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世纪天主教军队组织:圣殿骑士团的由来

其成员称为"圣殿骑士",特征是白色长袍绘上
【千问解读】
其成员称为"圣殿骑士",特征是白色长袍绘上红色十字。
他们乃十字军最具战斗力的一群人。
1119年,雨果·德·帕英和格弗雷·德·圣欧莫以圣殿山的阿克萨清真寺作为根据地成立一个修士会,以保卫朝圣者的安全,并攻击异教徒。
该寺建于昔日所罗门圣殿的废墟之上,修士会因此得名,成员起初九人。
1129年,圣殿骑士团得到罗马教廷正式支持,拥有诸多特权,遂迅速增长其规模、势力和财富,甚至发展出最早的银行业。
1307年,其众多成员在法国被捕,残酷审讯后以异端罪名处以火刑。
1312年,身处亚维农教廷的教宗克雷芒五世被腓力四世施压,宣布解散圣殿骑士团。
圣殿骑士团这个名称的由来是因为当时的耶路撒冷王国的鲍德温二世将圣殿山上的阿尔-阿克萨清真寺的一角赐给了这些骑士驻扎。
这个清真寺正是建在传说中的所罗门圣殿的遗址上。
从此,他们有了"圣殿骑士"之名。
小说《密码》里说圣殿骑士团知道所罗门圣殿下面藏着的秘密,所以要求这块地方来驻扎,以便将深藏在地下的秘密文件找出来。
通过这些秘密,他们掌握了基督教的命脉,因此获得了力量,最后也因此惨遭屠杀。
当然这只是小说,不能当真。
不过圣殿骑士团的力量和财富却是真实的,他们被认为是十字军时代东方真正的主人,耶路撒冷王国要对抗阿拉伯人主要就靠他们的力量。
圣殿骑士团创立后很快就引起了贵族和教会上层的重视,当时的教会活动家圣·伯纳德(St. Bernard of Clairvaux)专门撰写了《新骑士颂》一文,极力推崇这种集宗教和军事职能为一身的所谓"新骑士"模式。
在圣·伯纳德的影响下,骑士团迅速发展壮大。
1139年,教宗英诺森二世(Innocent Ⅱ)发布圣谕,再次确认了圣殿骑士团的地位。
在政治上骑士团只对教宗负责,其它任何世俗政权都无权指挥它。
在经济上骑士团不仅享有免税的特权,而且还有权在自己的领地上收取什一税。
教廷赋予的特权使得圣殿骑士团在短短几十年内发展成一个强大而且富有的组织,同时也将骑士团牢牢地掌握在圣座之下。
此后,圣殿骑士团成为罗马教廷拥有的最可靠的力量。
圣殿骑士团的拥有的财富之巨大只能用富可敌国来形容。
12世纪末期,圣殿骑士团在基督世界拥有9000座庄园或领地。
其中包括一些很有名的教堂和城堡,如伦敦的圣殿教堂(Temple Church),柏林的圣殿宫(Tempelhof)。
有一段时间骑士团甚至拥有整个塞浦路斯岛。
它在欧洲的年收入粗略估计有600万英镑。
这些庄园以及其它财产使圣殿骑士团成为一个庞大的经济体,为其提供了雄厚的物质基础。
他们的富有使他们能够维持一支强大的职业军队,即便在战场上损失巨大,他们也能迅速恢复,但这财富最终也使他们走向毁灭。
财产来源 骑士团财产的来源有很多方式,上面提到的征税是其中一种,当然还有掠夺,但更重要的方式是获得赠予,从事商业和银行业活动。
1120年1月,耶路撒冷王国在纳布卢斯召开了教俗贵族会议,确认了圣殿骑士团在十字军国家的合法存在,确定了骑士团保证朝圣道路安全的基本职能。
安茹伯爵富尔克以已婚兄弟身份加入圣殿骑士团,并愿意每年向骑士团捐赠30镑银币。
1125年,香巴尼伯爵休加入,他"情愿放弃万贯家财而变成贫民。
"这些显赫人物的行为具有广泛的影响力,也使苦苦支撑十字军国家局面的国王看到了希望。
对于只有300名骑士和3000名步兵的国王来说,扩大圣殿骑士团的影响无疑是获得西方支持的最佳途径。
因此,国王鲍德温二世很快就接纳了圣殿骑士团,并继续扩大其影响。
1127年,国王派圣殿骑士团总团长雨果·德·帕英到欧洲活动,寻求罗马教廷对圣殿骑士团的认可和招募圣殿骑士。
