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蔡书院和宋朝谢良佐有什么关系?

从唐中叶到清末,历代名贤杰士以书院为桥梁,传道济
【千问解读】
从唐中叶到清末,历代名贤杰士以书院为桥梁,传道济世、兼容并蓄、传播思想、自由讲学,经历千年之久的办学历史,形成了一套独具特色的办学形式、教授方法、管理制度等教育模式,使的传统私学趋于成熟和完善。
1901年清政府下诏“变法”实行“新政”之后,书院或改制成学堂、或被废止。
这个曾代表着中国古代教育辉煌与骄傲的名字逐渐淹没于历史尘埃之中。
但是,书院历经千年而蕴积的教育、思想光环并没有随之终结而影响至今。
上蔡书院虽非中国古代四大书院,但在中国古代教育史,特别是河南古代教育史上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并创造了辉煌的业绩。
上蔡书院发展历史 相传,人类始祖画卦于蔡河之滨,遂名其地为蔡。
公元前11世纪,周武王封其弟叔度于蔡,由此建立了古蔡国。
上蔡是中原文化和荆楚文化、齐鲁文化、秦文化的交汇、融合、碰撞之地,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古蔡文化,孕育了一代代圣贤名流、英雄豪杰。
孔门七十二贤,蔡占其六。
程门四子,蔡有一士。
被后世尊为“小篆鼻祖”的秦丞相,是我国历史上著名的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和书法家,为统一文字作出了重要贡献。
号称“通明相”的西汉丞相、高陵侯,宰相,西汉著名文士桓宽,廉吏李逊学、刘光国,循吏张沐,书法家程元章等都是上蔡人。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
上蔡书院,正是位于这方文化厚土。
据《上蔡县志》记载,上蔡书院原为谢良佐读书处。
南宋建为谢显道祠。
宋、元即其地建书院。
后毁于兵。
明正统五年(1440)知县贺威重建为祠。
明成化十年(1476)提学佥事吴伯通重修,十五年知府钱铖置田30亩以供祀事。
弘治十一年(1498)知府张子麟增建讲堂书屋,延师授徒,名显道书院。
吕柟撰有《上蔡谢显道书院记》。
嘉靖三十六年(1557)知县纪经纶增建书舍,额曰“景哲”,聚士读书。
四十五年(1617)知县郎兆玉修祠,于堂西隅隙地创建精舍10楹,复书院旧制,集徒授业。
明末毁。
清十年(1653)知县赵昌期重建祠堂三间。
五年(1666)知县周源修二门三间。
十年学宪庄朝生捐银十两,刻石记于祠。
二十七年知县杨庭望改建于西门内路北,二十八年落成。
建有讲堂、教养堂、敬业堂、书屋、斋舍、射圃、庖厨仓库,共63间,大门之上高书“上蔡书院”,为河南巡抚闫兴邦亲笔所题。
延贡生舒逢吉为经师,又捐置学田以供廪饩。
三十三年(1907)改为县立师范传习所。
据说,上蔡书院建成之后,引起了当朝康熙的圣顾,一次南巡的路上,在河南巡抚闫兴邦的陪同下,来到上蔡书院。
经过对上蔡书院的观览和聆听,对上蔡书院的建筑、设计、讲经效果都大为赞赏。
为表彰上蔡书院对于传承理学、培养人才的贡献,康熙帝遂提笔御书“学达性天”四字,制成匾额悬挂于上蔡书院讲堂之上。
特别是清初著名理学家、方志学家,世称“上蔡夫子”张沐主讲上蔡书院之后,他理学高深、讲贯经籍、治学严谨、育才有方,得到推崇,上蔡书院一时传扬中州,弟子甚众。
据《上蔡县志》记载,从康熙二十九年(1690),上蔡书院建成到光绪二十八年(1902),上蔡书院培养诸生数千人,先后考中进士7人,文举34人,武举22人,贡生300多名。
其中不乏程元章、杨正修、杨植等人出仕,被国家重用。
谢良佐与上蔡书院 提到上蔡书院,不得不提的是北宋著名理学家,上蔡学派创始人,后人称其为谢上蔡或上蔡先生的谢良佐。
