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流皇帝乾隆修《四库全书》玩阴招:篡改古书内容是怎么回事?搞乱格式

作者:小菜 更新时间:2025-03-17 点击数:
简介:晗于1909年8月11日出生于浙江义乌,原名吴春晗,字辰伯。

家庭经济时常颠簸于温饱与小康之间。

其父吴滨珏,秀才出身,家道颇严。

吴晗少年聪慧,自小就对历史尤其明史

【千问解读】

晗于1909年8月11日出生于浙江义乌,原名吴春晗,字辰伯。

家庭经济时常颠簸于温饱与小康之间。

其父吴滨珏,秀才出身,家道颇严。

吴晗少年聪慧,自小就对历史尤其明史产生了浓厚兴趣。

吴晗不仅早慧,而且早熟,12岁时到金华读中学,广读博览,一边吸收梁变革维新的思想,一边还学会了打麻将、抽烟,逃学旷课,无所不有,总之,他不是一个“乖孩子”。

1925年吴晗中学毕业,因家道衰落,遂在本村小学教书,赚取一点工资贴补家用。

但吴晗志不在此,1928年他独自离家出走,辗转来到杭州考入之江大学预科;一年后该校停办,又前往上海,考入中国公学。

从此,他与胡适结下不解之缘——胡适此时正是该校校长。

进入中国公学,吴晗即成为胡适门生,不久写下《西汉的经济状况》一文,深得胡适赞赏。

1930年3月19日,吴径直写信向胡适讨教自己在整理《佛国记》时遇到的问题:“明知先生很忙,不过除了先生之外,我实在想不出一个比先生更能用科学的方法来解决和指导路径的人。

”不久,胡适离开中国公学,吴晗则追随北上,经人介绍,由顾颉刚安排在燕京大学图书馆当馆员。

此间,他写下《胡应麟年谱》,并以此成为他正式研究明史的开端。

吴晗再度为此写信讨教胡适,胡适在收信的第二天即给吴晗回信,对其作品大加赞赏,并约吴晗“星期有暇请来谈”。

从此,吴晗成为胡适的“弟子”。

吴晗未入北大的原因是他偏科严重,入学考试需考文史、英文和数学三科,他的文史、英语均得满分,而数学竟然考了零分,按北大规定,有一门零分不得录取。

随后他改投清华,得到同样成绩,但清华网开一面,以文史成绩特别优异为由,破格录取了他。

吴晗遂成为“清华人”,与北大失之交臂。

吴晗进入清华时,家道基本败落。

胡适对这位弟子真是青睐有加,他在吴晗录取后没几天,即给清华代理校长翁文灏和教务长张子高写信:“此人家境甚贫,本想半工半读,但他在清华无熟人,恐难急切得一个工读机会。

他若没有工作的机会,就不能入学了。

我劝他决定入学,并许他代求两兄帮忙。

此事倘蒙两兄大力相助,我真感激不尽。

”此外,还大力介绍了吴晗的学术水准。

吴晗作为清华学子,全面师法的却是胡适这位北大先生的治学方法。

胡适在给吴晗的信件中,对这位弟子进行了多方面指导:“治明史不是要你做一部新明史,只是要你训练自己作一个能整理资料的学者。

”吴晗表示:“光耀所及,都是坦途。

”可见胡适对他影响之深。

20世纪30年代,中国有着动荡中的平安。

1931年爆发“九一八”事变,东三省沦陷,群情激奋。

吴晗显然是一位爱国者,他积极支持同学们的请愿活动,自己却未厕身其间,但他毕竟是血气方刚的热血青年,在1932年1月30日给胡适的信中指责当局:“翻开任何国任何朝代的历史来看,找不出这样一个卑鄙无耻丧心病狂的政府。

”并在信中希望“先生也同样地予以解决的方法并指示一条应走的路”。

胡适没有回答。

他于1932年6月27日发表《赠与今年的大学毕业生》一文,继续倡导“科学救国”的理念,但胡适在“药方”中同时要求学生们“总得有一点信心”。

因着胡适的关照,吴晗在清华兼职工读,待遇颇为优厚,足够满足求学之需。

吴晗毕业时,在自己的毕业照上题写着胡适的名言:“大胆的假设,小心的求证。

少说些空话,多读些好书——录胡适先生语。

” 吴晗真是做史学的料,聪慧勤奋,再加恩师教诲,他在清华求学期间便写下了《党案考》、《明代与国都北迁》、《明代之农民》等一批相当有见地、在史学界有较大影响的文章。

1934年吴晗毕业留校任教,开设明史和明代社会等课目,影响直追陈寅恪、张荫麟这些史学大家。

吴晗年轻时的一个重要史学成绩是关于“建州史”的研究。

建州乃女真族先祖之地,入关并建清王朝后,竭力否认建州曾在管辖之内,并在清修《明史》中对过往历行篡改、伪造和歪曲。

正如鲁迅指出的那样:“现在不说别的,但看,两朝对于中国人著作的手段,就足够令人震惊。

全毁,抽毁,删去之类也且不说,最阴险的是篡改了古书的内容。

乾隆朝的纂修《四库全书》是许多人颂为一代盛事的,但他们不但搞乱了古书的格式,还篡改了古人的文章,不但藏之于内廷,还颁之于文风颇盛之处,使天下士子阅读,永不会觉得我们中国的作者里面,也曾经有过很多很有些骨气的人。

”中国的历史就是这样被一页一页撕毁的。

最终考据结果表明,早在明朝就设有“建州卫”,女真族长期隶属明政府,是中华民族中一员。

通过这段研究,吴晗的史学观念发生了变化,正如他在主编《益世报》史学专刊时表达的那样,一、但论是非,不论异同;二、求真;三、重视“一向不被人们所重视的正史以外的若干记载”;四、“史学是属于社会的民众的”。

