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时候人都是如何看待二十四节气的?都有哪些仪式?

夏至日为北半球白昼最长而夜晚最短,与昼短夜长
【千问解读】
夏至日为北半球白昼最长而夜晚最短,与昼短夜长的冬至日,以及昼夜半分的春分、秋分,容易被古人观测,而成为最早确立的四大节气,既然是划分时节的重要依据,以农业生产为主要经济活动的古人,自然是相当倚赖四大节气的气候特征能按时到来。
古人根据太阳照射而产生的阴气、阳气消长的理论,以冬至与夏至分属阴阳,其“至”有极点之意。
而夏至,恰好是阳气由盛转衰的时间点,故称“夏至一阴生”;相反的,冬至时则有“冬至一阳生”的说法。
随着炎热的天气与逐渐增加的阴气,面对容易滋生病菌的湿气、虫害,古人认为需在此时举行驱逐瘟疫、祈祷等祭仪来保护自己。
因此从先秦以来,夏至与冬至同样都是古人极为看重的节日,《周礼.春官神仕》载:“以冬日至致天神人鬼,以夏日至致地示物鬽”,意思是在冬至那天祭祀神鬼,夏至时则祭祀地神与百物之神,以祈避免灾荒与瘟疫。
《.书》载:“夏至日,祭地,皆用乐舞”,正值夏收之际,帝王要举行祭地仪式。
民间则会在夏至时祭祖,《四民月令.五月》载:“夏至之日,荐麦鱼于祖祢,厥明祠冢。
前期一日,馔具,齐,扫涤,如荐韭卵”,指夏至的前一天,家中要准备祭品、清洁打扫,待夏至清晨的到来,以麦和鱼祭祀祖先,并备上正月时亲手酿造的酒。
尚无现代周休二日的观念,不过有规定夏至休假3天,虽比不上休7天的冬至,但人们还是非常重视。
唐代笔记小说集《》中有提到夏至节的习俗:“夏至日,进扇及粉脂囊,皆有辞”,夏至这天妇女们会互相赠送折扇、脂粉等物。
从周代开始,历朝皇室皆会在夏至后拿出“冬藏夏用”的冰块来“消夏避伏”。
由于夏至时是很多农作物成熟的时节,因此除了驱除瘟疫外,百姓们还会选在夏至这天庆祝并祈祷秋季乃至於隔年能有个大丰收。
另外,在中国北方正好收获冬小麦,因此产生夏至吃面的习俗,既可以尝新庆丰收,又能讨吉利,成为北方普遍流传的夏至传统。
古人除了根据太阳外,还相当依赖会随四季变化方向的北斗七星。
《淮》载:“孟春招摇指寅,仲春指卯,季春指辰”,文中的招摇,就是北斗七星的第七颗星-招摇星(又称摇光)。
古人按照招摇星的逐月推移(即北斗七星的斗杓位置变化)结合天干地支,测定季节、月份。
周历以十一月为岁首起算,故为子月,而后依序为丑月(十二月)、寅月(一月)、卯月(二月)、辰月(三月)、巳月(四月),到五月时正好是“午月”。
此外,依据《易经》“十二辟卦”,五月之卦为“姤卦”(天风姤),下卦的巽卦(风)初爻为阴爻,既符合了“一阴生”的概念,且“姤卦”在十二辟卦中排序第7,正好在辟卦的正中,故称“端”,再加上“午月”,也就形成了“”的概念后。
既然“姤卦”的初爻是“一阴生”,代表阴气渐长,在习俗上也要有驱除阴气、毒气渗入,以防罹患疾病的做法。
从先秦至魏晋以来就有仲夏之月(五月)蓄采众药,以去除毒气。
东汉时期的《风俗通义》,则记载从夏至到五月五日这段时间,需要驱赶疫鬼:“夏至五月五日,五采辟兵,题‘野鬼游光’。
