帕提亚帝国:西亚骑兵强国,古罗马最大之敌

作者:小菜 更新时间:2025-04-19 点击数:
简介:帕提亚,古代西亚强国,因其王族出自阿萨西斯家族,故古代中国史籍译称。

约公元前 3世纪早期,游牧民族达赫人的一支——帕尔尼部落从今锡尔河流域迁徙到塞琉古帝国的帕提

【千问解读】

帕提亚,古代西亚强国,因其王族出自阿萨西斯家族,故古代中国史籍译称。

约公元前 3世纪早期,游牧民族达赫人的一支——帕尔尼部落从今锡尔河流域迁徙到塞琉古帝国的帕提亚行省。

公元前247年,该部落首领阿萨西斯一世乘当地总督自立之机建国,以尼萨(今土库曼斯坦阿什哈巴德)为都城,建立帕提亚王国的阿萨西斯王朝。

阿萨西斯王朝立国后的近一个世纪里,帕提亚人偏居于帕提亚行省一隅之地。

但此后,帕提亚人随着塞琉古帝国的衰弱而借机四处扩张。

到公元前 90年时,帕提亚王国西以幼发拉底河为界,与塞琉古/罗马对峙;东北与康居和大月氏相接;东南占有坎大哈,远抵印度边境,成为西亚首屈一指的大国。

由于帕提亚王国是横贯亚洲大陆的必经之地,经济上因过境贸易而得到好处。

为此,帕提亚王国与古代中国一直保持友好关系。

公元前115年,遣使至帕提亚王国东境,途中遇上该国国王米特拉达梯二世率东征塞人得胜归来的2万大军,汉使遂误以为是其国王亲自前来迎接。

但在西方,帕提亚王国则需先后应付塞琉古和不断东扩的罗马帝国。

由于帕提亚王国是游牧民族建立的国家,其行政制度和军事组织带有浓厚的游牧色彩。

帕提亚国内组织松散,按罗马地理学家老普林尼和伊西多尔的记载,帕提亚整个国家由18个附属国及19个行省组成,其中较大的附属国有奥斯洛尼、阿狄亚贝尼、阿特洛帕特尼、米底、哈特里尼、查拉塞尼、埃勒迈斯、波西斯、卡尔马尼亚、赫卡尼亚、马尔吉亚纳、阿里亚和印度-帕提亚。

在阿萨西斯王朝直接控制的地域内,由于贵族和地方势力的影响,国王并不能独断专行。

由于祖先出身落后的游牧民族,帕提亚人多接近希腊文化,其统治阶层一度使用希腊文,欣赏希腊戏剧,崇尚希腊风俗。

该国最终于公元 224年被波斯人的萨珊王朝攻灭。

在图拉真发动远征前,自公元79年,帕提亚王国国王斯帕西安-沃洛吉西斯一世死后就陷于分裂状态。

其兄、原米底王帕科鲁斯二世先后与三位竞争者——沃洛吉西斯二世(Vologases II,公元 77-80年在位)、阿尔塔巴努斯、沃洛吉西斯三世(按史学家马拉拉斯的表述,沃洛吉西斯三世为亚美尼亚国王米特拉达梯之孙,萨纳特鲁西斯之子,他在其祖父与父亲死后继承了他们在亚美尼亚的势力,他在亚美尼亚的统治很可能一直延续到公元 147/148年病死为止)角逐王位,并战胜了其中的前两位僭位者。

公元 105(或108)年,帕科鲁斯二世死后,王位被其兄弟奥斯洛斯一世继承。

第三位僭王沃洛吉西斯三世则与后者继续竞争最高统治权,并且成功地将其割据势力一直维持到公元 147年。

阿尔塔巴努斯(Artabanus,公元 79-80/90年在位) 不过根据塞琉西亚出土的钱币推测,帕科鲁斯二世很可能直到公元 114~115年仍然活跃于政坛。

另根据近年的钱币推测,沃洛吉西斯二世的割据时间从公元 84年至少维持到公元 105年,而且其在伊朗高原的割据势力,即使在奥斯洛斯一世上台之后依然存在。

另外,学家没有发现沃洛吉西斯二世在公元 93-95年这两年时间内,头像没被印到钱币上,似乎表明在此期间他的事业处于低谷期。

沃洛吉西斯三世(VologasesIII,公元 105-147年在位) 奥斯洛斯一世(Osroes I,公元 105/109-129年在位)有鉴于此,在图拉真发动战争前,帕提亚国内的局势应该为:公元 79年沃洛吉西斯一世死后,帕科鲁斯二世与阿尔塔巴努斯竞争王位,前者成功地将后者驱逐至美索不达米亚北部一隅之地,基本上统一帕提亚全国。

