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浩,一位屈死的忠臣,却被怀疑是南北朝传奇卧底

作者:小菜 更新时间:2025-03-20 点击数:
简介:时期,鲜卑族拓跋部首领于公元386年建立魏(史称北魏)后,推行封建统治的同时,还制定了入主中原的战略方针。

然而,当时的北魏,四周充斥着南凉、西凉、西秦、后秦、夏

【千问解读】

时期,鲜卑族拓跋部首领于公元386年建立魏(史称北魏)后,推行封建统治的同时,还制定了入主中原的战略方针。

然而,当时的北魏,四周充斥着南凉、西凉、西秦、后秦、夏国等割据势力,特别是北边活动着不时南下骚扰的柔然、南边盘踞着以正统自居的东晋,如此,要想剑指中原,谈何容易?战略方向上的任何一个决策都会牵一发而动全局,正是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崭露头角。

一、崭露头角 崔浩出身北方世家大族——清河,祖上皆是高官显贵,父亲,号称冀州神童,累官到吏部尚书。

而崔浩丝毫不逊色于其父,从小遍览群书,天文玄象、经术之言,无一不精,而且,他还怀有一颗经邦治国的雄心! 初入仕途,二十岁的崔浩供职于道武帝拓跋珪的身边,做的私人秘书。

拓跋珪晚年常常服那时的流行食品——“寒食散”,嗑药后性情大变,看谁不顺眼,就一个字——杀。

大臣人人自危,哪有心思好好工作?能躲都躲得远远的。

唯独崔浩不仅不躲,反而更加恭勤不怠,随侍左右,有时整日都不归家,可谓忠心不二,连时常脑袋不清楚的拓跋珪知道后,都忙派人给他送去御粥。

公元409年,太子继位,为明元帝。

崔浩被任命为“博士祭酒”,也就是皇帝的老师。

学问渊博的崔浩在给皇帝讲经授书之余,引导皇帝适时调整国家策略,与民休养生息。

在他的劝谏下,明元帝一改父亲四处扩张的政策,北魏国内的政局因而渐趋稳定。

崭露头角的崔浩很快显示出他的过人胆识。

二、胆识过人 公元414年,平城一带发生灾荒,许多百姓饿死,有人夜观天象说将有大难,众大臣纷纷建议皇帝迁都邺城(今河北临漳县)。

崔浩敢于跳出来投反对票:“灾荒是一时的危机,而迁都就会动了国家的根本。

国家初立,民心刚定,此时贸然迁都,会让百姓人心惶惶,造成不安定局面;外又有柔然、夏虎视,到时内外交困才是真正的危险!” 一番言论让众大臣无以反驳,拓跋嗣觉得很有道理,只是这一时的危机又该如何度过呢?崔浩早有计策,他提议把都城最穷的农户分配到各州就食,当地可开仓赈灾,国家向富裕的大族借贷,许诺来年按利息偿还;如来年收成仍然不好,到时再另想他计,惟有迁都万万不可! 拓跋嗣采纳崔浩的建议,按计策行事。

