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曹恩道夫战役会是失血严重的第一次世界大战是怎么回事?真相是什么

反普同盟军紧密的包围圈被撕开了一个口子,普鲁士人总算得以暂
【千问解读】
反普同盟军紧密的包围圈被撕开了一个口子,普鲁士人总算得以暂时喘一口气了。
另一方面,奥地利军主力部队被重创,需要一段时间来恢复,使得菲特烈有时间进行调整和补充部队并重新调整作战序列。
受伤的猛将塞德利兹与齐腾也都都伤愈重归麾下,腓特烈又可以信心十足的迎接1758年的战局了。
1758年春,腓特烈把普鲁士军大致上拆成两部,东部战线的指挥官由腓特烈本人亲自担任,而西部方面则交给了斐迪南·冯·布伦瑞克亲王来统率。
斐迪南亲王指挥德意志几个盟邦(主要是汉诺威和不伦瑞克)和英国的人马和极少量的普鲁士军队独自抵挡法国的进攻,并在克雷菲尔德战役中将克莱蒙特伯爵率领的法军打得大败。
在这个方向基本不用腓特烈操心。
在萨克森方向,亨利亲王也,与腓特烈主力遥相呼应。
为了在新一年的战局取得先机,菲特烈于1758年五月抢先开始动手,以他一贯风格快速进军莫拉维亚地区,并围困了奥罗穆。
并在城下布下重兵,腓特烈希望引诱奥军前来与他进行会战,并一举击败奥地利,然后再去对付俄国人。
但是老道的利奥波德·约瑟夫·道恩元帅看穿了腓特烈的意图,他知道时间在奥地利一方,所以奥地利人采取了“避免决战、坚壁清野”的作战方针,并到处建立小型关卡要塞并不断派兵袭击普军补给线拖慢普军进攻的步伐。
六月底,道恩指挥部队在多姆斯塔伏击战中消灭了腓特烈的补给队,普军在此战中损失了一万人和大量的辎重补给,不得不撤退到补给相对充足的波希米亚地区。
这样一来,菲特烈意图在1758年彻底击败奥地利的计划就这样失败了。
普军行动 在东部战线,大耶格尔斯多夫战役后,腓特烈派多纳中将接替战败的汉斯·冯·列瓦尔德元帅的职务,但是以区区26,000人的兵力根本无法阻挡总数十二万的俄军。
俄军正分数路逼近普鲁士本国,其中由威廉·菲默伯爵指挥的四万三千余俄军,距离柏林已经不到一百公里。
不过菲默伯爵后来觉得单独进攻柏林的风险太大,于是转而南下希望与奥地利军会合。
腓特烈 8月16日,俄军从背后接近并围攻普鲁士通往波希米亚境内的战略补给线枢纽库斯特林。
一旦库斯特林被占领,普军的补给线遭到切断,在波希米亚与道恩对峙中的普鲁士军会全线崩溃。
此时,感到事态严重的菲特烈,决定放弃与奥军对峙,先集中力量威胁后路的俄军。
普军于8月20日离开了奥德河上的法兰克福,亲率近卫军团与塞德利兹的教导骑兵团等共15,000兵力北上,于21日清晨和多纳将军监视俄军动作的普军会合,如此一来就集结了三万五千左右的战力,足以和俄国人一搏。
现在留给腓特烈解除东方威胁的时间极为有限,而且只许胜不许败。
菲特烈派工兵在俄国人没有设防的河段修筑了一条桥梁,让腓特烈的部队可以顺利渡过奥得河。
差不多在23日日落之后,普军主力就已渡河,并且行军迂回过到奥得河下游,摆脱由率领的一万两千名侧卫部队的防堵,向菲默军团逼近。
菲默伯爵得知菲特烈亲自率部前来的消息之后,解除了库斯特林的围城,并且移动到小卡明镇附近列阵备战。
1758年8月25日,两军在曹恩道夫遭遇,于是中最为惨烈战役之一的曹恩道夫会战就此揭开了序幕。
腓特烈的计划 此时,麾下大约有35000名官兵,其中约有10000骑兵。
由于此前被奥军劫了补给,此次又急行军前来弹药补给和火炮都严重不足,同时兵力也不足,不过普军向来擅于以寡敌众,所以腓特烈依然信心十足,不过这次他们遇到的是不一样的对手。
