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时候的官员办公用什么公章?历史上的公章是如何来的

关于官印起源,《春秋合诚图》里有这样的记载:传说尧与太尉舜坐在舟中泛游,忽然,一只凤凰飞到他们面前,
【千问解读】
关于官印起源,《春秋合诚图》里有这样的记载:传说尧与太尉舜坐在舟中泛游,忽然,一只凤凰飞到他们面前,将背负的图书交给尧。
这图书装在一个赤玉匣子中,长三尺,宽八寸,上有黄玉检斗,用绳子捆扎,两端用泥封固,并加盖了“天赤帝符玺”的印章。
这说明,印章最早是作为权力的象征出现的。
比较完备的官印制度,形成于秦代,自丞相太尉到郡守县令,都由国君在任命时授予官印,同时配发穿在印钮上的丝带,叫做“绶”,以便须臾不离地佩带在身上。
秦末,天下大乱。
指挥拔剑砍下殷通首级,“佩其印绶”,然后便自封为新的郡守,行令各县,“得精兵八千人”。
这个凭印绶当官、认印不认人的制度,又为所继承。
时,穷得连老婆也养活不起的朱买臣忽然被任命为故乡会稽郡守。
当其回到下榻的会稽郡驻京办事处时,吏员们仍把他当穷汉看待,不予理睬,直至发现他怀里揣着印绶,“坐中惊骇”,马上排好队,一起跪拜。
这种观念的沿袭,便使“掌大印”、“拿印把子”成为当官掌权的代名词。
印绶制度的另一特征,是以铸印材料和绶带颜色区别官阶。
如汉代,丞相太尉一级高官,金印紫绶;御史大夫及两千石以上,银印青绶;六百石以上,铜印黑绶;二百石以上,铜印黄绶。
从起,印绶制又改为印囊制,绶囊用皮革制成,盛进官印后佩在腰间,以绣缕区别官阶。
刘邦微时所干的乡亭小吏,倒也有“五两之纶,半通之铜”的一方小印。
所谓“半通”,是相对于“全通”而言的:汉制,凡二百石以上的官印,“皆为通官印”,意思是具有发号施令的法律效力,“半通”,就当做具有一半法律效力来理解了。
所以,刘邦领一个泗水亭长的“半通之铜”佩在腰间,摇来晃去,也挺神气。
从官员之印到官府之印 当时人对官印的理解是官员之印,而非官府之印。
印绶由官员随身佩带,除非因犯法、罢官等缘故例应追缴外,升官调职或告老病殁,都可带走。
中央因某个治事官职有缺而另授新官时,通常总是另铸新印,所以官印上的文字书写不可能长期保持统一。
这种一官一印的颁授办法,一直到南朝宋时,才有尚书左丞孔琳之上书提出疑问。
他说,既然公侯的玉玺都是历代递用,并不使人怀疑他们是否拥有行使权力的资格,地位卑下的臣僚又何必非要把印绶佩在身上呢?宋武帝提倡节俭是出名的,便采纳了这个建议。
“铁打的衙门流水的官”,官印移交制度,大抵就是从那个时候逐渐形成的。
这种制度行之既久,给世人所带来的观念上的转变,就是官印乃某个部门某级机关行使权力的信物,这就同现代的“公章”概念贯通了,虽然在习惯上仍旧以“摘印”来指称罢官。
依循这种新的理念,更趋完备的官印制度的创立,应该说是发生在。
有个这样的例子:西晋赵王称帝时,为“取悦人情”,凡当年报名应试、孝廉良将等文武各科的生员和16岁以上的太学生,以及各地州郡来京出差的吏员,一律免试授官,难以计数的官员,一概赐印,“金银冶铸,不给于印”,只好用木刻印章代替一时奇缺的金银铜材,舆论乃有“白板之侯”的取笑(《晋中兴书》)。
但是到唐初政体肇建时,作为中央最高政令执行机关的尚书省,只有总办公署(称都省或都堂)和吏、兵两部有印,其余各部司都用尚书省的印信发遣公事。
因为官印只代表官府权力,而非官职,连左右仆射、侍郎郎中这等内阁首相、部长司长一级的高官,也无官印佩带。
直到当国时,体制改革,各部司的行政独立性加强,尚书省二十四司才分别置印。
相似的情况在其他部门也存在。