公元 84年,沃洛吉西斯二世就在伊朗高原崛起并向前者发起挑战。

帕科鲁斯二世的弟弟奥斯洛斯一世于公元 109~110年间取代了其兄长的正统地位,并继续与沃洛吉西斯二世内战。

帕科鲁斯二世本人则在公元 109年后龟缩于塞琉西亚城,基本上失去了对帕提亚最高政局的影响。

当公元114年,图拉真率罗马大军入侵时,帕提亚内部的割据局面依然存在。

图拉真半身像(Emperor Trajan,公元 98-117年在位) 虽然后世一般认为,图拉真发动此次战争带有争夺西亚贸易主导权的经济因素,以及罗马拓展叙利亚纵深的地缘考量,但对于当时的图拉真来说,其征服东方的野心才是导致大战的直接因素。

此外,沃洛吉西斯一世逝世后,两国日益恶化的双边关系也是一大诱因。

根据狄奥记载,帕提亚僭王阿尔塔巴努斯曾在公元 80~81年间,试图干涉罗马人内政。

他派兵支持某个冒名尼禄【尼禄·克劳狄乌斯·德鲁苏斯·日耳曼尼库斯(Nero Claudius Drusus Germanicus,37年-68年),古罗马帝国的,公元54年-68年在位,罗马历史上著名的暴君】的罗马人特伦提乌斯·西姆斯,并进军幼发拉底河的罗马辖区。

多米提安半身像,Emperor Domitian,公元 81-96年在位 另据古典作家苏埃托尼乌斯载,公元 88~89年间,又一位伪尼禄在东方试图称帝,失败后避祸于帕提亚。

当时在位的罗马皇帝多米提安强迫帕提亚人引渡此人,结果遭到了抵制,古典史家塔西佗称“帕提亚人几乎拿起武器反对我们”。

虽然帕科鲁斯二世最终将伪尼禄交还给罗马人,避免了一场战争,但此事无疑更深地加剧了两国间业已存在的敌视。

剑桥大学教授H·比瓦尔认为,多米提安皇帝其实已计划对帕提亚发动一场远征,但由于更具威胁的达西亚和日耳曼前线爆发了战事,这才阻止了多米提安采取进一步行动。

另外,图拉真在位早期,达西亚人为了在战争中牵制罗马人而试图拉拢帕提亚人,其国王德西巴鲁斯曾派使者到帕提亚与帕科鲁斯二世进行反罗马的谈判。

虽然英国古典罗马史学家J·B·布里认为,“这次谈判没有得到来自帕提亚一方的任何实际支持”,但是这种行为本身就带有挑衅罗马人的意味,只能更深地刺激图拉真。

德西巴鲁斯复原素描像 公元 113年初,帕提亚国王奥斯洛斯一世未经罗马人允许,就将其侄、帕科鲁斯二世的长子帕塔马西里斯立为亚美尼亚国王,此事被视为帕提亚战争爆发的导火索。

虽然尼禄皇帝此前曾同意了由阿萨西斯王族成员担任亚美尼亚国王的协议,但根据协议,具体人选的合法地位必须得到罗马人的认证,而违反协议必定导致两国出现严重争端。

奥斯洛斯一世对此显然心知肚明,然而他却依然一意孤行。

他的动机现在已经不得而知,或许他把亚美尼亚当作其个人私产?或视图拉真为尼禄一般的暗弱之主?当然更有可能的是,这是他对图拉真底线的再次试探,其实他已不是第一次这样做了。

尼禄在罗马纵火 根据阿利安和亚美尼亚僧侣——克里尼的摩西这两位古典学者的相关记载,以及钱币学的推测,早在公元 109~110年间,刚继位不久的奥斯洛斯一世就趁亚美尼亚国王萨纳特鲁西斯新丧,国内的混乱,直接把帕科鲁斯的幼子埃克西达勒斯扶上亚美尼亚王座。

这一举动同样未得到罗马皇帝允许,但当时图拉真可能因内政事务而未及时予以制止,从而给了帕提亚国王再次挑战其底线的胆量。

萨纳特鲁西斯(图中婴儿)身陷暴风雪 萨纳特鲁西斯是亚美尼亚历史上颇为神秘的一位君主,他很可能同时继承了前国王提里达特斯一世(TiridatesI,公元 63 -?年在位)的亚美尼亚王位和奥斯洛尼的埃德萨王位。