俗说五采以厌五兵。
游光厉鬼,知其名,令人不病疫瘟。
” 为了驱逐瘟疫、虫害,夏至与端午在古人眼中同样重要,其概念有逐渐混和的情况,成书于魏晋时期的《风土记》,对夏至和端午做了这样的说明:“仲夏端五,方伯协极。
享骛,用角黍(粽子),龟鳞顺德”,其注写道:“端,始也。
谓五月初五日,四仲为方伯。
俗重五日,与夏至同”,由此可知,大约是魏晋时期,人们开始把夏至、五月与端午的驱邪送瘟、祭神求福等习俗融合。
到了唐代,则进一步将夏至与端午结合,如果二者日期相近,就一并举行祭祀活动,加上投江殉国而死的故事感动无数民众,使端午逐渐取代夏至,成为中国传统四大节庆之一。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秦始皇嬴政陵墓没人敢挖,看了卫星地图才明白。
尤其是在中国,对于古人的尸体,那是十分看重的,所以在下葬的时候也是十分的讲究,会建立规模庞大的陵墓。
而中国几千年的历史,在地底下埋葬了很多的秘密,有的陵墓规模很大,有的陵墓规模比较小。
其中规模最大的就是陵,作为规模最大的陵墓,里面有太多太多的秘密了。
那么作为规模如此之大的陵墓,为何至今没有人敢挖呢? 看了卫星地图之后,所有的人都了解了,那么这到底是怎么回事呢? 在1965年的时候,中国著名的学者郭沫若开始研究秦始皇陵,并且觉得应该对这个陵墓进行挖掘。
当所有的工作都准备好了之后,所有的人都在等待政府的批准,就可以开始对陵墓进行挖掘了 。
可是当申请提交上去之后,立刻就被政府拒绝了。
不仅如此,还告诉郭沫若,以后也不许再说挖掘秦始皇陵的事情了,那么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事情呢? 因为在当时,所有人都知道秦始皇陵下面有很多的秘密,还有很多的宝藏。
如果真的挖掘了,那么肯定能够对研究历史起到很好的作用,而之所以挖掘的工作被拒绝,有这么几个因素。
首先是因为秦始皇陵里面有很多的东西已经埋葬了很久,贸然打开,以当今的文物保护技术,并不能确保文物不会受到破坏。
如果真的打开了,那么文物真的可能氧化,化为乌有了。
而且据说秦始皇陵里面有很多的机关,如果盲目的进入,很有可能会遇上危险。
还有秦始皇陵里面有很多的水银,而水银作为重金属,对人体的伤害很大,所以挖掘的计划被取消了。
还有最后一个因素,那就是风水方面的因素,从卫星看秦始皇陵,能够发现,从华工到娇山这段地方看起来就像是一条龙。
而秦始皇陵就刚好在龙眼上,可以说十分的蹊跷。
随机文章德国俾斯麦号战列舰沉船,初次任务遭到英国海空部队围歼萨尔马特重型洲际导弹,威力令美国恐惧(相当于1500枚原子弹)灵魂出窍最简单方法,灵魂出窍有危险吗(4招学会灵魂出窍)黄延秋事件是真是假,黄延秋事件真相大白/科学证实外星人存在揭秘蜥蜴是恐龙的后代吗,蜥蜴是恐龙的食物/长得像并无亲属关系迷案在线 mazx.cn本站内容大多收集于互联网,内容仅供娱乐,并不代表本站观点,如果本站内容侵犯了您的权益,敬请联系网站管理员,我们将尽快回复您,谢谢合作!
