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灭朝鲜,为什么比起打匈奴还要费劲?

作者:小菜 更新时间:2025-03-25 点击数:
简介:近年来,朝鲜半岛再度风起云涌。

这座处于大陆板块与海洋板块的交接处,亚欧大陆与太平洋之间的“边缘地带”;连接日本海和东海,太平洋通向亚欧大陆的“必经桥梁”;扼守

【千问解读】

近年来,朝鲜半岛再度风起云涌。

这座处于大陆板块与海洋板块的交接处,亚欧大陆与太平洋之间的“边缘地带”;连接日本海和东海,太平洋通向亚欧大陆的“必经桥梁”;扼守东北亚海上交通要冲,东北亚门户的亚洲半岛,引起了国际社会的高度关注。

朝鲜半岛的要害地位 英国地缘政治学家麦金德曾说:“谁统治了东北亚,谁就掌握了西太平洋的主动权,谁就掌握了整个亚洲的命运”。

各方势力于此锁钥之地上你来我往、针锋相对,波云诡谲的局势下足可谓步步杀机,战争乃至核战争的阴云始终挥之不去,如影随形。

国家层面争的厉害,民间舆论却是吵得热闹。

众多言论之中,反复出现了一个历史名词——“汉四郡”。

韩国舆论界担心“汉四郡”的故事会再次上演,中国的网友们则念念不忘汉时故地、旧领。

前方扑朔迷离,但来时路却是。

“汉四郡”是西在剿灭卫满朝鲜后于朝鲜半岛北部和中部设立的乐浪郡、玄菟郡、真番郡、临屯郡四个郡的总称,是汉廷将朝鲜半岛北部地区纳入汉帝国统治范围的直接行为。

但是,汉四郡设立并非一句简单概述来的容易,对于朝鲜半岛的经略过程亦是一波三折,而蕴含其中的政治智慧、军事方略仍然值得今天有识之士思考借鉴。

汉四郡之前的中朝关系 1 朝鲜半岛虽然在远古时期就有先民居住,但是其王朝历史始于西周初年。

据《尚书》记载,周武王灭商后,分封逃亡在朝鲜的旧臣箕子为王。

朝鲜最早的历史文献《》,就把“箕氏朝鲜”列为朝鲜的第一个王朝。

书中还记载,高句丽的祭祀奉箕子为神灵,尊为“箕子神”。

自武王封箕子后,至于汉初,箕子后裔一直管辖朝鲜部分地区。

秦统一中国后,派筑长城到辽东。

这时箕子的四十多代后裔朝鲜王箕否,怕秦来袭,于是表示服属于秦,使朝鲜半岛“属辽东外徼”,就是属秦辽东郡以外的障塞,但是不肯朝会。

等到西汉初年,封为燕王,“复修辽东故塞,至浿水为界”(汉时浿水指今天朝鲜境内的大同江),朝鲜“属燕”。

后来卢绾反叛,逃亡匈奴。

其部将燕人卫满因事牵连,聚党数千人逃出辽东塞,到箕否的儿子——朝鲜王箕准面前请降。

《》中记载到箕准册封卫满为博士,并授予西部百里之地,令其守卫之,试图将卫满势力作为与汉朝的一个缓冲区。

但是,卫满不甘人下,不断招引原来那些流亡在朝鲜的燕国人和齐国人以及役属真番、朝鲜“蛮夷”,积聚势力,蓄谋夺取朝鲜政权。

安逸远方的小王怎会是历经秦末战争的枭雄对手?公前194年,卫满派人谎报箕准,说有十路汉军进攻朝鲜,请求带兵回到王险城(今朝鲜平壤),保卫王都。

国王箕准,准其带兵进京。

卫满则趁机联合箕准政敌,发动突袭,一举战败箕准,使其带领部属、宫人远遁半岛南部地区,至此箕氏朝鲜亡。

卫满驱逐箕准后,自立为王,建都王险城,统治着朝鲜半岛的西北部,史称“朝鲜”。

海东大国——卫满朝鲜 西汉惠帝、高后统治时期,为了控制朝鲜卫氏王朝,辽东太守对卫氏王朝提出了三项要求:“保塞外蛮夷,无使盗边,诸蛮夷君长欲人见天子,勿得禁止。

”但是卫满却凭借自己的兵威财物,侵略周边弱小使其降服,真番、临屯都俯首称臣,将领地扩大到方圆数千里。

到了卫满之孙卫右渠继立为王时更为势大,他不仅招诱汉朝燕、齐两地人民逃亡到朝鲜,增加自己势力,而且不再向汉朝通贡,还阻止邻近的真番、辰国等诸小国与汉通贡,对“真番、辰国欲上书见天子”,则采取“拥阔不通”的阻止政策。

