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傕和郭汜曾搅得天下大乱,他们最后的结局分别如何?

作者:小菜 更新时间:2025-04-18 点击数:
简介:李傕和郭汜是麾下最有名的两个大将,从很早的时候就开始跟着董卓。

曾一度闹得天下大乱的两人,最后的结局是什么呢?下面小编给大家带来了相关内容,和大家一起分享。

李傕

【千问解读】

李傕和郭汜是麾下最有名的两个大将,从很早的时候就开始跟着董卓。

曾一度闹得天下大乱的两人,最后的结局是什么呢?下面小编给大家带来了相关内容,和大家一起分享。

李傕出身不详,但肯定出身不高。

而郭汜当初则是马贼,后来投靠了董卓。

最终,郭汜被部将反叛干掉,李傕则是被打败后干掉。

两人投靠董卓之后,因为善于用兵,打仗勇猛,所以得到了董卓的重用。

公元189年,去世。

汉灵帝死后,高层爆发了剧烈的冲突。

以大将军为首的集团,和以为首的宦官集团,为了争权,互不相扰,都想要除掉对方。

何进为了除掉宦官集团,便下令从外面调兵进京。

当时何进从外面调来的军队当中,就包含了董卓这一系,而且董卓是其中实力最强的一支。

但是,就在董卓还没赶到京城之前,宦官集团却抢先下手,趁着何进入宫,刺杀了何进。

何进死后,部下等人,为了给何进报仇,带着何进在京城的部曲冲进宫去,要诛杀这些宦官。

而宦官们则是抢先一步,带着逃出了洛阳,逃到了洛阳周围的北邙山上。

就在此时,董卓赶到了。

董卓赶到之后,在北邙山上救下了刚刚登基的汉少帝,然后带兵护送小皇帝回京。

回城之后,董卓迅速控制了局面,先是以小皇帝的名义,将原本由宦官集团把持的收入麾下,然后又联合士族,将何进的部曲全部吞下。

与此同时,董卓又着手清理那些,之前和他一样奉何进之命,来京城诛杀宦官的地方军。

这些外援地方军当中,实力最强的要数丁原。

董卓以高官厚禄收买了丁原麾下的大将,然后由吕布刺杀丁原,董卓再将丁原的军队全都吃下。

就这样,经过一番操作之后,董卓已经在京城一家独大了。

皇帝在他手上,军队也在他手上,朝政自然也就由他说了算了。

至此,董卓开始把持朝政。

董卓收拢各方军队之后,自然要进行整编,建立自己的嫡系军事集团。

在这个集团当中,老大是董卓,自拜相国,有“入朝不趋,剑履上殿”的特权。

董卓之下,便是几位心腹中郎将,分别是:牛辅、董越、段煨、胡轸、徐荣。

这几位中郎将当中,最被董卓信任的是牛辅,因为牛辅是他女婿。

中郎将之下,就是一些实权校尉,李傕、郭汜等人,便名列其中。

而他们的顶头上司,就是董卓的女婿牛辅。

完成了对军队的整编,彻底把持了朝政,此时的董卓,权力已经达到了一个顶点。

为了方便自己控制,董卓废掉了汉少帝刘辩,改立为帝,也就是我们后来熟悉的。

董卓的这番操作,自然引起了京城以外的各地豪强联合抵制。

很快,一支声势浩大的讨董联盟成立,因为讨董联盟当中的成员,绝大多数都是以东的各地官员,所以历史上称之为关东联盟。

董卓VS关东联盟。

第一阶段,关东联盟成立后,董卓为了方便防守,决定挟持汉献帝,将都城从洛阳迁到长安。

然后在长安周围,布置了层层大军。

五大中郎将当中的三位,分别镇守三地:牛辅屯安邑,段煨屯华阴、董越屯渑池。

这三个地方,都是进军长安的要地。

至于五大中郎将当中的另外两人,胡轸之前刚刚统兵去和关东联盟交战,败给了。

