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清照写词致力于 李清照为什么叫李三瘦

【千问解读】
网络配图 李清照写词致力于什么? 李清照写词致力于词语的尖新。
李清照的写词风格是婉约派,较多地集中体现了女性的柔性之美,善用白描方法,语言溶炼通俗,具有真情实感。
网络配图 在词坛上,李清照是独树一帜的人物,其文学创作是有鲜明独特的艺术风格,居婉约派之首,对后世影响较大,被奉为“婉约 词宗”,“易安体”提出“词别是一家”,以女性词人特有的细腻纤巧写闺情词而有丈夫气。
如果把李清照诗与词加以比较,就会发现其诗其词在艺术风格上有同有异,其诗颇具男子的阳刚之气,其词则较多地集中体现了女性的柔性之美,词善用白描方法,语言溶炼通俗,多倾诉真情实感。
前期词,主要描写少女、少妇的生活,多写闺情,流露了她对爱情生活的向往和与丈夫别离相思的痛苦。
后期间,多悲叹身世,有时也流露出伤时念旧,思乡悼亡,孤独生活中的浓重衰愁。
李清照为何有号称李三瘦呢? 三瘦是指: 莫道不销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
(《醉花阴》) 知否,知否?应是肥红瘦。
(《如梦令》) 新来瘦,非千病酒,不是悲秋。
(《凤凰台上忆吹箫》) 一代词人李清照有许多不为人知的雅称别号,比如、正宗第一、婉约宗主、李三瘦等,其中,“李三瘦”是较为奇特且不好理解的一个。
所谓“三瘦”,是指李清照喜以“瘦”字入词,来形容花容人貌,并创造了三个因“瘦”而名传千古的动人词句。
网络配图 在《凤凰台上忆吹箫》有“新来瘦,非干病酒,不是悲秋”之句,文人陈廷焯评价为“婉转曲折,煞是妙绝”;当代词学大师唐圭璋称“‘新来瘦’三句,申言别苦。
较病酒悲秋为尤苦。
” 在《如梦令》中有“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之句,黄蓼园在《寥园词选》中说:“‘绿肥红瘦’,无限凄婉,却又妙在含蓄,短幅中藏无数曲折,自是圣于词者。
” 在《醉花阴》中有“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之句。
据说,李清照写好《醉花阴》一词后,寄给了两地分居的丈夫赵明诚,“明诚自愧弗逮,务欲胜之”,便3天3夜闭门写作,得15阕,与李清照的词混在一起请友人陆德夫赏鉴。
德夫玩之再三曰:“只有‘莫道不销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三句绝佳。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李清照最肉麻的一首诗是哪一首
1、李清照最肉麻的一首诗是哪一首《丑奴儿·晚来一阵风兼雨》晚来一阵风兼雨,洗尽炎光。
理罢笙簧,却对菱花淡淡妆。
绛绡缕薄冰肌莹,雪腻酥香。
笑语檀郎:今夜纱厨枕蕈凉。
2、李清照的丑奴儿肉麻在什么地方这首词是李清照对着镜子梳妆之时所作,整首词的意思是说:夏天的傍晚,一阵风雨过后,天气变得非常凉爽。
吹奏了一会笙簧,便对着镜子开始梳妆。
镜子中穿着轻便舒适,薄如蝉翼睡衣的李清照非常美。
雪白的肌肤若隐若现,醉人的幽香阵阵袭来。
她对赵明诚说,因为下过大雨,今夜的竹席一定非常凉爽。
这又是薄如蝉翼睡衣,又是雪白的肌肤若隐若现,又是幽香阵阵,又是竹席的,这还用说嘛,这喊你做喜欢做的事情呢,哈哈,你说肉麻不肉麻。
