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件出土文物证实史记也有错,烽火戏诸侯并不存在

因为这个著名典故,让褒姒这个弱女子成为灭亡的第一罪人。
但是根据后来史学家对历史的分析,以及出土文物的证明,才发现所谓的因为
【千问解读】
因为这个著名典故,让褒姒这个弱女子成为灭亡的第一罪人。
但是根据后来史学家对历史的分析,以及出土文物的证明,才发现所谓的因为褒姒而发生的烽火戏诸侯事件不过是子虚乌有的虚构之说。
那么事实上到底是怎么回事?既然说历史,那么我们还是来看历史。
关于烽火戏诸侯这个事件有两处权威记载,第一处出自伟大的史学家司马迁所著的《》。
其记载说褒姒不爱笑,周幽王想尽办法依然无法获得褒姒一笑。
于是周幽王就点燃烽火,诸侯以为周幽王有难,匆匆率兵赶来,却发现没有敌人。
褒姒看到诸侯惊慌失措的样子,笑了。
周幽王因此很高兴,后来又多次点燃烽火,但诸侯因受戏耍,便不再来。
后来申国联合缯国、西夷犬戎攻打周幽王,周幽王忙点燃烽火召唤诸侯救援,但是诸侯却都没来。
犬戎斩杀周幽王,西周因此灭亡。
这个《史记》版的烽火戏诸侯流传最广,也基本被普通老百姓认为就是历史事实。
关于烽火戏诸侯的第二个出处来自《春秋》。
其记载与《史记》有差别,《吕氏春秋》记载周幽王没有点烽火,而是击大鼓。
当时西周首都丰、镐二京,靠近犬戎,所以周幽王与诸侯约定,在大路上修建高大的土堡,其上设置非常大的鼓,敲击鼓声,远近可闻,若犬戎入侵,就击鼓为号。
一次犬戎入侵,周幽王就击鼓,诸侯军队如约而至,击退犬戎,褒姒很喜欢周幽王这个做法,就很高兴。
而周幽王总是希望看到褒姒笑容,所以又屡次击鼓,诸侯军队赶到,却没有敌人,以致于到后来犬戎再次真的入侵,诸侯却不来救援了。
周幽王最终被斩杀于骊山脚下。
关于这两个烽火戏诸侯的史载版本,史学家提出质疑。
一代史学大家钱穆在《国史大纲》中,首先对权威史学著作《史记》的记载“烽火戏诸侯”提出质疑,他认为:“此委巷小人之谈。
诸侯并不能见烽同至,至而闻无寇,亦必休兵信宿而去,此有何可笑?举烽传警,乃汉人备匈奴事耳。
骊山一役,由幽王举兵讨申,更无需举烽。
” 钱穆之说颇有道理,诸侯在各地,有远有近,就算周幽王点烽火,也不可能同时赶到,而且古代军队行军都有哨骑,前方探路的侦察兵如果发现没有敌人自然会报告后方的大军,大军则必然不会慌慌张张狼狈不堪。
另外,诸侯赶到救援的样子实在没有什么可笑的。
但钱穆之说属于理论,接着我们来看一组出土文物的记载。
在2012年,我国知名学府清华大学在一组战国竹简(清华简)中发现了关于周幽王灭亡的古文字记载。
记载为周幽王主动进攻原来的申后外家申国,申侯于是就联络戎族和周幽王开展,周幽王战败,西周因而灭亡。
此竹简上并无“烽火戏诸侯”之事的记载。
清华大学出土文献研究与保护中心教授刘国忠称,史学界对“烽火戏诸侯”曾有过质疑,认为《史记》中所载只是“小说家言”。
清华简的内容一定程度上支持这种质疑,从而部分推翻《史记》的记载。
因为这批出土竹简的证明,总算还一代美人褒姒了一个清白。
随机文章商朝的刑罚有哪些?隋朝攻打高丽宋朝开国将领中有人姓黄吗?真实酒与污水定律案例分析,搬弄是非的人会弄垮整个团队探寻美国巨菜谷之谜,大量放射性照射导致蔬菜疯狂生长(辐射变异)迷案在线 mazx.cn本站内容大多收集于互联网,内容仅供娱乐,并不代表本站观点,如果本站内容侵犯了您的权益,敬请联系网站管理员,我们将尽快回复您,谢谢合作!