徐荣则同样领兵,参与对关东联盟的作战,先打败了曹操,然后又击败了孙坚。

而当时的李傕、郭汜二人,便跟随牛辅,一起镇守安邑。

第二阶段,关东联盟因为是一个相对松散的联盟,没有明确的上下级关系,所以各家都打着火中取栗的念头。

都希望别人打头阵,自己坐收渔翁之利。

但当大家都这样想的时候,谁打仗呢? 随着关东联盟当中,愿意死战的曹操、孙坚相继败亡之后,剩下的关东诸侯,开始畏惧董卓的军势,止步不前。

而且此时大家骤然发现,与其去打董卓这个最难啃的骨头,还不如直接对盟友下手,利益更大! 于是,短暂辉煌一时的关东联盟,就此陷入内战当中,再无人去管董卓如何。

第三阶段,在关东联盟开始陷入混战之后,的铁杆粉丝,名将朱儁同志,终于看不过眼了。

既然你们关东军出工不出力,就自己打。

朱儁在河南募兵,打出了讨董的旗号。

要说朱儁这个人 还真有两把刷子,不负名将的称号。

接下来,朱儁带着这支刚刚组建的军队,硬是一路所向披靡,甚至一度攻下了洛阳。

为了阻挡朱儁,董卓火速派自己的女婿牛辅,率重兵迎击朱儁。

身为牛辅部将的李傕、郭汜二人,自然也跟着一同前往。

为了方便统一管理,董卓将五大中郎将之一的段煨所统辖的军队,也一并交由牛辅指挥。

如此一来,董卓麾下的大半精锐,就都在牛辅手上了。

凭着这股精锐,牛辅倒是暂时挡住了朱儁的攻势,双方暂时僵持了下来。

但是,就在这个时候,出事了。

董卓死了。

原本权势熏天的董卓,身在长安,在层层保护之下,但凡看过《演义》的朋友,对这段故事应该都耳熟能详。

董卓在朝中势大,关东军无力进攻,所以身为司徒的,巧设美人计,使得董卓和吕布,最终,吕布刺杀了董卓。

董卓一死,天下格局,顿时再次大变。

董卓虽然死了,但因为他是被刺杀的,所以麾下的兵马依然完好无损。

凉州军团的大部分兵力,还是驻扎在安邑到渑池一线,阻挡关东联盟西进。

因为董卓死得太过突然,所以这些原本归属于董卓的部将,一时间也有些发懵。

很快,大家就做出了各自的选择。

董卓死后,王允联合吕布,暂时执掌朝政。

五大中郎将当中,徐荣、段煨、胡轸三人,因为此时手上已经没有多少兵马,所以直接投降了王允,表示愿意向王允效力。

不过,这三人的投降,于大势无益。

因为此时凉州军团的大部分军队,都掌握在牛辅和董越手上。

这三人投降后,剩下的董越和牛辅也是慌张无比。

董越连忙跑去找牛辅商量对策,但是,董越见到牛辅之后,牛辅却选择直接将其杀死,然后吞下了董越执掌的军队。

就这样,大部分的凉州军团,都落入到了牛辅的手里。

牛辅本就是董卓的女婿,如今又执掌了大半的凉州军团,自然成为了凉州军团的新任老大。

此时的牛辅,可以说是大权在握。

他的决定,将决定天下的最终走向。

不管他选择联合哪一方,哪一方都将实力大增,彻底改变天下的格局。

但遗憾的是,牛辅做出了一个蠢到不能再蠢的决定。

当时牛辅吞下了董越的军队后,总怀疑麾下的士兵也要造反。

所以后来,当他麾下士兵为了保命,连夜逃出军营造成军营异动的时候,牛辅以为士兵是造反了,打算杀掉他。

牛辅当即带着金银珠宝,带着五六个亲信逃跑了。

更扯的是,在逃跑途中,那几个亲信竟然还,干掉了牛辅。

后来为了能够得到更多的钱财,后来几人还拿着牛辅的首级,去长安领尚去了。

牛辅的死,简直就是离奇! 比他岳父董卓死得更离谱。

实在是太扯了。

