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中豪杰武则天称帝对当世女性有何影响?

【千问解读】
武则天,十四岁初入宫掖,仅封才人,并不招太宗的待见。
姿靓色浓之年,太宗驾崩,作为先皇之众嫔御之一,她很无奈地被安置到感业寺中为尼,高墙缁衣,青灯黄卷,人生似乎就这么定格了。
网络配图让人料想不到的是,奇女子于无声处炸响惊雷,三年前斗胆与那个比自己小四五岁的皇太子的眉来眼去,火候一到,发生了特殊的化学反应,有了意外的收获。
随后,与当朝天子高宗寺中幽会,随后,今非昔比风光无限再度进宫,随后,荣登大唐皇后宝座,随后,辅君坐拥天下,再随后……多少人们不敢想象的事情,地发生在这个女人身上,直至成为一代女皇。
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民女的情状,史无记载,我们没法乱猜,但女性因武皇而自我精神的骚动,恐怕是毋庸置疑的。
在李唐王朝的宫廷,有了则天武后的先例,女子们登天的欲望之火显然是被点燃了,但凡有些微的光亮,她们就敢步则天后尘,朝着坐惯了男人的龙椅进发。
一方面,她们也想像那样,执掌、治理、号令天下,另一方面,同样效武皇之举,,拥有、役使和享用男人。
第一个想学武则天的,当属她的儿媳妇——的皇后。
唐中宗皇后韦氏的专权乱政。
韦氏(?~710),京兆万年(今陜西长安)人,中宗(李显)为太子时,立为妃。
弘道元年(683)中宗即位,次年,立为皇后。
同年,中宗被武则天废黜,迁于房州(今湖北房县),韦氏随行。
在流放生活中,韦氏患难与共, 排解了中宗的悲愁惶惧情绪。
中宗发誓如能复位,定任她所为,不加禁制。
神龙元年(705),中宗复位。
每临朝,韦后即置幔坐殿上,预闻政事。
中宗任用曾为武则天掌文书的昭容(宫中女官)主持撰述诏令,以为相。
传说三思与韦后、婉儿私通,韦后的爱女嫁武三思子武崇训,恃宠专横,权重一时。
当时朝中形成一个以韦氏为首的武、韦专政集团。
一切几乎是按照婆婆武氏当年的模版在演进,适时地便有不少人站出来劝进,韦氏施展婆婆的故技,进入登基做女皇的准备阶段。
可惜,韦氏最终没能圆梦,女皇梦碎的直接原因,是家族里冒出个强人后生,再加上另一个权势欲望极大的女子。
这姑侄俩,不但击碎了韦氏的登天梦,干脆彻底,索性连她的小命也一块儿给要了。
乱军中韦氏被砍下脑袋,一命呜呼,事后由尊贵的天后降为庶人。
第二个有女皇想法的,很多人猜不到,她就是李显和韦氏的女儿,武则天的亲孙女--安乐公主。
网络配图安乐公主自幼养在武则天身旁,很羡慕武则天独断朝纲的做法,便要做皇太女。
中宗抚着公主的脖子开玩笑说:“等你母后做了女,再立你为皇太女也不迟。
”安乐公主便天天在背地里怂恿韦氏,效仿武则天临朝听政。
韦后因中宗体弱多病,便自行开始独断独行,气焰一天盛似一天。
而中宗终日躲在宫中,找几个美貌的宫女调笑解闷,所有军国大事,全听韦后一个人主持。
安乐公主做雷人的举动,是奏请老爸立她为皇太女,来日继承皇位做女皇。
这可不是说说而已,小女子是真的要学奶奶执掌天下的,为此,不惜联手母亲韦氏,毒害亲父,清除障碍。
公主跟她那个同样想做女皇的妈妈韦氏一样,最终被斩首,命丧黄泉,身后的追究比她妈妈更严厉,被贬作“悖逆庶人”——做老百是个最不安分的。
想当女皇的第三人,就该说是武则天的亲生女儿太平公主了。
这位是我们上文提到的那位安乐公主的姑姑,要说不安分,侄女在姑姑这儿绝对是小巫见大巫。