灭朝战争与四郡设立 2 卫右渠在朝鲜半岛的一系列“挑衅”行为,激起了当时——武帝的愤怒。

汉武帝元朔元年(公元前128年)春,汉将军、李息攻打匈奴,立威于雁门等地。

武帝趁机派遣使者彭昊利用通商关系,取得濊族君长南闾的内附。

当年秋天,濊君南闾等大小部落酋长率众二十八万人脱离朝鲜王卫右渠的统治归降汉朝,武帝因其地而设置苍海郡。

但是,当时汉廷的战略重心在于对匈作战,正全力修筑朔方要塞,帝国无暇多方经营,且有卫氏朝鲜从中阻隔,苍海郡不久就被废立。

可以说,汉武帝经营朝鲜的初次尝试是失败的。

但是,苍海郡的设置对削弱卫氏朝鲜的势力以及汉朝更好的统治东北亚地区来说,意义是不容忽视。

它不仅是郡县制在朝鲜半岛的试行,更使西汉对朝鲜半岛的社会状况有所了解,打通了濊族地区与西汉王朝的通道,为汉廷进一步的朝鲜攻略创造了条件。

涉何事件 元封二年(前109年),汉武帝在重创匈奴,灭掉南越,平定西南夷,设立河西四郡并打通通往西域的道路以后,终于腾出手来对付卫氏朝鲜。

是年,汉朝派遣使臣涉何去朝鲜责问卫右渠并令其臣服。

右渠拒不接受,涉何只好无功而返。

但是在返抵浿水边界时,涉何指使御者杀死了朝鲜护送官员裨王卫长等人,并且归报武帝,说是“杀朝鲜将”。

武帝非但不治其罪,反而任命涉何为辽东郡东部都尉。

朝鲜痛恨涉何,发兵袭击汉境,杀死了涉何。

于是,汉武帝派水陆两路大军向朝鲜发动大规模的进攻。

凶猛彪悍的汉武帝 灭朝之战 元封二年秋天,汉武帝派遣东征军进攻朝鲜。

东征军士并非武帝从帝国常备军直接征调,而是向天下招募的有罪之人。

此举除了减轻国家负担,主旨是以军功激赏士兵戴罪立功、立功异域,进而顺利平定朝鲜。

然而,恰恰相反的是,后来战事的一波三折反却是因为这个“功”字。

从《史记》记载来看,汉军平灭卫氏朝鲜的战争经过了以下四个阶段: (1)第一阶段:求功心切,首战失利。

汉武帝派遣水陆两路大军向进攻朝鲜,意图双管齐下。

海路由楼船将军杨仆率领楼船军,从齐地(今山东半岛)横渡渤海直插王险城。

值得一提的是,杨仆率军“从齐浮渤海”,开创了我国武装舰队远航的历史记录,是中国航海史乃至东方航海史上的重要事件。

陆路则由左将军荀彘率领五万汉军出辽东郡南下。

如此水陆夹击,料想朝鲜难以抵挡。

可事实却是令人大跌眼镜。

当时汉朝国威正盛,败匈奴、灭南越、平西南,汉军在东亚地区难逢敌手。

东征将士不忧虑战争胜败,担心的是谁能够抢的灭国之功。

首先,是将军抢功。

楼船将军杨仆带领7000齐兵率先抵达朝鲜列口(今大同江人海口附近),却不等左将军到达狈水北岸,立即疾趋王险城展开攻击。

卫右渠起初闭城固守,后来发现杨仆兵少,于是以攻代守,出城击退杨仆军。

杨仆大败,部众失散,于山中躲藏十几日后,才重新收拢军士。

然后,是部下争功。

左将军荀彘的辽东军一到,部下军官求功心切,不待主力集结,即以先头部队猛攻,结果反遭败绩。

而荀彘亲率的陆军主力也无法攻破浿水西岸的朝鲜守军。

至此,水路两军首战皆败。

(2)第二阶段:相互怀疑,招降失败。

武帝因两将出师不利,改用政治手段,于元封二年十二月,派卫山以兵威晓喻右渠投降。

右渠见到来使,态度十分谦卑,顿首谢罪,说到:“原打算投降,但是害怕杨仆和荀彘两位将军诈杀我,现在见到天子的信使、诏书,就请接受我的降服”。