牛辅一死,凉州军团基本等同于,再难成大事。

剩下的几个校尉,如李傕、郭汜等人,也没想过要成什么大事。

虽然目州兵由他们执掌,但他们几个,也只是希望能够凭目前手上这点兵力,换取一个荣华富贵就足够了。

但是接下来,曾想出美人计除掉董卓的那个王允,不知道咋的,脑子忽然也短路了,竟然坚持解散凉州军团。

王允要解散凉州军团,当然也是有原因的。

牛辅死后,此时的凉州军团,看起来已经没有什么威胁了。

所以,如何处理凉州军团,就成了一个大问题。

此时朝政大权,都掌握在王允手上,所以自然由王允说了算。

王允的计划是,是先剥夺所有凉州系将领的军权,然后下令让关东联盟的人,才控制那些普通的凉州军团士兵。

对于王允的这个计划,当时不是没有人提出过质疑。

有人曾向王允谏言:凉州军之前和关东军打了那么久,双方早已结仇。

让关东军去接管凉州军,容易造成兵变。

不如让皇甫嵩去统辖凉州兵,可安军心。

从后人的角度来看,这个办法,应该算是最稳妥的办法。

如果王允真的采用了这个法子,接下来的时局,大概率是由王允把持朝政,然后逐步平定地方叛乱。

要是那样的话,说不定东汉还能再延续一段时间,也就没有后来的三国时代了。

但是,王允表示坚决反对。

王允认为,关东军之前和他们一起反董,他们才是一条线的。

如果不解散凉州军团,关东兵会觉得我们不重视他们,关东军的将领会不服。

不得不说,王允真不是个能做大事的人。

但凡枭雄,谁会想出这么没脑子的办法?就为了让人服气,所以就给自己埋雷? 典型的读书人思想。

王允决定解散凉州军团,但是这个消息传出去以后,可就迅速变味了,变成了王允要对凉州军团追责,把所有凉州军团的将领全部清理掉。

本来统领凉州兵,安心等待朝廷安抚,希望能够得到一个荣华富贵的李傕、郭汜等人,这下彻底绝望了。

不光他们绝望了,就连那些普通的凉州兵,也都觉得绝望了。

我们之前只是听从上级的命令,有什么错?我们现在只是想回家,有什么错! 就在这个关键的时候,凉州军团内部,有个谋士向李傕、郭汜二人,献上了一记。

这个人,就是后世称为‘三国第一毒士’的。

贾诩当时向李傕、郭汜二人献策道:如果你们现在放弃军队逃跑,以后随便来个村长都能抓住你们送官。

但是现在,为啥不趁着你们手里还有军权,直接西进长安,为董卓报仇呢?一旦成功,你们就能挟持汉献帝,把持朝政,大事可成啊! 正是贾诩的这条计策,彻底断绝了东汉的希望。

李傕和郭汜二人,都是属于那种能打仗,但是文化水平不高,没什么韬略的将领。

俩人听了贾诩的计策之后,觉得好像很有道理的样子。

于是,李傕和郭汜当即向长安进发,并且收拢凉州兵,等打到长安的时候,两人已经纠集了十几万人。

这下,王允彻底慌了。

王允万万没想到,两个小小的校尉,竟然真的敢造反。

王允当即下令,让之前投降的那两个中郎将胡轸、徐荣领兵,前去抵抗。

但是结果,双方兵力根本就不是在一个层次上的,自然挡不住李傕和郭汜。

最终,徐荣被杀,胡轸投降。

凉州军团,兵临长安城下。

此时的长安,虽然由王允和吕布共同把持朝政,但实际上城内的兵力极为有限。

仅有的一部分兵力,之前还交由那两个中郎将主动出战,结果最后也是肉包子打狗。

所以这时的长安城,在凉州军团面前,基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英国工业革命竟然和中国元朝的水转大纺车有关