第二年秋天,收成颇佳,国家终于安然度过这次危机,拓跋嗣大喜,赏赐崔浩锦、衣若干。

接下来,北魏又面临着新的考验,也给崔浩再次展示不俗胆识的机会。

公元416年,东晋太尉北伐后秦,沿泗水入淮,欲入黄河,逆流而上以围洛阳,特向北魏借道。

同时,后秦也向北魏求救。

借还是不借?救与不救?群臣炸开了锅,一致认为这是刘裕的伎俩,千万不能借!后秦与北魏唇齿相依,应该发兵救后秦,以求自保。

这次,崔浩又唱起了反调:“不动!” 据崔浩的分析,北魏目前北有柔然不断扰边,如果出兵攻打刘裕,柔然一定会趁机南下侵扰,若北上抗击柔然,刘裕又会调头攻打北魏。

而且这次,必能灭秦,但要想固守,恐怕绝无可能,从长远来看,北魏可坐收渔翁之利。

因此,不如不动,隔岸观火即可。

崔浩的分析太具前瞻性,拓跋嗣根本无法理解,便一意孤行派军驻于黄河之北,阻止刘裕西进,却遭刘裕出弩兵与长矛兵以截杀,溃不成军大败而还。

惨败的消息传来,拓跋嗣追悔莫及,吃一堑长一智,他决心乖乖依崔浩的建议行事,再不敢轻举妄动。

后来,不出崔浩所料,刘裕果然灭掉后秦,却忙于废帝自立,无暇掌控关中。

三、阻止南侵 在北魏对外关系上,崔浩一向主张北伐而不南进,态度之坚决,甚至被人当作是南朝派来的“卧底”。

公元422年,刘裕去世,明元帝拓跋嗣觉得时机已到,想南下攻取洛阳等关隘。

崔浩坚决反对:“刘裕刚死就出兵讨伐太不光彩,而且刘裕的党羽未散,见我们大兵压境,一定会,我们未必能赢。

”惹得拓跋嗣相当不高兴。

崔浩极力阻止南侵却相当赞成北伐。

公元423年,拓跋焘即位,是为太武帝。

面对国家南有刘宋、北有柔然的困境,太武帝决定先集中力量解决柔然,群臣担心刘宋来攻,竭力劝阻。

只有崔浩、大力支持,他认为自从刘裕去世,刘宋一直没有恢复元气,已经无法构成威胁。

如果趁现在柔然骄纵的时候,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攻其不备,一定可以获胜。

为打消拓跋焘最后的疑虑,崔浩又进言:“现在的刘宋,已非昔日,就算他们敢来,也不过小牛入虎穴,怕什么?而且趁柔然不备,我们大举进攻,一定可以大胜的,我只担心将军们不敢深入,无法全胜呢!”崔浩口若悬河,听得拓跋焘热血沸腾,当下决计远征柔然。

部队采用崔浩“出其不意,攻其不备” 的计策,取得关键性胜利,柔然战败提出和亲,从此,无法再对北魏构成威胁。

拓跋焘北伐的成功,给南边的刘宋带来不小的压力,为了防止北魏南下,刘宋派兵进驻黄河边,以备不测。

北魏边将得知消息后,向朝廷紧急打报告,要求增兵。

崔浩又出来说话了,劝皇帝不要信,这不过是边将夸大敌情,为国生事。

当刘宋大军开驻黄河边,布起千里河防时,北魏边将吓坏了,紧急喊话皇帝快点派兵出击。

皇帝跟大臣们忙不迭商讨对策,不料,崔浩笑了。

太武帝与群臣疑惑,崔浩大手一挥:“刘宋不采取重点进攻,只是处处把守、设防,可见他们不敢来攻,有什么可虑的?”大臣们不依不挠,刘宋已经跟夏国结成联盟,约好一起攻取我们,不出兵怎么行?没想到崔浩不赞成向南出兵,却话机一转,建议皇帝正可趁此时机攻夏国,一举歼灭它,剪除肘腋之患。

这次,拓跋焘不顾大臣们地极力阻挠与反对,毅然听取崔浩的建议,发兵后一举吞掉北燕,灭了夏,顺势还收了北凉。

正如崔浩所料,刘宋始终不敢有任何举动。

拓跋焘激赞崔浩的过人才智,战后特别提拔他为司徒。

至此,北魏终于实现了近百年来的初步统一! 崔浩总是在国家最危急的时候,不顾各种反对,挺身而出献计献策,为国家指引一条光明的出路。

在北魏扩张疆土一事上,崔浩总是力劝皇帝可北伐却不要南下,让人疑惑不解。

事实上,从当时北魏的局面来看,先北后南的策略确实是通观全局、着眼未来的最佳方案,是崔浩为帮助北魏完成统一大业的苦心安排,更是他为国考虑的体现。

四、倍享荣耀 除了扩张疆土,在北魏其它国家大事上,崔浩也总是能献上奇计,屡建奇功,太武帝对这样一位功臣,欣赏之情溢于言表,他曾当面称赞崔浩:“你才智渊博,历仕我祖孙三人,忠心耿耿,我很看重你!”拓跋焘还指着崔浩对降服的人说:“你们别看他手无,实则胸有万千丘壑,我每次出兵大胜,都是他的功劳呀!”他下令,凡尚书不能决定的军国大计,都要先征询崔浩的意见再行实施。