于是派太子同卫山进行会谈,同时向汉军贡献马匹五千以及大量军粮。

朝鲜太子带领万余武装士兵前往会谈,正要渡过浿水时,汉军的左将军和使者卫山怀疑事情有变,就派人对太子说:“既然你们已经降服,就不要携带武器前来。

”太子也怀疑汉军有阴谋,打算诱杀他。

于是不渡浿水,领兵返回。

这样,在双方猜忌之中,汉廷招降失败。

武帝因此杀掉办事不利的卫山。

(3)第三阶段:汉军不和,战事相持。

或许是卫山的死刺激了东征将士。

左将军荀彘终于突破了朝鲜的浿水防线,攻击到王险城下,围其西北。

楼船将军杨仆也重整旗鼓,前往会合,攻击王险城南。

卫右渠只好困守孤城。

值此战事稍顺之时,汉军海陆两将却因互不统属、战和不一,使得战事再度焦灼。

荀彘所率的燕、代士卒劲悍善战,又刚刚取得浿水胜利,想要一鼓作气,攻下王险。

而杨仆所领齐地士兵渡海之时就曾遭受损失,加上首战失利,士恐将惭,希望能够招降朝鲜。

荀彘猛攻王险,朝鲜大臣就暗地里联络杨仆投降之事,却又迟迟未决。

荀彘数次要求与杨仆约期合战,杨仆因为谈判正在进行,不肯答应。

而荀彘派人私下约降朝鲜,朝鲜却表示只愿意投降杨仆。

因此荀彘认为杨仆前有失军之罪,后又与朝鲜私自交往,而朝鲜却拒不投降,怀疑杨仆要谋反,于是密报汉武帝。

王险城就在汉军二将的不和中又坚守了几个月。

(3)第四阶段:祸起萧墙,平灭朝鲜。

武帝鉴于当初使者卫山不能专决,为荀彘所误;两将围城,彼此步调不一,久而无功,于是派济南太守公孙遂前往军前便宜从事,调解二将。

但公孙遂却单听荀彘之言,在召杨仆入左将军营议事时拘捕杨仆,夺其兵权。

此举有违武帝调解初衷,反而加深将领宿怨,导致情况更加复杂,武帝为了稳定军心下令诛杀公孙遂。

荀彘在整合两军后,深知耽搁不得,再次急攻朝鲜。

朝鲜的上层官员路人、韩阴、参、王唊见形势危急,而朝鲜王却不肯投降,相聚而谋。

韩阴、王峡、路人决定逃出王险,投降汉朝。

官员叛逃事件加剧了朝鲜的内部斗争。

元封三年夏,朝鲜官员参派人杀掉朝鲜王卫右渠投降汉朝。

但是王险城又被右渠旧臣成己占据,并且反攻汉军。

于是荀彘派遣降官劝说城内百姓杀死成已。

至此,汉军最终占领王险城,灭掉卫氏朝鲜。

四郡设立 从公元前109年秋到公元前108年夏的中朝战争最终以汉朝胜利而告终。

战后,汉廷封朝鲜降将参、韩阴、王唊等人为侯,却追究了荀、杨二人之责。

左将军荀彘因争功相嫉而误大事,斩首弃市。

楼船将军杨仆不等合军,孤军冒进,以致溃败,死伤甚多,从死罪赎为平民。

至此,这场灭国之战就出现了戏剧性的一幕。

武帝重惩汉将,却大封降臣。

立场极鲜明的对本朝和朝鲜官员的区别对待,反映出武帝对于民族怀柔政策的理解,也为其下一步的郡县统治铺平道路。

卫氏朝鲜从建立到灭亡,历经三代,终因势力膨胀不受汉廷制约而招致武帝兴兵,使汉帝国对朝鲜半岛北部的经略政策由分封转为郡县。

就朝鲜半岛北部而言,彼时已经处于卫氏朝鲜的统治之下,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都有所发展,具备了西汉王朝实行郡县制的条件,“故遂定朝鲜为真番、临屯、乐浪、玄菟四郡”,将帝国的东北疆界推至朝鲜半岛中、北部,东至日本海、南抵首尔以北一带。

