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玄宗皇后是哪位是怎么回事?唐玄宗不立皇后的真正真相什么

爸爸是一个折冲府的果毅都尉,果毅都尉是五品的武官,所以,也算是将门之女。
有人可能会说,这个皇后出身不怎么样啊!话可不能这样讲。
要知道,王皇后是在当临淄王
【千问解读】
爸爸是一个折冲府的果毅都尉,果毅都尉是五品的武官,所以,也算是将门之女。
有人可能会说,这个皇后出身不怎么样啊!话可不能这样讲。
要知道,王皇后是在当临淄王的时候跟他结的婚,那时候,李隆基还看不出有什么政治前途呢,所以,也还算是说得过去。
很快,李隆基就发现,这个媳妇娶对了,为什么呢?因为是个不可多得的贤内助。
怎么叫贤内助呢?中宗去世后,李隆基不是开始策划政变,要诛杀吗?按道理讲,这可是要准备掉脑袋的事情,别说是弱女子,就是七尺男儿也难免紧张,王毛仲不就临阵逃脱了吗?可是,王氏不一样,她是将门之女啊,从小就为人豪爽,胆略过人。
陪着李隆基出谋划策,不仅不害怕,简直是。
后来,李隆基不是又跟太平公主斗法吗?这一次,王皇后可是经验丰富了,先天政变的时候,她不仅自己亲自参加策划,还让自己的双胞胎哥哥王守一直接参加战斗。
兄妹俩双双立功。
政变成功后,玄宗终于当了货真价实的真,她也成为的国母。
所以说,她这个皇后的位子,可不仅仅是跟李隆基结婚得来的,而是凭着自己的功劳得来的。
说到这里,大家觉得王皇后像谁呀?我觉得她挺像的。
当年,唐太宗,长孙皇后不是亲自给战士发放武器吗?这两个皇后,都是难得的巾帼英雄。
长孙皇后赢得了唐太宗终生的尊重,王皇后也应该差不多吧? 开始的时候,王皇后确实也是底气十足。
可是,非常不幸,王皇后的底气并没有维持多久,她很快就失宠了。
为什么呀?因为她有几大弱点。
首先,王皇后的文化程度比较低。
还是拿长孙皇后来比较。
长孙皇后会写诗,全唐诗现在还保存着她的两首诗呢。
但王皇后就不行了。
她不是武官的女儿吗,想来小时候也没受过什么良好教育,斗大的字都认不了一箩筐。
文化程度低有什么问题啊?因为它制约王皇后的转型了。
长孙皇后因为受教育程度高,所以,在玄武门之变后成功地从一个女英雄转型为一个齐家治国的贤内助,帮助太宗处理政事,头头是道。
可是再看王皇后呢?别看她在政变的时候,是个勇敢坚毅的贤内助,唐玄宗也比较仰仗她,但是一旦进入和平发展时期,需要用脑子而不是胆子给皇帝帮忙的时候,王皇后就不胜任了。
唐玄宗是个雄才大略,文雅风流的皇帝,你作为皇后,总是跟不上皇帝的思路,不明白皇帝在想什么,能不被边缘化吗!其次,王皇后的家庭背景比较差。
一个皇后,毕竟不是一个宰相,即使个人素质差一点,如果能有家族支持的话也可以维持。
就拿长孙皇后来说吧,她是关陇贵族出身,哥哥就是当朝宰相。
娘家势力多大呀,就算是唐太宗也得高看她一眼吧。
可是,王皇后的家族就帮不了她什么忙了。
她爸爸就是个老粗出身,又贪财又好酒,不给女儿惹麻烦已经算是不错了。
哥哥王守一虽然因为立功、又因为妹妹的缘故当了大官,但是,因为能力不行,始终就是闲职,没什么真正的势力。
所以王皇后要想指望娘家的保护,没门。
第三、也是最致命的问题是,王皇后的生育能力也不行。
长孙皇后光是儿子就生了三个,她最小的儿子不就是吗?而唐玄宗虽然儿子女儿一大群,但是没有一个是王皇后的。
中国古代讲究母以子贵,没有儿子,这对一个皇后来说可是大大的不利。
