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妃”这个称呼是从何时开始的?有着怎么样的来历

据《宋书·后妃传》记载,“世祖孝建三年,省夫人、修华、修容,置贵妃,位比相国;进贵
【千问解读】
据《宋书·后妃传》记载,“世祖孝建三年,省夫人、修华、修容,置贵妃,位比相国;进贵嫔,位比丞相;贵人,位比三司,以为三夫人”。
史籍中的“世祖”,即时期刘宋王朝的孝武。
也就是说,从刘骏开始,才有了“贵妃”这一等级和称号的妃嫔。
在《宋书·孝武十四王传》中,就有一位被史官称作“贵妃”的女子。
这位“殷贵妃”,就是中国历史上有明确记载的第一个贵妃。
说来也巧,中国历史上最有名的贵妃和中国历史上第一个贵妃竟然都与“乱.伦”有关系。
杨贵妃本是的儿媳妇,后被公公抢得;殷贵妃本是刘骏的堂妹,后被堂兄霸占。
在历史上,刘宋的皇帝大多,刘骏无疑是其中最出格的一个。
刘骏既然能与自己的生母路搞出男女绯闻,“留止太后房内,故人间咸有丑声。
宫掖事秘,亦莫能辨也”(见《南史》),那么,他把叔叔刘义宣的几个女儿,也就是自己的堂妹抱上床,便也不足为奇了。
殷贵妃,本,刘宋宗室刘义宣之女。
刘义宣是宋武帝的第六子,宋文帝的弟弟,后封南郡王。
刘义隆被太子杀死后,刘义宣出兵协助刘骏诛灭刘劭,扶持刘骏即位,是为孝武帝。
刘义宣生有四个女儿,个个貌美如花,天香国色。
刘骏发现后,便强行将四个堂妹一并召入宫闱,日夜淫乱。
刘义宣闻讯,不禁大怒,随即起兵造反,“世祖闺庭无礼,与义宣诸女淫乱,义宣因此发怒,密治舟甲”(见《宋书·刘义宣传》)。
刘义宣兵败被杀后,刘骏更是肆无忌惮,索性将四个堂妹从暗处搬到前台,公开地封她们为妃嫔。
四姐妹中,以老二也就是最为,因“丽色巧笑”得以“宠冠后宫”,被刘骏封为淑仪。
为了掩人耳目,防人口舌,刘骏还煞费心机地让殷氏认陈郡的殷琰为父,“假氏”。
由于不少知情者因泄露真相被杀害,因此,众人都不知道她究竟是哪一家的女儿,“左右宣泄者多死,故当时莫知所出”(见《南史》)。
刻意的矫饰并不能掩盖历史的真相,其中有两大疑点值得注意。
其一,殷琰在刘骏执政期间官运很一般,不符合“”的常理;其二,刘骏死后,前废帝上台,对殷氏一派的人员进行全面清算,株连甚广,而唯独殷琰得以幸免。
从这些蛛丝马迹中,可以看出,殷氏绝不是殷琰的女儿,而是刘义宣之女。
由于,纤弱无助,殷氏对于这段兄妹乱伦的畸形恋情无力抗争,也不敢抗争。
好在刘骏对她非常宠爱,这一点,从殷氏入宫后的八年时间里,为刘骏生下、刘子仁、刘子羽、刘子云、刘子文、刘子师以及第十二皇女这一骄人战绩上就可以略窥一二。
此外,她的长子刘子鸾也得到了刘骏的青睐,数年间不断被加封,其人气指数甚至盖过了太子刘子业,难怪刘子业日后会对他报复。
然而,,大明六年(公元462年)四月,殷氏病逝。
殷氏死后,刘骏悲痛万分,乃至“常思见之”。
为此,刘骏特意把殷氏的棺材做得像抽屉一般,每当想见她的时候,便将棺材拉开一睹遗容,“遂为通替棺,欲见辄引替睹尸”(见《南史》)。