但是,与苍海郡短暂设立同出一辙,在帝国边陲经营如此四郡需要耗费极大的人力、物力。

四郡设立后的第二十七年,汉昭帝因国策调整和朝鲜土著的反抗,将四郡整合为乐浪、玄菟二郡。

但是汉廷依旧保持对朝鲜北部的有效统治。

很有意思的是,汉廷对于朝鲜半岛的治理并非单纯的“以夷制夷”,四郡所设之官员多为汉人或土著汉人,典型代表就是那位治黄河有名的王景。

他本为乐浪土著汉人,其所在的家族更是当地显赫的世家大族。

终汉一世、乃至魏晋,朝鲜半岛虽偶有波动,但一直没有对辽东地区、中央王朝构成实质威胁,与此深有关联。

一劳永逸与养狗遗患 3 由涉何事件而引起的中朝战争在当时乃至后世都引起了诸多争议和深远影响。

认为是“涉何诬功,为兵发首”,以一种比较中肯的态度评论此事。

而在《汉书》里将朝鲜与南粤、西南夷并说,认为“三方之开,皆自好事之臣……朝鲜由涉何。

遭世富盛,动能成功,然已勤矣”。

平定朝鲜只是涉何这种“好事”之臣的怂恿,恰逢国富民强才能成功,但也导致了劳民伤财、国力虚耗。

班固对此是持否定态度。

然而,汉武帝会仅仅因为涉何事件而发动一场灭国之战吗?的儿子刘歆就给出了答案: 孝武帝北攘匈奴,降昆邪十万之众,置五属国,起朔方,以夺其肥饶之地。

东伐朝鲜,起玄菟、乐浪,以断匈奴之左臂。

西伐大宛,并六国,结乌孙,起敦煌、酒泉、张掖,以高(鬲)婼羌,裂匈奴之右臂。

,由于匈奴的日益强大以及对汉帝国的南侵,朝鲜的地理位置与政治态度已成为汉帝国的一个肘腋之患。

武帝时期,匈奴的国境东抵辽河,与朝鲜相近。

若匈奴与朝鲜联手,矛头皆指向汉帝国,后果将非常严重。

再加上,卫氏朝鲜不断逐步扩张,自高后时期至武帝元封年间,朝鲜不仅没有向汉廷朝贡,还阻止其他部族政权取道朝鲜入贡汉廷。

其作为一个的独立国家,对汉朝辽东郡、齐地。

因此,汉朝采取果断措施,劝降不成即出兵东征,一举将其直辖,并由此剔除了匈奴左臂,保证了帝国东北边疆的稳定,并以此辐射日本列岛,最终完成了东亚地区的帝国秩序。

朝鲜半岛的汉四郡 涉何事件,只是汉廷实施东亚战略下可因势利导的借口。

若用今天流行的价值评述,由涉何事件开端的中朝战争,可谓不义之战。

但是,历史上的功过并不能这么简单的来看待。

若论功过,灭朝之战还有一件值得玩味的事。

在战争中,汉廷前线前后五位指挥官,死了三位特使、一位将军,仅剩的那位将军也是侥幸免死、赎为平民,并且还都不是敌方造成。