张抡《踏莎行·秋入云山》:词人在语言艺术上已是炉火纯青了
里居及生卒年均不详,约宋高宗绍兴末前后在世。
好填词,每应制进一词,宫中即付之丝竹。
抡所著有《莲社词》一卷,存词100余首。
《文献通考》及绍兴内府古器评二卷,《四库总目》并传于世。
那么下面小编就为大家带来张抡的《踏莎行·秋入云山》,一起来看看吧! 踏莎行·秋入云山 张抡〔宋代〕 秋入云山,物情潇洒。
百般景物堪图画。
丹枫万叶碧云边,黄花千点幽岩下。
已喜佳辰,更怜清夜。
一轮明月林梢挂。
松醪常与野人期,忘形共说清闲话。
《踏莎行》,调名取自陈羽诗《过栎阳山溪》中“众草穿沙芳色齐,踏莎行草过春溪”。
词名之为《喜朝天》,赵长卿词则名之《柳长春》。
双调,五十八字。
上下片各三仄韵。
张抡这首《踏莎行》上片写秋天山景,下片写仲秋赏月。
“秋入云山,物情潇洒,百般景物堪图画。
”第一句先以“秋”字点出节令,然后以“入”字写出秋来的动态,再以“山”字指明秋入的处所。
前方着一“云”字,点明山势高峻,耸立云端。
通过此句四字,把本词描写秋山的意旨交代出来。
接下去,用第二句写秋入云山所带来的变化。
“物情”二字,指山中景物的情态。
“潇洒”,乃清秀爽丽之貌。
这两个字最宜于表现秋天风物秀逸的风韵。
如《玉华宫词》:“万籁真笙竽,秋色正潇洒。
”张抡说“物情潇洒”,不只是写到秋之于物的作用,而且写出景物之情。
仿佛山中草木有知有情,秋来之际显出潇洒的姿容。
而从“物情”的“潇洒”之中,又可见出词人潇洒的笔意,词家之清韵。
景中有我,我在景中,情深意远,极尽赏爱之意。
接着第三句紧续一笔,“百般景物堪图画”,“百般”极言景物之多,千姿百态,争艳斗奇,蕴含着无限的诗情画意,故而说“堪图画”。
张抡这首词,可说是以画入诗,诗中有画。
山景胜绝,无处不美,目不暇接,要有一番选择,用最典型的景物写出秋山之美,于是词人以写出丹枫、黄花两景。
“丹枫万叶碧云边,黄花千点幽岩下。
”这是两句的对偶句。
第一句,“丹枫”,亦称霜叶、红叶。
谓枫叶经霜而红,色艳如丹,故称为“丹枫”。
“万叶”,极言枫叶之多。
“丹枫万叶”四字点带出层林尽染万山红遍之景。
“碧云”,青白色的云气。
句尾的“边”字,是个忽视不得的字眼。
丹枫的位置、山势的高大均由此字点出。
说明火红的枫叶层层叠叠,依山而上,一直铺展到碧云旁边,描绘出碧云与红叶相映,山色与青空交辉,丹枫似锦、万山如绣的秀丽景色。
晚唐诗人写过一首《山行》绝句:“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生处有人家。
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后两句也是极写枫林霜叶之美和赏爱不尽的情趣,向为脍炙人口的名句。
杜牧用比喻写霜叶之红,张抡则以碧云映衬丹枫之色。
,异曲而同工。
为描述红叶之美,古代诗人竞驰才思,极尽形容之妙。
杨万里曾赋一绝,题为《秋山》,诗云:“乌臼平生老染工,错将铁皂作猩红。
小枫一夜偷天酒,却倩孤松掩醉容。
”以浪漫的笔调,拟人化的手法,十分风趣地写出了小枫醉容可掬的形象。
再接着看张抡的词,“黄花”,即黄菊,以其色泽金黄,故称之为“黄花”。
“千点”,是远而望之,言其小而多,也表现其点缀分布之广。
“幽岩”,清幽寂静的山岩。
有岩而幽,说明草木丰茂,一片青绿。
“下”字,点出金菊的位置,在山岩深幽之处。
无数的菊花,点点洒洒,如散金碎黄,镶嵌在万绿丛中,显得分外明丽耀眼,描绘出岩壑含翠、金英秀发的清幽景色。