这表明吴晗对官修历史产生了严重质疑,他在《史学》一周年的致辞中写道:“我们认为帝雄的传记时代已经过去了,理想中的新史乃社会的、民众的。

” 这里,笔者要特别指出的是,20世纪30年代正是法国年鉴学派兴起的时期,其治史方式也正是放弃政治史,重点转向研究社会生活史对社会演变所起的作用。

年鉴学派大量吸收主义的观念,成为当代史学最重要的流派之一,涌现出一批史学大家,如马克?布洛赫、布罗代尔等。

吴晗的治史方式与之有相当程度的契合,尽管表达不甚明确,也没有形成团队规模。

可见,中国学术界在上世纪30年代就达到了相当高度,虽不能并肩欧美学界,但追赶已非遥遥无期。

随机文章帕斯卡拉干尸新娘真相,被父亲掏空内脏做出干尸月球的背面是什么,二战飞机和外星人基地现身月球(谣言)鬼不敢欺负的五种人,连鬼都怕的五种人/鬼都避而远之世界上最便宜也最好的无人机,最适合新手的无人机/售价420元三星堆挖掘诡异事件,为什么停止挖掘三星堆/三星堆可能是外星人遗址迷案在线 mazx.cn本站内容大多收集于互联网,内容仅供娱乐,并不代表本站观点,如果本站内容侵犯了您的权益,敬请联系网站管理员,我们将尽快回复您,谢谢合作!

和珅当作风流皇帝乾隆最得宠的大臣,嘉庆为什么着急让和珅死掉?

此页面是否是列表页或首页?未找到合适正文内容。

江东风流余韵:周瑜三子女的命运沉浮

末年,江东以 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 的智勇闻名天下。

这位 世间豪杰英雄士 不仅在军事领域建树卓著,其家族与东吴皇室的联姻更深刻影响了格局。

然而,这位传奇将领的三个子女却各自走向了迥异的人生轨迹,他们的命运折射出乱世中功臣后裔的生存困境。

一、长子周循:天妒英才的驸马悲剧 周循作为周瑜长子,完美继承了父亲的军事才能与风度气质。

《》记载其 有瑜风 ,少年时期便被钦定为驸马,迎娶长女。

这场政治联姻将江东两大显赫家族紧密绑定,周循21岁即官拜骑都尉,执掌精锐,本可成为东吴军界新星。

但命运弄人,这位被寄予厚望的将门之后竟英年早逝。

黄龙元年(229年),年仅29岁的周循猝然离世,未留下任何子嗣。

更令人唏嘘的是,其遗孀孙鲁班在守寡后迅速改嫁全琮,甚至将周循血脉改为。

这场婚姻悲剧不仅终结了周循的政治生命,更使周瑜嫡系血脉出现断层,为后世家族衰落埋下伏笔。

二、次子周胤:功臣后裔的堕落样本 相较于兄长的早慧,周胤的人生轨迹更具警示意义。

建安十五年(210年)周瑜病逝时,周胤尚在襁褓之中。

孙权为笼络功臣遗孤,不仅将宗室女许配给他,更破格授予兴业都尉之职,统领千人精兵驻守公安要地。

后,周胤凭借父荫在黄龙元年(229年)获封都乡侯,成为东吴最年轻的列侯之一。

然而,这位含着金汤匙出生的将门之后却走向堕落。

嘉禾四年(235年),周胤因 酗淫自恣 被削爵流放庐陵。

史载其 怙恶不悛,屡经教育而不思悔改 ,甚至在太子面前直言批评孙权立储偏私。

这种政治幼稚病最终导致其被彻底边缘化,虽经、步骘等重臣联名求情,仍于流放途中病逝,年仅36岁。

三、长女周彻:的太子妃 周瑜独女周彻(又称周妃)的人生堪称东吴宫廷的缩影。

建安十四年(209年)出生的她,在13岁时便被册立为太子孙登妃。

这场联姻既是孙权对周瑜的终极褒奖,也是维系孙周联盟的政治纽带。

周彻以美貌贤淑著称,与孙登琴瑟和鸣,先后诞下三子。

但宫廷斗争的残酷远超想象。

赤乌四年(241年),33岁的周彻在太子薨逝后骤然离世,其长子孙璠、次子孙希均早夭,幼子孙英虽袭爵吴侯,却在 中被迫自杀。

这场政治清洗彻底斩断了与皇室的血脉联系,周彻用短暂生命维系的家族荣耀,最终化作史书中的寥寥数语。

四、家族命运的深层隐喻 周瑜三子女的悲剧绝非偶然。

周循早逝暴露出功臣后裔在政治联姻中的脆弱性;周胤堕落折射出贵族子弟教育缺失的致命伤;周彻的薄命则揭示了宫廷政治的冷血本质。

孙权对周氏后人的处置颇具深意:既通过联姻巩固统治,又刻意打压其军事影响力,最终导致周瑜血脉在东吴政坛逐渐边缘化。

这种命运沉浮在三国时代具有典型性。

与子嗣尽殁、家族绝嗣相比,周瑜后裔虽延续至南朝,但已难复祖辈荣光。

正如《吴书》所叹: 公瑾之后,江东风流渐成绝响。

周氏家族的兴衰史,恰似一曲乱世功臣的挽歌,诉说着权力场中 君子之泽,五世而斩 的永恒定律。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加入收藏
               

风流皇帝乾隆修《四库全书》玩阴招:篡改古书内容是怎么回事?搞乱格式

点击下载文档

格式为doc格式

  • 账号登录
社交账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