太武帝不仅信任崔浩,还特别亲近他,经常招呼不打就跑到崔浩家中,对于崔浩慌忙之中准备的家常菜也不以为意。

崔浩进宫,更是可以进入皇帝的寝宫,可以说,历仕三朝的崔浩,到这时已是荣耀倍至。

不过,福兮祸所依,崔浩走上荣耀的巅峰时,灾祸已经不知不觉中蔓延开来。

五、屈辱而死 公元439年,拓跋焘交给崔浩一个任务——续写国史,特别叮嘱:“务存实录”。

对于这个任务,已经年近六十的崔浩感到光荣至极,他遵从皇帝嘱托,点灯熬油尽心编写,几年后即脱稿。

《国史》写完后,有人建议将它刻在石碑上供人自由观看,崔浩欣然采纳。

于是,都城大建石碑,用工三百万,刻上《国史》等文。

完工后,上至贵族,下到百姓,都跑来浏览碑林。

很快,有人脸绿,有人窃议,还有人窃笑,原来,崔浩遵从拓跋焘的叮嘱,鲜卑族拓跋部的历史详实而没有任何避讳地全部写出来了,甚至包括一些不光彩、的过去。

这下,贵族们集体“爆发”,太武帝也,立即收捕崔浩,命令处以极刑,并捣毁了碑林。

荣耀消逝之快,灾祸到来之速,崔浩又何曾意想得到? 太平真君十一年六月己亥(公元450年7月5日),北魏都城——平城(今山西大同)通往城南的路上,押着崔浩的囚车缓缓行驶着,突然囚车停下,几十名士兵齐齐冲着囚车里撒尿,车内传出的哀嚎声不绝于耳,凄惨无比,崔浩最终受尽屈辱而死。

至于崔浩的死因,历史学家历来说法不一,有说因“华夷之辨”的民族问题,有说因佛道之争的宗教问题,也有说因修国史而罹祸......至于崔浩到底为何而死,一千多年后的我们可能已经无法考证清楚,然而,崔浩处处为国的一片忠心却是无论如何也无可抹煞的。

就连亲手下令诛杀崔浩的太武帝拓跋焘后来也流露出悔意:“崔司徒可惜!”个中滋味,颇值得玩味......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咒怨!日本历史上最凶狠的4大怨灵,最后一位还是天皇

怨灵,是指因含恨而死造成的怨气,死者因这种强烈的怨气无法进入轮回,时常出来作祟,导致很多怪事的发生,日本历史上就有很著名的“四大怨灵”,导致了种种事件的发生。

一、菅原道真 菅原道真(845年-903年),尊称“学问之神”,日本平安时代中期的汉学家、诗人,生于日本第54代仁明天皇承和十二年(845年),菅原是善第三子,菅原家以精通汉儒学闻名于世,菅原道真自幼禀承家风,才华横溢,第59代宇多天皇在位期间很赏识他,封他为从一位右大臣。

菅原道真像 醍醐天皇延喜元年(901年),势力日益增长的藤原家藤原时平煽动朝臣,向醍醐天皇诬陷菅原道真企图谋反,醍醐天皇年少无知,让他处理此事,藤原时平带领禁军连夜对菅原道真抄家,流放到九州的太宰府,但菅原道真根本不知他犯了什么罪,菅原道真的家人则被流放出平安京。

