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吕之乱”是如何回事?真的是诸吕谋反了吗?

汉高后七年(前180年)八月,一代权后去世,随后西汉国都长安便爆发了一场血腥的权力斗争,太尉、
【千问解读】
汉高后七年(前180年)八月,一代权后去世,随后西汉国都长安便爆发了一场血腥的权力斗争,太尉、丞相等人以诸人谋反为名,彻底铲除吕氏集团,史称“诸吕之乱”。
那么,“诸吕之乱”的原因真的是诸吕谋反吗?周勃、陈平杀了汉少帝和的其他儿子,为何还能成为忠臣典范? 吕雉去世后吕氏被灭,“诸吕之乱”疑点重重 汉高后吕雉掌权期间,诸吕堪称权势滔天,不过吕雉作为一名杰出政治家,她非常清楚,大臣们对此早已,一旦自己去世,那么吕氏集团必然会遭到清算。
因此,吕雉重病临终之际,对自己的身后事做了详细安排,以求吕氏众人能够平稳度过此劫。
吕雉明白,想要平安度过此劫,就必须先将军队掌握在手中,因此她任命赵王吕禄为上将军,负责统领北军(长安卫戍军队),又令统领南军(皇宫队)。
同时,告诫吕氏众人,“如果我死了,年龄又小,恐怕大臣们生变。
一定要握住兵权,守住皇宫,千万不要为我送丧(离开皇宫),不要被人所制服”。
根据《·吕本纪》的记载,“诸吕之乱”爆发的诱因,乃是“吕氏诸人擅权,准备作乱,但害怕周勃、等人,没敢发动”。
然而,从此后的事态发展来看,吕氏众人面对清算,根本一点准备都没有,整个事件透露出太多疑点,而这根本不是一句“未敢发”就能解释清楚的。
彼时,朱虚侯(之孙、之子)正在长安,而其妻子正是吕禄之女,他从妻子口中得知了吕氏“意图谋反”的计划,随即暗中派人将消息告知兄长齐王刘襄,并嘱咐其发兵西征,剿灭吕氏然后称帝。
疑点一:刘章从妻子口中打探到消息似乎很合理,但如果吕氏打算作乱,又岂会将消息告诉一个外嫁的女子?又岂会对刘章没有防备? 接到弟弟消息之后,齐王刘襄随即在封地起兵,开始积极谋求西进。
为此,刘襄不仅诛杀了阻止的齐相邵平,而且还将琅琊王刘泽诱至封地,诈夺了琅邪王刘泽的军队,而在率兵西进的同时,又传书天下诸侯王,历数吕氏罪状,以示起兵灭吕之决心。
疑点二:从种种迹象来看,齐王刘襄是不是才更像是造反? 诸吕得知齐王刘襄起兵消息后,立即派灌婴率军迎战,而灌婴兵至绥阳后便不再前进,而是派人通知齐王与众诸侯,要他们静待吕氏叛乱,联合诛诸吕。
齐王刘襄于是便将军队屯于西部边境,待机而动。
疑点三:《史记》不是明确记载,诸吕之所以没敢发动叛乱,就是因为害怕灌婴等人吗?怎么还会将军队交给根本不站在自己一方的灌婴来统帅? 与此同时,太尉周勃与丞相陈平商议,利用周侯郦商之子郦寄和吕禄关系要好,派人挟持郦商,以逼迫郦寄骗取吕禄的将印,但因吕氏内部意见不一而未能达成。
不久,郎中令贾寿在向吕产报告灌婴叛变的消息时,被代理御史大夫平阳侯听到,曹窋则将此消息告诉了周勃和镇平,周勃于是找到主管符节的襄平侯纪通,拿到了进入北军的通行证。
又让郦寄去骗吕禄,结果吕禄认为郦寄不会骗自己,就把将军印交了出来。
疑点四:如果吕氏真的有谋反之心,在临终警告还在耳边的情况下,吕禄如此轻易就将兵权给交了? 拿到通行证的周勃顺利进入北军军营,进而凭借将军印和自己的威信控制了北军。
与此同时,丞相陈平则命令朱虚侯刘章协助周勃坚守军门,并命令并命令曹窋通知卫尉,“不准放相国吕产进入殿门。
”结果,吕产想要进入皇宫,果然被拦在了外面。
疑点五:掌握有南军统帅权的吕产,竟然被自己手下的军队拦在了皇宫外面,这岂不奇怪? 曹窋则将吕产闯宫的消息告诉了周勃,周勃则拨给刘章一千余人,令其入宫保护皇室。
刘章率军来到皇宫,见吕产果然已经闯入皇宫,随即向吕产发动进攻,吕产不敌逃至郎中令官衙的厕所,但还是被刘章追上杀死。
杀死吕产后,刘章又率军返回,闯入皇宫杀死长乐宫卫尉吕更始。
周勃得知消息后,立即派人四处逮捕吕氏众人,结果吕氏全族男女老少全部被斩杀。
吕禄也在不久后被抓获斩首,吕雉的妹妹吕嬃则被鞭笞致死。
之后,燕王也被杀,鲁王张偃则被废。
戊辰日,改封济川王刘太为,立赵幽王的儿子刘遂为赵王,并要求朱虚侯将诛杀诸吕的事情通知齐王,刘襄无奈之下只得收兵,而灌婴同时奉令收兵回京。