雨果·德·帕英(Huguens de Payns)取道法国赴大不列颠招收新骑士,沿途接受了欧洲君主和贵族的竟相捐赠。
其盛况是教皇乌尔班二世发动以来从未有过的。
1131年,那法尔和阿拉贡的国王阿方索一世,甚至将圣殿骑士团作为王国的继承人列入遗嘱。
在法国,很多贵族将地产赠送给骑士团,从此骑士团的地产几乎遍及整个欧洲,而且这些地产都是免税的。
骑士团从事银行业则是这个组织的历史上值得注意的一页,他们开创了现代银行业的经营模式。
最初是骑士团的成员由于守贫这一会规的约束,将财物交给骑士团。
这种行为很快演变为商业行为并扩大到骑士团之外,许多欧洲的贵族将贵重财物存放到骑士团里,由骑士团负责保管。
这就和现代银行业的存款业务十分相似。
事实上骑士团还发明了一种跟现代银行中的存款单很相似的票据,凭借这种印有骑士团特殊记号的票据就可以在各地的骑士团支部取出财物。
由于骑士团的支部遍及整个欧洲,再加上教廷给他们的支持,他们的存款业务发展十分迅速,各地的骑士团支部和圣殿里聚集了大量的财产,这时他们又开始了贷款业务。
1135年,骑士团借贷给西班牙的朝圣者,资助他们前往圣地。
骑士团的借贷业务发展极其迅猛,其业务对象上至各国国王--他们曾经是法国国王最大的债权人,下至普通的朝圣者,他们甚至还借贷给基督徒的敌人撒拉逊人--这至少说明他们的信誉是十分卓著的。
值得注意的是,骑士团的借贷是收取利息的,而当时收取利息是不合法的行为,受到教廷的谴责,但圣殿骑士团就这么不声不响地干下去了,信仰的力量在利益面前永远都是软弱无力的。
这些金融活动是圣殿骑士团在军事活动之外的主要活动,传说骑士团里堆放着的借据、帐簿比宗教书籍还要多,这引起了很多人的不满。
随机文章明太子小姐的东京生活:超市的阶级秦始皇虽然以法家制度虐待百姓.但是他终结六国.统一货币.文字.车同轨,所以他是暴君还是明君还是介于中间?没周瑜、陆逊的战功怎当都督?鲁肃靠「榻上策」助孙权称帝美国伊沟韦尔郡机场,全球最高的机场(10%飞行员敢飞)兵马俑是活人做的吗,兵马俑是活人俑吗(真人比例陶俑烧制)迷案在线 mazx.cn本站内容大多收集于互联网,内容仅供娱乐,并不代表本站观点,如果本站内容侵犯了您的权益,敬请联系网站管理员,我们将尽快回复您,谢谢合作!
2025年吉林军队类大学要多少分才能考上?最低519分录取
总的来看,在吉林2024年高考历史类,军事类大学要529分才能考上。
而对于2024年吉林物理类考生而言,军事类大学最低要519分才有机会录取。
一、2025吉林军事类大学要多少分才能考上?下文将为2025年吉林高考生整理,全国各个军事类大学2024年在吉林省的最低录取分数线。
2025年吉林考生可以根据往年数据推算,大概要多少分才能考上军事类大学!1、历史类圆梦小编整理了2024年在吉林历史类录取分数线最低的军事类大学名单。
其中,在吉林历史类收分最低的军事类大学是中国消防救援学院第001组,2024年要529分才能考上。
大学名称办学性质大学类型2024分数武警海警学院第001组公立军事类539中国消防救援学院第001组公立军事类5292、物理类下表是2024年在吉林物理类录取分数线最低的军事类大学名单,最低分在519分~565分之间。
2025年吉林物理类高考生,如果你的成绩超过了519分,则有机会考上军事类大学。
大学名称办学性质大学类型2024分数陆军工程大学第002组公立军事类565火箭军工程大学第001组公立军事类563中国消防救援学院第002组公立军事类560陆军炮兵防空兵学院第001组公立军事类555空军工程大学第002组公立军事类540武警工程大学第001组公立军事类537武警警官学院第001组公立军事类532空军预警学院第001组公立军事类528武警特种警察学院第001组公立军事类524陆军工程大学第001组公立军事类519
