如何保证食品安全呢?在我国古代的历史中是否有可以借鉴之处呢? 悠悠的历史长河里,古人们早就想到保证食品安全的方法了,下面我们就一起来看看古人都是怎么做的吧。

一、篇 大唐盛世之中,酒楼林立,商业兴隆,您看那牧童的手指随意一指,就是一片旷古未有的繁华璀璨。

这令人沉醉的灯火阑珊之中,藏着的正是大唐对于食品安全的严格把控。

人早已有了他们自己的食品安全法——《唐律疏议》。

据记载,按照唐代的法律,如果食品发生了变质,经营者就必须立刻销毁食品,否则就会受到杖打九十的处罚。

唐代的保鲜条件远远不如现在,食物也不像现在这么丰富。

因此总会有些经营者心疼成本,抱着侥幸心理继续出售劣质食品。

针对这一现象,唐律也做了明确规定:如果经营者由于经营变质食品导致他人生病的,就罚流放一年,如果导致他人死亡的,就会被判处绞刑。

唐代政府重拳治理食品安全的决心是坚定的,因为古代医疗水平落后,一旦食品安全把控不严很容易发展成疫情,这样的后果对于古人来说非常严重。

因此古人们也时刻把保证食品安全放在心上。

唐代人对食品安全的重视程度可以通过当时的法律条文来体现,除了对售卖劣质食品的经营者严加惩处外,唐代人还将食物中毒细分成故意和无意两种,再制定相对应的律条分别管理,这些细节无一不说明唐代人对食品安全的严格要求。

不过,虽然唐代人严格把控食品安全,却还是有黑心的商家铤而走险坑害顾客,就曾经不幸成为了受害者。

有一次,柳宗元身体不适去看医生,医生跟柳宗元说:“你这只是一点小病,买点茯苓来吃就会好的。

”于是柳宗元非常听话的买了茯苓来每天按时吃,谁知道他的病不但没好,反而更严重了。

医生很奇怪,自己的方子没问题啊。

柳宗元也很奇怪,强烈的探索心驱使着他去寻找问题的真相,结果几经波折之下,竟然让柳宗元发现原来是药店用老芋头冒充茯苓卖给他了。

柳宗元很生气,后果很严重。

卖假药的商人落在柳宗元手里也算倒了霉,不仅被判了一年流放,还被柳宗元写到《辩茯神文并序》一文中,千秋万世背着诚信的污点。

二、篇 历史的风云瞬息万变,转眼间,汴梁取代了长安的繁华。

《清明上河图》中空前繁荣的宋代向我们走来。

宋代作为承袭唐律的朝代,它对于食品安全的把控在唐律的基础上更进一步,除了如唐代对食品安全的严格要求外,宋代还想出了许多保证食品安全的新方法。

据《武林旧事》记载,宋代为了应对繁荣的商业市场以及众多的酒肆店铺,专门成立了各行各业的行会。

官府要求所有的相关人员都必须加入行会,并且登记造册,否则就不许从事相关的行业。

这有些像现代的从业资格制度,不过宋代的行会还承担了一部分行政工作。

比如各种商品的好坏首先要由各个行会审核把关,行会的领袖有权根据商品的好坏制定售价。

行会的定价权可不是那么好拿的,如果商品出现问题,那么行会要承担连带责任。

这促使行会从专业的角度先行确保售卖的商品安全无忧。

等到行会筛选过的商品流入市场后,政府就开始监督食品安全了,宋代关于食品安全的法律在唐代的基础上更为严格。

据《宋刑统》记载,宋代经营者哪怕是在不知情的情况下把腐败食品卖给了他人,也会被杖打九十,除非这个经营者立刻将腐败食品销毁并且不产生严重后果。

不仅如此,宋代人还十分重视餐厨卫生。

宋朝政府规定,售卖食物的人必须把食物放在干净的器皿中出售,餐厨垃圾也不能直接往河里倒以免污染水源,这些措施都极大的保障了人们的食品安全。

同时,宋代茶叶贸易发达,常有不法商人试图将茶叶以次充好谋取暴利,为了杜绝这一现象,宋朝政府出台了“开汤审评”的检查法: 有专门的官员现场泡茶,然后通过检验茶汤的颜色以及是否有杂质来判断茶叶的好坏,一旦发现弄虚作假的人,立刻严惩不贷。

三、其他篇 其实,我国古代对于食品安全的重视远远超出我们的想象,早在《礼记》中就有“五谷不时,果实未熟,不粥于市”的记载,意思是没成熟的果子不能售卖,以免造成食品安全隐患。