战场形势图 俄军方面,菲默指挥的俄军有43000人,不过只有不到4000的骑兵,其它半数是正规的火枪兵,剩下约有两万人是临时抓来民兵组成的后备军团.。
菲默伯爵自认战力不足,于是紧缩阵型采取防御的策略。
俄军采取防守姿态,阵地面向东南方,右翼向前突出。
俄军组成了大约仅三公里宽正面的横队,由于队列之间的纵深非常厚实,因此可以视为另一种程度的方阵队形。
这种加强配置兵力的厚横队,是在俄土战争中总结的经验发展出来的战术,被认为是最能有效发挥缺乏训练的俄国士兵战力的阵型。
在视察过俄军的阵型之后,菲特烈决定将攻击重心放在俄军右翼侧比较缺乏经验的农奴兵上,计划集中曼陀菲尔和卡尼茨中将的两个师,由塞德利茨的骑兵支援,左翼突前,以斜线式战术攻击俄军突出的右翼。
希望通过击溃俄军左翼进而造成俄军的全面溃败。
在24日晚上小睡一阵之后,菲特烈于25日午夜起床,在森林与夜色的掩护下,率领军团全速急行军来到俄军右翼,准备对俄军侧背发起突袭。
激战 凌晨三点左右,菲特烈下令右翼部队离开森林掩护,俄军的哥萨克骑兵发现了普军右翼部队的行动,于是全军紧急起床备战,但未能察觉左翼的主力部队。
普军步兵进军 25日上午九点钟,普军的炮兵开始压制射击,左翼的卡尼兹与曼陶菲尔指挥之步兵师团也离开森林对俄军右翼发动进攻。
在行进途中,普鲁士左翼与中央联系出现空档,菲默伯爵发现这一机会,于是派出哥萨克骑兵透过这个缺口去捣毁普军炮兵阵地,但是他的哥萨克很快就被普军骑兵发现并被歼灭了。
菲特烈的策略进展非常顺利,在右翼由莫里茨 (安哈尔特-德绍) 亲王指挥的掩护骑兵顺利地击溃了俄国人带来的三个哥萨克骑兵大队,使得普鲁士军可以无后顾之忧地向俄军左翼发起进攻。
然而,接下来即将爆发的战斗,被后来的欧洲人称之为“十八世纪最血腥残酷的陆上会战”。
普军左翼进攻部队发起了对敌军右翼的进攻,原计划在后面加强进攻力量的卡尼茨师走错了路线,移动到曼陀菲尔师右侧发起攻击。
这样,集中的左路突破演变成正面强攻。
从俄军右翼发起奇袭的普鲁士军,原本预料他们的突然出现和袭击可以使俄军陷入混乱。
但是在半小时左右的排枪与榴散弹射击之后,虽然俄军左翼的骑兵崩溃造成了大概15分钟左右的小混乱,俄国人的士气并没有崩溃,反而一波波的高呼着乌拉声冲入弹药不足的普鲁士军之中,开始了俄军擅长地残酷的刺刀肉搏,酒精的麻醉使得俄国士兵勇猛异常。
而他们忍受普军炮击枪击的坚忍耐力与顽强斗志使得腓特烈的计划出现了最大的变量。
腓特烈鼓舞士气 队形厚实的俄军一边承受伤亡一边调整正面,普鲁士军的步兵逐渐从最初的侧翼奇袭进入全线混战,过了十一点之后双方差不多都把弹药打完,战场上到处是杀声震天的短兵相接。
俄国士兵大量突入普鲁士的战列中进行白刃战,使得普军伤亡惨重。
普鲁士的步兵在激烈的战斗中消耗了太多的体力,面对俄军步兵不间的突击,即使是腓特烈亲自指挥的近卫掷弹兵联队都出现了疲态,损失不断攀升。
为了避免普军士气崩溃,菲特烈骑着马在战场上到处奔波,游走在各联队间鼓舞士兵的斗志。
战后,一名普鲁士军官对这次战役的描述:“俄国人的尸体堆了一层又一层,炮弹和枪弹不断洒在他们身上,他们一排排的倒下,但是这些攻击一点用都没有,这些家伙仍不后退。
” 骑兵冲锋 腓特烈不停的的给塞德利茨下达命令,催促他率领骑兵投入战斗支援总攻。
弗里德里希·威廉·冯·塞德利茨男爵立马於一片高地上,令自己的36个骑兵中队隐蔽在高地後面按兵不动。
他认为战机不到,匆忙投入战斗也仅仅是加强正面实力而已,没有太大意义。