我们说了王皇后这么多不利条件,大家可能觉得,这皇后当得是比较费劲了。
问题是,这还不是王皇后遇到的全部困难。
她面临的最大打击是,唐玄宗喜欢上别的女人了。
怎么才能让玄宗回心转意呢?现在我们经常听到这样的说法,如果丈夫在外面有了第三者,做妻子的应该对他更温柔更体贴,只有这样,才能把他拉回家,而不是推出去。
从理论上来讲,这个道理是对的,但是,从感情上讲,有几个人能做到啊?特别是像王皇后这样的将门虎女,本来就是豪爽刚烈,让她玩这种弯弯绕,她不会。
王皇后一着急,就使用起最笨的方法了,只要一有机会,就在玄宗面前说的坏话,而且,说着说着还要数落唐玄宗的不是,喜新厌旧啦,忘恩负义啦,大帽子一顶一顶往玄宗头上扣。
简直跟当年唐高宗那个王皇后如出一辙。
人的感情都是有相似性的,当年,唐高宗厌倦了唠唠叨叨的王皇后,越来越喜欢好象受了委屈的,现在,时隔70年,历史又重演了。
别看王皇后整天说坏话,但是,唐玄宗对武氏的感情一点都没有减弱,相反,他对王皇后倒是越来越不耐烦了。
怎么办呢? 预谋废后 唐玄宗心里产生了废黜皇后的想法了。
可是,我们说过,在古代,废黜皇后可是个大事,要考虑好各方面的影响和后果,不能凭感情莽撞行事,而是要好好谋划。
找谁谋划呢?能不能找宰相啊?我们说过,唐玄宗的宰相倒是不错,可是一般说来,宰相如果没有私心,一定主张维持后宫稳定。
所以,如果咨询宰相,肯定引出他们一番类似于存天理、灭人欲的教训,在王皇后这儿,唐玄宗已经没少听数落了,他可不想再到宰相那儿再听一遍。
那找谁呢?只能找身边的亲信了。
我们不是说过唐玄宗有个宠臣叫姜皎吗?是李隆基当临淄王时候交的朋友,也是先天政变的重要功臣,跟唐玄宗感情特别好,玄宗甚至特许他可以自由出入宫廷。
每次玄宗在后宫喝酒,姜皎都跟后妃坐在一起,一点都不避嫌疑。
所以,对玄宗后宫里的事情门儿清。
唐玄宗想,这家伙了解情况,又能真心为我着想,脑子也灵活,不如找他帮忙。
就把姜皎叫来了,说:王皇后嫉妒成性,我实在受不了了,你帮我考虑考虑,能不能拿她没儿子这个事情当理由,把她废掉算了。
具体应该怎么操作,你想个方案给我。
姜皎会给玄宗出什么样的主意呢?他根本就没出主意。
而且,他和皇后认识的时间也不短了,不知道是不是因为有点同情王皇后,反正,姜皎出了宫门,就把这个事情泄露给了皇后的妹夫。
而且这个妹夫,还恰好是李唐宗室,是玄宗的堂兄弟。
既然和玄宗以及王皇后都是亲戚,这个妹夫就想了,我得劝劝他们呀,说起来大家都是一家人,有什么问题不能解决,非要离婚呢。
于是,他直接来找玄宗了,说,刚才我听姜皎说,陛下要废掉皇后?您看,我和陛下您以及皇后都是亲戚,我谁也不向着谁,但是,俗话说得好:百年修得同船渡,千年修得共枕眠。
您和皇后能有多大的矛盾啊,何苦要搞到这一步呢!玄宗一听他这么说,真是万分的尴尬。
心想,姜皎啊姜皎,你真是不值得信任!现在这事情八字还没一撇,你就在外面宣传个沸沸扬扬,这不是要我的好看吗?恼羞成怒,也顾不得和姜皎多年的情分了,直接以散布谣言,挑拨离间罪把姜皎给抓起来了。
这一下,姜皎可真是吃了不把自己当外人的亏了,别看平时关系那么好,没想到皇帝说翻脸就翻脸啊!就在朝堂之上打了姜皎六十大板,流放岭南了。
姜皎这么多年养尊处优惯了,哪吃得了这份苦啊,还没到地方就死了。
所以,玄宗废皇后没废成,还陪上了一个好兄弟。