一场成功的灭国之战,不仅没有功臣反而非死即废,此种现象在中外战争史都是极其罕见的。

然而,表象背后却是耐人寻味。

因为汉廷认为凭借强盛的国力和席卷东亚的汉军战力本可以轻松取胜,但战争却一波三折、死伤众多,这本身才是最大的过,谈何有功?简直高调极了。

单个人是判了过,而群体是得到了功。

史学家赵翼批评了班固一概抹煞平定朝鲜的功绩,他认为汉廷的灭朝之战和四郡设立,是汉文化扩张的重要步骤。

不过这种赫赫武功,既成了后世有为之君的一种情怀,也成了一种心病。

比如隋唐时期对于高句丽的征伐。

一旦内陆出现一个统一的中原王朝,统治区域可辐达东北平原,那么朝鲜半岛所具备的战略地位促使中原王朝不得不有所作为。

纵观历史长河,汉唐文化扩张到西北太平洋(主要是日本列岛)是以朝鲜半岛为基地,来自东方海洋的威胁(如日本的几次侵华战争)都是以此地作为深入大陆的跳板。

汉廷于此半岛的作为,开后世朝鲜经略之先河,无法回避且时读时新。

华夏民族在半岛上的最后一场战争,付出几十万人死伤之后,并没有拿到如汉代那样的实利。

反而在养狗遗患,促成了千年来最大的不稳定。

时至今日,半岛问题已经不是简单的国力问题,更准确的说国力问题已不在主因,更主要的是世界潮流与认清局势。

随机文章细说世界十大名胜古迹,中国长城是太空唯一可见建筑巨型管水母爆炸图片,巨型管水母长什么样/海底压力太小会爆炸揭秘美国不敢公开的秘密,早就和外星人建立外交出卖地球换取利益汶川地震是龙脉在移动,四川龙脉诞生出真龙致大地裂开(中华腾飞)宇宙最奇特的10个星系,稳定的双胞胎星系照亮四周(蓄力多彩)迷案在线 mazx.cn本站内容大多收集于互联网,内容仅供娱乐,并不代表本站观点,如果本站内容侵犯了您的权益,敬请联系网站管理员,我们将尽快回复您,谢谢合作!

靖康之难中公主悉数被掳 宋仁宗之女为什么幸免?

北在位四十二年,生有三男十三女,可惜,上天有意折磨他,让他绝后,三个皇子全部夭折,十三个公主中有九个早亡,只有四个公主长大成人,她们分别为长公主、十公主、十一公主、十二公主。

四个公主寿命不一,老大活了三十三岁,老十一活了二十四岁,老十二活了五十多岁,然而,老十秦鲁国大长公主却活得非常长久,历经仁宗、英宗、神宗、哲宗、徽宗、钦宗,直至之难发生,她依然很硬朗。

靖康二年(1127年)春,金人铁骑踏破汴京,除了抢掠金银财宝、古玩名器,还大肆掳掠亲贵,徽钦二帝、太子、亲王、大臣、皇后、妃嫔、公主(帝姬),不论老幼均成为金人掳掠的重点对象。