3、丑奴儿原诗赏析李清照被誉为“古今第一才女”,得此赞誉不仅在于她深藏在文字世界凝眸远望的倩影,还在于她能够同时玩转厅堂与厨房的开放个性。
一株青梅,可以让她像小女生般眷恋地倚门回首;一叶扁舟,能使她不顾形象地于藕花丛间大醉;一帘幽梦,更把她的诗情画意颠沛成了一生的忧愁。
——写在开篇谈及李清照,人们首先想到的就是才女。
而说到古代的才女,四个人——蔡文姬、李清照、上官婉儿、卓文君在不同的朝代,不同的领域各显风致。
不过,对公众而言,人们比较熟悉的当属李清照。
殷实的家业,名门出生,旷世的才华,不为世俗所拘.......当这些汇集在一个人身上,特别是一个生活在封建社会条条框框森严的女子身上时,就具有了别样的况味。
褪去外在光鲜的附加,回归到李清照本身,她之所以成为普通人,尤其是女子心目中的偶像,是因为她所留存的写满女子浓情蜜意的诗词文。
“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的苦楚,“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的悲恸,“绿肥红瘦”的美好......观其一生,南渡前的李清照少女时代是令人艳羡的,18岁的李清照与太学生赵明诚完婚,进入一段甜蜜安定的时期,她在此期间写下的作品无不透露出了十足的娇媚,相思,哀怨,淡淡的忧愁;至于南渡后大半生所经历的家破人亡,繁华落尽,落寞孤寂的寡居着实惹人心疼。
不论是光鲜亮丽,还是忧伤悲切,当重新品读她的作品时,即使风格各异,情感不同,但都能给人带来一种审美的享受,悲剧的,喜悦的不太重要,重要的是从作品的字里行间能够读出不一样的人生境界。
《丑奴儿.晚来一阵风兼雨》是一首作于早期的作品,所写的是新婚不久后一个夏日夜晚,李清照与赵明诚像往常一样饭后乘凉,一阵突如其来的风雨带走了一整天的暑气,李清照瞬间心情大好,于是想趁这良辰美景最舒适的时候,翻几朵云覆几场雨。
不过,女子的羞涩和内敛让她无法言说。
于是便取来纸笔写下一首闺房词,把春心荡漾的心情融于其中。
从全词看,词人花费了很大的篇幅描写自己的娇美。
这种美态不仅仅是外在形貌的楚楚动人、千娇百媚,更是一种若隐若现的胴体诱惑。
开头两句托物起兴,在介绍故事发生的背景的同时,也为词人接下来的行动做了铺垫:夏天的风雨有时就是乍来乍去,突然一阵瓢泼,尔后便又放晴。
这场雨仿佛是特意来祛除夏日炎热的;三、四两句写词人为了营造营造曼妙的气氛,先是弹奏一番乐器,温婉的旋律围筑绮幻的氛围;接着又对着美镜画美妆。
本已国色天香,再饰以浓妆,更加妩媚动人。
细品这两句,不觉疑窦渐生:已经是晚上了,本该是卸妆的时间,词人为何又花费心思涂涂抹抹呢?女为悦己者容,李清照之所以在晚上还精心打扮自己,少女内心无以言说的秘密已经在举止行为中外显出来。
一个疑问,一个悬念。
解铃还须系铃人,带着这样的问题进入词的下片,从词人的遣词用语所描写的内容中就可以得出答案。
下片的一、二两句堪称是词人作品中描写自己最美最艳的句子了:绛红薄绡的透明色的睡衣朦朦胧胧,轻轻覆在身体上,使雪白细腻的肌肤若隐若现,同时令人酥醉的体香阵阵袭来。
这两句既有视觉的艳丽,又有嗅觉的引导,极尽温柔娇媚之态,令人心驰神往。
按照王摩诘的“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审美理趣进行观照,通过这两句,在大脑中自会形成一幅冰清玉洁、千娇百媚的美人图。