刘骏虽然早在孝建三年(公元456年)就拟定了贵妃这一等级,但迟迟没有册封谁为贵妃。
直到六年后,也就是殷氏去世后,刘骏才下决心将这一殊荣送给殷氏,“追赠贵妃,谥曰宣”(见《南史》)。
在中国历史上,明确记载被冠以贵妃头衔的女子,殷贵妃是第一个。
此外,其中的“宣”字,也能让人隐约感到殷贵妃与刘义宣的某种关联。
大明六年(公元462年)十月,刘骏将殷贵妃厚葬,仪队相当隆重,“及葬,给蒨辌车、虎贲、班剑、銮辂九旒、黄屋左纛、前后部羽葆、鼓吹”,刘骏本人“”(见《南史》),对此,《》也称“葬宣贵妃于龙山。
凿冈通道数十里,民不堪役,死亡甚众;自江南葬埋之盛,未之有也。
” 与殷氏永别之后,刘骏精神焕散,不理政事。
每晚临睡前,都要在殷氏的灵前倒酒对饮,接着到难以自拔,“精神罔罔,颇废政事。
每寝,先于灵床酌奠酒饮之,既而恸哭不能自反”(见《南史》)。
为了表达对爱妃的怀念,刘骏又诏令有司为殷贵妃修建一座庙,庙成后以殷贵妃长子刘子鸾的封号,称为新安寺。
后来,有人提到曾用方术与宠妃的魂魄相见之事,刘骏便也上演了一出“人鬼情未了”。
但是,当刘骏想与之握手时,鬼魂却消失了。
对此,刘骏“尤哽恨”,于是效仿汉武帝给李夫人写悼赋,亲自写了一篇悼念殷贵妃的文章《伤宣贵妃拟汉武帝李夫人赋》,赋中“遣双灵兮达孝思,附孤魂兮展慈心。
伊鞠报之必至,谅显晦之同深”的句子确实哀艳悲怆、伤感缠绵,让人唏嘘不已。
除了自己写悼赋,刘骏还命江左第一才子谢庄写了《宣贵妃诔》这样一篇哀文。
刘骏看后非常满意,忍不住感叹道:“天底下还有这样的奇才!”刘骏不仅将谢庄的辞赋刻在殷贵妃的墓碑上,还下令广泛传抄,一时间“纸墨为之贵”(见《南史》)。
葬礼结束后,刘骏每每想起殷贵妃,便带领群臣到墓地凭吊。
他甚至还对一个名叫愿的大臣说:“卿哭贵妃若悲,当加厚赏”。
刘德愿是个官迷,为了荣华富贵,“应声便号恸,抚膺擗踊,涕泗交流”。
刘骏见刘德愿哭的如此投入,如此煽情,高兴异常,当场就升了刘德愿的官,让他做豫州刺史。
接着,刘骏又让羊志哭殷贵妃,羊志随即“亦呜咽极悲”。
后来,有人问羊志“卿那得此副急泪”,羊志说他的爱妾刚刚去世,那天是“自哭亡妾耳”(见《资治通鉴》)。
这两件事虽然滑稽可笑,但也反映了刘骏对殷贵妃的一往情深。
大明八年(公元464年)五月,也就是殷贵妃去世两年后,因爱成思、因思成愁、因愁成病的刘骏崩于玉烛殿,时年三十五岁。
刘骏死后,太子刘子业即位。
想到殷贵妃曾试图让刘子鸾取代自己,刘子业将积攒多年的仇恨全部发泄出来,“新安王子鸾有宠于世祖,帝疾之”。
不久,刘子业便“赐子鸾死,又杀其母弟南海及其母妹”。
殷贵妃没有想到,她死之后,会给刘骏留下无尽的悲伤哀痛,会让无辜的姐妹、子女惨遭横死。
然而,让她更想不到的是,刘子业竟然下令毁掉新安寺,继而“发殷贵妃墓”(见《资治通鉴》)。
中国历史上第一个贵妃最终以尸体被曝露、被侮辱,为其无奈而凄美的一生,画上了一个悲凉的句号。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传国重器:汉高祖汉高祖刘邦“斩蛇剑”最后去哪儿了?
