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魏政权短命?曹丕的这一政策历来被认为是罪魁祸首

作者:小菜 更新时间:2025-03-17 点击数:
简介:登基为帝后,为了迫害昔年与自己争嗣的,便令他与七步之内作诗一首,不成则杀之。

结果曹植应声即咏出一首《七步诗》:“煮豆持作羹,漉菽以为汁。

萁在釜下燃,豆在釜中泣。

【千问解读】

登基为帝后,为了迫害昔年与自己争嗣的,便令他与七步之内作诗一首,不成则杀之。

结果曹植应声即咏出一首《七步诗》:“煮豆持作羹,漉菽以为汁。

萁在釜下燃,豆在釜中泣。

本自同根生,相煎何太急。

”曹丕听后大感惭愧。

这段故事出自《》,大抵属于后人的杜撰。

因为如果曹丕真要致曹植于死地,根本用不着自己出手,只要一个眼神,手下有的是会办事的人,根本不用使如故事里那般低劣的手段。

▶曹丕于诗、赋、文学皆有成就,尤擅长于五言诗,与其父和弟曹植,并称“建安三曹”。

图片来源于网络 然而,故事都不是凭空而来的,“七步诗”一事虽然并不存在,但其暗含的主题却是真实的,更是广为人知的,那便是曹丕对曹植的刻意迫害,其情形如他自己所言“此徒圈牢之养物”。

后人由于同情大才子曹植的遭遇,因而杜撰出这样一个故事。

但其实,曹丕的打压,不仅仅是针对曹植一人,而是面向全体的宗室,其目的也并非一些人所认为的挟私报复。

苛刻的宗室政策 曹丕对宗室的打压,主要表现在三方面: 其一,实行“虚封” 周代及西汉初年实行的分封,诸侯王拥有对所辖领地充分的治理权,包括官员的任免、财政税收、领兵作战等等权力,这样的分封可称之为“实封”。