腓特烈连下严令要塞德利茨出击,塞德利茨镇静地对传令官说:“战後我的脑袋是属于国王的,但是现在,还请国王陛下允许我用它来为国王效力。
” 赛德利兹 在俄军不要命的猛烈抵抗下,普军步兵进攻失败撤退下来,俄军发起了反击。
塞德利茨认为时机已到,他的三个团纵马跃上高坡,齐头并进,重重的打击在向前推进中的俄军后背上,这波攻击使得原本就由征夫和民兵组成的俄军右翼发生了动摇,原本奋战的俄军士兵开始混乱并且失去秩序。
但是顽强的俄国士兵仍然在全线拼命抵抗,战线上很多地方的血战进入了白热化。
龙骑兵冲锋 晚8点半,天色慢慢暗下来。
在遭受沉重的打击之后,菲默将军决定把俄军左翼剩下两万名的主力部队后撤,收拢并整理部队。
由于天色近晚,普军也损失惨重并且体力耗尽,难以实施有效追击,所以菲特烈也决定就此收兵。
七年战争中最惨烈战斗之一的左恩多夫会战,随着夕阳西下而结束。
战役结果 原本菲默还抱持着幻想,认为普军同样也伤亡惨重,如果双方阵亡一样多的话,他手上还会有三万人可以拿来干掉普鲁士的一万人。
然而俄军在夜色中的撤退使得逃兵大量增加,最后如果统计伤亡加失踪数字,俄军的损失达到了两万一千人左右(八千人阵亡)。
只剩两万兵力的菲默不敢奢望打败普军,于是次日便向后撤退了。
普鲁士虽然打赢战斗,但是伤亡惨重;普鲁士方面付出了一万一千人的伤亡代价,其中四千人阵亡。
这在过去普鲁士的胜仗中是罕见且骇人听闻的损失,仅次于被道恩打得大败之科林战役,显而易见的原因是,长达六小时以上的惨烈肉搏战是普军伤亡惨重的重要原因。
此战之后,菲特烈对俄军不畏牺牲精神和勇猛顽强的精神深感敬畏。
此战中发挥决定性作用的是塞德利兹骑兵,他们先是打垮了俄军的哥萨克骑兵,为普军的进攻扫除了后顾之忧;最后在俄军背后的奇袭一举击溃俄军的士气,使得俄军出现了影响战局的的大量溃散现象。
事实上左恩多夫也是一场标准的普鲁士斜线型战术的运用,只是俄军的勇猛顽强让这个战术失去了作用而已。
曹恩道夫战役对双方造成的重大伤亡,实际上是西欧和东欧战术理念的一场生死对决。
当时欧洲对于战争的主流看法是希望尽可能减少伤亡,以打退和击溃对方,藉此作为外交磋商的筹码为前提来进行会战,鲜少进行追击战或歼灭战;然而俄军利用大量的步兵进行密集的刺刀肉搏,还有普鲁士军的歼灭决战主义,似乎都展现出了七年战争时代欧洲战术思想的转型过渡发展。
严格来说这一仗,菲特烈的指挥发挥正常,而俄军的菲默也作出了优秀的判断与指挥;毕竟虽说俄国士兵顽强坚忍,但并不是所有将帅都能有效率地发挥俄国士兵的优点。
而对于任何与俄军交战的对手来说,最应该要避免的情况就是与俄国人短兵相接───白刃战是他们最拿手的。
差不多一甲子之后的,以俄国风格的刺刀肉搏加上优异的战略指挥,就横扫了欧洲。
经此一役,普鲁士失血严重,这对本就兵员短缺的普鲁士来说是难以承受的。
虽说菲特烈赢得了曹恩道夫,使得俄军不得不后退远离东普鲁士,但是在战略上与奥地利军的差距却越来越明显。
接下来,更加残酷的战斗还在等着腓特烈。
随机文章半人马座最恐怖的星球永远白天,三体擎天柱均出自这里孙悟空墓发现的金箍棒是真的,考古学发现孙悟空和通天大圣合葬墓火影忍者外道魔像实力解析,须佐能乎/人柱力/九尾均不是对手揭秘长大的石头之谜,下雨会会长个头还会生出小石头(已经成精)揭秘外星人是否存在,宇宙中外星文明不少/人类目前科技还发现不了迷案在线 mazx.cn本站内容大多收集于互联网,内容仅供娱乐,并不代表本站观点,如果本站内容侵犯了您的权益,敬请联系网站管理员,我们将尽快回复您,谢谢合作!