诸吕被杀之后,周勃、陈平等人召集大臣商议,以“少帝以及吕(梁)王刘太、淮阳王、常山王刘朝,都不是孝惠皇帝真正的儿子”为由,废掉后少帝,迎立代王为帝。
而就在代王刘恒入主未央宫当夜,惠帝刘盈的这几个儿子全部被杀,“诸吕之乱”至此终结。
如上,纵观整个“诸吕之乱”,吕氏集团可以说丝毫准备都没有。
如果吕氏集团真的打算谋反,即使没有来得及发动,也不可能没有丝毫准备,如此又岂会在掌握有京城军权的情况下,一点抵抗能力也没有。
因此,个人认为,“诸吕之乱”极可能是一场周勃、陈平等人发动,对吕氏集团的大清洗,而吕氏集团对此毫无防备,所谓“谋反”不过是个借口罢了。
废皇帝杀皇子的周勃、陈平,为何还能成为忠臣典范? 从“诸吕之乱”的整个过程来看,相较于诸吕的表现来说,齐王刘襄、太尉周勃、丞相陈平的动机才更为奇怪。
尤其是为了避免未来被清算,在废黜后少帝,拥立代王刘恒的情况下,竟然杀光了汉惠帝刘盈的儿子。
那么,他们又是如何成为忠臣典范的呢? 1、陈平、周勃等人的动机。
刘邦此人虽然自身能力不足,但在识人用人方面却极为出色,我们将时间倒回刘邦去世之前,刘邦与吕后曾在病榻之上,产生了著名的“病榻问相”,其中刘邦对于周勃和陈平的评价便是,“陈平虽然有智谋,但不能决断大事。
周勃虽然不擅言谈,但为人忠厚,日后安定刘氏江山肯定是他”,由此可见刘邦对于周勃的信任。
事实上,“诸吕之乱”的爆发,就是对吕氏集团的一次彻底清算,毕竟在吕后统治的这段时期内,吕氏集团已经真真切切的威胁到了刘氏江山,只是碍于吕雉的铁腕统治,他们只能选择暂时的隐忍,而一旦吕后去世,吕氏集团的末日便也就到来了。
因此,从根本上来讲,陈平、周勃等人的动机,实际上仍是为了稳固刘氏江山,这个动机的出发点是没有任何可被指责的。
2、刘恒的政治需求。
汉文帝刘恒作为“诸吕之乱”后的胜利者,站在他的立场上来讲,他只能将“诸吕之乱”定性为一场平叛行动,只有这样自己登上皇位才算名正言顺。
如果将周勃、陈平定性为,那么他作为周勃、陈平等人拥立的皇帝,岂不是自己打自己的脸吗?因此,虽说“诸吕之乱”后,刘恒对于周勃、陈平等人的动机也曾有过怀疑,甚至在他们拥立自己为帝时不敢亲赴长安即位,更是在入主未央宫后迅速更换了统帅。
虽说后来刘恒为了皇位稳固,对陈平和周勃进行了冷处理,但只要刘恒还愿意坐这个皇位,就只能承认“诸吕之乱”的正义性,而后世皇帝作为刘恒的子孙,更不可能对此事进行重新定性。
综上所述,从最终的结果来说,“诸吕之乱”是否因吕氏集团谋反而起,实际上已经不太重要了,这个行动本身就是为了清除朝中的吕氏集团力量,而作为“诸吕之乱”后的既得利益者,汉文帝刘恒及其子孙则必须承认此次行动的正义性,而周勃、陈平也只能被定性为忠臣。
更何况,杀死刘盈的儿子们,本就是符合汉文帝和陈平、周勃他们共同利益的。
更何况,为了顺利登上皇位、清除后患,汉文帝刘恒自己的儿子不也是死的不明不白吗? 事实上,古代皇权博弈本就血腥无比,又哪里来的绝对正义可言。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探寻“重农抑商”之根:封建王朝的经济抉择
这一政策并非偶然出现,而是有着深刻的根本原因,其背后蕴含着封建王朝对经济、政治、社会等多方面的考量。
一、经济基础:自然经济的主导地位 中国古代封建社会的经济基础是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这种经济模式以农业为核心,农民们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生产的粮食和手工业品主要用于满足自身和家庭的需求。
农业作为国家发展的经济基础,在生产力水平不高的情况下,保证农业的发展至关重要。
土地是农业生产的关键要素,封建土地所有制是封建经济的核心,农业是赋税和地租的主要来源。
重农直接保障了地主阶级的经济利益,维护土地所有制即巩固了封建统治根基。
例如,在变法时期,秦国就明确规定了重农抑商的原则,采取奖励耕织的政策,鼓励农民开垦荒地、增加粮食产量,同时对商业活动进行限制。