世界上最大的海蛇是什么蛇?巨型大海蛇长18米
世界上最大的海蛇海蛇是一种生活在海洋的超巨型毒蛇,其毒性能排在世界最毒蛇榜单的第一位(陆地第一毒蛇是太攀蛇),海蛇喜欢在大陆架和海岛周围的浅水中栖息,在水深超过100米的开阔海域中很少见。
它们有的喜欢呆在沙底或泥底的混水中,有些却喜欢在珊瑚礁周围的清水里活动。
海蛇潜水的深度不等,有的深些,有的浅些。
曾有人在四五十米水深处见到过海蛇。
浅水海蛇的潜水时间一般不超过30分钟,在水面上停留的时间也很短,每次只是露出头来,很快吸上一口气就又潜入水中了。
深水海蛇在水面逗留的时间较长,特别是在傍晚和夜间更是不舍得离开水面了。
它们潜水的时间可长达2~3个小时。
但其体型一般来说是非常小的,最长的也不过在2米左右。
据相关记载曾在海洋中发现了一个长达140英尺(也就是34米)的超巨型海蛇的尸体,如果确定其身份真是海蛇的话,那么绝对能堪称世界上所发现的最大海蛇了。
关于这种超大海蛇本来截止到目前并且直接的证据能证明它们真实存在,但确实发生过几次目击事件。
巨型海蛇目击事件1、1817年(长达12米)据相关资料显示,最早的一次有记载的目击事件是发生在1817年,在美国的格洛斯特港发现了一条很大海蛇,其长度达到了40英尺(也就是12米),粗有人的腰那么粗,看上去就像是一条“龙”,在海中行走,最终还有相关部门专门的调查过此事,目击者还对其证词进行过发誓,可见其所看到的应该是不假。
2、1845年(34米)1845年的时候,在美国再次发现了一个很大的“骸骨”,经过拼凑发现其长度达到了34米长,并且其骸骨身份被确定为“海蛇”类动物。
但最终又是被人给揭穿,原本这据骨骼是由5个不同动物尸体的骸骨所组成的,所以确定其并不是真的。
3、1848年(18米)在1848年的时候,在英国军舰在大西洋中发现了一条超级大海蛇,据目击者称,其仅仅浮在水面上的部分就已经是达到18米长,在水中游行的速度非常快,并且是从军舰旁边游过,所以很多人都看到了这一幕。
4、1966年(10米)在1966年的时候,英国一位军人为了锻炼自己的耐力,决定划船来横渡大西洋,但在这途中发现了惊人的一幕。
他看到了一条长达10米的海蛇像他游来,一人一蛇对视了10秒钟之后,便潜入水下消失不见了。
总结:所说关于这种巨型海蛇的目击事件有很多,但是目前并没有被科学界所认可,因为这太不符合常理。
很多物种学家给出的观点就是,主流的意见认为其应该是巨型皇带鱼、巨型褐藻、巨型鳗鱼这几种说法,也还是一种未知物种。
帝王穿的龙袍一件有多贵你知道吗?龙袍有什么讲究?
大家都说龙袍贵,那么龙袍到底有多贵呢? 一提到皇袍,多数人会立刻联想到“清宫戏”中皇上的穿着:一袭明黄的长袍,上面有龙盘绕。
殊不知,皇袍其实有着繁复的种类和式样,在不同的场合穿着都会有所不同。
近几年电视上的清宫戏很火,而无论是戏说还是正说,影视作品中皇帝的穿戴却常常出错。
有专家指出,有的影视剧中皇帝穿龙袍却戴朝冠,搭配“”;还有演员的服装在胳膊上出现的龙纹式样也不对,皇帝服饰上哪里出现龙纹、出现的形式和数量都有严格规定。
面对这一现象,故宫博物院的清代服饰专家房宏俊显得十分担忧:“目前大众中普遍存在对皇帝服饰的误读,这当然与影视剧作者对清代服制的不了解有关,但也有研究机构对大众的宣传过少的因素。
清代皇帝的服装并不只是一件衣服那么简单,自的及尧、舜‘垂衣裳而天下治’开始,冠服就超越了蔽体御寒的实用功能,而具有了‘严内外,明等级,辨尊卑’的社会属性”房宏俊说,“清代的帝后服饰是传统礼制趋于 高度成熟的产物,故宫收藏的近两万件清代帝后服装也成为宫藏文物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也是我国最为完整的清代服饰收藏。
‘服色品章,昭一代之典则’,皇袍的颜色、款式以及其上细微的纹样,无不具有深刻的含义。
” 清代皇帝的服装基本上分为礼服、吉服、常服、行服、雨服和便服几大类。
其中礼服包括朝袍、端罩(一种外褂)和衮服(既可与朝袍套穿,也可与龙袍和常服袍一起穿的衣服); 吉服包括衮服、龙袍;常服则是介于礼服和便服之间的一种服装;外出或打猎穿行服,雨雪天穿雨服。
可见,人们平时常说的“龙袍”,其实只是作为皇帝吉服中的一个门类而已,主要用于重大吉庆节日以及先农坛皇帝亲耕等场合。
而观众在影视剧中看到的皇袍,更多的是属于常服或便服这一种类。