无独有偶,也曾规定过:“诸食脯肉,脯肉毒杀、伤、病人者,亟尽孰燔其余。

当燔弗燔,及吏主者,与盗同法”意思是有问题的肉类要立刻销毁,不然售卖者连同管理食品安全的主官都要受罚。

到了清代,食品安全的重视也一如既往,曾有酒楼掌柜在卫生检查时,被发现将食品堆放在厕所旁,结果就因为食品安全隐患受到了打四十下手心的处罚。

民以食为天。

正是由于食品安全关系到,因此历朝历代的官府无一不是将其当作生命线守护。

或许我们日常生活中小小的一副碗筷,一碟小菜,就浓缩了几千年的历史。

随机文章唐朝时,太子地位为何经常不保?博士称北京出现两条真龙,从锁龙井冲出掀翻郊区厂房大天使米迦勒是谁,最早与撒旦对抗的英雄(性别恐不男不女)卡灵顿事件,再次发生卡灵顿事件/造成灾难性混乱赤道和本初子午线交点在哪里,位于几内亚湾/不属于任何国家迷案在线 mazx.cn本站内容大多收集于互联网,内容仅供娱乐,并不代表本站观点,如果本站内容侵犯了您的权益,敬请联系网站管理员,我们将尽快回复您,谢谢合作!

汉高祖刘邦当上帝王之后,他的父亲刘煓还有没有再生儿子

作为开国的,一辈子可能都没有想到会遇到这样的尴尬,因为自己的老父亲,这样的人应该如何来安排呢?其实从刘邦的庙号来看,刘邦的父亲刘煓并没有得到相应的称呼,所以在这一点上面,即使是皇帝的也不能够例外。

其实这样的事情,在封建王朝里面屡见不鲜,在《红楼梦》里,元妃省亲的情节里面,就有父亲祖母一起跪迎自己的女儿孙女的情节。

在等级观念极为森严的时代里,这既是礼仪,又关乎到皇家的体面,所以丝毫马虎不得。

刘煓在历史上被称为太上皇,也是第一位活着的太上皇,虽然地位很高,但是也极为尴尬,可以说是一个很独特的存在。

《》记载,刘邦称帝之后按照惯例拜见自己的父亲刘煓,有人劝说刘煓:“今高祖虽子,人主也,太公虽父,人臣也。

奈何令人主拜人臣!如此则威重不行。

”所以,后来刘邦就把刘煓封为太上皇帝了。

刘煓作为太上皇帝,荣耀至极,那么有没有女人会在这个时候主动地投怀送抱,或者在刘太公刘煓当上太上皇之后,有没有再给刘邦生弟弟呢?这样的问题虽然看起来很是滑稽,但是在古代人眼里,人丁兴旺的观念一直都很重,即使是花甲之年的老头子,也要纳妾生孩子,儿子多,家族势力强大,在外面就不会被人欺负。

因此家里面有多少男丁是衡量一个家族是否繁盛的重要标志。

刘煓在被称为太上皇帝的时候,已经是快80岁的老人了,但是这个年纪的老人有没有权利去讨一个小老婆,或者把安排给自己的小宫女据为己有呢?相信这里面大有文章可做。

后宫之事历来就是人们喜闻乐见的,那么,刘煓纳妾或者给刘邦生弟弟的事情到底存在不存在呢? 在小编看来,假如刘煓给刘邦生了弟弟的话,那么在历史上会有清楚的记载的。

而我们纵观所有关于的历史记载,都只列明了刘煓一个有四个儿子和一个女儿,分别是刘伯,刘仲,宣夫人,刘邦和刘交,前面四个子女是刘煓的原配昭灵皇后所生,刘交则是由刘煓的继室所生,而刘邦的生母在刘邦斩白蛇起义之前就已经去世,所以,在刘邦封自己的父亲为太上皇的时候,就将李氏封为太上皇后。

所以,各种历史典籍都没有记录刘邦在称帝之后有弟弟的存在,那么基本上是确定了的事情。

虽然刘太公刘煓当上太上皇之后,没有再给刘邦生弟弟,但是不排除刘煓有其他的女性,这一点相信天生就是流氓的刘邦也不会阻止自己的父亲去做一些让自己开心的事情,至于他的继母李氏要不要反对,这就是不是小编关注的重点了,况且,在那个时代,一个女人是没有权力去干涉自己丈夫做什么事情的,大家说是吗? 随机文章揭秘蜥蜴是恐龙的后代吗,蜥蜴是恐龙的食物/长得像并无亲属关系路飞的第十个伙伴是谁,海侠甚平成为草帽海贼团的舵手(严防海底)风力发电和光伏发电哪个好,专家告诉你两者的优缺点太阳能汽车为什么不能普及,造价高容易损坏/地球气候风云多变平行时空的另一个自己,未来恐相遇/两者无法互相干预迷案在线 mazx.cn本站内容大多收集于互联网,内容仅供娱乐,并不代表本站观点,如果本站内容侵犯了您的权益,敬请联系网站管理员,我们将尽快回复您,谢谢合作!

加入收藏
               

明清时期的小冰河究竟是什么样?中国死了多少人?

点击下载文档

格式为doc格式

  • 账号登录
社交账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