薄纱覆体、欲盖弥彰,让人产生无尽的遐想。
当然,这两句与上片所写的构成矛盾体,以此写出词人的口是心非,顾此失彼,衬托出可爱俏皮的主人公形象。
夜色已晚,她画得这么好看是为了什么?俗人的思维,俗人的答案,她之所以这样精心打扮,就是为了取悦丈夫,意在一场酣畅淋漓的云雨情事。
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想法?最后两句给出了答案。
从表层意义意义看,这两句是说李清照轻轻对丈夫说,今天晚上的竹席可真凉爽呵;深层意义是说,这么舒适的竹席,你不来试试?语言虽是简单,但是用意十分明显,就是在邀约丈夫共寝。
李清照不愧是“花中第一流”,开得妖冶,香得绚丽,让人不得不爱。
她的敢爱敢恨,她的不为繁文缛节锁住内心、困住手脚不仅表现在言谈举止中,也幻化到诗词文章中。
纤细的女子,本应该阴柔孱弱,但她可以吟出“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的慷慨豪壮;而主张“词别是一家”的创作思想,让她的作品表现出不同于一般文人墨客循规蹈矩的刻板。
南渡前的小女人,沉浸在你侬我侬的相思缠绵之中,渴望的是永不分离的缱绻。
能够有这样的期许,源于客观条件提供的时空;南渡后的颠沛流离,家国不在,物是人非,让曾经生活在小我中的词人慢慢跳出井底之蛙的生存时空。
当视野投向广袤的大地,以普世性的情怀观照人情世态时,作品就变得更加厚重。
从“薄雾浓云愁永昼”的个人相思之愁到“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的世事之愁的飞跃,让李清照带有了更为厚重的文化意蕴的承载。
《丑奴儿》虽然以个人情感的描写为主体,但从一个侧面反映出词人对美好生活的憧憬,对当下人生的态度。
活在当下,说起来容易,但真正能够做到的又有几人。
李清照带着娇羞对自己淡妆浓抹,就是渴望在两个人的私密时空尽情的享受生命本真的况味。
而这种生活的态度,其实为后人竖起了一面镜子。
是淫是情,是真是秽,取决于你对生命本真的认识和对人生的定位。
徐灿《永遇乐·病中》:读此词,难免会想起宋代词人李清照
江县(今苏州市西南)人。
明末清初女词人、诗人、书画家,为“蕉园五子”之一。
光禄丞徐子懋女,弘文院海宁陈之遴继妻。
从夫宦游,封一品夫人。
工诗,尤长于词学。
她的词多抒发故国之思、兴亡之感。
又善属文、精书画、所画仕女设色淡雅、笔法古秀、工净有度、得北宋人法,晚年画水墨观音、间作花草。
著有《拙政园诗馀》三卷,诗集《拙政园诗集》二卷,凡诗二百四十六首,今皆存。
那么下面小编就为大家带来徐灿的《永遇乐·病中》,一起来看看吧! 永遇乐·病中 徐灿〔清代〕 翠帐春寒,玉炉香细,病怀如许。
永昼恹恹,黄昏悄悄,金博添愁炷。
薄幸杨花,多情燕子,时向琐窗细语。
怨东风、一夕无端,狼藉几番红雨。
曲曲阑干,沉沉帘幕,嫩草王孙归路。
短梦飞云,冷香侵佩,别有伤心处。
半暖微寒,欲晴还雨,消得许多愁否。
春来也、愁随春长,肯放春归去。
诗是志的凝结,只有身处无可奈何之境,怀有之情,如同箭在弦上,不得不发时,才能写出好诗。
徐灿身遭国变,家事复有难言之隐,而己身又在病中,以其善感之心,如何能堪!因而写下这首优秀的《永遇乐》。
清晨,小雨未停,气温变冷,帐中的主人公抱着衰病之身,更加感受到节候的无常。
她是一夜未睡,还是临明惊醒,词中并未明说,只用“病怀如许”一句轻轻带过,随即详为叙写其情。