这一政策使得秦国的农业生产得到了极大的发展,为后来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
因为农业的稳定发展能够提供充足的粮食,满足人口的基本生活需求,同时也能为国家的战争和建设提供必要的物资支持。
二、政治考量:巩固封建统治的需要 从政治层面来看,重农抑商政策是封建统治者巩固统治的重要手段。
在封建王朝,统治者需要确保有稳定的税收来源和充足的兵源,以维护国家的稳定和安全。
而农业恰好能够满足这两个方面的需求。
一方面,农业生产的稳定发展能够保证国家的赋役征派和地租征收。
农民们通过耕种土地,向国家缴纳粮食、布帛等赋税,这些赋税是国家财政收入的重要来源。
另一方面,农民是封建王朝的主要兵源,他们在农闲时期可以被征召入伍,为国家的战争提供人力支持。
此外,商业的发展往往伴随着人口的流动和财富的集中,这可能会对封建统治秩序造成威胁。
商人的流动性大,他们可以在不同的地区之间进行贸易活动,这可能会导致社会的不稳定。
而且,商人通过商业活动积累了大量的财富,如果他们的势力过于强大,可能会对封建统治者的权威构成挑战。
因此,封建统治者通过重农抑商政策,限制商业的发展,减少人口流动,确保税收与兵源,同时抑制商人阶层崛起对统治权威的潜在威胁。
三、社会因素:维护社会稳定与伦理秩序 在中国古代社会,社会稳定和伦理秩序是统治者非常重视的方面。
重农抑商政策在一定程度上有助于维护社会的稳定和伦理秩序。
农业生产需要农民们长期定居在土地上,从事耕种活动。
这种相对稳定的生活方式有利于社会的安定。
而商业活动往往会导致人口的流动和职业的转变,这可能会破坏传统的社会秩序和伦理观念。
例如,如果大量农民放弃农业生产,转而从事商业活动,可能会导致农田荒芜,粮食产量下降,从而引发社会的不稳定。
同时,封建社会的伦理文化秩序强调“衣服有制,官室有度,蓄产人徒有数,舟车甲器有禁”。
商业经济的发展必然导致两极分化,时刻威胁小农社会均平、、停滞的生活伦理。
只有采取“重农抑商”统治政策才能实现和维持静态伦理文化秩序。
在这种伦理观念的影响下,商人往往被视为“末业”从业者,社会地位较低。
统治者通过重农抑商政策,强化了这种社会等级观念,维护了社会的稳定和伦理秩序。
四、地理环境:封闭大陆的客观制约 中国独特的地理环境也对重农抑商政策的形成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中国地处东北亚,是一个自然资源极丰富的内陆大国,土地广阔、肥沃,气候温和,较易通过种植采集取得生活资料。
东临大海,西北是戈壁,西南则是极其险峻的青藏高原,在交通极不方便的条件下,这里是一片与世隔绝的天地。
在这样的地理环境中,农业生产成为了人们获取生活资料的主要方式。
与西方文明的发源地“地中海地区”不同,中国的地理环境相对封闭,难以与外界进行广泛的贸易往来。
因此,中国古代的经济模式主要以农业为主,商业的发展受到了很大的限制。
封建统治者在这种地理环境下,更倾向于推行重农抑商政策,以保障农业的发展和国家的稳定。
“重农抑商”政策的根本原因是多方面的,它既受到封建社会自然经济基础的影响,也与统治者巩固政治统治、维护社会稳定和伦理秩序的需要密切相关,同时还受到中国独特地理环境的制约。
这一政策在封建社会初期对当时农业以及社会经济的发展、维护社会稳定、巩固新兴地主阶级政权起了积极作用,但在封建社会晚期,它妨碍了萌芽的滋长和封建制度的解体,阻碍了社会进步。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探寻“重农抑商”之根:封建王朝的经济抉择
这一政策并非偶然出现,而是有着深刻的根本原因,其背后蕴含着封建王朝对经济、政治、社会等多方面的考量。
一、经济基础:自然经济的主导地位 中国古代封建社会的经济基础是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这种经济模式以农业为核心,农民们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生产的粮食和手工业品主要用于满足自身和家庭的需求。