他被康熙连降3级,不悲反喜是为什么?
所谓的帝王之术其实也就是驭人之术,一个国家就像一个小组织一样,上面有领导,下面有干事的,要想组织能正常运转光靠领导本人是不行的,还得有一个稳定的系统,系统内的这些人如何管理,自古以来就受到了中国古代统治者的高度重视。
所以同样是皇权在手,有的却能、威慑四海,有的却只是昏庸无道、失地亡国。
大家都知道开创了,国力一时昌盛于天下,这与他本人识人用人之术是分不开的,尤其是他对待改朝换代的老臣依然能够合理安排,用尽人之才能,堪称帝王之术的登峰造极,这一点我们从他对待张廷玉上窥探一二。
康熙是中国历史上最长寿的皇帝之一,在他晚年病危弥留之际,他曾在文武百官之前下了一道御令,很突兀地将自己极为信任的大臣连降三级。
这对其他人来说可能会觉得莫名其妙,毕竟这几十年来张廷玉也是极力辅佐社稷,不讲有功但最起码没有大的过错。
不像别人想的这么多,张廷玉接到命令不但不悲反而笑嘻嘻的开心地跑回了家,这事要是搁在谁身上那都是天塌下来的大事,所以家人都不理解,只见张廷玉斯条慢理地对妻子只说了8个字:为夫须侍新君赐恩。
后来这句话果真应验。
俗语说的好伴君如伴虎,人心是这个世界上最难搞懂的东西,古代的中央集权赋予了皇帝生杀予夺的大权,文武百官的身家性命都在皇帝的手中,但想要别人为你好好卖命,也不能天天拿死去威胁别人,如何更好的掌控臣子,是每个帝王必修的功课,在这方面造诣最高的当属,的康熙皇帝十几岁的时候就扳倒了权臣正式掌权,不是他天生就有这种能力,而是教导的好,得益于良师的教导,康熙帝王之术登峰造极。
尤其是他驾驭臣子的方法就堪称经典,连降三级别人不懂但是他张廷玉明白康熙的意思。
在大家都以为张廷玉被贬,以后可能有祸事上身的时候,张廷玉认为这是喜事上门。
康熙死后下一任皇帝是什么性格,谁都摸不清楚,新帝登基必然要铲除一些旧有实力,扶持自己的人,这就是一朝天子一朝臣,哪个皇帝上台都会人事大变革,最起码会任用自己熟悉的亲信。
其实在康熙病重之时,张廷玉就已经有这种担忧,首先他和雍正关系不铁,所以在这次人事变革中丢官可能是小事但是说不定小命也丢了。
康熙这给他一贬官,张廷玉心终于放了下来。
康熙这个举动是为他安排后路,现在贬官,是为了以后雍正好重新用他,这证明康熙还是十分看重他的能力,没有将他抛弃,他只要耐心的等待新皇帝的恩赐即可。
而后康熙去世雍正登基,不久雍正就重新提拔了张廷玉,张廷玉再次得到了重用。
能被两个皇帝连续重用的宠臣,也是比较少见的事情。
康熙明白张廷玉的顾虑,而张廷玉也读懂康熙这一举动,才有张廷玉重出江湖的机会。
你看这就是帝王的驭人之术,不仅在生前把你驾驭的服服帖帖,死后我照样能把你安排的妥妥当当。
随机文章墨西哥711ufo事件回顾,多架ufo惊现天空组队飞行(日食期间)挪威NSM精确制导导弹,曾受到F35青睐(制导方式奇特)宇宙中黑洞是怎么被发现的,黑洞最早是谁提出的(爱因斯坦)美国无龙脉为什么发达,美国东大龙脉横跨半个地球促使美国发达女妖洞具体位置,杨六郎大战女妖成名/山西太行山大峡谷女妖洞成景区迷案在线 mazx.cn本站内容大多收集于互联网,内容仅供娱乐,并不代表本站观点,如果本站内容侵犯了您的权益,敬请联系网站管理员,我们将尽快回复您,谢谢合作!