根据克里尼的摩西记载,埃德萨国王阿布伽卢斯的一位姐妹——阿芙德公主带着还是婴儿的萨纳特鲁西斯前往亚美尼亚时,在科尔德瓦兹山区遭遇了三天三夜的暴风雪。

多亏一只白色动物的取暖,婴儿时期的萨纳特鲁西斯才得以生还。

另据基督教《圣徒传》的说法,这位国王成年后曾因埃德萨的犹大未经允许在亚美尼亚传教,并桑都科特公主皈依基督教而迫使埃德萨的犹大自尽。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文景之治与汉武帝刘彻:盛世积淀与帝国雄心的历史交响

西汉初年,历经秦末战乱与相争的华夏大地满目疮痍。

与两代帝王以黄老思想为治国圭臬,开创了被后世誉为 的盛世。

这段历史不仅为的雄图霸业奠定了坚实基础,更在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等多维度为的强盛注入了持久动力。

一、盛世积淀:文景之治的治国方略 (一)经济革新:与民休息的民生工程 汉文帝两次 除田租税之半 ,更在特定时期全免田租,累计免征全国田租达十三年之久。

这一政策使农民负担减轻,农业生产迅速恢复。

据《》记载,景帝时期 京师之钱累巨万,贯朽而不可校 ,粮仓堆积的粟米因陈陈相因而腐烂,充分印证了经济繁荣的程度。

同时,汉文帝开放山林川泽之禁,允许民间开发自然资源,促进了盐铁等副业生产的蓬勃发展。

(二)政治革新:的统治智慧 文景二帝推行 无为而治 的治国理念,废除诽谤妖言之罪,鼓励臣下直言进谏。

面对诸侯王势力膨胀的危机,汉景帝以雷霆手段平定 ,将诸侯国领地大幅缩减至郡级规模。

这种恩威并施的策略,既维护了中央权威,又避免了过度干预导致的社会动荡。

(三)军事革新:韬光养晦的战略定力 面对匈奴的军事威胁,文景时期采取 和亲 政策,通过政治联姻维持边境安宁。

这种策略看似示弱,实则为汉朝赢得了宝贵的战略喘息期。

在此期间,汉军逐步完成从步兵为主向转型的军事改革,为后续反击匈奴积蓄了军事力量。

二、帝国雄心:汉武帝的改革图强 (一)政治集权:中央权力的重构与强化 汉武帝采纳主父偃 建议,通过法制手段迫使诸侯分封子弟为侯,使诸侯国领地不断自我缩减。

同时设立,将全国划分为十三州部,构建起严密的监察网络。

这种 内外朝制 的官僚体系改革,使皇权得以空前集中。

(二)经济统制:国家机器的全面掌控 汉武帝推行、平准均输等经济政策,将冶铁、煮盐等暴利行业收归国有。

通过铸造统一货币体系,禁止诸侯国铸币,建立起中央政府对全国经济的绝对控制权。

这些措施不仅充实了国库,更构建起支撑大规模军事行动的经济基础。

(三)军事扩张:帝国版图的重构与拓展 汉武帝时期,、等率领汉军发动三次大规模反击战。

河南之战收复河套地区,深入匈奴腹地,打通西域通道。

这些军事胜利使汉朝疆域 北绝大漠,西逾葱岭 ,建立起空前庞大的帝国版图。

(四)文化革新:思想统一的制度构建 采纳董仲舒 ,独尊儒术 建议,建立太学作为最高学府,确立思想为官方意识形态。

这种思想统一不仅为帝国统治提供合法性支撑,更塑造了中华民族延续两千年的文化基因。

三、历史回响:盛世与雄心的辩证统一 文景之治积累的财富与制度遗产,为汉武帝的改革提供了物质基础与制度模板。

据统计,景帝末年国家粮仓积粟可供五十年之需,府库铜钱因长期不用导致穿钱绳子腐烂。

这种经济实力使汉武帝能够持续发动大规模战争,支撑起 虽远必诛 的军事战略。

但过度扩张也带来严重后果。

连年征战导致 海内虚耗,户口减半 ,迫使汉武帝晚年颁布《轮台罪己诏》调整国策。

这种盛世积淀与帝国雄心的互动关系,既展现了历史发展的必然规律,也为后世提供了深刻的治国启示。

文景之治与汉武帝时期共同构成西汉王朝的。

前者以休养生息创造盛世,后者以改革图强开创伟业,二者在历史长河中交相辉映。

这种治国理念的传承与革新,不仅塑造了汉朝的强盛,更奠定了中华文明发展进程中的重要里程碑。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文景之治与汉武帝刘彻:盛世积淀与帝国雄心的历史交响