有史学家称,此剑为“七尺剑”,其实不然。
秦汉之际,才有资格佩“七尺剑”,而刘邦当时只是一个身份低微的亭长,只能佩“三尺剑”。
《》云:刘邦决定反对暴秦时,一条白蛇拦住去路,众人皆惧怕。
借着酒劲,刘邦拔剑,一剑将白蛇斩为两段,随即率众进入芒砀山,从此走上了灭秦兴汉的星光大道,最终艰难地建立了大汉帝国。
“吾以布衣提三尺剑取天下”,就是刘邦对自己从一介亭长成长为一代帝王的风雨血泪的高度概括。
斩蛇起义,虽然是一个人为编造的神话,但其意义远大,成为刘邦夺取天下、走上帝王之路的标志性事件。
大汉帝国建立后,有两样物件并称为“乘舆之宝”,一件是象征王朝正统的“传国玉玺”,另一件就是刘邦的“斩蛇剑”。
这两件象征君权天授、神灵眷顾的宝物,成为刘邦统摄天下臣民的重要力量。
正是因为“斩蛇剑”具有受命之符的特殊意义,在天下安定后,将其“藏于宝库之中”(《拾遗记》),作为镇国之宝和传国重器。
到了后世帝王,“斩蛇剑”得到了更高规格的珍藏。
据《汉书·郊祀志》载,“为随侯(珠)、剑宝、玉宝壁、周康宝鼎立四祠于中”,为四件宝物专门建祠,分别供奉祭祀,其中的“剑宝”,就是刘邦当年使用的“斩蛇剑”。
除了精心珍藏,“斩蛇剑”有时还需要请出来,充当两种礼仪场合的必备器物,一是新帝即位,二是皇帝出行。
司马彪《·礼仪志》载,新帝即位,“中黄门掌兵以玉具、隋侯珠、斩蛇宝剑授太尉”,作为仪式上的一道程序;范晔《后汉书·孝献帝纪》载,皇帝出行,有一名侍中“负传国玺、操斩蛇剑参乘”。
虽然中间有新莽这个插曲,但大汉帝国前后延续了四百余年,“斩蛇剑”见证了这个帝国的动荡与衰败。
曹魏建立后,汉室覆亡,开创汉室的“斩蛇剑”已经失去了镇国和传国的意义,但作为前朝宝物还是被曹魏皇帝保存了下来。
曹魏覆亡,西晋建立,“斩蛇剑”等宝物转手成了司的珍藏品,存于武库。
当然,武库中除了“斩蛇剑”,还有“头”“屐”等“累代异宝”。
被存封七十多年后,“斩蛇剑”遭到了一场劫难。
《·惠帝本纪》载,元康五年(295年)“冬十月,武库火,焚累代之宝”。
《晋书·五行志上》载,“惠帝元康五年闰月庚寅,武库火。
……是以累代异宝,王莽头,孔子屐,断白蛇剑及二百八万器械,一时荡尽”。
《》载,元康五年“冬,十月,武库火,焚累代之宝及二百万人器械”。
当时,“斩蛇剑”就在失火的武库中。
那么,“斩蛇剑”是否化为灰烬?没有。
《晋书·张华列传》载,“武库火,……故累代之宝及汉高斩蛇剑、王莽头、孔子屐等尽焚焉,时华见剑穿屋而出,莫知所向”。
《三十国春秋》载,“元康五年,闰月,晋武库失火,汉高祖斩蛇剑穿屋而飞”。
这两份史料,均称“斩蛇剑”在遭到火焚后,神一般地从武库房顶飞出,直冲云霄,但从此消失得无影无踪,至今下落不明。
不论是诞生还是消失,“斩蛇剑”都极具传奇色彩。
一把普通的剑,因为参与了刘邦开国创业,被人为地赋予一种与“传国玉玺”相媲美的神奇力量,从而成为皇权的象征和镇国、传国的政治宝物。
然而,这样一件宝物竟然与篡汉奸贼王莽的头骨放在一起,这不是对“斩蛇剑”的亵渎吗?有一种观点,说西晋人不辨善恶,不懂道德,故“灵剑生火,烟焰属天”,最终冲天而飞。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古时候“高考”有多难?明朝考生也要狂刷题海
作为首场语文考试的作文命题,更是全社会关注的火力点。
随着阅卷结果的公布,每年都会有一些满分和零分之作出现,就像古代放榜一般,那些锦绣文章让人争相传诵,下劣之作让人。
这种以文取士、以策衡才的方式,充分说明我们华夏古国的文脉根基还在。