废王不立武 虽然皇后没废成,但是,王皇后可是吓坏了。
俗话说,不怕贼偷,就怕贼惦记。
只要皇帝惦记上了,废黜就是迟早的事情啊!怎么样才能挽回玄宗的感情呢?这一次,王皇后也学乖了,她不再一味的硬碰硬了,也知道打感情牌了。
怎么打呢?玄宗不是出于礼貌,偶尔也会到她这来敷衍敷衍吗?王皇后就抓住机会,眼泪汪汪地对玄宗说:“陛下独不念阿忠脱紫半臂易斗面,为生日汤饼邪?”什么意思呢?阿忠,是王皇后的父亲王仁皎的小名。
当年玄宗还是临淄王的时候,没少到人家去蹭饭吃。
可是,王仁皎不是好赌钱喝酒吗,经常吃了上顿没下顿的。
有一次,李隆基在生日那天到王仁皎家去了,中国人不是讲究过生日吃长寿面吗?在叫汤饼。
可是,王仁皎家连一点面都没有了。
怎么办呢?再怎么艰难,也不能亏待了女婿啊!王仁皎就把自己身上穿的紫半臂脱下来,到当铺里当了,买回来一斗面,给李隆基做了一顿面条。
现在,王皇后提醒李隆基,这样的艰苦岁月咱们都一起走过来了,我们家待你不薄,我王氏待你也不薄,你难道都忘了吗?我们讲过,唐玄宗也是个多情的人,听了王皇后这番话,也很感动,好一阵不再流露出废后的意思了。
另外,王皇后不是性格豪爽吗?虽然在皇帝这里不得宠,但是,跟其他妃嫔、宫女相处倒是蛮好的,大伙都觉得她平易近人,没架子,出手大方,是个傻呼呼的好人。
所以,尽管谁都知道皇帝不喜欢她,可是没有一个人落井下石,说她的坏话。
要知道,皇后可是六宫之主,王皇后群众基础这么好,唐玄宗也想不出什么理由来废黜她,这么一拖,差不多两年的时间就过去了。
可是,就在这个时候,王皇后自己办了一件傻事,一下子把自己葬送了。
怎么回事呢?我们刚刚不是说唐玄宗已经好长时间不提废后的事了吗?但是,她自己心里还是不踏实。
她知道,打感情牌只能解决一时的问题,谁也不能整天生活在回忆里。
后宫的拥戴到关键时刻更是不值一提。
要想维护自己的地位,关键不在这里。
那关键问题在哪里呢?王皇后觉得,上一次唐玄宗和姜皎商量废黜她,借口就是没有儿子。
只要这个事情不解决,她的皇后地位就稳当不了。
更要命的是,她不生儿子,武氏这几年倒是频频生育。
而且生的孩子一个比一个漂亮。
这让王皇后越发不安。
怎样才能生一个儿子呢?王皇后就找她哥哥王守一商量了。
人要是遇到自己无法解决的问题,本能的想法就是求助于神灵了。
今天我们不是还能看见到送子娘娘面前烧香的人吗?王皇后兄妹俩的想法和这些人一样,求神灵来帮忙吧! 怎么求呢?王守一找到了一个叫明悟的和尚。
明悟大师说了,这个事情好办,我教你一个祭祀南北斗的方法。
但是,光祭祀还不行,还要找一块霹雳木,也就是雷霹过的木头,在上头刻上天地两个字和唐玄宗的名字,戴在身上,再念诵一条咒语,你就能生儿子了。
王皇后也是有病乱投医,就照办了。
可是,没想到,她头一天祭祀,第二天皇帝就知道了。
皇帝知道能怎么样啊?要知道,这个事情如果放在现在,叫做搞迷信活动,批评教育两句也就完了,但是,在古代可就不一样了。
在古代,王皇后的这种行为叫什么?叫厌胜!厌胜可是重罪,一定要好好审理。
唐玄宗亲自挂帅,把涉案的几个人都抓来了。
结果,一审之下,更大的问题出来了,原来,明悟和尚让王皇后念的那条咒语可不是一般的咒语,他说的是:“佩此有子,当如则天皇后。
”到这一步,事情的性质就变了。
本来,如果咒语只是天灵灵,地灵灵,保佑我生一个儿子,这还是一般问题。
可以理解,也可能从轻发落。
但是,你要是说“佩此有子,当如则天皇后。
