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魏与东吴大战,七万悍将打不过三千兵马

同是辅政大臣的孙弘向来与不合,所以在孙权病逝的时候秘不发丧,准备趁此时机“
【千问解读】
同是辅政大臣的孙弘向来与不合,所以在孙权病逝的时候秘不发丧,准备趁此时机“矫诏除恪”。
不过这件事很快就被同僚孙峻给告发了,得知消息的诸葛恪先下手为强,假借有要事同孙弘协商,把他骗到自己的治所给斩杀了。
随后,诸葛恪在同僚、亲信的帮助下,采取了一系列雷霆手段和政治举措迅速稳固了局面,坐稳了首辅的位置。
在这之后,诸葛恪很快就迎来了成为首辅后的第一场对外战事,这就是东吴后期著名的东兴之战。
据《三国志诸葛恪传》载,孙权于黄龙元年(公元230年)迁都建业之后,准备在现在的安徽省含山县西南与巢湖市相连接的地方修一处东兴堤,主要用来遏制巢湖水的涌灌。
后来由于第二年兴兵征讨淮南地区的时候,很多破败的舰船都存在了这个地方,所以这项工程开始没多久就停工了。
诸葛恪成为首辅大臣之后,做的一件事就是重修东兴堤。
建兴元年(公元252年)十月,诸葛恪亲率部众汇聚于东兴,继续复修东兴堤工程,并在大堤两头连接峡谷的地方修筑了两座城池,由两名低级将领各率一千多人驻守,东兴堤修好之后诸葛恪率部返回。
修筑东兴堤,本来是诸葛恪想要炫耀的第一项政绩,但是却没想到演变成了他的第一场对外战事。
曹魏觉得东吴修东兴堤的时候越过了国境,这是对的羞辱,于是就以此为名派遣七万大军南下征吴,最直接的目标就是东吴刚刚建好的东兴堤。
诸葛恪正处于春风得意、意气风发的时候,面对挑衅自然也不甘示弱,亲率大军星夜兼程赶往东兴赴救。
这次曹魏大军的阵容相对来说还是比较强悍的,领军的统帅是大名鼎鼎的曹魏权臣,率领着大将胡尊和诸葛恪的堂叔镇东将军。
而东吴一方的将领大多都是籍籍无名的,像留赞、吕据、唐咨等将在东吴基本上就没有什么太大的名气。
其中唯一可圈可点的就是江东十二虎臣中的,他在东兴之战中的表现也是此战中最大的一个亮点。
据《三国志丁奉传》载,曹魏大军南征东兴的时候,丁奉作为从将随军出战,一路之上东吴诸将的表现让他非常失望。
面对严酷的战事,诸将讨论的不是迎敌之策,而是一个个的,光说一些好听的话,然而诸葛恪竟然还不加以批驳,在众多随将当中唯有丁奉一个人处处给他们泼凉水,并提醒他们要做好战斗准备。
后来丁奉索性请求作为先锋,率领着自己仅有的三千部众顺水路急速推进,第一个赶到了东兴堤进行救援。
当时正值隆冬季节,魏军一看赶来救援的吴军人数又不多,所以“置酒高会,使兵解铠着胄,持短兵,不为设备。
”丁奉在少年的时候就已经跟随、等人纵横沙场了,经历大小战事无数,面对这千载难逢的机会自然是不会轻易放过的。
虽然自己只有三千部众,但是面对数万敌军丝毫没有任何畏惧,果断率部出击,“奉纵兵斫之,大破敌前屯。
”曹魏大军被丁奉这一突然袭击打的措手不及,“会据等至,魏军遂溃。
”关于曹魏大军兵败的惨状,在《三国志诸葛恪传》中有详细的记载。
据载,魏军受到突袭之后四散奔逃,浮桥上挤满溃败的士兵,后来把浮桥也给压坏了。
无路可逃的魏军为了保命,只有地跳进冰冷的水中,被淹死、冻死的人不计其数。
此战中魏将乐安太守桓嘉等将被斩杀,魏军士兵死伤数万。
吴军的收获也相当的丰厚,缴获牛马驴骡挂载的辎重数千车,作战器具堆积得像个小山一样。
归根究底,东吴之所以能够取得东兴之战中的完胜,丁奉是首功之臣。
如果没有他三千部众的首度冲击,打乱了曹军的阵脚,曹魏七万大军不会容易被打败的。
另外,在此次战役中还有一个非常值得圈点的事情:曾经把孙权气得咬牙切齿的韩综,在此战中也被东吴大军给斩杀了。
韩综是江东十二虎臣的儿子。
据《三国志韩当传》载,黄武五年(公元226年)韩当病逝之后,孙权念及韩当在世时为东吴做出的巨大贡献,不仅让他的儿子韩综接替了父亲的兵权,而且还加以重用命其驻守武昌。
韩综在任期间做了很多违法的事情,孙权也表现得格外宽容没有加以追究。
不过,韩综自己心里总是害怕有一天孙权会给治他的罪,于是趁着孙权围攻石阳的时候,率领部众及其亲属数千人投靠了曹魏。
曹魏对韩综非常的礼遇,任命他为将军并册封为广阳候。
韩综在曹魏期间,数次率部侵犯东吴的边境并且杀人越货无恶不作,“权常切齿”。
就是这个韩综,在这次战役中也被东吴军队给斩杀了。
《三国志诸葛恪传》载:“故叛将韩综为魏前军督,亦斩之。
” 此次东兴之战的胜利,可以说是诸葛恪的立威之战,使他在东吴的威望达到了顶峰,同时也让他越发的刚愎自用,把东吴带向了无尽的深渊。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谢道韫与王凝之:才女为什么难配“天壤王郎”?
