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书六礼,十里红妆,古时女子出嫁时的无限风光

【千问解读】
古时候十里红妆,嫁妆真的有十里那么长吗 里边还有哪些有趣的风俗
“十里红妆”是真的有十里嫁妆吗?抬嫁妆有哪些有趣的习俗? 待我长发及腰,少年娶我可好待你青丝绾正,铺十里红妆可愿?——《十里红妆·女儿梦》何晓道 “十里红妆”这个说法是怎么来的,嫁妆真的有十里那么长吗?这其实是古代一种夸张的说法了!从开始,女孩子出嫁的时候,大家抬的花轿、以及装嫁妆的箱是红色的。
加上南宋的经济发达,老百姓比较富裕,大户人家的嫁妆就更多了,抬嫁妆的人走在路上,远远地望过去是一片红色,于是就有了“十里红妆”的说法。
红妆成了嫁妆的代名词,现代社会中,嫁妆的攀比现象仍然很严重,虽说没有十里红妆那么夸张,可是频频报道某某地方,嫁妆中的金银首饰是用公斤来算的,是使用箩筐来挑的。
我们今天不来讨论谁家的嫁妆多,只说嫁妆怎么挑?有人说,那还不容易,直接往车上抬呗!其实,既然现代快节奏的生活中还保留了抬嫁妆的习俗,那么咱就是讲究人儿,抬嫁妆可没那么容易哦。
“礼节”没到位,嫁妆都不能出门! 红妆成了嫁妆的代名词,现代社会中,嫁妆的攀比现象仍然很严重,虽说没有十里红妆那么夸张,可是频频报道某某地方,嫁妆中的金银首饰是用公斤来算的,是使用箩筐来挑的。
我们今天不来讨论谁家的嫁妆多,只说嫁妆怎么挑?有人说,那还不容易,直接往车上抬呗!其实,既然现代快节奏的生活中还保留了抬嫁妆的习俗,那么咱就是讲究人儿,抬嫁妆可没那么容易哦。
“礼节”没到位,嫁妆都不能出门! 下面我们逐一来分析: 抬嫁妆的用品 一、红绳 红绳用于将箱子、被子等捆绑在一起,以方便抬嫁妆的人挑出门或抬上车。
这个系红绳的过程其实不难,真正难的是如何系住红色的大脚盆(关于为什么要有红色脚盆,上一篇文章有说明:终于了解“压箱底的钱”是啥意思了!解读女孩出嫁如何置办嫁妆?)大家了解,盆子是个圆形的,那么如何才能稳稳的系住呢,其实源于农业社会中捆绑箩筐的技巧,是我国劳动人民的智慧体现。
小编给大家找了一个系大水杯的视频,可以参考: 二、扁担 很多地方还保留着挑嫁妆出门的习俗,扁担通常是男方挑嫁妆的人准备,在扁担两头包上红纸。
女方家人有可能会将扁担藏起来,等到要挑嫁妆出门的时候,可以找新郎要红包。
当然这只是习俗中为了喜庆热闹,并不是有意为难新郎。
三、红纸或红毯 用来垫嫁妆中的被子、箱子等。
“发嫁妆”的过程 提前订好了“发嫁妆”的吉时,一般在中午12点之前。
发嫁妆之前,所有的嫁妆都归置整齐,红绳都已经系好,嫁妆下面都垫上了红纸。
最前面的嫁妆,一般为子孙桶,桶内有红花生、红枣、桂圆、鸭蛋、柏树枝、筷子等等。
也有的是挑的脚盆,也就是聚宝盆。
那么这第一担嫁妆挑出门可不简单,过去讲究的是送嫁妆,现在大家都简化了,就在家门口进行:由新娘的兄弟来挑这第一担,送到门口,新郎家的兄弟再接过来,继续挑到嫁妆车上,期间不能落地,最重要的是这个过程中,两边挑的人,都需要给红包,还是大红包哦。
还有一种习俗,我们之前的文章中也提到过的,第一个抬出门的嫁妆,是陪嫁箱;新娘家人会提前将新娘的一件旧衣裤放在嫁妆箱里,待到出门的那一刻,新娘的弟弟会快速跑上前去,迅速的将箱子里的衣裤拿出来,用自己的上衣包裹住,揣在怀里,然后马上锁上箱子。
(大家可以想一想关于这个习俗的寓意,为什么要从嫁妆里拿一件旧衣裤出来?欢迎大家在评论区与我讨论,记得点击关注哦) 新郎的弟弟将箱子的钥匙拿走,给新娘的妈妈保管。
然后等着最后新郎新娘出门的时候,要找丈母娘要钥匙,需要给个大大的红包哦。
抬嫁妆的过程,有的地方习俗是每一样嫁妆出门,都要给红包,不过有的地方简化了,重要的嫁妆才给,比如箱子、子孙桶等。
其实我们的传统习俗中,还是有很多的好玩的地方,比如还有的地方,给抬嫁妆的人脸上涂上红色等等。
