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文帝朱允炆的下场如何,真相到底是什么?

【千问解读】
史料之中,有正史和野史之分,正史为官方编纂,野史为民间文人编写,总的来说正史相对权威性更高,野史的可信度要低一些。
但一旦涉及到皇家秘闻,往往正史的记载会很模糊,反而野史十分详细。
这是因为皇家秘闻往往了解的人很少,也没有刻意相互印证的资料,正史的编写者对不确定的史实往往不会写进去,所以就容易一笔带过。
而野史的作者往往是通过各种渠道了解到当时的情况,但经过层层传递,再加上不同作者的臆想增减,往往版本众多。
按照中国古代修史的习惯,往往是后面的朝代给前面的朝代修史,比如《》就是张廷玉主编的。
各个朝代其实自己也会记载自己的历史,具体到明代就是《明实录》,通常是有后一任皇帝给前一任皇帝编纂。
这两本都属于正史。
明太祖朱元璋死后,继位者是建文帝朱允炆,所以《明太祖实录》应该是由朱允炆派人编纂,但朱棣当了皇帝之后,命人对朱允炆编写的《明太祖实录》进行了修改,所以我们现在看到的《明太祖实录》中是这样记载朱允炆的结局的:“建文君欲出迎,左右悉散,惟内侍数人而已,乃叹曰:‘我何面目相见耶!’遂阖宫自焚。
” 文中提到朱允炆时,不说“惠帝”,也不说“建文帝”,而是称之为“建文君”,可见一定是朱棣修改后的写法。
按照这种说法,是朱允炆自己觉得没脸见朱棣,所以才在宫中燃起大火自焚,属于“畏罪自杀”。
接下来的描写更是体现了朱棣的高风亮节:“上望见宫中烟起,急遣中使往救,至已不及,中使出其尸于火中,还白上,上哭曰,果然,若是痴呆耶!” 朱棣的意思是,他听说朱允炆自焚,赶紧派人去救,已经来不及了,只救出了尸体。
他大哭着说自己本来是帮助朱允炆的,可朱允炆竟然自焚了,岂不是傻?但这种微言大义的,对以后的史料编写造成了极大的困难,因为一个谎话必然要用无数个谎话来圆,所以在很多地方就不可避免的露出了马脚。
在《明太宗实录》中,朱棣的说法又变了一种。
朱棣登基后,在给朝鲜国王的诏书上说:“不期建文为权奸逼胁,阖宫自己焚燃。
”这里的说法,从“畏罪自杀”变成了“他杀”,是被“权奸逼胁”的结果。
一百多年后,皇帝在文华殿与内阁们交谈时,说到了建文帝,《实录》记录了当时的情景。
明神宗问:“闻建文帝当时逃逸,果否?” 回答:国史不载此事,但先朝故老相传,言建文当靖难师入城,即从间道走出,人无了解。
至正统间,忽于云南邮壁上题诗一首,有“沦落江湖数十秋”之句。
有一御史觉其有异,召而问之。
老僧坐地不跪。
曰:“吾欲归骨故园。
”乃验知为建文也。
御史以闻,遂驿召来京,入宫验之,良是。
是年已七八十矣。
莫知其所终。
明代张廷玉编写《明史》时,认为朱棣的说法不可靠,但又没有其他更确切的说法,于是只好含糊其辞地写道:“宫中火起,帝不知所终。
燕王遣中使出帝后尸于火中。
”以上所说的史料,都是正史,可其中也有相互矛盾之处,所以大家对朱允炆的解决就有更富传奇色彩的说法。
野史的说法,普遍为建文帝逃出了南京城 清代夏燮对张廷玉在《明史》中含糊其辞的说法非常不满,他在《明通鉴》中写道:“既云‘帝不知所终’,何以下文又有‘出帝后于火中’之语,未免上下矛盾。
”于是,夏燮进行了修改:“上(建文帝)知事不可为,纵火焚宫,马后死之。
传言:帝自地道出,编修程济、御史叶希贤等凡四十余人从。
”明清两代的文人学者认为“帝不知所终”的,最为引人注目的是史彬仲的《致身录》及程济的《从亡随笔》。
由于文言文太长,这里就不引用了,直接给大家简单用白话介绍一下。
建文帝了解金川门失守后,长吁短叹,准备自杀,大臣们就劝他不如逃走,这时候有个跪下说,“太祖皇帝朱元璋驾崩前留下一个盒子,说有大难时打开,现在藏在奉先殿里”。
大家跑过去一找,果然找到了一个红色的盒子,用两把锁锁住。
打开盒子,里面有袈裟、帽子、鞋子,还有一把剃刀,有三本度牒(相当于僧人的身份证明),白银十锭。
最下面是一封信,里面详细说明了从哪里逃出,走什么路线,最后在什么地方会合。
神奇的是,这三本度牒上面写好了名字,一名应文,一名应能,一名应贤。
