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时候攻城战到底是什么样的 古人和电视剧演的一样吗

作者:小菜 更新时间:2025-04-18 点击数:
简介:今天小编给大家带来古代战争的故事,感兴趣的读者可以跟着小编一起看一看。

古代攻城战该怎么打?电影和游戏都在骗你,现实远比想象的复杂! 古代战争,这是一个绚丽的大舞

【千问解读】

今天小编给大家带来古代战争的故事,感兴趣的读者可以跟着小编一起看一看。

古代攻城战该怎么打?电影和游戏都在骗你,现实远比想象的复杂! 古代战争,这是一个绚丽的大舞台,历史上无数的在这个舞台上留下了惊艳无比的表演。

我们时常会畅想那个远去的时代,百万军中取上将首级,剑锋所指、所向披靡……然而现实恐怕并非如我们想象中的那般绚丽。

在古代战争中,主要分为野战、攻城战、水战、海战等,那么今天为了让大家略微深入的知道一下古代战争,我们就以最为复杂艰难的攻城战为例,来和大家深入的聊一聊,古代的攻城战究竟该怎么打! 为了把攻城战解说得详细,我们首先排除各类偷袭、突袭而轻易获取城池的状况,而是采取堂堂正正的正面进攻的模式。

那么要进攻一座城池,首先一定要切断其与外界的联系,否则外面又是运粮食又是送援兵,再来个里应外合、内外夹击,你这个城自然也就没法打了。

所以,攻城先围城,这是一个常态化的操作。

围城分为很多种,成本最低的仅仅只是在城墙四周全部驻扎军马,防止城内的敌人出来,城外的敌人进入便可。

但是,如果要把城池围得水泄不通,那却需要完成一个浩大的工程! 首先要在城墙外围挖出一圈大大的壕沟,把整个城市都围起来,然后再在壕沟两侧放上拒马、勾刺等物,防止城内的人翻越。

更有甚者,干脆就在围城的壕沟之外再修一堵墙,直接把整个城市再围上一圈。

所以攻城之前,首先就是大搞基建! 当然还有一种方法是“围三阙一”,给敌人留下一个可以逃跑的念想,这样往往能够使敌人心存侥幸,不能全力死守城池! 好啦,城池围住了,接下来就攻打吗?嘿嘿,那是在送人头找死! 不光高耸的城墙对于攻城士卒而言是难以逾越的天堑,城墙上的弓弩手、床子弩等远程武器会使攻城的士卒在冲锋的路上陷入噩梦。

接下来到了城墙下,云石、横木、滚油等等倾泻而下,对于攻城一方而言简直就是世界末日。

这里告诉大家一个逻辑:攻城不是全面进攻,守城也不是在各个城墙上平均分配兵力,双方实际上都在进行着一种选择和拉锯。

进攻一方会不断寻找守城方的弱点,寻求的是一点突破,导致对方全盘崩溃;守城方除了安排常态化的防御部队之外,则会留下一部分人马作为预备队,动态的判断敌人的主攻方向,然后把预备队投入上去“打补丁”。

一方在不停的寻找突破的弱点,一方在不停的调整弥补弱点,这才是攻城战的常态! 所以接下来,攻城一方首先是对城池内的情况进行侦查。

首先要在城外构筑起高台,也可以登上附近的高山,对城池的整个情况进行全方位的观察。

既要观察对方兵力的布置,也要察看城墙上守城器械的安排,总之是各种情况都要搜集,越全面越好。

一番侦察之后,接着便是推进拔点! 真正高明的守城方并非是单纯的把部队龟缩在城内,而是会依托城池周边的地形打造出一整套立体化的防御体系。

比如在周边山岭制高点上设置营寨堡垒,比如在护城河周边设置箭塔等等。

而这个时候,攻城的一方就需要耐心的集中力量将这些城池之外的防御据点逐一拔掉。

拔掉外围据点之后,攻城部队便可以进一步的压缩守城方的战略空间,而接下来要做的便是填平护城河。

安排民夫躲在盾牌后面,或者是在各种填壕车的掩护之下逼近护城河,用沙土将护城河填平,从而为后续的进攻扫清碍事的障碍。

除此之外,攻城一方还可以向成池挖地道。

与大家想象的不同,一般地道并不是挖到城池内部,而是只挖到城墙的基座底部,从而造成城墙的塌陷。

当然守城一方往往也会沿着城墙挖壕沟,用以切断攻城方的地道,还有的可能沿着城墙设置水缸,用来随时探查地下是否存在挖土的声音。

接下来呢?就是试探性的进攻! 在先期侦查的基础上,选取一些敌人可能存在的薄弱点进行试探性的进攻。

这个时候对攻城部队的组织协调能力就是一个非常大的考验了: 士兵在向城墙发起冲锋的时候,要有相应的盾牌等物予以掩护,从而降低对方远程打击造成的伤亡;攻方如果还拥有投石车、井阑等超远距离打击武器,那么就要适时对城墙上的守军进行火力压制,最终的目的都是确保向城墙冲锋的士卒遭到尽可能小的折损。