太平公主是我国历史上赫赫有名的人物,她不仅仅因为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女皇武则天的女儿,而且几乎真的成了“武则天第二”。
太平公主是作为一个政治人物活跃在历史舞台上的。
她一生参与了三次大的政治斗争,并且卷入的程度一次比一次深,起的作用也一次比一次大。
早在武则天执政时期,太平公主就常常“预谋议”,但武则天没有允许她公开从政。
武则天晚期,为了除掉给她制造了很多麻烦的男宠,曾让太平公主帮过忙。
《·薛怀义传》说武则天“令太平公主择膂力妇人数十,密防虑之。
人有发其阴谋者,太平公主乳母张夫人令壮士缚而缢杀之,以辇车载尸送白马寺”。
但是《》卷205则说武则天“使建昌王武攸宁帅壮士殴杀之,送尸白马寺”,似乎太平公主没有参预此事。
再查《新唐书·则天武后传》,说是武则天“密诏太平公主择健妇缚之殿中,命建昌王武攸宁、将作大匠宗晋卿率壮士击杀之,以畚车载尸还白马寺”。
网络配图事情的真实情况 究竟如何我们已经不能详知,合理的推论应该是:太平公主参与了这件事,但出现在公开场合的是其他人,所以公开的记录(比如《实录》)记的也是其他人。
《资治通鉴》依据的就是《实录》。
这件事可以看作太平公主在武则天执政期与政治关系的缩影,即她只是在幕后参与谋议,而基本没有公开出面参政。
从此事还可看出,太平公主的处事态度与武则天是高度一致的。
公主女皇梦断,还是在这个人的出现——李隆基。
是打算按惯例把江山传给儿子李隆基的,这无疑会阻断太平公主的女皇梦,她当然极力反对,提出立一个昏弱无能的太子,以便自己摄政。
太平公主和李隆基,这一对姑侄,开始了为皇权的激烈斗法。
当时,朝中七位宰相,有五位是公主的人,文臣武将一半以上听命于她,天枰似乎更倾向于她。
一切客观条件都促成这一介女子铤而走险,她要毒死侄子李隆基,发动政变,一举夺取江山权柄。
孰料,侄子早有戒备,先下手为强,引兵锄奸。
可怜皇家,慌乱中逃往山中寺院,事后束手就擒,被侄子下令赐死,终未能像她的母亲那样,让天下男人俯首称臣。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邢国:商周时的国家,古称邢是怎么回事?井方国
商王时期,邢(井)伯之女嫁于武丁为后,邢地乃成为邢(井)伯世袭封地,为商朝的肘腋之国,是商国北部屏藩,也是有权参与商代先王祭祀典礼的少数方国之一,中国著名青铜器的司母戊大方鼎就是妇妌之子为祭祀母亲妇妌所铸造。
商代末期,井伯被擢封为邢侯,为三公之一,称邢侯国,为了与西周邢国区分,一般称作古邢侯国,即今邢台市,商纣王在邢国的沙丘之地扩建沙丘宫苑为离宫,长期在此、长夜之饮,邢侯不堪纣王胡作非为,愤而进谏,被纣王杀死,《汉书·古今人表》中有“邢侯”的记载,《帝王世纪》说“邢侯为纣三公,以忠谏被诛。
”《广宗县志》记载大平台村南之沙丘台即为商纣王沙丘宫遗址。
今邢台东先贤商代遗址被专家誉为邢墟,是全国重点文物单位,连同曹演庄、青介、沙丘苑等超大规模、连片的商代遗址,是商代都邢的重要实物证据之一。
西周邢国 西周邢国是周公第四子姬苴(邢靖渊)的封国,为商代邢国旧地,地在今河北邢台市。
西周初,为了感谢辅政之恩,封周公旦第四子姬苴(邢靖渊)于邢国,邢国属于周公旦的封地,是严格按照周公礼制所建立的礼仪之邦,出土自邢台,现藏于大英博物馆的西周青铜器《邢侯簋》(周公彝)及《麦尊铭》、《麦彝铭》都记载了邢侯受封的盛典。
周初邢地是戎狄频繁活动的地区,邢国是太行山以东具有征伐权的元侯之国,肩负着阻止戎人东出太行,骚扰周疆的重任,同时可联络齐、鲁、晋、卫,并与北方遥向呼应。