谢良佐(1050~1103),字显道,理学大家,元丰八年(1085),进士及第,曾任河南渑池、湖北应城知县。
师从程颢、程颐,与游酢、杨时、吕大林同为“程门四子”,被推为“洛学之魁”,是理学向南方传播的主要人物。
著有《论语说》、《谢上蔡语录》,开“三教合一”先河,在中国古代理学史上有重要地位。
为其门人,在谢良佐学说基础上另创“汉上学派”,对后世影响很大。
谢良佐于公元1078年拜程颢为师。
当时,29岁的谢良佐已经很有名气了。
他为了在学问上取得一番成就,专程到河南扶沟向时任扶沟知县的程颢求教学问。
他初见程颢,程颢待以客人之礼,但谢良佐却说:“我是来拜师问学的,愿做先生的弟子。
”程颢就把他安排到一个小屋居住。
那间屋子非常简陋,房顶漏雨,四壁透风。
时值,北风怒吼,大雪纷飞,谢良佐晚上没有蜡烛照明,白天没有炭火取暖,饭也吃不饱,但他对此毫不在意。
在的艰苦环境中,他苦思勤学一个多月,大有收获。
他这段尊师重教的故事被后人传为佳话,凝结为“程门度雪”。
谢良佐严于律己,修身甚谨。
他每天写日记,对所做之事经常反思,日常言行皆用礼仪约束,如有违背就自己惩罚自己。
他说:“要克制自己,必须从本性最难克服的地方克服。
”他认为修身的最大障碍在于“矜”,刚愎自用、自欺欺人的心态,骄傲自大的气势,皆是由“矜”引起的。
他与程颐分别一年后相见,程颐问他:“一年来有益?”他回答道:“唯去得一‘矜’字。
”程颐高兴地说:“这足以证明你的用功,你已经学会独立思考了。
”“良佐去矜”成为千古佳话,被收入《中华典故》。
他的许多修身名言被后人奉为“座右铭”,如“人须先立志,立志则有根本”,“莫为英雄之态,而有大人之器;莫为一身之谋,而有天下之志;莫为终身之计,而有后世之虑”等。
谢良佐良好的天赋,的探索,加上名师指导,使他成为富有创造性、注重实践、具有大家风范的哲学家。
他探索“二程”学说之真谛,多有发明;收徒讲学,形成具有个人特点的学派,从而创立了上蔡学派,是心学的奠基人,湖湘学派的鼻祖,在的发展史上具有桥梁作用,其引禅入儒学风对当时和后世颇有影响。
谢良佐一生做过河南渑池、湖北应城知县。
他“化民以德,期于无讼”,“始建学庙,讲肄儒术”,爱民如子,口碑载道。
由于谢良佐及其传人苦心孤诣的经营,应城竟成为襄郢地区“首善之地”。
其逝世后,谥号“文肃”,清以“宋儒谢良佐,学究天人、道宗洙泗、程门领袖、后学津梁”、“学冠同列、继往开来、厥公尤伟”而从祀孔庙。
南宋嘉定三年(1210)台州知府以上蔡先生谢良佐遭党禁未解而卒,请祀良佐于州学,兴办学校,择谕以教,使幼有所学。
景定三年(1262)于临海东湖建上蔡书院,这是台州最早的官府办书院。
自以来,历代应城县令或为谢良佐立嗣,名曰“谢公祠”,或以谢良佐的名义修书院,名曰“上蔡书院”。
据《续文献通》考,元代全国有著名书院41所,上蔡书院是其中之一。
后明清重建,清光绪二十七年(1901),改书院为学堂,实施“新教育”,书院遂废。
“上蔡八景”之一的“景贤书声”即与上蔡书院相关。
古蔡城南门曰“景贤门”。
其外为景贤关,关内有谢良佐祠,宋元时期为上蔡书院。
其祠坐北朝南,亭台楼阁,松柏掩映,占地20多亩。
传说上蔡知县郎兆玉,一日夜闻书声,信步循声至谢夫子祠,但见夫子塑像,书声顿息,复出,书声又起。
郎兆玉甚为惊奇,遂筹资将夫子祠重修一新。
其祠后来成为河南“崇阳”、“洛阳”、“卫辉”、“上蔡”四大书院之一。
也正如宋朝诗人金履祥有诗所云: 生平杖履未东湖,喜自师门见画图。
堤贯横桥分半水,规方盈尺已全模。
衣冠上蔡存遗绪,弦诵濂溪可合符。
此地先生开道脉,尚迟从往我非夫。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官渡之战时,一代奸雄曹操和袁绍打的正欢,刘表孙策为什么没有偷袭许昌