“十里红妆”也被申请为非物质文化遗产,所以大家也不要过于摒弃,觉得有些东西是封建迷信,每个地方习俗不同,我们还是出于一种尊重的态度,更重要的是婚礼上的喜庆氛围,大家就是为了图个热闹吧。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无情最是台城柳,依旧烟笼十里堤。
六朝先后衰亡,宛如南柯一梦。
江鸟哀婉啼叫,听来悲悲切切。
只有《台城》韦庄 古诗柳树最是无情,依旧灯笼十里长堤。
注释⑴《台城》韦庄 古诗:也称苑城,在今南京市鸡鸣山南,原是三国时代吴国的后苑城,东晋成帝时改建。
从东晋到南朝结束,这里一直是朝廷台省(中央政府)和皇宫所在地,既是政治中枢,又是帝王荒淫享乐的场所。
⑵霏霏:细雨纷纷状。
⑶六朝:指吴、东晋、宋、齐、梁、陈。
⑷烟:指柳树绿阴阴的,像清淡的烟雾一样。
《台城》韦庄 古诗赏析一这是一首凭吊六朝古迹的诗。
中唐时期,昔日繁华的《台城》韦庄 古诗已是“万户千门成野草”;到了唐末,这里就更荒废不堪了。
吊古诗多触景生情,借景寄慨,写得比较虚。
这首诗则比同类作品更空灵蕴藉。
它从头到尾采取侧面烘托的手法,着意造成一种梦幻式的情调气氛,让读者透过这层隐约的感情帷幕去体味作者的感慨。
这是一个值得注意的特点。
[3] 起句不正面描绘《台城》韦庄 古诗,而是着意渲染氛围。
金陵滨江,故说“江雨”、“江草”。
江南的春雨,密而且细,在霏霏雨丝中,四望迷蒙,如烟笼雾罩,给人以如梦似幻之感。
暮春三月,江南草长,碧绿如茵,又显出自然界的生机。
这景色即具有江南风物特有的轻柔婉丽,又容易勾起人们的迷惘惆伥。
这就为下一句抒情作了准备。
“六朝如梦鸟空啼”。
从首句描绘江南烟雨到次句的六朝如梦,跳跃很大,乍读似不相属。
其实不仅“江雨霏霏”的氛围已暗逗“梦”字,而且在霏霏江雨、如茵碧草之间就隐藏着一座已经荒凉破败的《台城》韦庄 古诗。
鸟啼草绿,春色常在,而曾经在《台城》韦庄 古诗追欢逐乐的六朝统治者却早已成为历史上来去匆匆的过客,豪华壮丽的《台城》韦庄 古诗也成了供人凭吊的历史遗迹。
从东吴到陈,三百多年间,六个短促的王朝一个接一个地衰败覆亡,变幻之速,本来就给人以如梦之感;再加上自然与人事的对照,更加深了“六朝如梦”的感慨。
“《台城》韦庄 古诗六代竞豪华”,但眼前这一切已荡然无存,只有不解人世沧桑、历史兴衰的鸟儿在发出欢快的啼鸣它从人们对鸟啼的特殊感受中进一步烘托出“梦”字,寓慨很深。
“无情最是《台城》韦庄 古诗柳,依旧烟笼十里堤。
”杨柳是春天的标志。
在春风中摇荡的杨柳,总是给人以欣欣向荣之感,让人想起繁荣兴茂的局面。
当年十里长堤,杨柳堆烟,曾经是《台城》韦庄 古诗繁华景象的点缀;如今,《台城》韦庄 古诗已经是“万户千门成野草”,而《台城》韦庄 古诗柳色,却“依旧烟笼十里堤。
”这繁荣茂盛的自然景色和荒凉破败的历史遗迹,终古如斯的长堤烟柳和转瞬即逝的六代豪华的鲜明对比,对于一个身处末世、怀着亡国之忧的诗人来说,该是多么令人触目惊心!而《台城》韦庄 古诗堤柳,却既不管人间兴亡,也不管面对它的诗人会引起多少今昔盛衰之感,所以说它“无情”。
说柳“无情”,正透露出人的无限伤痛。
“依旧”二字,深寓历史沧桑之慨。
它暗示了一个腐败的时代的消逝,也预示历史的重演。
堤柳堆烟,本来就易触发往事如烟的感慨,加以它在诗歌中又常常被用作抒写兴亡之感的凭藉,所以诗人因堤柳引起的感慨也就特别强烈。
“无情”、“依旧”,通贯全篇写景,兼包江雨、江草、啼鸟与堤柳;“最是”二字,则突出强调了堤柳的“无情”和诗人的感伤怅惘。
诗人凭吊《台城》韦庄 古诗古迹,回顾六朝旧事,免不了有今之视昔,亦犹后之视今之感。
亡国的不祥预感,在写这首诗时是萦绕在诗人心头的。