毫无疑问,“应文”就是给朱允炆准备的,于是翰林院编修程济拿起剃刀给建文帝剃了发。
大臣里面恰好就有一个叫“杨应能”的,对应了“应能”的度牒,于是也剃了发。
还有一名监察御史叶希贤说:“我的名字有个贤字,应贤肯定就是说我了。
”也是也剃了发。
当时大殿里有五六十人,都要跟随建文帝,但人多了容易暴露,最后只有九人跟随建文帝逃出南京,过了不久杨应能、叶希贤等十三人也到了,这样一共是二十二人。
以上这个说法,看起来带有很强的传奇色彩,却并非不可能之事。
朱元璋深知皇太孙朱允炆即位势必引起诸王特别是燕王的不满,可能引发宫廷政变(他的遗诏不准诸王前往京师哭临奔丧出于同样的考虑),预先为朱允炆安排退路,也在情理之中。
建文帝逃出之后,先是到了蜀地,而后又到了滇南,广西,贵州等地,一直委身于各地的寺庙之中。
到正统五年,思恩知州岑瑛出行,有一名老僧当道坐曰:“我就是建文皇帝,游方到了这里,已经老了,跑不动了,请你把我的骸骨送回故乡吧。
”岑瑛,急忙将事情层层上报,到了皇帝那里,派太监去查看,结果还没到,那老僧就死了。
尸体运回北京后,“以寿终葬西山,不封不树。
” 就连明代人写的史料中,也大部分认为建文帝并没有死,而是逃出去了,《皇明资治通纪》成书于嘉靖三十四年,郑晓《吾学编》也成书于嘉靖年间,他写的《建文逊国记》也持此观点,由于篇幅较长,就不一一引用了,有兴趣的朋友可以去查原书。
朱棣公开宣称建文帝已死,当然是为了体现他继位的合法性,但实际上,他的心里也不相信这一点,而是一直暗中派人寻找。
为了找到建文帝,除去这个心腹之患,朱棣派了一名名叫胡濙的亲信,以寻访的为名,遍行天下州郡乡邑,但是一直没有找到。
后来朱棣有听说建文帝坐船出海逃亡了,于是又派遣身边的宦官多次下西洋,名义上是为皇家采买物品,其实还是暗中寻找建文,但依然没有任何结果。
“惠帝之崩于火,或言遁去,诸旧臣多从者。
帝疑之,五年,遣胡濙颁御制诸书,并访仙人张邋遢,遍行天下州郡乡邑,隐察建文帝安在……(胡)濙未至,传言建文帝蹈海而去,帝分遣内臣郑和数辈,浮海下西洋。
至是,疑始释。
”《明史·胡濙传》 《石匮书》中也提到了胡濙查找建文帝的事情:文皇(朱棣)益疑,遣胡濙巡天下,名访张邋遢,又名搜遗书,遍行郡县察人心。
又传建文在滇南,濙以故在楚湖南久。
二十一年还朝。
会文皇驻宣府,濙驰夜上谒。
文皇已就寝,闻濙至,披衣急起召入,劳濙赐坐与语。
你看,朱棣是在睡着之后,了解胡濙来了,马上起床,召他进来,而且还赐座谈话。
可见胡濙来谈的事非同小可,而此时胡濙已经在地方上逛荡了好几年,会有什么如此紧急重要的事情呢?唯一的可能就是事关建文帝的下落。
孟森先生在《建文逊国考》中认为,胡濙应该是找到了建文帝,但建文帝已经没有复国的意思,所以胡濙特地回来向朱棣报告。
不过,朱棣费尽心机,“遍行大索二十余年之久”,始终没有找到建文帝。
综上所述,我认为建文帝并没有自焚于宫中,只是朱棣为了让自己登基称帝显得更合法,进而编造出来的一个谎言,这个谎言就连他自己都不信。
且不说明清众多野史笔记中,详细记载了建文帝出逃的情况,就是在《明神宗实录》中,内阁首辅张居正都亲口说出建文帝“削发披缁从间道走出”的话,就足以证明。
除了朱棣篡改的《明太祖实录》之外,几乎所有的史料都认为建文帝未死,难道这些史家所记录的都是“伪书”的荒唐言吗? 我们有理由相信,明代野史关于建文帝逃亡生涯的记载,并非虚构。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朱允炆在没登基前是怎么回事?就被叔叔各种明里暗里的“怼”
其实朱允炆还没登基之前就处处受到这位叔叔的挑衅,当时的朱允炆皇长孙与燕王朱棣相比就是一个长于深宫,未经世事的理想主义年轻人。
朱允炆和朱棣站在一起可以说是分分钟被叔叔的气场给怼到。
记得历史上有个很出名的一个场景是关于他们俩的。
是出了名的爱对对子,有一次他就出了一个对子,上联就是“风吹马尾千条线”,朱允炆对上了但是对的不是很洋气,他回答“雨打羊毛一片膻”,这个时候朱棣出来表现一下了,脱口就来了一句“日照龙鳞万点金”。
这一比你就可以看出谁的更好。