、韩遂在关中,在益州,在荆州,在江东,在辽东向来不参与中原的斗争,可以存而不论。
马腾和韩遂在关中,但名义上关中的最高军事长官是钟繇。
而且,关中的局势此时仍然处在混乱之中,并不明朗,各派表面上都服从朝廷,但主要精力用在相互厮杀。
钟繇是的司隶校尉,一直是服从汉朝朝廷的,至少表面上如此。
官渡之战时,钟繇给曹操送了两千匹战马,支持力度算是不小的。
马腾此时也是服从朝廷的,并且,在官渡之战的时候派率领一小支部队,跟随曹操参加了官渡之战。
刘璋此时和已经闹僵,和刘表也关系很糟糕。
早在时期,刘表就向朝廷揭发刘焉在益州私造车辇之类御用物品,有。
之后,益州发生了等人的叛乱,刘表表示支持。
甘宁被刘璋击败后,逃入荆州。
刘璋继位后,曾派益州重要人物赵韪率军进攻刘表,只是赵韪在前线突然回师成都,进攻刘璋,才就此作罢了。
官渡之战时,刘璋曾派了三百从征,以示对朝廷恭顺。
孙策此时已经平定江东,曹操在消灭吕布和袁术之后,也已经完全控制了江淮地区,两家是正面接触的。
但孙策此时的计划并不是北伐中原,而是想着溯江而上,与刘表争夺荆州,给他父亲报仇。
更重要的是,此时江东新定,人心不稳,江东地方豪强并未完全接受,中原流寓人士此时对孙氏也持观望态度,孙氏能不能站稳脚跟还很难说。
所以,孙策临死前曾叮嘱,如果在江东站不住脚,就要退回淮西。
而且,在此之前,在袁术称帝之后,孙策就与曹操结盟,要一起讨伐袁术,曹操也以朝廷的名义,拜孙策为破虏将军。
袁术灭亡后,孙策想让曹操表荐他为大司马,曹操不同意,双方关系转而恶化,但还没有完全破裂,依然维持着表面上的同盟关系。
官渡之战时,曹操以朝廷名义征召此时被孙策囚禁的,以及已经头像了孙策的华歆,孙策也都送给了曹操。
长江以南地区,从表面上看,刘表是当时实力最强的一家,也是除了袁绍之外,唯一有能力直接威胁曹操的势力。
而且,当时刘表还占据着襄樊,最前线的新野已经在南阳盆地之中,离宛城不远。
在官渡之战时,曹操就一直很担心刘表会突袭许都。
但等人认为,刘表没什么进取心,不会这么做,让曹操放心大胆的与袁绍进行战略决战,不要过分担心刘表会和袁绍夹攻曹操。
因为刘表当时和曹操的地盘直接接触,加之刘表左右的刘璋和孙策都与刘表为敌,所以刘表此时与袁绍是同盟关系,共同对抗曹操。
同时,刘表还要随时准备应付孙策和刘璋的进攻,尤其是孙策一直试图进攻黄祖,刘表也要随时准备支援黄祖。
此外,这段时期还发生了长沙的张羡叛乱,一直在和刘表打仗,还没有完全平定。
所以,投奔刘表后,曾建议偷袭,但刘表并未采纳这个意见。
这样,从全国范围内来看,当时的局面就是,袁绍与刘表结盟,把曹操夹在中间,但曹操与刘璋和孙策结盟,保持着对刘表的包围态势,而且是三面包围,迫使刘表不敢轻举妄动,曹操才能够专心致志的与袁绍进行战略决战。
而且,官渡之战时袁绍倾国而出,对曹操来说是事关生死存亡的大战,是输不起的战争。
相对而言,只有袁绍除了要面对曹操之外,周边没有其它比较强大的能够威胁到他的势力,处于比较有利的位置。
如果当时刘表按照刘备的建议,偷袭许昌,是否有可能成功呢?这个可能性是存在的,但刘备此时实际上并没有这个能力。
荆州当时在南方算是比较强大的,但开发程度也有限,人口比较多、经济比较繁荣的实际上都在长江以北,尤其是南阳郡,但南阳早就被曹操占领了。
刘表此时既要防御刘璋和孙策,还要在南线与张羡打仗,就算是他有心北上进攻曹操,实际上也并不可能抽调出太多兵力来。
随机文章古罗马皇帝德修斯简介沉船宝藏阿托卡夫人号,8吨黄金加古董价值26亿人民币北极为什么只有冬夏两季,地球绕太阳自转轴导致(冬季长达6个月)飞机迫降为什么要脱鞋,害怕鞋划破充气滑梯/影响飞机乘客逃生中国北斗卫星导航系统,已发射40颗导航卫星/精度堪比GPS迷案在线 mazx.cn本站内容大多收集于互联网,内容仅供娱乐,并不代表本站观点,如果本站内容侵犯了您的权益,敬请联系网站管理员,我们将尽快回复您,谢谢合作!
