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浚是平吴的第一功臣,为什么却差点丢了性命呢?

大诗人有一首著名的诗叫《西塞山怀古》,“王浚楼船下益州,金陵王气黯
【千问解读】
大诗人有一首著名的诗叫《西塞山怀古》,“王浚楼船下益州,金陵王气黯然收。
千寻铁锁沉江底,一片降幡出石头。
人世几回伤往事,山形依旧枕寒流。
今逢日,故垒萧萧芦荻秋。
”在这里我们姑且不论这首诗的思想和感情是怎样的,单从字面意思我们就可以分明地看到它对西晋平吴第一功臣王浚的肯定,正是王浚率领强有力的水军从长江上游顺流而下,以之势一举攻破自认为的西部国防线,才迫使吴国君臣在失魂落魄中“一片降幡出石头”。
但这只是后人对此历史大事的公平认可,而在当年的现实中几乎无人承认王浚是平吴的第一功臣这一事实,因而王浚最后只能屈居第二,且差点因此而自身不保,这其中的曲折原委到底如何呢? 王浚何许人也?据史书记载,他是一个姿容俊伟,从小喜欢关心国家大事的热心人,因而常难免口出豪言,结果被许多人误认为是个说大话的骗子。
所以他的仕途显得就比别人困难了许多,直到年近六十才在镇南大将军羊祜手下做了个参军。
羊祜这可是个历史名人,他可是魏晋时期最了不起的名门子弟,祖父叫羊续,曾任南阳太守,为官清廉,有“悬鱼拒贿”的事迹。
外祖父是,姨母是,妻子是之女,姐姐是晋景帝之妻。
他在曹魏时代历任中书侍郎、秘书监、相国从事中郎等官职。
胜利篡权称帝后,羊祜深得司马家信任,升任尚书左仆射、车骑将军,官至镇南大将军。
开始坐镇荆襄窥视东吴,在此期间他敏锐地意识到王浚的军事才能,所以借机把他推荐为执政一方的广汉太守,后因政绩突出,王浚被奉为龙骧将军升官为益州刺史,开始了在一个地方上马管军下马管民的实实在在的封疆大吏。
同时他暗中遵照羊祜的嘱托在长江上游开始了长达近十年的造船任务。
羊祜晚年,终于窥视到了东吴的弊病,尤其是东吴残暴无道大失民心的机会,于是积极向司马炎上书要求伐吴,但由于朝廷那些尸位素餐官员的坚决抵制,羊祜至死也没有看到其计划的实现。
羊祜死后接任其职位,他仍然按照羊祜的思路办事,两年后他再次向朝廷上书要求伐吴,此时,已经七十出头的王浚也从遥远的益州上书要求伺机消灭东吴,这次,司马炎没再听从朝廷那些人的磨叽,直接发号施令,派出二十万军队分五路从各个方向发起了灭吴战争,其中王浚从长江上游率领八万大军,驾着每船可坐两千人的“楼船”浩浩荡荡杀向东吴,一直把战船开到了东吴都城建业城下,东吴皇帝孙皓看到大势已去,在丧魂落魄中开城出降。
在此期间,朝廷曾有诏书要求王浚到达荆襄一带时要受镇南大将军杜预节制,到达东部一带时要受安东将军王浑节制。
当王浚到达荆襄一带后向杜预请示行动,杜预鼓励其乘胜千军,建立大功。
所以他大胆前进,一直把他的八万水师开到吴都城之下,在此期间他再没接到朝廷让其受王浑节制的诏书,只是在中途曾被王浑手下邀请到他们驻扎在江北的军营议事,但王浚考虑到战争波云诡谲的特点,怕丧失了最佳战机,婉言谢绝了。
谁知这其实是王浑对他下达的军事命令(此时肯定王浑接到了朝廷诏书,同时可能误认为王浚也接到了此诏书),因为王浑对东吴的军事实力还不是十分的了解,不敢贸然进军围攻建业,是想和王浚一道商量共同围剿孙皓的事宜,但他却一点都没有透露出自己已经是王浚上司的信息。
当王浚接受了孙皓的投降后,王浑听到消息后,甚至有火并王浚的念头,同时王浚此时才知道在这个战区的最高司令官是王浑,所以他为了不使王浑丧失领导的尊严,马上把孙皓等投降了的东吴君臣奉还给王浑。
可以这么说,东吴的被消灭是西晋二十万大军在众多将帅的率领下共同行动的结果,否则,任凭每一路单方面行动也不会全功而返。
但在共同努力的同时,他们所起的作用肯定有主有次,而王浚应该说是平定东吴的第一功臣,因为东吴首都是他的军队拿下的,东吴皇帝大臣是他的军队俘虏的。
这应该是不争的事实。
应该说到此为止的统一已经尘埃落定,就差了,可令人的是王浚这个平吴的第一功臣差点深陷囹圄,甚至丢了性命。