宇多上皇在事件发生向醍醐天皇说明情况,但藤原菅根竟然阻止他见醍醐天皇,藤原菅根原本是菅原道真的学生,但他早已依附藤原时平。

延喜三年(903年),年近六十的菅原道真被流放到遥远的异乡,而家人不知下落,他经不住打击,绝望地死在太宰府,运送他遗体去埋葬的牛车走到半路怎么也不走,太宰府官员就将他遗体埋在牛车停止的地方。

菅原道真死后,平安京开始发生一连串怪异事件,一日朝议之时,一道雷劈中清凉殿的屋顶,吓坏了醍醐天皇与其他公卿大臣,起初藤原时平不以为然,后来背叛恩师的藤原菅根无故病死,藤原时平请法师作法,但法师声称他听到菅原道真怨灵回来索命的声音,不肯作法,后不久藤原时平病死,菅原道真流放时继任右大臣的源光,无故跌落沼泽闷死,当初参与事件的数名朝臣不是遭雷劈死就是暴病而死,藤原时平之妹为醍醐天皇所生的儿子保明亲王无故猝死。

朝廷意识到事态严重,同年四月举行盛大的仪式,宣读菅原道真右大臣复职诏书以及流放令的废除诏书,但事情没有因此结束,后保明亲王的遗子庆赖王夭折,年仅五岁,保明亲王一脉断绝。

醍醐天皇延长八年(930年),清凉殿例行朝议,突然一道落雷劈入清凉殿内,将大纳言藤原清贯与右中弁平希世给劈成两具死尸,另一道落雷将三名朝臣烧死,许多朝臣目睹此景不是发疯便是变成痴呆,醍醐天皇也目睹整件惨剧,同年九月一命呜呼,继位的朱雀天皇。

后来菅原道真托梦给一个女子多治比文子和一个男子太郎丸,两人合力在右近马场建立神社祭拜道真,附近猖獗了几年的麻疹水痘竟然跟着平息,得知此事的藤原师辅扩建北野神社为北野天满宫,且按时祭祀,藤原时平正是藤原师辅的伯父。

五十年后,一条天皇正历四年(993年)疫病横行,怕是菅原道真的怨灵,追封他为正一位左大臣,后传出他托梦不接受此追赠,同年六月,清凉殿遭大火重创,朝廷决定追赠他为太政大臣,菅原道真托梦同意,经过将近一百年时间,菅原道真的怨灵终于得以平息,之后再也没有听到他怨灵作祟的事。

二、平将门 平将门(903年-940年),桓武天皇之孙高望王三子平良将的三子,是日本历史上唯一公然反叛天皇并自立为皇的人,他的生年正是菅原道真被流放至九州太宰府含恨而死的那年。

平将门性格倔强,勇武过人,且据说他有钢铁般肉体,刀枪不入。

早年在京都朝廷任职,与大伯父平国香的长子平贞盛相互交恶,欲除之而后快,且不时和地方势力私斗。

平将门像 天庆二年(939年),平将门起了反叛之心,他率兵攻下上野国,并在府衙内大摆宴席犒赏诸将,突然巫女闯入,旁若无人的走到平将门前对他说,她是八幡大菩萨的神使,传大菩萨之旨,平将门是皇室血统,现天皇无道,藤原氏专权,百姓流离,命平将门登上皇位,统治日本,后瞬间不见了人影,在场的所有将领跪拜平将门,拥立他为新天皇。

自此,平将门自称“新皇”,仿照京都朝廷设文武百官,把辅佐他的一干人等全部封为各部大臣,定新都,令部下去镇守关东各处关隘。

朱雀天皇得知后万分震惊,任命藤原忠文为征东大将,藤原忠文知道平将门有个死对头平贞盛,派人找到他并命他为征东先锋。

平贞盛又找来下野国的藤原秀乡,两人多次合力袭击平将门但均无收获,后两人一方面收集平将门弱点的情报,一方面继续计划反攻。

天庆三年(940年),双方在北山大决战,初时平将门军呈压倒性优势,而且还运用了之前所学的分身术,分出六个平将门,但平贞盛和藤原秀乡早已做好准备,早在平将门的爱妾桔梗前(藤原秀乡之妹)身上获取破解分身之法,取出护符向七个平将门投过去,被护符打中后平将门被破了分身之法,平贞盛取出一箭瞄准了平将门的弱点,乘风势一箭命中平将门的要害,平将门中箭落马,藤原秀乡赶上补了一刀结果了平将门,平将门的新皇美梦前后只做了三个月就破灭了。