但是,世界上最早的水力纺纱机并不是18世纪的英国人发明的,而是在4个世纪之前的中国发明的。

这种水力纺纱机在王祯的《农书》中被称为“水转大纺车”,性能优越,效率极高,有32个纺锤,每车日产量100斤。

要知道,珍妮纺纱机最初只有8个纱锭,而水转大纺车却有32个纱锭,以至李约瑟称赞其“足以使任何经济史家叹为观止”。

水转大纺车也并非在元代不经意发明而出,之前的千年都是纺车改进积累的时期,已经用水力取代了人力,到了元代就不得不发明而出。

水转大纺车发明后在中原地区广为流行,只要临水的地方,就能看到它的影子。

但令人不解的是,元代之后这种优越的水转大纺车就销声匿迹了,终究未能在中国引发工业革命。

有学者推测是因为“大纺车上没有牵伸机构,因此只能用于对纤维较长的麻、丝进行合股、加捻和卷绕, 而不能用来纺纤维较短的棉(特别是纤维短、拉力小的亚洲棉)。

元代以后, 麻纺织业逐渐让位于棉纺织业, 因此不能从事棉纺的水转大纺车也随之销声匿迹, 似乎是很合乎逻辑的。

”还有的学者认为中国劳动力过剩,没有技术革新的需要。

谁也没有料到的是,阿克莱水力纺纱机的发明却渊源于水力大纺车。

要知道,1716 —1717 年英国安装的第一部捻丝机,是英国人在意大利刺探了两年工业情报后仿制的,而意大利的捻丝机是在元代时期由中国传入。

旅行者、商人、耶稣会士都可能是传播媒介,尤其是在华的耶稣会士,掌握着西方最为先进的科学知识,眼光独到,在中国挖掘各种智慧宝藏,刺探各类情报,打包后直接邮回国内。

如今巴黎国立图书馆还保留着18 世纪在华耶稣会士对中国的纺织技术绘制的大量织机图。

李重光说: 这些纺织机具图种类繁多, 是迄今为止最为详细的织机图谱。

此外, 还介绍了从经纬线的准备, 到拔更、放更、扳更、穿箱、续更、刮绸, 直至成衣的各个工序的生产操作情况。

有关技术资料的来源除了实际调查之外, 传教士们也广泛地利用了中国已刊出的科技著作。

在其中, 明末身居相位的基督徒徐光的科技著作(特别是《农政全书》), 更是他们注意的对象。

1735 年出版的杜赫德的《通志》, 详细谈到了养蚕与丝织业技术。

从此书刊载的养蚕、缫丝和织机插图看, 显然采用了《农政全书》卷31 —34 蚕桑及卷35 —36 蚕桑广类的内容。

元代水转大纺车的有关图文, 几乎原封不动地保存在《农政全书》中。

因此水转大纺车在18 世纪中叶以前, 已通过传教士介绍到西欧,应是无可置疑的。

正是中国农业科技向西方的传播,引起了英国纺纱机的改良,进而引爆了工业革命,正如思所说:“一个工业部门生产方式的变革,必定引起其他部门生产方式的变革。

……有了机器纺纱,就必须有机器织布,而这二者又使漂白业、印花业和染色业必须进行力学和化学革命。

”从此,。

(图)珍妮纺纱机 虽然伊懋可在评论水转大纺车时说:“虽然这种机器还不是非常有效, 但如沿其所代表的方向进一步发展的话, 那么中古时代的中国很可能会比西方早四百多年就出现一场纺织品生产上的真正的工业革命。

”但是,工业革命毕竟是人口、经济、科技、文化等多种因素发生反应后的结果,单纯的技术革新,恐怕还不足以引发工业革命。

李约瑟难题,历史已经作答,不需假设。

随机文章源氏家族简介中国发现200米巨蟒,苏联生化试验导致巨蟒变异长大十几倍(假新闻)大蛇丸偷走外道魔像,没有轮回眼险些丧命(被佩恩追回)1984年被贬下凡的神仙,翻遍资料找不到/疑似变成了一个动物(谣言)斯诺登所陂露的美国棱镜计划,全球都在美国的监控之内迷案在线 mazx.cn本站内容大多收集于互联网,内容仅供娱乐,并不代表本站观点,如果本站内容侵犯了您的权益,敬请联系网站管理员,我们将尽快回复您,谢谢合作!