原来,当王浚没听王浑的邀请挥军直捣东吴老巢并且意外地获胜时,王浑几乎气了个半死,就因为自己胆子小了一点,为了保存实力,没敢探头去咬,结果到口的肉被别人抢跑了,所以甚至有和王浚拼命的念头,尽管王浚把孙皓等东吴君臣都献给了他,但仍难以消除他内心的芥蒂。
于是当朝廷在紧锣密鼓地准备庆功宴且皇帝大人也在心中已经把第一功记在王浚头上的时候,王浑诬陷王浚的奏疏也就摆到了司马炎的案头,理由就是王浚违反朝廷命令,不听自己节制,不但不该有功且应按法论罪。
司马炎对此不以为然,拿出奏表让群臣发表意见,没想到这些站着茅坑不拉屎不拉屎的家伙们个个趋炎附势,都认为王浚的做法太过头,应该从前线用囚车押回朝廷,按重罪处罚。
最后弄得武帝也无所适从,最后只能折中处理,只是下诏书责备了王浚几句。
王浚接到诏书当然气不打一处来,自己在前线为皇帝拼命,且取得巨大成功,反而弄了个里外不是人的结局。
于是也写了一道奏章火速发往朝廷,把自己没接受王浑节制的原因详详细细地讲了个明白,且把王浑的用心分析了个底朝天,尤其把朝廷大臣们吹捧王浑而诋毁自己的原因也道了个。
那到底是什么原因会让朝廷那么多大臣趋炎附势于王浑呢?这就应了我们常说的“朝中有人好做官”的俗语了。
王浑的家庭是几代的世家大族,朝廷的好多重要部门都有自己的人,且王浑也久在朝廷为官,朝廷的人脉关系很广,尤其王浑本来和司马炎就是。
大臣们认为拍王浑得马屁其实就是讨好皇帝。
而王浚呢?年轻时就给世人留下了说大话骗子的坏印象,长大后几乎一直在地方打拼,等真正把官做大后也是在地方,他一生几乎没在朝廷呆过,和朝廷的官员们几乎没有交往,许多人甚至都不认识他,谁会替一个连自己都不认识的人讲情呢?这太符合中国的人情事理了。
接到王浚的奏章后,武帝非常同情怜悯王浚,但也难违众大臣的意见,不便自己独断专行把平吴第一功记在王浚头上,只是下诏各军班师回朝,等到把事情的真实原因核实清楚后,再做赏罚。
此时,王浚、王浑等平吴将领也陆续回朝,尤其“二王”为了争功弄得面红耳赤,呶呶不休。
武帝为了平息此事,做到基本的公正,特地把任务交给廷尉刘颂去调查,结果刘颂也是个马屁精,他直接就把平吴的首功记在了王浑头上,王浚只得了个次功。
这一个等级的变化那可是天壤之别,最后王浑进爵为公,食邑八千户,而王浚只被封为县侯。
为了安慰王浚武帝又给其加了个辅国大将军的虚名。
王浑得到了不该得到的重赏,从此不再嚷嚷。
王浚失去了该得到的奖赏,当然心怀不平,所以多次在朝廷甚至武帝面前吵闹不休,有时气愤到极点,年轻时的坏脾气又跑出来作怪,故意给武帝脸色看。
对此,武帝大多时候只能装聋作哑,因为他毕竟为朝廷立了大功且蒙受了诸多委屈。
王浚的这些做法表演的多了,武帝开始渐渐有点烦了,朝廷的那些马屁精也有的开始嗅到了政治臭味。
可王浚却仍浑然不知,此时,急坏了他当年的一个老部下益州护军范通,赶忙跑到他府上紧急求见,见面就说:“老爷子建立了不朽功勋,为什么不好好保持呢?难道自己不觉得可惜吗?”王浚,惊问此话怎讲?范通道:“老爷子班师后,为什么不急流勇退,闭门静养,口不言功呢?即使有人问起,你也应该首先把功劳推给正确、英明、伟大的皇帝,其次,你应该把功劳推给其它平吴将帅,就说自己是沾了别人的光了,真正自己根本无功劳可言。
这样的话,你不但能够保住自己的大功,让那些马屁精闭口,同时也让王浑自愧不如,呢?”一句话点醒梦中人,从此之后,王浚突然收敛自己的言行,再不谈论自己的功劳。
没想到他的这一退步,反而引起了一些朝廷大臣的同情,纷纷为其冤屈辩解,逼得武帝再次封他为镇军大将军,加散骑常侍,领后军将军。
后又加官为抚军大将军,开府仪同三司。
官越做越大,王浚反而觉得越来越不安全。
当时,西廷认为已经进入大同理想的太平盛世,官员们奢靡之风大肆盛行,王浚本来生性节俭,此时也不得不随波逐流,过起了锦衣玉食,豪华奢侈的寄生虫生活,一直到八十岁去世。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他被康熙连降3级,不悲反喜是为什么?