当士卒冲到城墙之下后,接下来会有两种进攻方式。

一种是对薄弱的城门进行攻击,另一种是利用云梯攀登城墙。

到了这个时候,就进入到攻城战最为残酷的阶段。

攻方虽然采取了前面这一系列的措施,但是由于古代技术的局限性,高大的城墙仍然是攻城士卒们难以逾越的天堑。

这个时候就要充分的运用主攻、佯攻、机动、骚扰等多个层面的战术,调动城内的守军跟着你的节奏走而疲于奔命,让对方摸不清楚你真正的进攻方向。

最后,就是破城。

当对方被你调动起来之后,攻城一方则要选定最终的突破方向,暗中继续力量准备雷霆一击。

一切准备好之后,我们要运用战术把敌人的防御力量尽可能的吸引到其他地方,然后就是最后一锤子买卖:梭哈! 在选好的突破口处,集中所有的投石车全部对着一处城墙火力全开,一顿狂砸!待城墙轰然倒塌之后,早就集结待命的步卒一拥而上,自城墙缺口内快速涌入;在这同时,井阑等超远程武器对着城墙疯狂倾泻,一定要把城墙上的守军压得抬不起头来。

在这同时,全方位的云梯登城开始,一旦突破一点,立刻投入后续兵力进一步撕开对方防线上的缺口,同时也吸引更多的敌人来增援,间接削弱其他防线上的力量。

而其他部队则趁机从防御薄弱的地方实现多点突破,然后再将敌人分割瓦解,使防守方彻底崩溃!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战国烽烟中的群雄:日本战国时代历史人物图鉴

日本(1467-1615年)以“下克上”的权力更迭与血腥征伐著称,在长达150年的乱世中,涌现出数十位改写历程的枭雄。

这些人物或以智谋颠覆传统秩序,或以武勇,其传奇经历至今仍在影视、游戏等文化载体中焕发生机。

一、革新者:以变革重塑时代格局 织田信长(1534-1582年)以“第六天魔王”之姿颠覆传统秩序。

他在桶狭间之战中以三千兵力奇袭今川义元四万大军,开创“以少胜多”的经典战例。

其“天下布武”政策推行兵农分离,强制火枪列装部队,长筱合战中以三段击战术击溃武田,使日本军事进入火器时代。

信长焚毁比睿山延历寺的激进行为,既是对势力垄断政治的宣战,也为自由贸易扫清障碍,其改革直接催生了的经济繁荣。

(1537-1598年)从足轻(步卒)逆袭为“太阁”的历程堪称传奇。

他首创“刀狩令”收缴民间武器,通过“太阁检地”确立土地丈量标准,使幕府税收暴增三倍。

其主导的朝鲜战争虽以失败告终,却使日本首次尝试海外扩张。

秀吉晚年建造大阪城时,刻意将天守阁设计为黄金覆盖的“金阁”,既彰显权威,亦折射出战国大名对物质文明的极致追求。

二、战略家:以权谋改写权力版图 武田信玄(1521-1573年)以《孙子兵法》“其疾如风”四真言为军旗,其“甲州流”骑兵战术被后世奉为经典。

中,他以“啄木鸟战法”诱敌深入,重创德川织田联军。

信玄与上杉谦信的川中岛五次会战,不仅是战术对决,更是军事思想的碰撞——谦信以“车悬之阵”对抗信玄的“鹤翼之阵”,双方互有胜负却始终未能决出雌雄,这种“宿敌”关系成为日本军事史上的永恒话题。