成考和自考的学费分别

‌中国成人高等教育体系综合评述‌在终身教育理念日益普及的当代社会,成人高等教育已成为职业发展的重要支撑。

作为我国非全日制学历教育的主要形式,自学考试(自考)与成人高考(成考)共同构建起覆盖城乡的继续教育网络。

这两种教育模式均受国家认可,学历信息同步至教育部学信网,在公务员招考、职称评定、研究生报考等领域具有同等效力。

从办学主体来看,成考依托普通高校继续教育学院,实行统一招生与教学管理;自考则由省级自考委统筹,主考院校负责专业建设及学位授予。

在培养定位上,成考侧重系统化知识传授,强调固定学制下的标准化培养;自考则以能力考核为导向,赋予学习者更大的自主权。

值得注意的是,两类教育在区域资源配置上存在差异:成考院校多集中于省会及经济发达城市,而自考考点可覆盖至县级行政单位,体现出更强的普惠性。

随着教育数字化转型,成考逐步推行线上线下混合教学模式,自考则通过智能化题库优化考试服务,两类教育正共同推进教育公平与质量提升。

一、成考与自考费用结构对比表1:基础费用对比费用类别自学考试(自考)成人高考(成考)入学考试费无全国统考科目报考费111元(各省略有浮动)单科考试费35-50元/科(各省差异),平均14-16门课程,总计约500-800元无教材资料费自主购买教材,约70元/科,总计1000-1200元包含在学费中,部分院校额外收取200-500元教材费学费标准无强制学费,社会助学班收费2000-10000元/年按年缴纳:专科2200-2500元/年,本科2800-3000元/年,总学费6000-7500元毕业论文指导费300-800元(本科阶段)多数院校包含在学费中其他杂费实践考核费80-150元/科,学位英语报考费100元学籍管理费200-500元/年,毕业证书工本费50-100元表2:隐性成本对比成本类型自学考试(自考)成人高考(成考)时间成本理论最短1.5年,实际平均3-5年(通过率约15%-20%)固定学制2.5-3年,按时毕业率超95%重考成本未通过科目需重复报考,单科费用累计增加仅入学考试存在补考成本,录取后无重考费用信息获取成本需自主研究考试大纲、收集真题,时间成本较高院校提供统一教学计划,降低信息筛选难度机会成本工作冲突可能导致考试缺考,影响取证进度固定学习周期便于职业规划,时间确定性高二、费用影响因素深度解析1. 区域经济差异省级财政补贴政策直接影响收费标准。

例如广东省自考单科报考费为52元,而甘肃省维持35元标准;成考学费在东部发达省份可达4000元/年,西部省份则普遍低于2500元。

直辖市通常设有专项继续教育补贴,如北京成考学生可申请每年1500元技能提升补助。

2. 专业选择差异实践性较强的专业在两类教育中均会产生额外费用。

自考计算机类专业需支付机房使用费(约200元/科);成考医学类专业因实验课程要求,学费上浮20%-30%。

文史类专业的教材成本差异显著:自考汉语言文学教材费约800元,而成考院校多提供电子教材降低支出。

3. 学习形式差异自考社会助学班分为全日制(8000-12000元/年)与业余制(3000-6000元/年);成考函授站附加服务费为学费的15%-20%,网络课程增值服务费约500元/学期。

选择全程自学的自考考生可节省80%以上培训支出,但需承担更高的时间管理成本。

三、费用投入与教育回报关联性分析表3:成本收益对比评估维度自学考试(自考)成人高考(成考)短期经济负担初期投入低(约1500元),但存在不确定性支出前期需支付2000-3000元/年,资金压力集中长期职业收益企业认可度较高,尤其外资企业,薪资溢价约8%-12%事业单位认可度更优,职称评定通过率提升15%-20%学历附加价值学位获取率约25%(通过学位英语考试)学位获取率超60%(院校自主考核)继续教育衔接自考本科报考研究生录取率同比高3-5个百分点成考学历申请海外院校时需额外提供课程说明四、优化成本支出的实践策略‌自考经济型方案‌采用科目替代策略:用公共政治课代替难度较高的马列原著选读,节省复习时间成本。

跨省报考优势科目:利用各省开考计划差异,在通过率高的地区报考核心课程。

二手教材循环使用:通过自考论坛购置五折以下教材,降低40%资料支出。

‌成考性价比提升路径‌选择学费包干制院校:如部分省属高校实行5500元全程包干收费,较分期缴费节省10%。

参与校企合作项目:制造业企业委培生可获30%-50%学费补贴。

利用学分银行制度:将职业资格证书转换为成考学分,最高可免修30%课程。

五、特殊群体费用支持政策‌农村户籍补助‌县级财政对选择涉农专业的成考考生提供每年800元专项补贴,自考考生可凭成绩单申请一次性奖励1500元。

‌退役军人优待‌凭退伍证报考成考可免试入学,学费减免50%;自考考生享受优先报名服务及考试费八折优惠。

‌残疾人助学计划‌地市级残联为自考考生报销50%考试费,成考院校提供无障碍考场及延长考试时间等便利。

六、数字化转型对成本结构的影响‌虚拟仿真技术应用‌成考院校引入VR实训系统后,机械设计等专业的实验费从人均800元降至300元。

‌AI学习系统普及‌自考考生使用智能刷题APP可使平均通过周期缩短4-6个月,间接降低30%生活成本。

‌区块链证书存证‌电子毕业证书的推行使两类教育的工本费支出下降70%,且支持即时学历验证。

加入收藏
               

李傕和郭汜曾搅得天下大乱,他们最后的结局分别如何?

点击下载文档

格式为doc格式

  • 账号登录
社交账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