主人公整整一天都感觉到愁病之深,直到黄昏,未得纾解,那华美的博山炉,香气袅袅,也只是徒增愁怀而已。
恹恹,《定风波》有“年年三月病恹恹”语;悄悄,则出自《诗·庸风·柏舟》:“忧心悄悄。
”但是,令词人忧心的是什么呢?又打断不说,转为写景。
杨花轻浮无根,所以为薄幸;燕子不忘旧巢,所以为多情。
二者本非同类,不仅自然属性不同,人类所赋予它们的品质也不同,但现在却一齐来到了词人的窗前,细语低诉。
看似矛盾,联系作者的身世,正见出其万感横集,五中无主的状态,确是“剪不断,理还乱”,于是仍集中笔力写伤春。
红雨,喻落花。
《百舌吟》:“花枝满空迷处所,摇动繁英坠红雨。
”《将进酒》:“桃花乱落如红雨。
”但“几番”二字,却具见词人观察之细,感怀之深。
一夜风雨,摧折花落,原在意想中,不过,词人却在一样狼藉的落花中,发现凋零的时间还有长短的不同,因而更加感到夜间风雨之威,不管枝头花朵多么具有生命力,仍然是不堪摧残。
所以有“无端”之感,所以要“怨”。
过片由景到情,抒发主人公心中的感受。
起首三句,刻画了深闺中盼归的女子形象。
“嫩草”句出自淮南小山《招隐士》:“王孙游兮不归,春草生兮萋萋。
”招隐之说,向有二解。
或曰招致山谷潜伏之士,或曰含有离开朝廷,避祸远引之意。
今取后者。
徐灿的丈夫陈之遴原为显宦,人清再仕,有亏品节。
徐灿虽然心中不满,格于身份,无以表之,所以在用典时,赋予微言大义。
可是,夜长梦短,连梦中都无法充分表达此中幽情,只有像一样,“制菱荷以为衣兮,集芙蓉以为裳。
不吾知其亦已兮,苟余情其信芳!”(《》)这也就是“冷香浸佩”的意思。
在这样的感情形态中,自然逗出“别有伤心处”一句。
接下来三句,有两层意思。
天气阴晴寒暖不定,就病中的主人公来说,当然是难以将息;但反清复明之大业渺茫难知,努力总是伴随着失望,不也使人感到愁之无极吗?于是末三句就专门写愁。
渊源所自,见于赵德庄《鹊桥仙》“春愁元自逐春来,却不肯随春归去”以及《祝映台近·晚春》“是他春带愁来,春归何处?却不解、带将愁去”,但翻进一层,又有发展。
赵、辛仅说到春天带来春愁,因而希望春归之时,再把原样的愁带走。
徐灿却认为,愁并不是静态的。
它随着春天的到来而到来,也随着春天的发展而增长。
它增长到这种程度,甚至连春天也不肯放走,意即主人公的心里将永远为春天而感伤,永远有排遣不尽的春愁。
这一写法,在前人的基础上,又翻出了新意。
读徐灿此词,难免让我们想起杰出的女词人。
的确,徐词化用李词之处甚多。
如“怨东风”数句,出自李《如梦令》:“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
”“永昼恹恹”数句,出自李《醉花阴》:“薄雾浓云愁永昼,瑞脑消金兽。
”“半暖微寒”数句,出自李《声声慢》:“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
”词中的叠字,也和李清照的《声声慢》颇有渊源。
宋代以后的女词人,在创作时,心目中往往有李清照在,这首词也可以提供一个例证。
但徐灿和李清照虽然时代和身世有相同之处,但徐由于丈夫的仕清,显然有更多的难言之隐。
像“嫩草王孙归路”这样的感受,李清照的词中就不曾出现过。
因此,这两位不同时代的杰出女词人在对各自生活的感情体味上,仍然有不少非常个性化的东西,不独艺术上各出机杼而已。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