西汉初年,历经秦末战乱与相争的华夏大地满目疮痍。

与两代帝王以黄老思想为治国圭臬,开创了被后世誉为 的盛世。

这段历史不仅为的雄图霸业奠定了坚实基础,更在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等多维度为的强盛注入了持久动力。

一、盛世积淀:文景之治的治国方略 (一)经济革新:与民休息的民生工程 汉文帝两次 除田租税之半 ,更在特定时期全免田租,累计免征全国田租达十三年之久。

这一政策使农民负担减轻,农业生产迅速恢复。

据《》记载,景帝时期 京师之钱累巨万,贯朽而不可校 ,粮仓堆积的粟米因陈陈相因而腐烂,充分印证了经济繁荣的程度。

同时,汉文帝开放山林川泽之禁,允许民间开发自然资源,促进了盐铁等副业生产的蓬勃发展。

(二)政治革新:的统治智慧 文景二帝推行 无为而治 的治国理念,废除诽谤妖言之罪,鼓励臣下直言进谏。

面对诸侯王势力膨胀的危机,汉景帝以雷霆手段平定 ,将诸侯国领地大幅缩减至郡级规模。

这种恩威并施的策略,既维护了中央权威,又避免了过度干预导致的社会动荡。

(三)军事革新:韬光养晦的战略定力 面对匈奴的军事威胁,文景时期采取 和亲 政策,通过政治联姻维持边境安宁。

这种策略看似示弱,实则为汉朝赢得了宝贵的战略喘息期。

在此期间,汉军逐步完成从步兵为主向转型的军事改革,为后续反击匈奴积蓄了军事力量。

二、帝国雄心:汉武帝的改革图强 (一)政治集权:中央权力的重构与强化 汉武帝采纳主父偃 建议,通过法制手段迫使诸侯分封子弟为侯,使诸侯国领地不断自我缩减。

同时设立,将全国划分为十三州部,构建起严密的监察网络。

这种 内外朝制 的官僚体系改革,使皇权得以空前集中。

(二)经济统制:国家机器的全面掌控 汉武帝推行、平准均输等经济政策,将冶铁、煮盐等暴利行业收归国有。

通过铸造统一货币体系,禁止诸侯国铸币,建立起中央政府对全国经济的绝对控制权。

这些措施不仅充实了国库,更构建起支撑大规模军事行动的经济基础。

(三)军事扩张:帝国版图的重构与拓展 汉武帝时期,、等率领汉军发动三次大规模反击战。

河南之战收复河套地区,深入匈奴腹地,打通西域通道。

这些军事胜利使汉朝疆域 北绝大漠,西逾葱岭 ,建立起空前庞大的帝国版图。

(四)文化革新:思想统一的制度构建 采纳董仲舒 ,独尊儒术 建议,建立太学作为最高学府,确立思想为官方意识形态。

这种思想统一不仅为帝国统治提供合法性支撑,更塑造了中华民族延续两千年的文化基因。

三、历史回响:盛世与雄心的辩证统一 文景之治积累的财富与制度遗产,为汉武帝的改革提供了物质基础与制度模板。

据统计,景帝末年国家粮仓积粟可供五十年之需,府库铜钱因长期不用导致穿钱绳子腐烂。

这种经济实力使汉武帝能够持续发动大规模战争,支撑起 虽远必诛 的军事战略。

但过度扩张也带来严重后果。

连年征战导致 海内虚耗,户口减半 ,迫使汉武帝晚年颁布《轮台罪己诏》调整国策。

这种盛世积淀与帝国雄心的互动关系,既展现了历史发展的必然规律,也为后世提供了深刻的治国启示。

文景之治与汉武帝时期共同构成西汉王朝的。

前者以休养生息创造盛世,后者以改革图强开创伟业,二者在历史长河中交相辉映。

这种治国理念的传承与革新,不仅塑造了汉朝的强盛,更奠定了中华文明发展进程中的重要里程碑。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加入收藏
               

帕提亚帝国:西亚骑兵强国,古罗马最大之敌

点击下载文档

格式为doc格式

  • 账号登录
社交账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