然而曹丕所封的各诸侯王,只空有爵位的名号,而无实际的权力。

封国内的属官全部由朝廷任命,诸侯王基本无法参与封国的治理。

至于领兵权,更只能是想想了。

封国内确实有军队,但大都是,规模也不过百余号。

这样的军队最多能够保护个人安危,哪里能够坐镇地方、拱卫中央呢?本文为原创,未经官方允许不得以任何形式转载。

其二,频繁迁徙 除了不让诸侯王治民、领兵之外,曹丕及其继承者还不断更改封地、封号,让诸侯王频繁迁徙。

以陈思王曹植为例。

建安十六年始封平原侯,十九年改封临淄侯,曹丕继承魏王之位后,遣曹植归封国。

魏文帝黄初二年,贬爵安乡侯。

不久改封鄄城侯,黄初三年,立为鄄城王。

黄初四年,徙封为雍丘王。

太和元年,徙封浚仪,太和二年,复还雍丘, 太和三年,徙封东阿,太和六年,以陈四县封植为,其年卒。

再如中山王曹衮。

建安二十一年封平乡侯。

二十二年,徙封东乡侯,其年又改封赞侯。

曹丕称帝后,黄初二年,进爵为公。

黄初三年,为北海王。

黄初四年,改封赞王。

黄初七年,徙封濮阳。

魏明帝太和二年就国,太和五年冬,入朝。

太和六年,改封中山。

▶曹丕命令、王象、缪袭等人编纂中国第一部类书《皇览》,开官方组织编纂类书的先河。

图片来源于网络 如果说曹植频繁迁徙是因为曹丕父子的刻意报复,那么中山王曹兖的例子就很能反映出问题了。

无他,在诸王中,曹兖是最恭敬曹丕父子的,事事都非常谨慎,因而被朝廷树立为典范。

然而就是这样的一位诸侯,其迁徙程度也如此频繁,其余诸侯王的情况便不难想象了。

其三,严防死守 曹丕即位后,立刻令诸侯就国,不允许待在京师。

其后又规定,除非有中央特邀,诸侯王不得入朝。

而即便特许入朝,也设置了重重禁令,诸侯王稍有不慎便有削地的惩罚。

同时,宗室子弟又不得入仕任职,被排除在帝国的政治权力之外。

虽然有王侯的尊号,但几乎等同于匹夫庶民。

此外,曹丕又在封国内设置文学防辅、监国谒者等监察官员,密切监视诸侯王的。

这些监察官员,虽然职位低,但直接对中央负责,专门负责监督、揭发诸侯王不法行为。

可以想见,这些人为了仕途的顺利,努力挖掘、甚至不惜捏造罪名以打击诸侯王,是再自然不过的事了。

面对这样的处境,诸侯王恐怕真的是“愿生生世世,再不生于帝王家!” 曹魏亡于这一政策?本文为原创,未经官方允许不得以任何形式转载。

由曹丕着手实施的宗室政策,招致时人及后世的一致批判。

《志》:王公,既徒有国土之名,而无社稷之实,又禁防壅隔,同於囹圄;位号靡定,大小岁易;骨肉之恩乖,常棣之义废。

为法之弊,一至于此乎! 《》:自古帝王之临天下也,皆欲广树蕃屏,崇固维城···魏武忘经国之宏规,行忌 刻之小数,功臣无立锥之地,子弟君不使之人,徒分茅社,实传虚爵,本根无所庇阴,遂乃三叶而 亡。

这些批判主要集中表现为两点:一是泯灭人性,使得骨肉不得相亲。

二是宗室的衰微导致皇权缺少屏藩,当司想要取而代之时,诸王无力反抗,于是导致曹魏三世而亡。

▶曹丕在位期间,平定了青州、徐州一带的割据势力,最终完成了北方的统一。

图片来源于网络 然而这种指责真的成立吗? 身在帝王家,本来就没有亲情可言。

自古以来,为了权力而引发的兄弟相残、父子相杀等悲剧数不胜数,曹魏虽然苛责宗室,但却没有上演骨肉相残的悲剧。

从这个角度讲,曹丕父子算得上一代仁君了。

至于说曹氏因此而亡,那分封诸侯就能保证皇权的安稳吗?不久后的那场导致的闹剧,不正是大肆分封的结果吗?往前看,西汉的七王之乱不也正是源于分封诸子吗?往后数,的得以发生不又是因为屠杀功臣而分封诸子吗? 实际上,自西汉七王之乱以后,统治者就不断大力削减宗室权力,以强化中央集权下的郡县体制。

到了东立国时,各诸侯王就已经只剩下崇高的地位而没有权力了。

因此,曹丕不过是一以贯之地继承下来罢了。

如果说没有宗室镇守地方以拱卫中央便有亡国之患,那么西汉自景帝、武帝削藩又持续了百余年怎么解释?而怎么又坚持了两百多年才灭亡呢? 所以,上述的两种指责均不成立。

然而,魏朝终究还是灭亡了,那么问题来了,曹魏究竟为何如此短命呢?本文为原创,未经官方允许不得以任何形式转载。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曹髦与曹奂:曹魏末代皇权的堂叔侄博弈