在这场史无前例的浩劫中,皇室成员康王、哲宗第一任皇后躲过此劫,秦鲁国大长公主也得以幸免。

当时,赵构不在皇宫,听到风声后撒腿就跑了;孟氏虽在汴京,但她早已被废黜,被世间遗忘。

后来,赵构、孟氏成为王朝的两大主要人物。

秦鲁国大长公主得以幸免,原因不外乎两点,其一,她早已下嫁多年,在金人掌握的皇室成员花名单中没有她的名字,“以先朝女,金人不知”(《·公主传》);其二,她是仁宗之女,都隔了四五代了,人们大概也把她遗忘了。

秦鲁国大长公主生于嘉祐五年(1060年),初封庆寿公主,又改封惠国公主,治平四年(1067),神宗即位,封这位堂姑妈为许国大长公主。

公主成人后,下嫁右领军卫大将军钱景臻,相夫教子。

靖康之难时,公主已六十八岁,年近古稀,亲眼目睹了被金人劫掠一空的汴京的衰败和荒凉,难免。

南宋建立后,公主被高宗赵构改封为秦鲁国大长公主。

然而,金人不断南下侵扰,局势混乱,公主不得不带着两个儿子四处颠簸,期间盗贼,家中遭到抢掠,一个儿子也死于非命。

此后,公主几经辗转,从扬州到福建,从福建到会稽,从会稽到临安,总算安定下来。

因为辈分高,年龄大,高宗在她面前毕恭毕敬,“上以公主行尊年高,甚敬之,每入内,见必先揖”(《宋史·公主传》)。

靖康年间,宋廷为防止外戚干政,诏令外戚一律交还朝廷所赐的旌节,也就是让他们辞官,秦鲁国大长公主的儿子钱忱也在其列。

如今,公主仗着行尊年高,求高宗赏赐钱忱一个官职,高宗不好驳了这位资深公主的面子,便破例让钱忱做了沪川节度使。

过了几年,公主又求高宗给钱忱再多一些皇恩,高宗虽然心里不痛快,但还是答应了,“又为忱请优赐推恩,上重违之,加忱开府仪同三司”(《宋史·公主传》)。

应该说,高宗对秦鲁国大长公主还是很关照的。

然而,秦鲁国大长公主仍不满足,仍不断地替儿子要封赏,真有些欲壑难填。

十几年来,钱忱的头衔越来越多——秦延芑诸州团练防御使、宁武泸州二军观察留后承宣节度等使,右金吾卫上将军、开府仪同三司、检校少师、,累赠太师、汉国豫国公。

在两宋,钱忱作为公主的儿子,其爵位之高,官衔之多,还真是头一份。

绍兴元年(1131年),钱忱带着母亲徙居台州,颐养晚年。

按说,秦鲁国大长公主这下该满足了。

万万没想到,没过几年,公主又拄着拐棍进了临安,再次找高宗打秋风。

南宋考证学家、民俗学家庄绰在其著作《鸡肋编》中记载,秦鲁国大长公主通过奏表向高宗诉苦,“妾虽近于饥窘,不敢妄有干求。

但以年老多病,瘴疠之余,得一望清光,虽死不恨”,意思是说,我生活拮据,加上年老多病,日子不好过,如今又得了瘴疾,请陛下再赏点吧。