如果说李益的《汴河曲》在“行人莫上长堤望,风起杨花愁杀人”的强烈感喟中还蕴含着避免重演亡隋故事的愿望,那么本篇则在如梦似幻的气氛中流露了浓重的伤感情绪,这正是唐王朝覆亡之势已成,重演六朝悲剧已不可免的现实在吊古诗中的一种折光反映。
这首诗以自然景物的“依旧”暗示人世的沧桑,以物的“无情”反托人的伤痛,而在历史感慨之中即暗寓伤今之意。
思想情绪虽不免有些消极,但这种虚处传神的艺术表现手法,仍可以借鉴。
《台城》韦庄 古诗赏析二南京古称金陵,地处江南,“霏霏”正是状写其多雨而细密如丝的气候特征,芳草弥蔓,绿遍江岸无远不达,一个“齐”字既是形容它又点明季节,这里暗含了南朝梁·丘迟《与陈伯之书》“江南三月,暮春草长”的意思。
总之 ,“江”、“雨”、“草”三者交衬共融,构筑出一派迷蒙清幽、如烟似雾的境界。
六朝即孙吴、东晋、宋、齐、梁、陈,金陵于六朝时称建业、建康,作为它们的都城,一直为宫廷所在地和皇公贵戚的活动中心,歌舞饮宴,竞相奢靡,可谓繁盛至极,但这里也是权力角逐的之地,三百余年间战乱频繁,六个王朝迭番更代,犹如走马灯一般,教人顿生目不暇接之感,直觉兴衰遽变,短暂的豪华亦难以持作凭依。
加之江南春雨朦胧、细草凄迷的气氛环境所形成的轻柔婉曼景调,这属于金陵固有节候地域呈现着的自然风貌,它们相互熏染滋润,暗暗逗出一个“梦”字。
倘再作深层探究,“六朝”治乱盛亡的往事早已付诸浩浩江流,无从踪迹了,而“江雨”“江草”却是年年如此,当下映入眼帘的,又是烟笼雾罩般的暮春景色,抚今追昔,自然人事对照,怎能不满怀惆怅迷惘,顿觉一切如梦里境像呢?况且韦庄出身京兆杜陵(今陕西西安市郊)的世家大族 ,远祖韦待价曾为武则天朝宰相,四世祖是著名诗人韦应物,他自己却逢辰不偶,半世落拓,大唐帝国也濒临灭亡,难道就要再蹈“六朝”覆辙吗?正当潜沉到现实忧虑和历史反思的纷纭意绪中,留连踟蹰,忽地耳旁传来数声鸟啼,陡然惹起新的慨叹:鸟儿不解世事无常、治乱代变的严重,只依时序自在啼鸣,却让多情的人何以为堪?“空”字写出了因鸟声触发的感叹。
如果说前两句以总体笔墨,描摹金陵的景光风物,而情景中,只凭“梦”字轻轻透露消息;那么,后联则将目光回转到“《台城》韦庄 古诗”,正面点明题旨,并选择“柳”为高度凝聚的媒介形象,即景抒情,藉情统驭景,呈现了浓厚的主观指向。
就像京城是全国中枢似的,《台城》韦庄 古诗也是金陵的中枢,皇宫和台省(中央政府)都在这里,六代倾覆的最后一幕往往于此处结束。
然而,堆烟叠雾的杨柳却容颜未改,春来依旧绿遍十里长堤,一如《台城》韦庄 古诗豪华鼎盛时,所以说它“无情”。
由于韦庄从 “六朝如梦”的感受里联想到严峻的现实危机,悲悼大唐帝国的江河日下,灭亡之势已不可回,面对烟柳的生机勃勃、逢春必发景象,排遣无计中,才托辞他向,归于 “《台城》韦庄 古诗柳”的“无情”吧。
《台城》韦庄 古诗创作背景中和三年(883),韦庄客游江南,于金陵凭吊六朝遗迹,感叹历史兴亡,便成此吊古伤今之作。
韦庄名句推荐 满街杨柳绿丝烟,画出清明二月天。
作者:韦庄:出自《丙辰年鄜州遇寒食城外醉吟五首》却愁宴罢青娥散,扬子江头月半斜。
作者:韦庄:出自《陪金陵府相中堂夜宴》有个娇娆如玉,夜夜绣屏孤宿,闲抱琵琶寻旧曲,远山眉黛绿。
作者:韦庄:出自《谒金门·春漏促》清晓妆成寒食天,柳球斜袅间花钿,卷帘直出画堂前。
作者:韦庄:出自《浣溪沙·清晓妆成寒食天》闲倚博山长叹,泪流沾皓腕。
作者:韦庄:出自《归国遥·春欲晚》日落谢家池馆,柳丝金缕断。
作者:韦庄:出自《归国遥·春欲晚》独上小楼春欲暮,愁望玉关芳草路。
作者:韦庄:出自《木兰花·独上小楼春欲暮》尽日空濛无所见,雁行斜去字联联。
作者:韦庄:出自《登咸阳县楼望雨》独上小搂春欲暮,愁望玉关芳草路。
作者:韦庄:出自《木兰花·独上小楼春欲暮》夜夜相思更漏残,伤心明月凭阑干,想君思我锦衾寒。
作者:韦庄:出自《浣溪沙·夜夜相思更漏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