平将门死后,奇怪的事情就发生了,先是为兄长套取平将门弱点的桔梗前七孔流血而死,接著是看守平将门遗体的士兵慌忙来报说平将门的身体消失无踪,平将门的首级被带往京都向朱雀天皇呈报时,当打开包裹平将门首级的木盒时所有人都被吓到魂飞魄散,平将门的首级一脸愤怒瞪着双眼,口里还发出咬合时牙齿的碰撞声音,朱雀天皇吓得差点驾崩。

后来平将门的首级被示众,各地陆续出现闹鬼事件,一天白天平将门的首级发出一声咆哮接著就朝空升起,然後向坂东的方向飞去,一堆人当场吓死。

朝廷为平息平将门的怨灵,兴建了平将门手冢,但到德川家康开幕前,都陆续发生怪异事件,直到德川家康入主江户城又修建了神社来祭祀平将门,才没有再听过怪异事件的发生。

三、早良亲王 早良亲王(750年-785年),第49代光仁天皇的皇子,生母是高野新笠,桓武天皇同母弟。

天平宝字五年(761年),因起初生母是下级贵族,无望立太子而出家,被称为亲王禅师,天应元年(781年),因发生一系列事件,同母兄山部亲王得以继位,是为恒武天皇,后还俗并立为太子,但在延历四年(785年),受到藤原种继暗杀事件牵连,被废太子,幽禁在乙训寺,早良亲王为了证明自己的无辜而绝食,后发配淡路国途中,在河内国高濑桥附近悲愤而亡。

早良亲王死后,相继发生桓武天皇第一皇子安殿亲王(后来的平城天皇)发病、桓武天皇妃藤原乙牟漏病死等事,都被认为是早良亲王的怨灵作祟,因而几度举行镇魂仪式,延历19年(800年),追赠“崇道天皇”,移葬大和国,修建崇道天皇陵,怨灵得以平复。

四、崇德天皇 崇德天皇(1119年-1164年),第75代天皇,5岁登基,23岁时为名义上的父亲鸟羽上皇所迫退位,成为崇德上皇,其实他是祖父白河上皇和鸟羽上皇的侧妃待贤门院所生。

崇德天皇像 保元元年(1156年),鸟羽上皇驾崩,崇德上皇和后白河天皇的矛盾激化,崇德上皇联合左大臣藤原赖长和源为朝等人发动了政变,即日本历史上著名的“保元之乱”,但失败,被流放到赞歧,在流放地他抄写了五部大乘佛经,要求送入京都纳於寺中,但遭朝廷拒绝,崇德上皇为此大怒,咬破手指写下誓文,要成为日本的大魔王,要“取皇为民,取民为皇”,后不食不休,愤懑而死。

崇德上皇死后,他的诅咒应验了,凌驾天皇之上掌握实权,之后就开始了近七百年的日本天皇形同傀儡的武家政治。

随机文章美军发现重庆不明飞行物,直径18米圆形飞行器被迫降小行星撞击地球2018年若发生,威力堪比1000颗原子弹过山风泡了两年还活着,揭秘过山风蛇追人怎么办(成S形逃跑)鲨鱼为什么没有肾脏,靠体表排泄氨排泄/嗅觉器官最敏感探索白化病是怎么引起的,家族遗传和近亲结婚是白化病的罪魁祸首迷案在线 mazx.cn本站内容大多收集于互联网,内容仅供娱乐,并不代表本站观点,如果本站内容侵犯了您的权益,敬请联系网站管理员,我们将尽快回复您,谢谢合作!