邢国自建国开始,与河北、山西中部的戎狄长期征战,历史上多次率领诸侯抗击戎狄,邢侯搏戎载于史册,著名青铜器《臣谏簋》、就记载了成康之际邢候派驻亚旅大败戎狄的一次盛况。
西周穆王时期,邢侯井利(邢穆公)兼任太宰,为周穆王三公之一,掌管周朝六军,并陪周穆王周游天下,《穆天子传》记载了这一事迹。
春秋之初,邢国仍然大破过北戎。
此后狄人所建的越来越强,狄人多次伐邢,导致邢国国势衰弱,难以独自抵御狄人(中山国)的进攻,率领曹宋联军救邢,邢迁都夷仪,并与结为盟国。
后邢卫交恶,派遣大夫礼至兄弟为间谍,潜入邢国,前635年,卫国进攻邢国都城,礼至(即师率比)兄弟劫持邢国太子,邢国君民束手无策,最终导致城破国亡,汉简《兵法》记载“卫之兴也,卫师比在邢"即记载了此事,卫灭同宗,开了的篇章。
今邢国君主墓为全国重点文物单位。
春秋邢国 二十八年(前631年),围宋,伐卫国,楚国救卫国,四月,晋国、齐国、宋国、秦国联军与楚国、卫国展开。
六月,晋执卫候于京师,改立卫国公子瑖为候,卫国成为晋国附庸,原邢国地域归于晋国。
后楚国大夫申公巫臣(芈姓,,名巫,一名巫臣,字子灵)投奔晋国,被晋景公封于邢国,先为邢大夫,后升 邢伯、邢侯,邢国成为屏藩晋国的附。
巫臣建议晋国联合吴国,夹击楚国。
又亲自到吴国,教吴国人驾驶战车。
这成为楚国衰落、吴国崛起的序幕。
在此期间,著名的孤儿赵武,被和程婴所救,藏匿于晋国的属地邢国的赵孤庄(位于邢国都城鹿城岗西北)避难。
巫臣传邢侯之位于其子狐庸,后雍子争夺邢地,狐庸杀死雍子,韩宣子则以邢侯狐庸擅自杀人为名,也杀死了狐庸,至此,邢国国除。
邢地后来被之一的赵简子所拥有,并成为赵襄子的采邑,邢国因此后来改称襄国。
邢侯巫臣所建之邢国都城即今鹿城岗遗址,为全国重点文物单位,今邢国君主墓中所发掘之春秋大墓,即为邢侯巫臣之墓,右图则为邢侯巫臣墓出土的错金鸟篆青铜戈。
畿内邢邑 西周时期,重要的侯国分封于畿外后,在畿内还有采邑,并担任朝内的重要职务,邢侯就是一个例子。
西周时期周成王分封于今邢台市的邢国是王畿外的诸侯国。
到周穆王时期,邢侯由于辅政为三公之一,在周朝王畿地区赐封邢邑,这也就是畿内邢,当时邢侯的第三子井叔便代父受封于此,历代邢侯子嗣中,被选中辅政的,在朝期间均居住于畿内邢邑内,这个畿内邢邑也属邢国的一部分。
晋之邢丘 邢丘,古邑名,在今河南温县东,邢丘之地为邢国后裔所迁居,或为西周邢侯的一处采邑,春秋属晋,战国属魏。
《汉书·地理志》“平皋”下《注》引应劭语:“邢侯自襄国徙此。
当齐桓公时,卫人伐邢,邢迁于夷仪,其地属晋,号曰邢丘。
以其在河之皋,处势平夷,故曰平皋。
”邢丘虽是邢侯后裔迁此,但实质是地名,非国名,邢被卫国所灭,不久晋伐卫国取邢地后,邢国后裔被迁于此地,邢人做丘以防洪水,为纪念邢国乃命名此地为邢丘,此地的“邢丘”并非是邢侯的原居,而是邢侯自襄国(今河北省邢台一带)迁此后才名之为邢的,是邢国历史的一个延续,曲沃庄伯使郑人、邢人伐翼,邢人郑门举火,就是源自邢丘的邢人后裔所为,晋侯迁邢侯后裔于邢丘,却封楚大夫巫臣于邢国故土,为邢大夫、邢侯。
随机文章亚马逊旗下蓝色起源发射火箭回收成功,私人公司推动太空旅游宇宙到底有没有尽头,如果有那么宇宙之外会是什么美国下一代超音速武器,80亿美元研制6倍音速侦察机/领先他国20年太阳系到底有多奇怪,整齐的系内宇宙空间/里外折腾的木星平行世界是绝对存在的,平行世界存在的证据/双缝实验是其中之一迷案在线 mazx.cn本站内容大多收集于互联网,内容仅供娱乐,并不代表本站观点,如果本站内容侵犯了您的权益,敬请联系网站管理员,我们将尽快回复您,谢谢合作!