唐太宗唐太宗李世民为什么没有选第三子李恪为接班人?李恪为人如何样
固然,李世民不该选“逆反青年”,不该选“阴毒后生”,但是最终选择柔弱不明的作为接班人,显然也不是一个好选择。
于是有人就想,如果李世民选择第三子为接班人,是不是会更好一点呢? (李世民剧照) 之所以大家觉得选李恪为接班人更好,是因为李世民曾评价过李恪“英果类我”,也就是说,李恪像他李世民一样英武果敢。
因为这一点,李世民打算废了李治,立李恪为太子。
但因为李治的舅舅坚决反对,李世民只得打消了这个念头。
不过,如果我们仔细研究一下李恪的生平,其实可以发现,他在当期间,并没有什么突出的作为。
反而是因为耽于游猎,不顾及老百姓的庄稼,被罢官。
后来虽然李世民派权万纪给他当长史,权万纪相当厉害,他才有所收敛,但这主要是权万纪的功劳。
从这些地方,实在看不出来李世民说李恪“英果类我”表现在哪些方面。
李世民之所以那么喜欢李恪,大约有两点:一是李世民一向舐犊情深,只要是他的儿子,他就喜欢。
儿子犯了错误,往往责怪在别人身上。
比如李恪犯了错误,李世民不说李恪不对,说李恪当时的长史柳范不对。
二是李恪相对于李承乾、李泰来说,知错能改。
那么,李恪如果真的当了后,就一定是个好皇帝吗?我看未必。
就说他知错能改这一点,也是因为权万纪很严厉,压住了,同时他已经吃过一次亏,害怕李世民再次责罚他,才不敢这样。
原先给他当长史的人,也多次劝说过他,但他并不以为然。
如果将来他当了皇帝,没有了约束,他还会这样吗?这是值得怀疑的。
(李恪剧照) 李恪一生并没有多么突出,后世却对他充满怀念。
后世对李恪很怀念,至少有两个证明: 一是《》在写李恪的时候,有意地隐藏李恪所犯的错误。
《》说李恪当初被罢官,是因为“游猎”。
同时因为游猎破坏了老百姓的庄稼,才遭致罢官。
但是《新唐书》在写这一段的时候,说的却是李恪和他乳母的儿子玩“博簺”的游戏。
“博簺”是什么?《旧唐书》上并没有解释。
但仅仅是玩一种游戏而已,其罪错,显然是比游猎破坏庄稼轻了很多。
但实际上,《新唐书》这样记载,不过是有意掩饰李恪的罪错而已。
据中国人民大学教授孟宪实先生考证,“簺”其实是一种打猎捕兽的设置。
那么,李恪实际上也是在“游猎”,只是换了一种说法。
二是为了让国家显得正统,特地在李唐宗室中找了一个人来作为他们的“义祖”。
他们找的人,就是曾当过吴王的李恪。
要知道,李恪最终是被杀掉了,而南唐还要将他作为“义祖”,显然就是因为怀念,对他的一种认可。
(长孙无忌剧照) 那么,后世为什么这么怀念李恪呢? 我觉得根本的原因,除了李世民说他“英果类我”外,还在于他确实死得很惨。
不得不说,李恪最后的遭遇,李世民是要负责任的。
当初他决定不选择李承乾和李泰为接班人的时候,就不该冒然选择李治。
选择了李治后,又对他不满意,想要选择李恪。
而他想换成李恪,不找别人,偏偏找长孙无忌商量。
找长孙无忌商量,不是白商量吗?长孙无忌怎么会同时把自己外甥废黜,选一个与自己没有关系的人当太子?李世民自己也认识到这一点,当时就对长孙无忌说,你一定要坚持不废李治,无非他是你外甥而已。
李世民错误就在于,你既然已经认识到这点,你就应该防范,而不是仅仅说说而已。
可以说,李世民想换李治最后又没换这一点,给了长孙无忌很大的刺激,让他。
最后才利用房遗爱造反案,冤枉李恪,造成李恪被冤杀。
也正是因为他被冤杀,大家又都觉得他能力“不错”,所以千百年来,才那么怀念他。
随机文章戊戌变法的意义火星土星双星会月,三者呈三角形位于东南方(肉眼可见)人类为什么不探索金星,金星环境恶劣/堪比人间地狱(无法生存)台风最后是怎么样消失,能量减少云层变薄/结局非常凄凉古墓发现穿龙袍的女尸,传闻大腿处竟有残留血迹/容貌清晰可见迷案在线 mazx.cn本站内容大多收集于互联网,内容仅供娱乐,并不代表本站观点,如果本站内容侵犯了您的权益,敬请联系网站管理员,我们将尽快回复您,谢谢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