伊丽莎白二世和伊丽莎白一世的辈分是如何排的是怎么回事?按照什么排起的
这二世、六世、八世之类都从哪儿排起?真是莫名其妙。
欲弄清这个问题,第一需要明白伊丽莎白、乔治、爱德华这些名称不是英王的姓氏,而只是他们的名字。
比如伊丽莎白二世,伊丽莎白只是她的名字,并不是说她是伊丽莎白家的第二代君主。
对美国总统,如布什、等,我们是称呼其姓氏的。
中国一般既不称名,也不称姓,而是称年号(纪年用的名字),如、之类;或称庙号(死后在祖庙里牌位上的名字)如、之类。
第二要明白“世”也不是指上下两代的辈分。
仍以伊丽莎白二世为例子,既有二世,必有一世,试问伊丽莎白一世何许人也?伊丽莎白一世可就远了,快400年了。
伊丽莎白一世1533年出生,1558年即位,1603年去世。
英国击败西班牙“无敌舰队”,是世界历史上最重大的事件之一,就发生在伊丽莎白一世即位的当年。
英国从此树立海上霸权,开始了大规模的海外扩张。
不明就里的人一定误以为伊丽莎白二世(1926年生)是伊丽莎白一世的女儿 殊不知她们的生年相差393年。
世”在汉语里有这么几个主要含义:1、30年为一世;2、父子一辈叫一世;3、一生;4、改朝换代建立新王朝叫一世。
试问伊丽莎白一世、二世的“世”合乎这几个义项的哪一个?哪个也不合。
那么英王名称里常见的几世几世,其他如英国资产阶级革命时期被送上断头台的查理一世,莎士比亚戏剧里的亨利四世、亨利六世、亨利八世之类,究系何义? 其实指称英王的“世”是当初翻译上的一个失误,后来将错就错了。
这个“世”是个序数词,但不是中国传统意义上的辈分序数,而是指名字序数。
所谓伊丽莎白一世,即第一个叫伊丽莎白的英王,伊丽莎白二世即第二个叫伊丽莎白的英王,亨利八世即第八个叫亨利的英王,爱德华八世即第八个叫爱德华的英王,以此类推。
英语里,伊丽莎白一世即Elizabeth I。
一望而知,意思是伊丽莎白一号或第一个伊丽莎白,伊丽莎白二世即Elizabeth II,意思是伊丽莎白二号或第二个伊丽莎白,无辈分因素。
香港媒体即以“第几”指称英王,比如Elizabeth II,不叫伊丽莎白二世,而叫伊丽莎白第二。
她后来嫁给了克拉伦斯公爵的弟弟约克公爵。
约克公爵1910年继位为英国国王(即乔治五世)以后,她曾以印度皇后的身份陪同乔治五世到德里参加1911年12月历史上独特的加冕典礼上的接见。
她虽然性格上十分刚毅和保守,但比她丈夫更能适应不断变化的习惯,从而大大地帮助她丈夫成为一个“人民的国王”。
在她长子爱德华八世退位以后,她的次子乔治六世在位期间,更进一步提高了王室在人民中的威望。
她比次子还多活了13个月 。
其实伊丽莎白二世也是一个性格非常非常好的美丽的女人,我个人对他也是比较钦佩的的,没有办法,就是强大。
随机文章“诸葛亮娶丑妻”的典故财经与出处?庾信哀江南赋序的典故不敢称帝!孙权写信劝说曹操:是想把我放在炉火上烤啊1998年大洪水出现龙尸真相,疑似数百米巨龙翻身所致美国林肯总统发现的马蝇效应,激励和竞争是人类创新的动力迷案在线 mazx.cn本站内容大多收集于互联网,内容仅供娱乐,并不代表本站观点,如果本站内容侵犯了您的权益,敬请联系网站管理员,我们将尽快回复您,谢谢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