农业作为国家发展的经济基础,在生产力水平不高的情况下,保证农业的发展至关重要。
土地是农业生产的关键要素,封建土地所有制是封建经济的核心,农业是赋税和地租的主要来源。
重农直接保障了地主阶级的经济利益,维护土地所有制即巩固了封建统治根基。
例如,在变法时期,秦国就明确规定了重农抑商的原则,采取奖励耕织的政策,鼓励农民开垦荒地、增加粮食产量,同时对商业活动进行限制。
这一政策使得秦国的农业生产得到了极大的发展,为后来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
因为农业的稳定发展能够提供充足的粮食,满足人口的基本生活需求,同时也能为国家的战争和建设提供必要的物资支持。
二、政治考量:巩固封建统治的需要 从政治层面来看,重农抑商政策是封建统治者巩固统治的重要手段。
在封建王朝,统治者需要确保有稳定的税收来源和充足的兵源,以维护国家的稳定和安全。
而农业恰好能够满足这两个方面的需求。
一方面,农业生产的稳定发展能够保证国家的赋役征派和地租征收。
农民们通过耕种土地,向国家缴纳粮食、布帛等赋税,这些赋税是国家财政收入的重要来源。
另一方面,农民是封建王朝的主要兵源,他们在农闲时期可以被征召入伍,为国家的战争提供人力支持。
此外,商业的发展往往伴随着人口的流动和财富的集中,这可能会对封建统治秩序造成威胁。
商人的流动性大,他们可以在不同的地区之间进行贸易活动,这可能会导致社会的不稳定。
而且,商人通过商业活动积累了大量的财富,如果他们的势力过于强大,可能会对封建统治者的权威构成挑战。
因此,封建统治者通过重农抑商政策,限制商业的发展,减少人口流动,确保税收与兵源,同时抑制商人阶层崛起对统治权威的潜在威胁。
三、社会因素:维护社会稳定与伦理秩序 在中国古代社会,社会稳定和伦理秩序是统治者非常重视的方面。
重农抑商政策在一定程度上有助于维护社会的稳定和伦理秩序。
农业生产需要农民们长期定居在土地上,从事耕种活动。
这种相对稳定的生活方式有利于社会的安定。
而商业活动往往会导致人口的流动和职业的转变,这可能会破坏传统的社会秩序和伦理观念。
例如,如果大量农民放弃农业生产,转而从事商业活动,可能会导致农田荒芜,粮食产量下降,从而引发社会的不稳定。
同时,封建社会的伦理文化秩序强调“衣服有制,官室有度,蓄产人徒有数,舟车甲器有禁”。
商业经济的发展必然导致两极分化,时刻威胁小农社会均平、、停滞的生活伦理。
只有采取“重农抑商”统治政策才能实现和维持静态伦理文化秩序。
在这种伦理观念的影响下,商人往往被视为“末业”从业者,社会地位较低。
统治者通过重农抑商政策,强化了这种社会等级观念,维护了社会的稳定和伦理秩序。
四、地理环境:封闭大陆的客观制约 中国独特的地理环境也对重农抑商政策的形成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中国地处东北亚,是一个自然资源极丰富的内陆大国,土地广阔、肥沃,气候温和,较易通过种植采集取得生活资料。
东临大海,西北是戈壁,西南则是极其险峻的青藏高原,在交通极不方便的条件下,这里是一片与世隔绝的天地。
在这样的地理环境中,农业生产成为了人们获取生活资料的主要方式。
与西方文明的发源地“地中海地区”不同,中国的地理环境相对封闭,难以与外界进行广泛的贸易往来。
因此,中国古代的经济模式主要以农业为主,商业的发展受到了很大的限制。
封建统治者在这种地理环境下,更倾向于推行重农抑商政策,以保障农业的发展和国家的稳定。
“重农抑商”政策的根本原因是多方面的,它既受到封建社会自然经济基础的影响,也与统治者巩固政治统治、维护社会稳定和伦理秩序的需要密切相关,同时还受到中国独特地理环境的制约。
这一政策在封建社会初期对当时农业以及社会经济的发展、维护社会稳定、巩固新兴地主阶级政权起了积极作用,但在封建社会晚期,它妨碍了萌芽的滋长和封建制度的解体,阻碍了社会进步。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