所谓的帝王之术其实也就是驭人之术,一个国家就像一个小组织一样,上面有领导,下面有干事的,要想组织能正常运转光靠领导本人是不行的,还得有一个稳定的系统,系统内的这些人如何管理,自古以来就受到了中国古代统治者的高度重视。
所以同样是皇权在手,有的却能、威慑四海,有的却只是昏庸无道、失地亡国。
大家都知道开创了,国力一时昌盛于天下,这与他本人识人用人之术是分不开的,尤其是他对待改朝换代的老臣依然能够合理安排,用尽人之才能,堪称帝王之术的登峰造极,这一点我们从他对待张廷玉上窥探一二。
康熙是中国历史上最长寿的皇帝之一,在他晚年病危弥留之际,他曾在文武百官之前下了一道御令,很突兀地将自己极为信任的大臣连降三级。
这对其他人来说可能会觉得莫名其妙,毕竟这几十年来张廷玉也是极力辅佐社稷,不讲有功但最起码没有大的过错。
不像别人想的这么多,张廷玉接到命令不但不悲反而笑嘻嘻的开心地跑回了家,这事要是搁在谁身上那都是天塌下来的大事,所以家人都不理解,只见张廷玉斯条慢理地对妻子只说了8个字:为夫须侍新君赐恩。
后来这句话果真应验。
俗语说的好伴君如伴虎,人心是这个世界上最难搞懂的东西,古代的中央集权赋予了皇帝生杀予夺的大权,文武百官的身家性命都在皇帝的手中,但想要别人为你好好卖命,也不能天天拿死去威胁别人,如何更好的掌控臣子,是每个帝王必修的功课,在这方面造诣最高的当属,的康熙皇帝十几岁的时候就扳倒了权臣正式掌权,不是他天生就有这种能力,而是教导的好,得益于良师的教导,康熙帝王之术登峰造极。
尤其是他驾驭臣子的方法就堪称经典,连降三级别人不懂但是他张廷玉明白康熙的意思。
在大家都以为张廷玉被贬,以后可能有祸事上身的时候,张廷玉认为这是喜事上门。
康熙死后下一任皇帝是什么性格,谁都摸不清楚,新帝登基必然要铲除一些旧有实力,扶持自己的人,这就是一朝天子一朝臣,哪个皇帝上台都会人事大变革,最起码会任用自己熟悉的亲信。
其实在康熙病重之时,张廷玉就已经有这种担忧,首先他和雍正关系不铁,所以在这次人事变革中丢官可能是小事但是说不定小命也丢了。
康熙这给他一贬官,张廷玉心终于放了下来。
康熙这个举动是为他安排后路,现在贬官,是为了以后雍正好重新用他,这证明康熙还是十分看重他的能力,没有将他抛弃,他只要耐心的等待新皇帝的恩赐即可。
而后康熙去世雍正登基,不久雍正就重新提拔了张廷玉,张廷玉再次得到了重用。
能被两个皇帝连续重用的宠臣,也是比较少见的事情。
康熙明白张廷玉的顾虑,而张廷玉也读懂康熙这一举动,才有张廷玉重出江湖的机会。
你看这就是帝王的驭人之术,不仅在生前把你驾驭的服服帖帖,死后我照样能把你安排的妥妥当当。
随机文章墨西哥711ufo事件回顾,多架ufo惊现天空组队飞行(日食期间)挪威NSM精确制导导弹,曾受到F35青睐(制导方式奇特)宇宙中黑洞是怎么被发现的,黑洞最早是谁提出的(爱因斯坦)美国无龙脉为什么发达,美国东大龙脉横跨半个地球促使美国发达女妖洞具体位置,杨六郎大战女妖成名/山西太行山大峡谷女妖洞成景区迷案在线 mazx.cn本站内容大多收集于互联网,内容仅供娱乐,并不代表本站观点,如果本站内容侵犯了您的权益,敬请联系网站管理员,我们将尽快回复您,谢谢合作!