在清代皇帝的几大类服装中,朝袍是皇帝在登基、大婚、万寿圣节、元旦、冬至、祭天、祭地等重大典礼和祭祀活动时所穿的礼服,根据不同的季节,又有四季适用的皮、棉、夹、单、纱多种质地,颜色也并不是只有人们普遍认为的明黄色一种,而是有明黄、红、蓝和月白(浅蓝)四种颜色。
按《大清会典》规定,皇帝的朝服一般“色用明黄”,还用于御殿朝贺及地坛祭地、先农坛和祭太庙等场合。
至于其他颜色朝服的穿用,则在祭天和天坛祈谷时用蓝色,日坛朝日用红色,月坛夕月时用月白色,即浅色蓝。
那么,作为皇帝吉服之一的龙袍,上面是布满了龙的图案吗? 其实,龙袍上除了龙唱“主角”之外,还充满着形形色色的“配角”,甚至连平时人们不大喜欢的蝙蝠也在其中。
尽管统治者为了维护自己的尊严不想被汉化,但为了加强其专制统治,由汉民族创造的服饰等级制度还是被满清统治者所接受,体现在龙袍上,寓意最深刻的却是十二章纹样。
即使它们的面积相对很小,再加上清代帝王礼服色彩鲜艳,图案丰富,使人们忽略了这拥有悠久历史、蕴含丰富的纹饰。
其实十二章纹包含了的帝德,象征皇帝是大地的主宰,其权力“如天地之大,万物涵复载之中,如日月之明,八方照临之内”。
除了以龙袍为代表的吉服之外,清代皇帝的礼服、常服、行服中都不乏汉民族文化的印记,我国传统服饰的一些特征其实在满清统治者的服饰中得到了一脉相传。
龙袍十二章纹包括:日、月、星辰、山、龙、华虫、宗彝、藻、火、粉米、黼、黻。
十二章纹发展历经数千年,每一章纹饰都有取义,日、月、星辰代表三光照耀,象征着帝王皇恩浩荡,普照四方。
山,代表着稳重性格,象征帝王能治理四方水土。
龙,是一种,变化多端,象征帝王们善于审时度势地处理国家大事和对人民的教诲。
华虫,通常为一只雉鸡,象征王者要“文采昭著”。
宗彝,是古代祭祀的一种器物,通常是一对,绣虎纹和譐纹,象征帝王忠、孝的美德。
藻,则象征皇帝的品行冰清玉洁。
火,象征帝王处理政务,火炎向上也有率士群黎向归上命之意。
粉米,就是白米,象征着皇帝给养着人民,安邦治国,重视农桑。
黼,为斧头形状,象征皇帝做事干练果敢。
黻,为两个己字相背,代表着帝王能明辨是非,知错就改的美德。
清代皇帝的衣料由内务府广储司拟定式样颜色及应用数目奏准,对缎匹长阔尺寸、质地、花样、色泽都有明确的规定。
如档案中的“敕谕”多次记载要求官局所织缎匹“务要经纬均匀,阔长合适,花样精巧,色泽鲜明”,如质量不合格,需补赔罚俸或受鞭责。
据清宫资料,制作一件朝袍须要依礼部定式,或是皇帝命题由内务府画师绘制重彩工笔小样,交总管呈皇帝御览,或经内务府大臣直接审阅后连同批准件送发江宁,苏州,杭州图库三处织造司分织。
江宁织造负责的御用彩织锦缎,苏州织造的绫、绸、锦缎、纱、罗、缂丝、刺绣及杭州织造处织造的御用袍服、丝绫、杭绸等。
据悉,三织造织成匹料后再送交裁作、绣作、衣作,刺绣由如意馆画工设计彩色小样,经审后,按成品尺寸放大着色发交内务府和江南织造衙门所属的绣作进行生产。
完成后陆路进京,如后宫所用则经水运进京。
期间用绣工近500人,绣金工40余人,画样过粉10余人,合计近千人。
如由一人刺绣则要用2年零5个月才能完工,在此期间内,穿衣人的体态甚至已发生了变化,聪明的工匠于是在织造阶段就在面料边缘留下了足够的改动空间。
据记载,皇帝一天之中多次更换服饰,有时一天内更换二至三次。
清宫内设有尚衣监,存放皇帝的袍褂和服饰,又有专门的衣服库,管理皇帝平日常用的服和冠,还有一大群随时侍候皇帝更换衣服的太监们。
那一件龙袍的价格是多少呢?在熊召政的《》一书中,曾提到“隆庆皇帝生前比较节俭,给他制作的龙衣,价码儿最低,却也是二万两银子一套”,而工匠透露的造价是四千两银子。
著名织绣专家宗凤英曾谈到,清朝一件刺绣龙袍的制作成本是1000两白银。
按照清朝的白银价格2.83元/克,(古爷网上查到:1两=37.3g左右,一两白银约等于140-150元)1000两白银相当于现在的14.2万元。
也就是说,清朝一件龙袍的制作成本,相当于今天的14.2万元。
随机文章请问清圣祖的真实死因是什么?是病死还是被清世宗鸩毒而死?汉景帝和亲政策对汉武帝的影响斯蒂芬·威廉·霍金简介,概括霍金的一生事迹(探寻宇宙奥秘)AGM—129隐身巡航导弹,史上最强的核巡航导弹(造价673万美元)怎么弄死僧帽水母,僧帽水母有剧毒是真的(触之毙命/离开水会死)迷案在线 mazx.cn本站内容大多收集于互联网,内容仅供娱乐,并不代表本站观点,如果本站内容侵犯了您的权益,敬请联系网站管理员,我们将尽快回复您,谢谢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