这恰恰就是数学之所以是数学
——罗素1901 年,英国逻辑学家伯特兰·罗素(Bertrand Russell)发表了一篇文章,他在文中写道:“数学可以被定义为一门学科,在这门学科中,你永远不知所言为何物,也不知所言之物是否为真。
”这一评价既清晰又生动。
罗素不仅没有将数学的不确定性视作有害的,而且还字字句句地大声宣告,这恰恰就是数学之所以是数学! 而我们可以相信罗素的话,他知道自己在说什么。
罗素对数学的根柢了如指掌。
在写下这句话十年后,他与同仁阿尔弗雷德·诺思·怀特海(Alfred North Whitehead)合著了《数学原理》(Principia Mathematica),他在书中提出的公理奠定了数学作为一种统一的理论的基础。
如果说,欧几里得用五个公设构建了整个几何学,那么罗素和怀特海就把整个数学囊括进了他们的理论中,从几何到代数,从牛顿使用的向量到康托尔集,甚至还有在撰写《数学原理》时尚未定论的理论,比如分形,都可以在两人的理论框架中得以构建。
总之,如果罗素说数学不知自己所言为何物,那么我们可以通过倾听数学的所言之物得到诸多启发。
此外,只要仔细想一想,你就会觉得这并不让人感到意外。
这场旅途中的一些线索,应该让我们心怀警惕。
模糊在数学中扮演关键角色,已有时日。
你应该还记得美索不达米亚的书吏及他们没有零和小数点的体系。
他们也不知道自己所言为何物。
在写下 128 = 96 时,他们说的可能是1208 = 960 或 120080 = 96 000,又或是 0.120.8 = 0.096。
模糊已经出现,书吏们不仅没有视之为妨碍,反而加以利用。
借助这种模糊,他们理解了乘法的一个基本特性,而这一特性在后来又被纳皮尔及其所有后继者所利用。
数字的概念本身就带有不确切性。
自打学者们让数字成为独立于计算对象而存在的虚构实体时起,他们就不再知道自己计算的为何物了。
在写下 2 + 3 = 5 时,你并不知道这是在加巧克力、千米、书,还是什么都没加。
但这个等式是正确的。
阿根廷作家豪尔赫·路易斯·博尔赫斯(Jorge Luis Borges)在1942 年发表的短篇小说《博闻强记的富内斯》(Funes el memorioso)中讲述了一个年轻人的故事,这个年轻人因为拥有超群的记忆力,所以无法忽视其他人无法看到或觉得无关紧要的众多细节。
超群的记忆力非但没有成为一种优势,反而因为主人公无法意识到自己所见世界的不同之处,很快变成了严重障碍。
这个年轻人无法用同一个词来指称不同的事物,他很难接受在某一刻从侧面看到的一条狗和一分钟后从正面看到的一条狗具有相同的名称。
博尔赫斯写道:思考,是忘记差异,是概括、抽象。
无法忘记的富内斯也就无法思考了。
模糊的关键在于不变的概念。
对象各有不同,但由于存在共同点而理应具有相同的名称。
情况各有不同,但可能以相同的方式运转。
研究这些共同点和运转方式,相当于一下子想到千百种不同的事物,却不知所言为何物。
这么做绝非徒劳之举,而是一个丰富的过程,可以引导我们对世界具有全面和深刻的了解。
我们所说的模糊、不精确或模棱两可,实际上有一个我们已经知道的名字:抽象。
字词对我们的影响大到令人难以想象。
你看,我们之所以不认得“抽象”这个旧相识,只是因为叫法不同。
它不应该让我们感到害怕。
正是它,自我们开始探索宇宙的内部运转机制以来,就一直支持和陪伴着我们。
抽象这只怪兽比我们到现在为止所能够想象的要强大得多。
从一开始,模糊就在那里。
模糊不是毫无预兆地冒出来的,它在数学思维的发端就站在了我们面前。
然而,学会认清模糊,并意识到模糊王国的规模,还需要很长一段时间。
抽象之于观念就像什锦蔬菜之于蔬菜:一种将多个不同之物集合在统一名称之下的方法。
此外,“什锦蔬菜”(macedonia)一词源自希腊半岛东北部的一个地区(即马其顿,Macedonia),那里以多民族混居而闻名。
因此,抽象推理的先驱之一——亚里士多德在那里诞生也就不足为奇了。
公元前 4 世纪,在国王腓力二世的推动下,马其顿王国经历了一段繁荣期。
腓力二世进行了数次改革,并在公元前 338 年的喀罗尼亚战役中征服了雅典和底比斯,从而成为希腊的统治者。
亚里士多德于公元前 384 年出生在斯塔基拉,这是最早被马其顿王国征服的城市之一,位于斯特里蒙湾的海岸。
腓力二世对这位学者颇为赞赏,并把自己的儿子,也就是未来的亚历山大大帝托付给他教育。