南明最后一位帝王朱由榔是一个什么样的人?他的老婆儿女是哪位?

永历帝是南的第四位,也是最后一位即位的皇帝。

公元1646年即位,年号永历,史称永历帝。

公元1644年,闯王率农民起义军攻破北京城,明朝最后一位皇帝皇帝于眉山自缢。

崇祯皇帝的死亡,代表着大明帝国的灭亡。

但是明朝的灭亡,并不代表着明朝势力的毁灭殆尽。

明朝旧部,在南方建立南明政权,顽强抵抗清军。

不过因为崇祯皇帝自杀之前,并没有指定继承人,因而使得在南边的明朝残余势力极多。

朱由榔的朝廷,算是势力最强,而且因为榔倚仗大西军余部李定国、孙可望等在西南一隅抵抗,维持的时间比较长,从1646年到1662年,共16年。

公元1662年,清军大举进攻云南,朱由榔一逃再逃,最终逃到缅甸境内,被缅甸王收留。

随后不久率领军队进攻缅甸,缅王将其献与吴三桂。

吴三桂将其带回昆明之后,不久就将其在篦子坡绞死,享年四十岁。

朱由榔死后,庙号昭宗,谥号应天推道敏毅恭俭经文纬武礼仁克孝匡皇帝。

看各类有关这一时代历史的电视剧的朋友都应该知道,南明朝廷实际上没有几个有用的皇帝。

虽然在南明朝廷中有那么一两个忠臣坚守,但大多数都不是什么有才干的臣子。

而皇帝也同样,向来都只听信小人之言,昏庸无道。

永历帝朱由榔到底昏不昏庸暂且不说,但是他这一生带着最大的一个特点,那就在于一个“逃”字。

国难到头,逃!清军打来了,逃!地方沦陷,逃!一直到逃到国外,逃无可逃。

朱由榔才结束了他的一生。

隆武帝朱聿键被俘,随后被处死,十月初十,朱由榔在广西巡抚瞿式耜等人的拥立下继位为皇。

十月十六,赣州失守的消息传到肇庆,刚登基没几天的朱由榔,只在大学士瞿式耜等力主镇定的情况下等了四天,便再也按不住逃跑的心思,于十月二十日逃往梧州。

十一月初二,隆武朝大学士苏观生同广东布政使顾元镜、侍郎王应华等拥立唐王朱聿鐭登基,改第二年为绍武元年。

为了皇位的朱由榔返回肇庆,十八日宣布继位,改元永历。

十二月二十五日,趁着邵武朝贺永历朝争斗之息,清军进攻广东,攻占广州,绍武帝及首辅苏观生自杀殉国,广东沦陷。

十二月二十六日,得知这一消息的朱由榔,不假思索的便放弃了广东,由肇庆逃往广西。

第二年正月,刚到达梧州的朱由榔,在各种不安因素的影响下,又逃到了桂林。

正月十九,李成栋部进军肇庆,一路,各路南明守军或败或亡。

后来吴三桂也领军入云南,听到消息的朱由榔,带着旧属逃到缅甸。

只看这一路不断地逃跑,在其他人殉国时,他一力逃跑,就可以知道他到底昏不昏庸,到底为什么能在位十六年了。

朱由榔在位十六年,有一后,两贵人及一妃嫔。

皇后生皇三子、皇四子、皇六子,后被吴三桂擒获,途中与马自相扼喉而死,谥号孝刚匡皇后。

贵人,生皇五子涪悼王慈炜。

贵人,生皇七子澧冲王慈焯。

某嫔,姓不详。

子女 长子,怀愍太子朱慈爝。

次子,悼愍太子朱慈。

三子,哀愍太子朱慈煊。

四子,沅哀王朱慈。

五子,涪悼王朱慈炜。

六子,沔殇王朱慈熠。

七子,澧冲王朱慈焯。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加入收藏
               

崔浩,一位屈死的忠臣,却被怀疑是南北朝传奇卧底

点击下载文档

格式为doc格式

  • 账号登录
社交账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