谢道韫,这位以“咏絮之才”闻名于世的才女,最终却嫁给了看似并不相配的王凝之,这背后究竟隐藏着怎样的故事? 一、门第联姻:世家大族的无奈选择 谢道韫出身于东晋著名的士族——陈郡,家族中人才辈出,叔父更是东晋的宰相,权倾一时。
而王凝之,则是大书的次子,同样出身于名门望族琅琊。
在东晋那个森严的时代,世家大族之间的联姻是维系家族地位、巩固政治联盟的重要手段。
因此,谢道韫与王凝之的婚姻,从一开始就注定了是一场门第的联姻,而非个人的情感选择。
二、才情不匹配:谢道韫的内心遗憾 谢道韫自幼聪慧过人,才情出众,她的诗文被后人广为传颂。
而王凝之,虽然也出身于文学世家,但在才情上却难以与谢道韫相提并论。
据《》记载,谢道韫曾对叔父谢安抱怨道:“不意天壤之中,乃有王郎!”这句话道出了她对这段婚姻的深深遗憾。
在谢道韫看来,王凝之与她娘家的兄弟相比,实在是相差甚远,难以让她心生敬意和爱意。
三、性格与价值观的差异:婚姻中的隐形裂痕 除了才情上的不匹配外,谢道韫与王凝之在性格和价值观上也存在着巨大的差异。
谢道韫性格开朗,富有情趣,特别喜欢辩论,而王凝之则显得迂腐、迷信,对有着深厚的信仰。
在东晋末年,社会动荡不安,爆发,王凝之作为会稽内史,不仅没有积极备战,反而迷信道教,祈求鬼神庇佑。
这种行为让谢道韫深感失望和痛心,她多次劝解丈夫离开道教、回归现实,但王凝之却。
这种性格和价值观上的差异,无疑为他们的婚姻埋下了隐形的裂痕。
四、历史背景下的无奈抉择 尽管谢道韫对这段婚姻充满了不满和遗憾,但在东晋那个时代背景下,她并没有太多的选择余地。
世家大族的女子,往往要为了家族的利益而牺牲个人的幸福。
谢道韫虽然才情出众,但也无法逃脱这一命运的枷锁。
她只能默默承受着婚姻带来的痛苦和无奈,尽力在家族和丈夫之间寻找平衡。
五、婚姻的余波:才女守寡的悲凉晚年 王凝之在孙恩起义中遇难后,谢道韫一直寡居在会稽。
她虽然凭借一己之力奋力抵抗叛军,但最终还是未能挽回丈夫和子女的生命。
这场婚姻的悲剧不仅给谢道韫带来了巨大的伤痛,也让她在晚年时期陷入了深深的孤寂之中。
然而,即便如此,谢道韫依然保持着她的才情和风骨,成为后世传颂的佳话。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宇文士及为什么未遭诛杀:乱世中的权谋与生存之道
然而,在这一家族的兴衰史中,宇文士及却,不仅在乱世中保全了性命,还在官场中平步青云。
那么,宇文士及为何没被杀?这背后隐藏着怎样的权谋与生存之道? 一、家族背景与个人经历 宇文士及出身于隋朝的显赫家族,其父宇文述是隋朝的开国功臣,官至左卫大将军。
宇文士及自幼受到良好的教育,凭借家族的荫庇,在隋朝官场中崭露头角。
他不仅迎娶了之女南阳公主,成为驸马都尉,还历任尚辇奉御、鸿胪少卿等要职。
然而,随着隋朝统治的崩溃,宇文家族也陷入了危机之中。
二、政治敏锐与站队艺术 宇文士及之所以能在乱世中保全性命,首先得益于他敏锐的政治嗅觉和出色的站队艺术。
在隋朝末年,天下大乱,各方势力纷纷崛起。
宇文士及深知,要在这乱世中生存下去,必须选择正确的阵营。
他暗中与联系,表达了归顺之意,并献上金环作为信物。
当发动江都之变,弑杀隋炀帝时,宇文士及虽然身处其中,但并未直接参与弑君行动,这为他日后的生存留下了余地。
三、与李渊的旧交与妹妹的宠爱 宇文士及与李渊之间有着深厚的旧交情谊。
早在准备征讨时,宇文士及便曾与李渊有过一番长谈,讨论过天下的形势。
这种旧交情谊为宇文士及在唐朝官场中的立足提供了有力的支持。
此外,宇文士及的妹妹在唐朝后宫中深受李渊宠爱,这也为宇文士及的生存增添了一层保障。
在李渊看来,宇文士及不仅是旧交,还是皇亲国戚,自然不会轻易加害于他。
四、个人能力与忠诚表现 宇文士及在唐朝官场中能够平步青云,除了家族背景和政治敏锐外,还离不开他个人的能力和忠诚表现。
他随从秦王征战四方,颇有功劳,被封为中书侍郎、郢国公等要职。
在中,宇文士及展现出了出色的军事才能和政治智慧,为唐朝的建立和稳定做出了重要贡献。
这种能力和忠诚表现让李渊和李世民对他,自然不会轻易将他置于死地。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