”那就转化成政治问题了。
因为当时谁不知道武则天是何许人呀!那不是从皇后一直当到了皇帝,最后改唐为周了么!这可是唐朝统治者的最大伤痛,你王皇后念这样的咒语,到底想干什么!难道也想改朝换代吗?事情到这一步,结局也就可想而知了,王皇后被顺理成章的废黜,打入冷宫,很快郁郁而死。
王皇后平时不是人缘好吗?她这一死,后宫里好多人都流下了同情的眼泪。
唐玄宗号称多情,对王皇后,可是真够无情的啊。
可是,我们在为王皇后叹息的同时不免要问一个问题了,王皇后搞厌胜,唐玄宗是怎么知道的啊?谁在整天盯着她,关注着她的呢?要知道,王皇后在后宫人缘不错,没有什么人特别恨她,因此,虽然史书没有记载,但是我觉得,这样做的只可能有一个人,那就是武氏了。
70年前,唐高宗时代,武则天不就是整天盯着王皇后,终于抓到了王皇后的厌胜案吗!这样看来,新一任的王皇后只是在咒语里表明要向武则天学习,实际上扮演了当年倒霉的王皇后的角色;而武氏才真正学到了武则天的精神啊。
那武氏这样做目的是什么呀?傻子都知道,有废就有兴,她想当皇后了。
而这也正是唐玄宗的意思。
但是,如果王皇后刚一废黜,武皇后就闪亮登场,这也太明显了。
所以,唐玄宗和武氏都很有耐心,他们愿意等。
等了两年之后,开元十四年,唐玄宗觉得差不多了,终于跟大臣提出来,武氏温良恭俭让各项美德俱全,我想立她当皇后。
大家看,这不又是一次废王立武吗?是不是70年前的历史重演了?没有重演。
因为大臣反对了。
李隆基这个动议刚一提出来,马上,一个叫潘好礼的人就上书了。
他说:“武氏乃不戴天之仇,岂可以为国母!人间盛言张说欲取立后之功,更图入相之计。
且太子非所生,惠妃复自有子,若登宸极,太子必危。
”什么意思呢?三点内容:第一、武家和李家有不共戴天之仇,怎么让武家的人再当皇后呢!难道还想再出一个武则天第二吗!第二、唐玄宗当时已经立了太子了,而武氏又有自己的儿子,一旦她当上皇后,太子肯定当不安稳,你难道还想引起更大的纷争吗? 第三、坊间都说张说想通过支持武氏来谋求再次拜相,陛下难道希望看见后宫和外廷相互勾结吗? 大臣这样表态,唐玄宗怎么办啊?要不要向唐高宗学习,联合武氏,对大臣开战啊?唐玄宗没有。
他决定妥协了。
毕竟,除了说张说和武氏勾结不大靠谱外,大臣们说的这两个问题确实存在,就连他自己也不能说完全没有顾虑。
唐玄宗还是个负责任的政治家。
他明白,立不立武氏当皇后毕竟只是他个人的感情问题,他不能为了自己的私情得罪大臣,更不愿意因此引起政局的动荡。
这样一来,王皇后是废了,但是武氏也没能立为皇后,皇后的位置,就这样空下来了。
不过,虽然不能为了心爱的妃子放弃政治大局,唐玄宗也没有亏待她,他给了武氏一个惠妃的头衔,虽然没有皇后的名份,但是,宫中的礼节、待遇都和皇后一样。
也算是对的一点补偿。
经过几年的折腾,唐玄宗的家庭问题算是解决了,那么,他还会面临什么问题呢? 随机文章大清朝多位皇帝中,你最欣赏哪位皇帝风格或政绩?带土召唤外道魔像,揭秘宇智波带土会什么忍术蛇的白化种白蛇罕见异常,日本成功繁育出白蛇(最受欢迎的宠物蛇)美国超级黑科技tv-8核动力坦克,克莱斯勒打造水陆两栖核战坦克鲨鱼为什么一直游动,鲨鱼一直游不累吗(不游动会窒息死亡)迷案在线 mazx.cn本站内容大多收集于互联网,内容仅供娱乐,并不代表本站观点,如果本站内容侵犯了您的权益,敬请联系网站管理员,我们将尽快回复您,谢谢合作!