后来,亚里士多德倾其一生创作了一部令人叹为观止的著作,这部著作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事实上,它的影响太过巨大。
亚里士多德的许多错误将被反复教授,在数百年间从未受到过任何质疑。
他以地球为宇宙中心的理论在很长一段时间里阻碍了哥白尼、开普勒和伽利略的思想的问世。
在亚里士多德的众多著作中,我们可以特别关注一下《工具论》。
这是一本论述推理和逻辑艺术的文集,尤其阐述了从假设中得出结论的不同规则。
这些规则被称为“三段论”。
以下是最著名的三段论之一:凡人皆有一死;希腊人都是人;因此,希腊人皆有一死。
你肯定同意这个推理是完全正确的。
你也可以通过直观地描述凡人、人和希腊人来说服自己相信这一推理(图 4.12)。
显然,“希腊人”包含在“人”的圈子里,“人”又包含在“凡人”的圈子里,“希腊人”除了也是“凡人”之外别无选择。
要理解亚里士多德的推理方法,就必须区分推理的正确性和所陈述事实的正确性。
比如,让我们来看看下面这个新的三段论:所有的哺乳动物都有鳞片;鹦鹉是哺乳动物;因此,鹦鹉有鳞片。
这几句话是完全错误的,但推理却是正确的!再仔细看看这三句话,你会发现,最后一句的确是前两句的逻辑结果。
要说一个推理是正确的,则意味着其结论在逻辑上是基于其假设的。
但是,当然了,如果假设是不确切的,那么结论也是不确切的。
在对三段论的研究中,亚里士多德关注的不是假设的正确性,而是推理的正确性,而后者并不取决于谈论的对象。
换句话说:你不一定要知道所言为何物,就能进行正确的推理。
上述两个三段论完全可以简化为下面这种形式:任何玩意儿皆为东西;家伙皆为玩意儿;因此,家伙是东西。
你看,这是一个完全正确的推理。
你无须知道什么是“玩意儿”“东西”和“家伙”,那是多余的信息。
无论你赋予这三个词什么意思,如果两个假设都是正确的,那么结论也必然是正确的。
而这不仅适用于这个特定的三段论,而且适用于所有有效的推论。
想象一下,有两个人正在看以上推理。
对第一个人,我们告诉他“玩意儿 = 人,东西 = 凡人,家伙 = 希腊人”。
对第二个人,我们告诉他“玩意儿 = 矩形,东西 = 四边形,家伙 = 正方形”。
即使这两个人所说的不是同一件事,但他们都会同意这个三段论的说法。
我们面对的就是一个误解(图 4.13)。
现在,让我们回到一个熟悉的例子上:欧几里得的《几何原本》。
书中的五个公设说的是点、线、圆、直角和平行线,但假设一个人为这些词赋予了不同的含义,他会对此有所察觉吗?根据亚里士多德的说法,这对证明的正确性不会有任何影响。
无论我们对欧几里得所用的词汇做出怎样的解释,他的论据本身都是正确的。
为了很好地理解这个原则,让我们重写一下五个公设,但要用更为模糊的字眼: 1. 从一个东西的任意玩意儿到另一个玩意儿可引且只能引一条家伙; 2. 任意有限的家伙可沿这个家伙无限延长; 3. 给定任两个玩意儿,可以一个玩意儿为心、到另一个玩意儿为半径作那啥; 4. 所有杂乱都彼此相等; 5. 给定一条家伙,通过此家伙外的任何一个玩意儿,有且只有一条家伙与之平行。
你看,我们完全不知道所言为何物了。
现在想象一下,一个人为“玩意儿”“东西”等词赋予了不同的含义,但在他的阐释中,五个公设仍是正确的。
那么,你可以把欧几里得的整本《几何原本》都念给他听,他绝对不会提出任何异议。
因为对这个人来说,最初的假设是正确的,既然欧几里得的推理是正确的,那么我们所说的不是同一件事也就无关紧要了,结论在这个人看来是正确的。
换句话说,哪怕你对这基本的五个公设有“误解”,也足以继续后面所有的定理及其证明。
只要为遵循五个公设的词语找到一种新的阐释,你就可以像几何学家一样放心地在这些公设中引用欧几里得的结论了。
任何数学都受到这些潜在误解的影响。
它们既令人不安,又异常强大。
它们为我们提供了新的视角,从而拓宽了我们的视野。
如果有可能以不同的方式去理解欧几里得的用词,那么谁又能知道,这些阐释之一在某一天能否阐明第五公设呢? 来自:遇见数学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责任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