此页面是否是列表页或首页?未找到合适正文内容。

五代十国时期的十国政权之一:南吴的进展史

(902年-937年)是时期的十国政权之一。

为所建,又称"杨吴",亦称"南吴,弘农,淮南"。

919年(唐天佑十六年),独立建国,改元建制,但统治者并未称帝,仅称吴王。

927年(吴顺义七年),称帝。

937年(吴天祚三年),吴帝杨溥禅位于徐知诰,吴国灭亡,历4主,立国35年。

唐乾符年间(874年―879年),江淮群起而反,杨行密因参加造反被抓获,刺史郑棨以其相貌奇特,解绑放走。

后来杨行密被庐州府募为州兵,在和秦宗权的战斗中经常立功,很快就被升为队长,不久又被派区戍守朔方(今宁夏灵武西南)。

一年后期满回到庐州,都将因为不喜欢他要他再次出戍。

杨行密杀都将,统率州兵,自号八营都知兵马使。

庐州刺史郎幼复逃去,他占据庐州。

唐中和三年(883年),杨行密被唐廷招抚,被封为庐州刺使。

唐光启三年(887年)四月,淮南都将毕师铎在扬州发动兵变,囚禁淮南节度使高骈,并召宣州秦彦进入扬州(今属江苏),杨行密欲救高骈却不能进入扬州,屯军于蜀冈。

毕师铎率兵数万攻打杨行密,毕师铎大败,单骑逃回扬州城,并杀死高骈。

杨行密进攻西门,秦彦及毕师铎逃奔到东塘,杨行密于是进入扬州。

秦彦及毕师铎还师东塘,与秦宗衡联合,杨行密闭城不敢出。

不久秦宗衡被偏将孙儒所杀,孙儒攻破高邮,并杀死秦彦、毕师铎,合并他们的军队。

文德元年(888年)三月,孙儒攻陷扬州,于是杨行密退到庐州。

唐龙纪元年(889年),杨行密攻下宣州,拜杨行密为宣州观察使。

唐大顺二年(891年),攻取滁州、和州。

唐景福元年(892年),攻取楚州;同年五月,杨行密在宣州城下,大破孙儒军,斩孙儒;同年八月,杨行密再入扬州,唐朝拜杨行密为淮南节度使。

唐乾宁二年(895年),加拜检校太傅、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弘农王 。

升州刺史铎前来归附。

杨行密又分派人攻下淮河以南、长江以东各州。

唐天佑二年(905年)冬,杨行密之子杨渥嗣位为淮南节度使、东南诸道行营都统、兼侍中、弘农王。

但杨渥喜好游玩作乐,其亲信不断欺压元勋旧臣,将领们颇感不安。

天佑四年(907年,此时唐已亡,吴不承认,仍沿用唐年号),张颢、发动兵变,控制军政,杨渥大权尽失。

天佑五年(908年),张颢杀杨渥,立其弟杨隆演为淮南节度使、东南诸道行营都统、同平章事、弘农郡王。

张颢随即又被徐温所杀,至此杨吴大权尽掌握在徐温之手。

天佑七年(910年),杨隆演加中书令、吴王。

天佑十六年(919年)晋吴国王,改元武义,自是与唐朝断绝法统。

杨隆演个性稳重恭顺,徐温父子专权,不会显露出不平之色,因此徐温也很放心。

但也因大权旁落,杨隆演建立吴国后并不快乐,于是放纵自己,以致生病卧床,第二年便去世了。

杨隆演去世后,徐温立其弟丹阳郡公杨溥为吴国王,改元顺义。

顺义七年(927年),徐温去世,养子徐知诰继其权位。

同年,杨溥称帝。

徐温死后,徐温义子徐知诰继任金陵府尹,操纵吴国朝政。

933年,徐知诰采纳谋士建议,欲迁都金陵,于是修缮金陵府治为皇宫。

935年,吴帝封徐知诰为齐王,次年,以金陵府为西都,广陵为东都。

吴天祚三年(937年),吴帝杨溥让位于权臣徐知诰, 杨吴灭亡。

知诰改国号为齐,次年,又自以唐室之后,复,易名昪。

改国号为唐,史称。

杨吴城濠,在今南京市留存有东段。

杨隆演主政时期,派徐温镇守金陵,徐温命手下陈彦谦重建金陵城。

杨吴城濠即为金陵城人工开凿的护城河,后被误认为是青溪,1949年后又被误认为是秦淮河。

随机文章现实生活中避雷针效应的运用,暴脾气小宝宝经疏导变乖宝宝帝王计划中的怪兽介绍,身高31米的金刚实力恐倒数第一鸑鷟是什么神兽,凤凰中最厉害的物种/《扶摇》背后的大boss盘点民国时期四大渣男,徐志摩郭沫若纷纷上榜惨绝人寰的重庆大隧道惨案,将近一千避难者因窒息遇难(珍贵老照片)迷案在线 mazx.cn本站内容大多收集于互联网,内容仅供娱乐,并不代表本站观点,如果本站内容侵犯了您的权益,敬请联系网站管理员,我们将尽快回复您,谢谢合作!

加入收藏
               

曹魏政权短命?曹丕的这一政策历来被认为是罪魁祸首

点击下载文档

格式为doc格式

  • 账号登录
社交账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