毛利元就(1497-1571年)以“三矢之训”教育子孙,其“离间计”堪称战国权谋典范。

中,他以木船伪装战舰诱使陶晴贤主力登陆,趁夜发动火攻全歼敌军。

通过联姻策略,毛从安艺小豪族扩张为西国霸主,领地石高突破120万石。

元就晚年隐居时仍遥控政局,其“西国之雄”的称号,。

三、守成者:以隐忍缔造幕府根基 德川家康(1543-1616年)的生存哲学堪称“战国版《孙子兵法》”。

桶狭间之战后,他甘居织田信长麾下;后,又向丰臣秀吉俯首称臣。

中,他以“静观其变”策略等待西军内讧,最终以七万兵力击败石田三成十一万联军。

家康建立江户幕府后推行“参勤交代”制度,将大名财力耗尽在往返江户的旅途中,其“让半步而得天下”的智慧,使日本获得265年和平。

上杉谦信(1530-1578年)以“毗沙门天化身”自居,其军事生涯充满理想主义色彩。

手取川会战中,他率八千精锐击溃柴田胜家三万大军,创造以少胜多的奇迹。

谦信虽坐拥北陆四国,却始终拒绝称霸,其“义战”理念与战国丛林法则形成鲜明对比。

临终前下达的“勿攻邻国”遗命,更凸显其超越时代的道德追求。

四、悲剧英雄:以生命诠释末路悲歌 真田幸村(1567-1615年)的“日本第一兵”称号源于大阪夏之阵的绝唱。

他以七千赤备队冲击德川十五万大军,连破本多忠胜、松平忠直等,最终因寡不敌众战死。

其“真田十勇士”的传说虽为后世虚构,却折射出民众对英雄主义的向往。

幸村墓前“义烈”二字,既是对其忠勇的褒奖,亦是对战国时代价值观的终极叩问。

明智光秀(1528-1582年)的“本能寺之变”彻底改写日本历史。

作为信长麾下重臣,他因“中国大返还”任务延误遭猜忌,最终发动政变弑主。

光秀在京都街头高呼“敌在本能寺”的瞬间,既是对武士道精神的背叛,亦是对个人命运的绝望反抗。

其“三日天下”的短暂统治,恰似战国乱世中的悲剧缩影。

日本战国时代的群雄谱系,既是权力斗争的残酷史诗,亦是人性光辉的闪耀舞台。

从信长的革新到家康的守成,从谦信的义战到幸村的悲歌,这些历史人物在乱世中展现出的智慧、勇气与挣扎,至今仍在叩击着现代人的心灵。

他们的故事告诉我们:真正的英雄主义,不在于征服多少土地,而在于如何在混沌中坚守信念。

当战国烽烟散尽,那些在历史长河中熠熠生辉的名字,早已超越时空,成为人类文明共同的精神遗产。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七年战争:帝国博弈与霸权争夺的必定爆发

1756年,当普鲁士铁骑踏破萨克森边境时,一场波及四大洲的全球性冲突正式拉开帷幕。

这场持续七年的战争,既是欧洲列强对资源的贪婪掠夺,也是传统陆权强国与新兴海上霸主间的生死博弈。

从莱茵河畔的军事对峙到印度恒河平原的硝烟弥漫,战争背后折射出18世纪国际关系体系的深层裂变。

一、殖民霸权争夺:英法全球对抗的必然结果 18世纪的英法矛盾早已超越欧洲大陆,演变为全球范围的体系性对抗。

在北美,英国凭借的贸易网络控制了毛皮贸易命脉,而法国路易斯安那殖民地的扩张触角已伸向密西西比河流域;在印度,法国东印度公司通过扶持莫卧儿王朝傀儡政权,与英国控制的孟加拉地区形成对峙;在西非海岸,两国为争夺塞内加尔的奴隶贸易据点多次爆发武装冲突。

这种 零和博弈 最终导致1756年英国海军对法国海外殖民地的全面封锁,将局部冲突升级为全球战争。

二、中欧霸权之争:普奥地缘战略的终极碰撞 神圣罗马帝国体系内的权力真空,成为普奥冲突的导火索。

普鲁士通过两次西里西亚战争夺取奥地利的工业心脏地带,使丧失对德意志关税同盟的主导权。

推行的 小德意志方案 试图以柏林为中心整合北德意志邦国,直接威胁到奥地利维持帝国传统的政治基础。

1756年《》的签订,使普鲁士与英国形成军事同盟,这种 以陆制海 的战略布局彻底打破了欧洲原有的力量平衡。

三、地缘政治重组:新兴强国的战略投机 俄国在战争中的角色转变极具典型性。

伊丽莎白女皇统治时期,俄国通过《圣彼得堡条约》获得东普鲁士占领权,但彼得三世即位后立即转向普鲁士阵营。

这种战略摇摆既源于对普鲁士军事改革的钦佩,更出于打破波罗的海封锁的现实需求。

瑞典加入反普同盟则是为夺取波美拉尼亚港口,而西班牙参战旨在夺回直布罗陀海峡控制权。

这些次要参战方的战略投机,使战争从双边冲突演变为多边混战。

四、制度竞争白热化:军事革命催生战争升级 18世纪的军事技术革新直接改变了战争形态。

普鲁士的 斜线战术 将线式步兵方阵与突击有机结合,在中以3.5万人击败8万奥军;英国皇家海军率先装备的110门炮三级战列舰,使其在基伯龙湾海战中彻底摧毁法国大西洋舰队。

这种军事优势的此消彼长,迫使各国不断升级战争规模——当普鲁士将国民收入的80%投入军备时,法国被迫将殖民地税收从30%提升至65%,最终引发国内财政崩溃。

的爆发绝非偶然,而是18世纪国际体系结构性矛盾的总爆发。

这场战争不仅重塑了欧洲政治版图,更催生了现际关系中的均势理论。

当《巴黎和约》签署时,参战各方或许未曾意识到,这场战争埋下的矛盾种子,将在三十年后引发更为血腥的战争。

历史证明,在殖民利益与地缘政治的双重驱动下,帝国间的战争从来都是 理性选择 的必然结果。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加入收藏
               

古时候攻城战到底是什么样的 古人和电视剧演的一样吗

点击下载文档

格式为doc格式

  • 账号登录
社交账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