布雷顿森林体系的制度是什么样的是怎么回事?以美元为中心的真相是什么导致的
第一,建立了永久性的国际金融机构。
布雷顿森林体系建立了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国际复兴开发银行等永久性国际金融机构。
通过国际金融机构的组织、协调和监督,保证统一的国际金汇兑本位制各项原则、措施的推行。
第二,签订了有一定约束力的《国际货币基金协定》。
金本位制对汇率制度、黄金输出入没有一个统一的协定,货币区是在规定的地区实施、联系国的法令。
战后的《国际货币基金协定》是一种国际协议,对会员国政府具有一定的约束力。
它的统一性在于把国家囊括在国际金汇兑本位制之下;它的严整性在于对维持货币制度运转的有关问题做了全面规定,并要求各国遵守。
第三,根据《国际货币基金协定》,建立了现代国际货币管理所必需的各项制度。
例如,国际收支调节制度、国际信贷监督制度、国际金融统计制度、国际汇率制度、国际储备制度、国际清算制度等。
体系特点 第一,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国际货币制度不是按各国的铸币平价来确定汇率,而是根据各国货币法定金平价的对比,普遍地与美元建立固定比例关系。
第二,战前,黄金输送点是汇率波动的界限自动地调节汇率。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人为地规定汇率波动的幅度,汇率的波动是在基金组织的监督下,由各国干预外汇市场来调节。
第三,国际金本位制度下,各国货币自由兑换,对国际支付一般不采取限制措施。
在布雷顿森林体系下,许多国家不能实现货币的自由兑换,对外支付受到一定的限制。
第四,金本位制度下,国际储备资产主要是黄金。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国际储备资产则是黄金、可兑换货币和特别提款权,其中黄金与美元并重。
在外汇储备上,战前包括英镑、美元与法国法郎,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国际货币制度几乎包括资本主义世界所有国家和地区的货币,美元是最主要的外汇储备。
第五,国际金本位制下,各国实行自由的多边结算。
战后的国际货币制度,有不少国家实行外汇管制,采用贸易和支付的双边安排。
第六,国际金本位下,黄金的流动是完全自由的;布雷顿森林体系下,黄金的流动受到一定的限制。
第二次世界大战前,英、美、法都允许居民兑换黄金;实行金汇兑本位的国家也允许居民用外汇(英镑、法郎或美元)向英、美、法三国兑换黄金;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国只同意外国政府在一定条件下用美元向美国兑换黄金,不允许外国居民,用美元向美国兑换黄金。
体系支柱 布雷顿森林体系以黄金为基础,以美元作为最主要的国际储备货币。
美元直接与黄金挂钩,各国货币则与美元挂钩,并可按35美元一盎司的官价向美国兑换黄金。
在布雷顿森林体系下,美元可以兑换黄金和各国实行可调节的钉住汇率制,是构成这一货币体系的两大支柱,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则是维持这一体系正常运转的中心机构,它有监督国际汇率、提供国际信贷、协调国际货币关系三大职能。
体系作用 布雷顿森林体系有助于国际金融市场的稳定,对战后的经济复苏起到了一定的作用。
第一,布雷顿森林体系的形成,暂时结束了战前货币金融领域里的混乱局面,维持了战后世界货币体系的正常运转。
固定汇率制是布雷顿森林体系的支柱之一,不同于金本位下汇率的相对稳定。
在典型的金本位下,金币本身具有一定的含金量,黄金可以自由输出输入,汇价的波动界限狭隘。
1929至1933年的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引起了货币制度危机,导致金本位制崩溃,国际货币金融关系呈现出一片混乱局面。
以美元为中心的布雷顿森林体系的建立,使国际货币金融关系有了统一的标准和基础,混乱局面暂时得以稳定。
第二,促进各国国内经济的发展。
在金本位制下,各国注重外部平衡,国内经济往往带有紧缩倾向。
在布雷顿森林体系下,各国偏重内部平衡,危机和失业情形较之战前有所缓和。