先前,高宗对秦鲁国大长公主可谓有求必应;这次,高宗就很不耐烦了,“长主寿考如此,乃仁宗皇帝四十二年深仁厚泽,是以钟庆于长主。

长主待遇诸子,宜法仁宗用心之均一”(《宋史·公主传》),说公主您活到这把年纪,都是仁宗皇帝深仁厚泽几十年带给你的福报,同你的兄弟姐妹相比,您该知足了。

您为儿子讨要封赏不要紧,但也不能偏心眼啊,其他的儿子您怎么不管呢? 秦鲁国大长公主为钱景臻生育钱忱、钱愕两个儿子,钱愕于建炎初年为盗贼所杀,只剩下钱忱。

钱景臻另与姬妾生了两个儿子,钱愐、钱恺。

由于不是亲生,公主对钱愐、钱恺不疼爱,心里只想着亲生儿子钱忱。

高宗那番话,把公主噎得没了脾气,“主感服”(《宋史·公主传》),从此再也不敢向高宗张嘴了。

不过,高宗也没亏待秦鲁国大长公主。

绍兴七年(1137年),高宗下旨赐给她一处位于台州府治白云山下的精美府第;念及公主、为子奔波,特赐给她一块“美德坊”的牌匾。

绍兴十五年(1145年),秦鲁国大长公主去世,享年八十六岁。

对于这位历经七朝皇帝的资深公主,高宗给了她莫大哀荣,“辍朝五日,幸其第临奠,诏子孙皆进官一等,谥曰贤穆”(《宋史·公主传》)。

秦鲁国大长公主是两宋最长寿的公主,在中国历史上也首屈一指。

仁宗众多子女不是夭亡,就是青壮年而逝,只有秦鲁国大长公主独领风骚,创造了两宋公主寿考记录。

仁宗的长寿基因不好,但秦鲁国大长公主生母周贵妃的长寿基因好,她活了九十三岁。

秦鲁国大长公主一出生就被封为庆寿公主,这个喜庆吉祥的封号,或许也带给她不少福气。

她的儿子钱忱也高寿,活了八十二岁。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荆轲刺秦王为什么会失败?被杀前他说了一句话

公元前227年,也就是秦王一统天下的六年前,秦国廷发生了一次惊悚的行刺事件。

燕国派出的使者兼刺客,在经过一番拼斗后,,不但没能杀死嬴政,而且搭上了自己的性命,行刺宣告失败。

荆轲刺秦为何是这样一个结果?有人说荆轲剑术不精,不是嬴政的对手;有人说荆轲势单力孤,没有胜算;有人说秦灭六国是大势所趋,荆轲螳臂当车。

,。

笔者分析认为,荆轲并没有刺死嬴政的想法。

荆轲祖籍是齐国,出生在卫国。

荆轲是个不甘寂寞、不甘平庸之人,他想为本国效力,但卫元君没搭理他。

遭到冷遇后,荆轲又到过别的国家,结果都没找到好工作,最后辗转到了燕国。

后来,荆轲经人举荐结识燕国,便有了刺秦之事。

从荆轲的角度看,他跟燕国素无瓜葛,来燕国完全是为了讨生活,找个衣食无忧的好工作,而行刺嬴政是卖命的差事,他愿意去送死吗? 荆轲不是个庸人,他的爱好非常广泛,喜欢读书、击剑、论剑、下棋、喝酒、唱歌,懂帝王术,而且喜好美色。