这绝对把朱元璋对开心了,狠狠的表扬了朱棣。
朱棣不失时机的看了朱允炆一眼,那意思似乎是你也就这点能耐了。
我觉得吧,没有一点野心,对不出这种对,和叔叔一比总觉得朱允炆就是一只小羔羊。
有一次,朱允炆从学堂放学回来,不巧遇到了社会青年朱棣。
朱棣看了下四周没人,流露出了流氓相,用手拍了朱允炆的后背,说道:“不意儿乃有今日”,啥意思呢?大意就是没想到你小子也有今天。
朱棣这行为在封建社会属于大不敬行为。
朱允炆没想到朱棣竟然这么放肆,一时有点不知所措。
这个时候朱元璋竟然来了,好巧不巧竟然看到这一幕,,狠狠地骂了朱棣一顿。
朱允炆没有向朱元璋告状,反而帮朱棣开脱,他跟朱元璋说这是他们叔侄在开玩笑,闹着玩。
你不得不佩服朱允炆的反应,这是皇室子孙在复杂环境下的一种天赋,但在我看来这种天赋似乎是一种悲哀。
在朱元璋眼里,朱棣是一个好儿子,但是在朱允炆眼里,朱棣是一个坏叔叔。
其实这也不难理解,朱棣一直表现的是两张面孔,一张给朱元璋看,一张是朱允炆看。
朱允炆是个心善的孩子,十五岁的时候,父亲患了重病,是他在跟前伺候,。
朱标去世后将自己三个年纪小的弟弟接来一起住,很好的照顾弟弟们。
除此外,他还担任朱元璋的护理工作,朱元璋脾气本来就不好,朱允炆亲自服侍他,直到朱元璋去世。
他是个早熟的少年,促使他早熟的其实还有他的叔叔们。
随机文章请问宋代的兵制分为哪几类?死亡天使萨麦尔,真正的撒旦曾统领百万天使(比路西法更早背叛)近期太平洋火山地震连发,两天发生两次地震一次火山爆发(活跃期)外星人屠牛事件,牛羊被残忍屠杀身体器官被摘走/被提取DNA诺亚方舟遗址是真的吗,上帝毁灭罪恶的人类/方舟造船救出七公七母迷案在线 mazx.cn本站内容大多收集于互联网,内容仅供娱乐,并不代表本站观点,如果本站内容侵犯了您的权益,敬请联系网站管理员,我们将尽快回复您,谢谢合作!
建文帝去向之谜,是死于大火还是穿越了?
难道真的像是电视剧《穿越时空的爱恋》那样,穿越到现代了啊,这叫我情何以堪,总之我不太相信这个,但是朱允炆到底去了哪里呢?让我们一起来看看。
建文帝朱允炆是谁 可能很多人还不知道建文帝朱允炆是谁,那么探秘志就先来给大家科普一下吧,朱允炆是朱标之子,本来朱允炆不是皇位的直接继承人。
但是朱标在朱元璋盛之年37岁时(即1392年5月17日)死去。
按照原则,嫡长子不在则应立嫡长子嫡长孙,但是朱标大儿子早夭,而朱元璋看到嫡长子次孙朱允炆表现的十分孝顺而很是喜欢,后来立其为太孙。
所以,朱允炆很好运的就成为了皇位的继承人。
但是他的四叔--朱棣,是个很有才略的人,虽然朱元璋曾对朱棣抱有希望,但是为了王朝的稳定,皇位的安定,毅然不考虑朱棣,使得朱棣很是沮丧。
后来,朱元璋死后,朱允炆即位,那一年朱允炆仅21岁。
朱允炆为什么会失踪 朱允炆上台以后政治方面很幼稚,身边的大臣们也是些大儒,换句话说就是一群书呆子,没有政治手腕。
大家一看,的叔叔们(藩王)手里兵权太重,这样不行,得削藩。
于是就直不愣腾的实行削藩。
建文帝先废周王,有去燕王手足的用意。
随后,建文帝又先后废湘王、齐王、代王、岷王等四王,目标直指燕王朱棣。
朱棣本就躁动的野心,一下子激发了,发动了政变。
建文帝看见四叔已经领兵包围了全城,自己已经是无处可逃了,索性放掉一把大火烧掉了自己的寝宫,干脆来个鱼死网破。
但是当朱棣到达现场的时候,已经是一片熊熊烈火,尸骸遍地,但是认不出哪一具尸骸是建文帝的,有人报告朱棣说没有建文帝的尸骸,唯一比较像的是的尸骸,这不禁引人深思了,到底建文帝死了还是没有死?没有死又去了哪里呢? 随机文章曹魏民屯的组织自然界神奇形成的风动石,小身躯支撑200吨的巨石(屹立不倒)揭秘区块链和比特币的关系,区块链技术缔造出来疯狂的比特币海王波塞冬的武器,波塞冬和哈迪斯谁厉害修行人能看到几维空间,可获得通灵或开天眼能力/最高可达七维迷案在线 mazx.cn本站内容大多收集于互联网,内容仅供娱乐,并不代表本站观点,如果本站内容侵犯了您的权益,敬请联系网站管理员,我们将尽快回复您,谢谢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