第三,布雷顿森林体系的形成,在相对稳定的情况下扩大了世界贸易。
美国通过赠与、信贷、购买外国商品和劳务等形式,向世界散发了大量美元,客观上起到扩大世界购买力的作用。
固定汇率制在很大程度上消除了由于汇率波动而引起的动荡,在一定程度上稳定了主要国家的货币汇率,有利于国际贸易的发展。
第四,布雷顿森林体系形成后,基金组织和世界银行的活动对世界经济的恢复和发展起了一定的积极作用。
其一,基金组织提供的短期贷款暂时缓和了战后许多国家的收支危机,促进了支付办法上的稳步自由化。
基金组织的贷款业务迅速增加,重点由欧洲转至亚、非、拉第三世界。
其二,世界银行提供和组织的长期贷款和投资不同程度地解决了会员国战后恢复和发展经济的资金需要。
基金组织和世界银行在提供技术援助、建立国际经济货币的研究资料及交换资料情报等方面对世界经济的恢复与发展起到了一定作用。
第五,布雷顿森林体系的形成有助于生产和资本的国际化。
汇率的相对稳定,避免了国际资本流动中引发的汇率风险,有利于国际资本的输入与输出;为国际间融资创造了良好环境,有助于金融业和国际金融市场发展,也为跨国公司的生产国际化创造了良好的条件。
体系缺陷 由于资本主义发展的不平衡性,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经济实力对比一再发生变化,以美元为中心的国际货币制度本身固有的矛盾和缺陷日益暴露。
第一,金汇兑制本身的缺陷。
美元与黄金挂钩,享有特殊地位,加强了美国对世界经济的影响。
其一,美国通过发行纸币而不动用黄金进行对外支付和资本输出,有利于美国的对外扩张和掠夺。
其二,美国承担了维持金汇兑平价的责任。
当人们对美元充分信任,美元相对短缺时,这种金汇兑平价可以维持;当人们对美元产生信任危机,美元拥有太多,要求兑换黄金时,美元与黄金的固定平价就难以维持。
第二,储备制度不稳定。
这种制度无法提供一种数量充足、币值坚挺、可以为各国接受的储备货币,以使国际储备的增长能够适应国际贸易与世界经济发展的需要。
1960年,美国耶鲁大学教授特里芬在其著作《黄金与美元危机》中指出:布雷顿森林制度以一国货币作为主要国际储备货币,在黄金生产停滞的情况下,国际储备的供应完全取决于美国的国际收支状况:美国的国际收支保持顺差,国际储备资产不敷国际贸易发展的需要;美国的国际收支保持逆差,国际储备资产过剩,美元发生危机,危及国际货币制度。
这种难以解决的内在矛盾,国际经济学界称之为“特里芬难题”,它决定了布雷顿森林体系的不稳定性。
第三,国际收支调节机制的缺陷。
该制度规定汇率浮动幅度需保持在l%以内,汇率缺乏弹性,限制了汇率对国际收支的调节作用。
这种制度着重于国内政策的单方面调节。
第四,内外平衡难统一。
在固定汇率制度下,各国不能利用汇率杠杆来调节国际收支,只能采取有损于国内经济目标实现的经济政策或采取管制措施,以牺牲内部平衡来换取外部平衡。
当美国国际收支逆差、美元汇率下跌时,根据固定汇率原则,其他国家应干预外汇市场,这一行为导致和加剧了这些国家的通货膨胀;若这些国家不加干预,就会遭受美元储备资产贬值的损失。
体系崩溃 前期预兆 1949年,美国的黄金储备为246亿美元,占当时整个资本主义世界黄金储备总额的73.4%,这是战后的最高数字。
1950年以后,除个别年度略有顺差外,其余各年度都是逆差。
1971年上半年,逆差达到83亿美元。
随着国际收支逆差的逐步增加,美国的黄金储备日益减少。
20世纪60~70年代,美国深陷越南战争的泥潭,财政赤字巨大,国际收入情况恶化,美元的信誉受到冲击,爆发了多次美元危机。
大量资本出逃,各国纷纷抛售自己手中的美元,抢购黄金,使美国黄金储备急剧减少,伦敦金价上涨。
为了抑制金价上涨,保持美元汇率,减少黄金储备流失,美国联合英国、瑞士、法国、西德、意大利、荷兰、比利时八个国家于1961年10月建立了黄金总库,八国央行共拿出2.7亿美元的黄金,由英格兰银行为黄金总库的代理机关,负责维持伦敦黄金价格,并采取各种手段阻止外国政府持美元外汇向美国兑换黄金。
60年代后期,美国进一步扩大了侵越战争,国际收支进一步恶化,美元危机再度爆发。
1968年3月的半个月中,美国黄金储备流出了14亿多美元,3月14日一天,伦敦黄金市场的成交量达到了350~400吨的破记录数字。
美国没有了维持黄金官价的能力,经与黄金总库成员协商后,宣布不再按每盎司35美元官价向市场供应黄金,市场金价自由浮动。
崩溃标志 第一,美元停止兑换黄金。