古来写丹枫、黄花的诗词,车载斗量,不可胜数。
但分而言之者多,兼而写之者少。
即使兼写,也很难找到能与此媲美的妙句。
朱庆余《观涛》写过“高楼晓望无穷意,丹叶黄花绕郡城”,可谓秀美而有意趣,但终究略逊一筹。
张抡这两句词,就所构成的画面来说,突出的主体景物是丹枫、黄花而分别以碧云、幽岩作为陪衬。
高远处,在淡采素墨的背景中,抹出浓烈之色;深幽处,在重笔濡染的衬底上,点出鲜明之色。
淡中见浓,浓中有淡,明暗变化,对比强烈,构成一幅色彩斑斓、意境深远的秋山画卷,充分显示了词人摹写景物的艺术才能。
古人云:“江山明秀发诗情”。
正是可爱的自然风光激发了词人的灵感,才写出了这两句情韵俱到的好词。
另一方面,好诗好词又是在长期创作实践中,经过得到的。
在这方面,古代诗人的感受是很深的,经验也是非常丰富的。
认为写诗必须持之以恒,永不间断,所谓“生应无辍手,死是不吟时”。
到了84岁还坚持不懈地奋力创作,说是“无诗三日却堪忧”,成为最多产的诗人,一生留下了上万首诗词。
为了斟酌一句诗、一个字,诗人们往往是呕心沥血,倾注了全部精力。
为积累诗句,马上特置锦囊,每有所得,辄书之以投囊中。
为“推”、“敲”二字,想得出神,竟然骑马闯进的仪仗队而不自知。
他苦吟苦写,乃至于“两句三年得,一吟泪双流”。
其中甘苦,大有一言难尽的味道。
另一个苦吟诗人,为写得好一些,焚膏继晷,日夜习作,自道是:“夜学晓不休,苦吟神鬼愁。
”还有一个卢延让,更是险觅狂搜,殚精竭虑,为“吟安一个字”,以至于“捻断数茎须”,说是“险觅无应闷,狂搜海亦枯”。
,不胜枚举。
我们并不主张闭门索句,凭空臆造,一味雕琢。
但字斟句酌,刻苦磨炼,以严肃认真的态度从事创作,是写出好诗好词的首要条件。
的“春风又绿江南岸”是尽人皆知的名句,其中的“绿”字之所以写得形象生动,掷之于地可作金石之声,乃是经过十几次的反复修改而后得到的。
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杜甫,论才华论技巧,都是冠绝千古的,然而他在创作中始终,常常是“新诗改罢自长吟”。
而且他的诗作愈老愈严格,自道是:“晚来渐于诗律细”,“语不惊人死不休”。
古往今来,无数的事例证明了一条永恒不变的法则,那就是作家不仅需要才华,更重要的是要有认真、严肃的创作态度,才能熔铸出好的诗句,写出好的作品。
由此看来,张抡这两句词,虽说只有十四个字,然而却是来之不易,付出了艰苦劳动的。
下片换头三句,写仲秋夜月之美。
“已喜佳辰,更怜清夜,一轮明月林梢挂。
”仲秋,是一年一度的佳节,人人欢度,故而曰“已喜”。
又逢天气爽朗,夜空碧清如洗,因而格外高兴,故曰“更怜”。
下面由写意转而写景,点出“一轮明月”。
月圆如轮,高挂林梢,银辉流洒,清光烛地,正是赏月的大好时刻。
故而末结两句云: “松醪常与野人期,忘形共说清闲话。
“松醪”,用松膏酿制的酒。
《复至裴明府所居》云:“赊取松醪一斗酒,与若相伴酒烦襟。
”“野人”,山野之人。
“期”,约会之意。
“忘形”,语出《庄子·让王》:“养志者忘形,养形者忘利,”杜甫《醉时歌》云:“忘形到尔汝,痛饮真吾师。
”张抡这两句写词人常与山野之人相约饮酒,,不拘形迹地在月光下谈天说地,淡泊的心境与清幽的月色交融在一起,表现出闲适惬意、的山居乐趣。
综上所述,可以看出,这首词在语言上是很有特色的。
音韵和谐,辞意兼美,清丽秀润,亲切自然。
词人在语言艺术上,的确是达到了炉火纯青的地步。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