募兵制与卫所制:明代军队制度的双轨博弈
这两种制度在组织架构、兵源构成、财政负担及战斗力表现上的差异,不仅塑造了明军的作战模式,更深刻影响了明代的政治生态与社会结构。
一、制度根源:从理想设计到现实妥协 卫所制脱胎于隋唐,其核心在于“兵农合一”。
明代在全国设立卫、所两级军事单位,卫辖五千六百人,所辖一千一百二十人,形成严密的军事网格。
士兵以军户身份世代服役,平日屯田自给,战时响应征调。
这种制度设计旨在减少国家财政支出,同时通过土地分配强化士兵对国家的依附性。
募兵制则源于战国时期的募选传统,明代中期因卫所制崩溃而复兴。
嘉靖年间,侵扰东南沿海,卫所军“老弱充数,器械朽钝”,在义乌招募三千矿工组建“”,以严格训练和法大破倭寇。
此类募兵以雇佣关系为核心,士兵领取固定军饷,职业化程度远超卫所军。
二、组织架构:从固定编制到弹性编制 卫所制的组织体系呈现“金字塔”结构:五军都督府统领各省都指挥使司,都司辖卫,卫辖所,所分千户、百户。
士兵户籍与土地绑定,形成封闭的军事社群。
例如,辽东都司下辖二十五卫,士兵需在屯田与戍守间轮换,这种模式在和平时期能维持自给自足,但战时动员效率低下。
募兵制则采用“营伍制”,以总兵为最高指挥官,下设参将、游击等职。
募兵来源多元,包括民壮、乡勇甚至流民。
戚继光的蓟镇练兵中,募兵需通过体能测试(如负重行军三十里)和武艺考核,合格者编入车营、步营、骑营,形成专业化兵种。
这种编制方式使军队能根据战场需求灵活调整规模与结构。
三、财政逻辑:从自给自足到国家供养 卫所制的经济基础是军屯。
明初规定,边地卫所军“三分守城,七分屯种”,内地“二分守城,八分屯种”。
以宁夏卫为例,其屯田面积达二十万顷,年产粮百万石,基本实现军饷自给。
然而,随着军官侵占屯田、士兵逃亡,至嘉靖年间,北方卫所屯田收入仅存三成,迫使朝廷增加“民运粮”补贴。
募兵制完全依家财政。
年间,辽东战事吃紧,一名募兵年饷银十八两,较卫所军月粮一石(约合银一两)高出数倍。
此外,募兵还需配备火器、盔甲等装备,进一步加重财政负担。
年间,为筹措军饷,朝廷加征“三饷”,导致民变四起,形成“剿匪需饷,加饷生乱”的恶性循环。
四、战斗力悖论:从数量优势到质量取胜 卫所军在明初具有强大战斗力。
洪武年间,傅友德率云南卫所军平定麓川,其“战则出战,耕则屯耕”的模式被后世称为“明代版”。
然而,随着军户制度瓦解,卫所军逐渐沦为军官的私人劳役。
正德年间,大同卫所军“白昼沿街乞食,夜则寄居土地庙”,完全丧失作战能力。
募兵制则通过专业化训练提升战斗力。
戚继光在《纪效新书》中规定,募兵每日需进行四小时武艺训练,包括长枪、狼筅、藤牌等器械使用。
这种“平时多流汗,战时少流血”的理念,使戚家军在台州之战中以四千人击败两万倭寇,自身伤亡仅数十人。
然而,募兵对将领的依赖也埋下隐患,如的在明末成为割据势力。
五、制度余波:从历史镜鉴到现实示 卫所制的崩溃揭示了单一经济模式的风险。
当屯田被兼并、军户制度松弛后,卫所军既无法自给,亦难堪战守,最终被募兵制取代。
而募兵制虽能快速提升战斗力,却因财政压力加剧社会矛盾。
曾感叹:“朕非亡国之君,诸臣皆亡国之臣也”,实则未意识到制度性困境远非个人能力可扭转。
在当代视角下,卫所制与募兵制的博弈为国防建设提供镜鉴:职业化军队需以强大经济基础为支撑,而平战结合的动员体系则需避免过度依赖单一模式。
明代军事制度的演变史,恰似一柄双刃剑——既展现了制度创新的必要性,也警示着改革路径选择的复杂性。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