1971年7月第七次美元危机爆发,政府于8月15日宣布实行“新经济政策”,停止履行外国政府或中央银行可用美元向美国兑换黄金的义务。
1971年12月以《史密森协定》为标志,美元对黄金贬值,美联储拒绝向国外中央银行出售黄金。
至此,美元与黄金挂钩的体制。
第二,取消固定汇率制度。
1973年3月,西欧出现抛售美元,抢购黄金和的风潮。
3月16日,欧洲共同市场9国在巴黎举行会议并达成协议,联邦德国、法国等国家对美元实行“联合浮动”,彼此之间实行固定汇率。
英国、意大利、爱尔兰实行单独浮动,暂不参加共同浮动。
其他主要西方货币实行了对美元的浮动汇率。
至此,固定汇率制度完全垮台。
美元停止兑换黄金和固定汇率制的垮台,标志着战后以美元为中心的货币体系瓦解。
布雷顿森林体系崩溃以后,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世界银行作为重要的国际组织仍得以存在,发挥作用。
体系瓦解 20世纪70年代初,在日本,西欧崛起的同时,美国经济实力相对削弱,无力承担稳定美元汇率的责任,贸易保护主义抬头,相继两次宣布美元贬值。
各国纷纷放弃本国货币与美元的固定汇率,采取浮动汇率制。
以美元为中心的国际货币体系瓦解,美元地位下降。
欧洲各国的许多人一度拒收美元。
在伦敦,一位来自纽约的旅客说:“这里的银行,旅馆,商店都一样,他们看到我们手里的美元时流露出的神情,好像这些美元成了病菌携带物一般。
”在巴黎,出租车上挂着“不再接受美元”的牌子,甚至乞丐也在自己帽子上写着“不要美元”。
美元失去霸主地位,但迄今为止仍然是最重要的国际货币。
运转条件 以美元为中心的国际货币制度能在一个较长的时期内顺利运行,与美国的经济实力和黄金储备分不开。
要维持布雷顿森林体系的运转,需具备三项基本条件。
但这三项条件却又是矛盾的,这便是特里芬难题(Triffin Dilemma))。
第一,美国国际收支保持顺差,美元对外价值稳定。
若其他国家通货膨胀严重,国际收支逆差,在基金组织同意下,该国货币可以贬值,重新与美元建立固定比价关系。
第二,美国的黄金储备充足。
在布雷顿森林体系下,美元与黄金挂钩,外国政府或中央银行持有的美元可向美国兑换黄金。
美国要履行35美元兑换一盎司黄金的义务,必须拥有充足的黄金储备。
第三,黄金价格维持在官价水平。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国黄金储备充足,若市场价格发生波动,美国可以通过抛售或购进黄金加以平抑。
原因解析 根本原因 以美元为中心的国际货币制度崩溃的根本原因,是这个制度本身存在着不可解脱的矛盾。
在这种制度下,美元作为国际支付手段与国际储备手段,发挥着世界货币的职能。
一方面,作为国际支付手段与国际储备手段,美元币值稳定,其它国家就会接受。
而美元币值稳定,要求美国有足够的黄金储备,而且美国的国际收支必须保持顺差,从而使黄金不断流入美国而增加其黄金储备。
否则,人们在国际支付中就不会接受美元。
另一方面,全世界要获得充足的外汇储备,美国的国际收支就要保持大量逆差,否则全世界就会面临外汇储备短缺,国际流通渠道出现国际支付手段短缺。
随着美国逆差的增大,美元的黄金保证会不断减少,美元将不断贬值。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从美元短缺到美元泛滥,是这种矛盾发展的必然结果。
直接原因 美元危机与美国经济危机频繁爆发。
资本主义世界经济此消彼长,美元危机是导致布雷顿森林体系崩溃的直接原因。
第一,美国黄金储备减少。
美国1950年发动朝鲜战争,海外军费巨增,国际收支连年逆差,黄金储备源源外流。
1960年,美国的黄金储备下降到178亿美元,不足以抵补当时的210.3亿美元的流动债务,出现了美元的第一次危机。
60年代中期,美国卷入越南战争,国际收支进一步恶化,黄金储备不断减少。
1968年3月,美国黄金储备下降至121亿美元,同期的对外短期负债为331亿美元,引发了第二次美元危机。
1971年,美国的黄金储备(102.1亿美元)是它对外流动负债(678亿美元)的15.05%。
美国完全丧失了承担美元对外兑换黄金的能力。
1973年美国爆发了最为严重的经济危机,黄金储备已从战后初期的245.6亿美元下降到110亿美元。
’没有充分的黄金储备作基础,严重地动摇了美元的信誉。
第二,美国通货膨胀加剧。