唐德宗时薛之舆任谏议大夫,是隶属中书门下的正四品高官。
因为并非一级行政机构,也无印信。
薛以保密为由打报告给皇帝:“谏官所上封章,事皆机密,每进一封,须门下、中书两省印署文牒。
每有封奏,人且先知。
请别铸谏院印,须免漏泄。
”这话听起来像是伸手讨权,还含有同中书门下闹独立性的意思。
未几,此人被平调到中央大学做校长助理(国子司业)。
自德宗以后,内参密命,职权加重,号称“内相”,最终形成了与中书舍人分掌“内制”、“外制”的格局,作为一种标志,便是在宪宗初年的翰林院单独置印。
官印脱离个人职级而完全成为施政机关的公章,经历了漫长的时间,从此,政出多元、职司重叠的麻烦大为减少。
随机文章雪崩的时候没有一片雪花是无辜的,伏尔泰揭露事物的两面性没有太阳人类能活多久,地球陷入黑暗地表温度急剧下降(人类灭绝)奥尔特云保护太阳系,避免太阳系被其他星系侵扰/未证实存在电磁轨道炮威力有多大,可摧毁卫星或导弹/能轻易穿透坦克装甲九大行星按大小顺序排列是什么,木星最大冥王星最小/地球排第五迷案在线 mazx.cn本站内容大多收集于互联网,内容仅供娱乐,并不代表本站观点,如果本站内容侵犯了您的权益,敬请联系网站管理员,我们将尽快回复您,谢谢合作!
为什么说后周皇族是历史上亡国皇族中最幸福的?
不过后周因为孤儿寡母的缘故,并未保住柴荣留下了的江山,最终江山被夺了去。
那么赵匡胤是怎么夺取后周江山的呢?建立匡胤又是怎么对待皇族的呢? 乱世造就英雄,尤其是在五代十国那样的乱世,有志儿女谁不想建立一番功业,赵匡胤也不例外,及至年长,他便离开故乡,投身军旅,来到了的账下,不久因为后汉无德,郭威便代汉建周。
赵匡胤因为这几年征战有功,升迁速度很快,等到了后周柴荣继位以后,赵匡胤深受柴荣的器重,他也不负其所托,屡屡为后周。
原本柴荣请术士给自己算命能活几年,术士给予了30年的回答,谁知这个术士没有史上那些术士靠谱,仅仅过了不到6年,柴荣就身染重病,一统天下之伟业尚未完成就卧床不起,临终之时,他将赵匡胤召回,任命赵匡胤为殿前都点检,掌管殿前。
周恭帝柴宗训即位后,特别重用殿前都点检赵匡胤,公元960年,朝廷突然接到外敌契丹和北汉联兵南下,危机时刻赵匡胤率领禁军前往迎敌,谁知走到陈桥驿这个地方,在有心人的鼓动下,将士们拥护赵匡胤为,并把事先准备好的龙袍披在赵匡胤身上,几番推让之后,赵匡胤接受了将士们的请求,此即为陈桥兵变。
兵变之后,赵匡胤率领禁军回到了京城,眼看时局已定,孤儿寡母的后周不得不将皇位给赵匡胤,按照中国古代的王朝更迭的惯例,新王朝建立后一般都会对前朝斩草除根,以绝后患,不过赵匡胤没有这样做,他建立宋朝后很是优待后周皇族,并且为了让后周皇族永享富贵,他还特意立下遗训,让后世子孙遵循之。
此条遗训就是子孙有罪,不得加刑,纵犯谋逆,止于狱中赐尽,不得市曹刑戮,亦不得连坐支属。
可以说有宋朝存在的一天,后周皇族的后世子孙就可以永享富贵。
因此后周虽然丢失天下,但换来永世的富贵,也是另外一种幸福,毕竟在那样的乱世,没有一个强有力的英明君主,丢失天下,子孙尽被屠戮也是常有之事。
这也许就是所言的福祸相依吧。
随机文章清朝入关奇闻!只欠官府一文钱探花竟弄丢了乌纱帽图坦卡蒙木乃伊的超豪华墓室,高富帅图坦卡蒙木英年早逝(谋杀)长门为什么不复活弥彦,或因三角恋所致(长门恐喜欢弥彦女友小南)解读世界十大反舰导弹排名,鹰击83位列第二(被称海上屠夫)揭秘头有反骨是什么命运,未来不是叛徒就是汉奸(妥妥古代谣言)迷案在线 mazx.cn本站内容大多收集于互联网,内容仅供娱乐,并不代表本站观点,如果本站内容侵犯了您的权益,敬请联系网站管理员,我们将尽快回复您,谢谢合作!