在众多爱好中,读书是第一位的,《》两次提及荆轲这一爱好,“好读书”“为人沈深好书”。

书读多了,难免会带来些书生气,所以他跟别人论剑、下棋时会遭到白眼,灰溜溜而去;酒喝多了,荆轲会抱着好友哭上半天。

让这样的人当刺客,难免会成事不足败事有余。

喜欢读书的人,剑术未必糟糕。

那么,荆轲的剑术如何?史载,荆轲曾“与论剑,盖聂怒而目之”。

盖聂是当时有名的剑客,荆轲闻名后表示不服,便找盖聂比划比划,几招过后,盖聂不跟他玩了,用眼睛狠狠地瞪他。

用盖聂自己的话说,“曩者吾与论剑有不称者,吾目之”,言外之意,荆轲这后生有点嫩,水平比较洼,属于二流剑客。

用这样的人去行刺,能否靠近目标都很难说。

事实上,荆轲对行刺之事感到惧怕。

当太子丹交给他这项任务时,他沉默许久才答应。

大话好说,事情难办,“提一匕首入不测之强秦”,无异于飞蛾扑火。

领了差事后,荆轲迟迟没有行动,太子丹催他,他一再拖延,并提出了两个附加条件,“诚能得樊将军首,与燕督亢之地图献秦王,秦王必说见臣”。

荆轲一下子给太子丹出了两个大难题,地图的事好办,拿樊於期的人头就难了。

荆轲颇有心术,精于算计,他知道太子丹很难为,必舍不得下手;樊於期好不容易逃出生天,也必不会放弃生命。

荆轲一席话,原本想吓跑樊於期,万万没想到,竟让愚忠的樊於期在仰天太息流涕、偏袒扼腕后自刎而死。

事后,太子丹趁热打铁,为荆轲寻了一把见血封喉的徐夫人匕首,还给他找了一个帮手秦舞阳。

这下,荆轲该出发了吧,但荆轲还在拖延,说是要等一个人。

其实,这都是借口,荆轲一则内心胆怯,二则仍在算计。

太子丹曾说,“诚得劫秦王,使悉反诸侯之侵地,若曹沫之与,则大善矣;则不可,因而刺杀之”。

这是太子丹定下的上下策,让荆轲做好两手准备。

上策,让荆轲效仿曹沫,用匕首逼嬴政发誓退还土地,两国和好;下策,让荆轲直接干掉嬴政。

荆轲看中了上策,这样做,不仅可以立下大功,而且能全身而退,归国后一番富贵。

然而,历史不能复制,“柯地之盟”和“入秦定盟”。

不同时,不同势,不同事,志在统一天下的嬴政不是甘做一方霸主的齐桓公,书生意气的荆轲也不是的曹沫。

荆轲想学曹沫,那只能是他单相情愿。

要等的人始终没来,也不可能来,荆轲在太子丹的催促下不得不程了。

多日来,太子丹对荆轲那个好啊,“尊荆卿为上卿,舍上舍。

太子日造门下,供太牢具,异物间进,车骑、美女恣荆轲所欲,以顺适其意”。

活了几十年,平日最多只能跟屠夫共饮劣质酒的荆轲哪受过这般待遇?如今要全部抛下,荆轲能舍得吗?能不想再回来享受上帝般的生活吗?虽然嘴上喊着“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荆轲心里想的却是一定要回来,而且是风风光光地回来。

当年,“曹沫执匕首劫齐桓公,桓公左右莫敢动”的场景一直盘旋在荆轲的脑中,曹沫第二即将诞生。

图穷匕见时,荆轲“左手把秦王之袖,而右手持匕首纆抗之”,想拉住嬴政,把匕首架在其脖子上,逼嬴政就范。

然而,荆轲失败了,嬴政的袖子太长了,他还没靠近目标,袖子就被他扯断了。

事情就坏在这上面,若荆轲直奔主题,把匕首直接刺向或掷向嬴政,嬴政根本没有活下来的可能。

战机稍纵即逝,上策不成走下策,但一切都晚了。

嬴政受到惊吓后,跑得比野马还快。

的荆轲,被嬴政趁机一剑斩掉一条腿,成了废人。

荆轲瘫在地上,最后来了个孤注一掷,结果,把匕首掷偏了。

死到临头,荆轲自嘲似的说了一句话,“事所以不成者,以欲生劫之,必得约契以报太子也”。

这是一句实话,道出了荆轲此行的真正目的,不是行刺,而是劫持,不是杀人,而是为了一纸随时都会被撕碎的保证书。

理想很丰满,现实很残酷,荆轲被乱刀砍死。

没有刺客的果断,没有必死的决心,没有过人的剑术,荆轲还未入秦时,就已经注定要失败,而且是完败。

荆轲最终毁在他的书生气上。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加入收藏
               

汉灭朝鲜,为什么比起打匈奴还要费劲?

点击下载文档

格式为doc格式

  • 账号登录
社交账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