她是民国时期的贵族名媛,嫁给有名的近代外交家
她的名字叫黄蕙兰,她是印尼华侨首富的女儿,在她的身上被冠上了很多的头衔,比如:“民国时期最会穿衣的女人”、“时尚女王”等,就是这样一个被人人羡慕的千金小姐,在他身上发生的故事也是非常多的,我们只看到它美好的一面,但是他的人生也并不是一帆风顺的,下面大家和小编一起来感受一下吧! 对于首富的女儿来说,从小荣华富贵是唾手可得的,在她的身边最不缺的就是钱。
但是他的父亲涵非常的好色的,黄蕙兰的母亲是黄忠涵的正房太太,是当时有名的大美人。
但是这样还没能阻挡自己的父亲娶小老婆的决心,说出来你可能不信他的父亲一共娶了18位姨太太,子女更是有42人。
虽然黄蕙兰的家里兄弟姐妹众多,但是尽管如此也没有影响到黄蕙兰的生活和地位。
他从小就过着公主般的生活,锦衣玉食,集万千宠爱于一身。
在这样一个生活环境之下,当然他的父亲也是对她宠爱倍加。
由于父亲经商,陪伴他的时间很少,他并没有想要让女儿在学业上多么出众,却致力于把黄蕙兰培养成一位贵族名媛。
黄蕙兰的家庭环境并不温馨,由于父亲的姨太太众多,父亲对自己的母亲也时常冷谈,并不像普通家庭那样温馨,黄蕙兰父母之间的关系也日渐疏远。
后来黄蕙兰与母亲在意大利生活,直到有一天母亲要带黄蕙兰到巴黎去见一位名叫顾维钧的男士,他就是黄蕙兰的现任丈夫。
提到顾维钧他也是一位有头有脸的人物,他是我国有名的近代史外交家。
当时的顾维钧已经结过婚还有两个孩子。
据说第一段婚姻的失败是由于家庭包办婚姻,顾维钧更是不爱自己的第一任妻子,由于妻子因流感去世。
当时的黄蕙兰对顾维钧并没有什么好感,也许是因为顾维钧当时的地位,两个人第一次见面相约一起去郊游。
后来两个人外出都是乘坐挂有外交特权牌照的车辆,更是气派十足,黄蕙兰虽然见过很多的豪车,但这也是第一次坐,也许他需要的是一个外交家夫人的头衔,经过几次接触之后,新的圈子让黄蕙兰十分的心动。
而顾维钧也是非常的直白,他直接告诉黄蕙兰是因为自己的两个孩子,两个孩子非常需要一位母亲。
就这样顾维钧算是向黄蕙兰求婚了,更让人的是黄蕙兰竟然答应了,两个人在布鲁塞尔举行了婚礼。
随机文章关于明朝的东林党争两个人去普吉岛1万够吗,旅游淡季飞普吉岛1万够了(旺季会很拮据)北极为什么有蚊子,北极蚊子凶猛无比(一口气吸光麋鹿的血)为什么不能进地下暗河,高铁隧道挖到地下暗河/卡车瞬间被洪水吞没光爆速度是多少米,同一介质中带电粒子相速度超越光的速度即可迷案在线 mazx.cn本站内容大多收集于互联网,内容仅供娱乐,并不代表本站观点,如果本站内容侵犯了您的权益,敬请联系网站管理员,我们将尽快回复您,谢谢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