太子洗马是什么意思?这个官职是何时出现的?
正史王朝统一将官名做"洗马",而不用"冼马"。
就经常有人嘲笑"洗马"一职为洗马的官,可见,洗意和现在相同了。
秦汉起始,做先马,后人可能误写,做"洗马",从而留下千古悬念。
正史王朝统一将官名做"洗马",而不用"冼马"。
明朝就经常有人嘲笑"洗马"一职为洗马的官,可见,洗意和现在相同了。
《六韬》:赏及牛竖、马洗、厩养之徒。
洗马:一作先马。
即太子侍从官。
秦汉始置,太子出行时为先导。
晋以后兼掌图籍。
南朝梁陈有典经局洗马,称典经坊洗马,均置八人。
隋改为司经局洗马,置四人。
历代沿置。
清末废。
太子洗马,比六百石。
陈情表 中,李密说"除臣太子洗马。
明人小说载:驿丞问杨文懿公:"官名洗马,日洗几马?"公答之云云。
《水东日记》又载一事:"刘洗马定之与兵侍王伟遇于朝,伟戏刘曰:‘吾太仆马多,公须一一洗之。
‘刘应声曰:‘何止太仆,诸司马不洁,我固当洗之耳。
‘闻者快之。
"伟即媚王振者也。
明焦竑《玉堂从语》卷五谐谑目:今制,东宫官名多袭古,如庶子、洗马是也。
景泰间,刘主静升洗马,兵部侍郎王伟戏曰:‘先生一日洗几马?‘刘应声答曰:‘大洗净,少司马尚洗,未净。
‘众闻之噱然。
后谓主静曰:‘众人皆是假庶子,先生真庶子。
‘盖主静庶出,闻之默然无以答。
二公可谓善谑矣。
明张岱《快园道古》卷一盛德部:杨文懿公守陈,以洗马乞假归。
行次一驿,其丞不知为何官,与之抗礼,且问公曰:"公职洗马,日洗几马?"公曰:"勤则多洗,懒则少洗。
"俄而,报一御史至,丞乃促公让驿。
公曰:"此固宜,然待其至而让未晚。
"比御史至,则公门人也,长跽问起居。
丞乃蒲伏谢罪,公卒不较。
随机文章七年只出战一次!马超之勇为何不被孔明重用?专家:2原因乾陵地宫打开了吗,中国挖墓技术太菜/乾陵至今未打开尼古拉特斯拉的惊世预言,精准预测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开始结束时间揭秘盗墓的人为什么活不久,鬼魂缠身/神秘病毒/机关灭杀盗墓者西游记菩提老祖的真实身份,竟是圣人通天教主/孙悟空的强大后台迷案在线 mazx.cn本站内容大多收集于互联网,内容仅供娱乐,并不代表本站观点,如果本站内容侵犯了您的权益,敬请联系网站管理员,我们将尽快回复您,谢谢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