古代科举考试,离我们渐行渐远。
对科举制的口诛笔伐,可谓吾耳熟焉,但未必能详也。
今天,我们就来聊聊科举及考试命题这个话题。
绘画中描绘的殿试情景。
考场号房,考生答题。
考个秀才不容易 其实科举才起步 没取得生员(俗称秀才)资格的读书人叫童生,童生年龄无大小。
要成为秀才,得通过童试,包括县试、府试和院试3级考试。
县试一般在二月举行,由知县主持,分为四五场考试。
黎明入场,当天交卷。
被录取者,可参加府试,由知府主持,一般在四月,及格者可参加院试。
院试是童试中最重要的一次考试,由各省学政(相当于今省教育厅厅长)主持。
学政到各府州进行考试,分为3场,合格者称秀才。
各省学政在任期3年内对所属秀才进行两次考试:岁试和科试。
秀才经过科试,名列一二等者,才有资格参加乡试。
秀才有一定的政治和经济优待。
每年有廪膳支取,勉强供家庭生计,还可免除徭役。
在社会地位上,秀才是读书识礼之人,受到普遍尊敬。
小民不可以与秀才,只能惟秀才之容止是观,惟秀才之言语是听。
在明朝,即使是宰相,也不敢坐受秀才一揖,更不敢以便服见秀才。
秀才见上官,俱用名揭,长揖而已。
秀才与知县交际,用治下门生名贴,称老师为尊,分宾抗礼。
在我的老家,旧时称秀才为邑爷,以示尊敬。
尽管我家祖上曾有几位进士和循吏,但后来在我们的村落,仅清末出了个秀才,当地人称李家邑爷。
邑爷家数代苦读,到邑爷这代,终于博得一袭青衿。
看来,在旧时考个秀才真不容易。
秀才虽然有些待遇,但生活还是贫寒的,并不一定能跻身缙绅之列。
如果科举不顺,秀才们只能另谋出路,一般去当塾师、充幕僚、行医、当讼师、看风水、下海经商等。
当然,中举、中进士,是秀才们艳羡的最佳出路。
童试考棚。
晚明常熟的老秀才许伯彦,高才强记,贫穷落魄,好说大话,乡里呼他为狂生。
有一次去南京参加乡试,给家中寄信说:“一到京中,饭量大长,早晨三碗,日中三碗,晚间三碗。
如此吃饭,精神安得不足?如此精神,文章安得不佳?如此文章,今科安得不中?篱笆为我拔去,墙门为我刷黑,士刚、士柔打点作公子可也!”文笔如此,看到的人都为之笑倒。
与他同乡有交往,在集中记载:里中许老秀才,好即事即席为诗,杯盘梨枣,坐客赵李,胪列八句中。
看来,许老秀才的诗才还是蛮敏捷的。
虽说许老秀才没中举,但他的儿子却在天 2 年(1622)考中进士,还做了京官学士,最终实现了他的愿望。
明朝李绍文《云间杂识》载:有个秀才吴平坡,平生有三大愿:一愿芜湖抽分,二愿买杨千户房屋,三愿买某娼为妾。
弘治18年(1505),他果然考中进士,三愿俱遂。
此秀才三愿,可谓低俗。
但大多秀才期望这龙门一跃,能改变生活境况和社会地位,无疑是现实的。
秀才仅仅具备能参加科举考试的资格。
通往庙堂之上、实现兼济天下理想的艰难之路,还要经过乡试、会试、殿(廷)试3关,一般3年才一次。
乡试、会试的竞争之激烈,远远超过现今的高考。
明朝秀才中举的比例多为30:1比一,中举率约为3.3%。
举人中进士的比例,多为20:1,录取率约为5%。
可见金榜题名之难了。
各省乡试和次年春礼部会试的考题,由主考官拟定,殿试有时由亲自出题。
乡试合格者称为举人,第一名称为解元,像众所周知的风流才子唐伯虎,就是南京乡试第一的解元。
礼部会试合格者称为贡士,第一名称为会元。
一般情况,会试合格者殿试都能成为进士,只是排名先后有差异。
殿试前三甲状元、榜眼和探花由此产生。
所谓“”,就是乡试第一解元、会试第一会元、殿试第一状元。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