美国发动侵越战争,财政赤字庞大,依靠发行货币来弥补,造成通货膨胀;在两次石油危机中因石油提价而增加支出;由于失业补贴增加.劳动生产率下降,造成政府支出急剧增加。
美国消费物价指数1960年为1.6%,1970年上升到5.9%,1974年又上升到11%,这给美元的汇价带来了冲击。
第三,美国国际收支持续逆差。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时,美国大举向西欧、日本和世界各地输出商品,使美国的国际收支持续出现巨额顺差,其他国家的黄金储备大量流入美国。
各国普遍感到“美元荒”(DollarShortage)。
随着西欧各国经济的增长,出口贸易的扩大,其国际收支由逆差转为顺差,美元和黄金储备增加。
美国由于对外扩张和侵略战争,国际收支由顺差转为逆差,美国资金大量外流,形成“美元过剩”(DollarGlut)。
这使美元汇率承受巨大的冲击和压力,不断出现下浮的波动。
失败示 黄金作为支付手段由来已久,正因为黄金产量少,且不可复制,所以将其作为支付手段才更为让人放心,而布雷顿森林体系的崩溃则与黄金无关,当时黄金并不与各国货币直接挂钩,问题应该出在作为可以用于兑换黄金的货币上,即美元发行过剩,无法支撑美-金互换,这才导致了体系的混乱和崩溃。
随机文章亚特兰蒂斯文明发展到什么程度,建造海底城市文明远超人类(幻想)做梦是平行世界的入口,做梦进入另一平行世界/不同空间的自己为什么有人相信ufo,美军曾建UFO研究基地/霍金曾预言UFO存在未确认生物之猛犸鱼,战斗力与两头虎鲸相当/鼻子像猛犸尾巴像虾飞机迫降为什么要脱鞋,害怕鞋划破充气滑梯/影响飞机乘客逃生迷案在线 mazx.cn本站内容大多收集于互联网,内容仅供娱乐,并不代表本站观点,如果本站内容侵犯了您的权益,敬请联系网站管理员,我们将尽快回复您,谢谢合作!
卫国出了商鞅吴起这样的文臣武将,为什么还是无法成为强国
殊不知,在春秋初期,卫国也算得上能够称霸天下的头号种子选手。
卫国人才济济,不仅有这样的政治人才,还有这样的商业大亨,军事上也有这样的战神,那么为什么后来沦落为虾米之国呢? 卫国在西周建国时候是大国,是周王朝大国,地位非一般。
并且卫国是生存时间最长的周代诸侯国之一,立国前后共计838年,传35君,和等同为周王室后裔,建国时间且比秦国还要长远。
时期,烽火不断,礼乐制度遭到严重破坏。
各国之间明争暗斗,即便像这样的小诸侯国,也不遗余力地参与其中,各国都企图在这乱世分得一杯羹。
但是卫国却无欲无求,竟仿佛像个苦行僧。
卫国不仅不参与战国纷争,反而还不断地自贬封号以求安居一隅。
公元前346年,当时的卫国国君遬,把自己的封号由“卫成公”自贬为“卫成侯”。
公元前320年,卫国国君嗣又把自己的封号由“侯”贬为“君”。
与此同时,国家领土不断被周边国家侵占,卫国的历任国君却无动于衷,整个国家最后仅有濮阳一地。
自进入战国之后,卫国除了在战国前期内部外,便一直处于半死不活、苟延残喘的状态。
公元前343年,魏国废姬君。
公元前254年,卫国终被魏国兼并,成为其附庸。
在这一年卫国在实际上已经灭亡。
公元前241年,秦攻魏,把卫国原有的濮阳一带归入东郡,卫又成了秦的附庸。
此时的卫国仅剩下一城的名义上的城邦国家。
但是一直到公元前209年卫君角被废为庶人,卫国才彻底灭亡。
卫国的“窝囊废”做法似乎也获得了他们想要的结果,虽然最终被灭,但是在战国时期,它确实存活时间最长的一个国家。
公元230年,秦灭韩;公元228年攻破邯郸俘虏赵王,赵国灭亡;公元225年,魏国灭亡;公元223年秦军攻下都城寿春,楚国灭亡;公元222年,燕王被秦军俘虏,灭亡;公元221年没有抵抗就像秦国投降,齐国灭亡。
从公元230年到221年只用了十年时间就灭亡了六国,从此天下尽归秦国所有,但有卫国却始终没被秦国盯上。
看来,以次求退也不失是个好方法。
随机文章解密:宋代变法名臣王安石为何会一直刁难苏轼?法国圣女百年不腐尸身,126年宛如活人海因里希概率安全法则,从55万起机械事故中得出的科学结论什么人可以葬在龙脉上,十世善人/紫薇命格才能葬在龙脉上(出皇帝)卡灵顿事件,再次发生卡灵顿事件/造成灾难性混乱迷案在线 mazx.cn本站内容大多收集于互联网,内容仅供娱乐,并不代表本站观点,如果本站内容侵犯了您的权益,敬请联系网站管理员,我们将尽快回复您,谢谢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