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璋军队非常多,为什么还有请弱小的刘备帮忙呢?

那么,占据富庶险要之地的刘璋为什么还要请入川?刘璋势力比刘备强大,为什么还会被刘备打
【千问解读】
那么,占据富庶险要之地的刘璋为什么还要请入川?刘璋势力比刘备强大,为什么还会被刘备打败? 刘璋的父亲刘焉在到达益州的时候,益州刚经历了黄巾之乱的冲击,在地方官僚的主导下平定,才恢复了政治秩序。
但刘焉为了树立自己在益州的威信,建立起个人统治,诛杀了一批势力比较大的当地豪强地主,而他所赖以对抗这些地头蛇的,主要就是东州兵,也就是从南阳和关中迁徙而来的中原人士。
刘焉死后,刘璋是在刘焉的老臣、地方大吏赵韪等人的支持下才继位的,他们之所以拥立刘璋,而没有选择拥立比刘璋年长的刘瑁,主要原因就是刘璋性格比较懦弱,也就是志所谓的“温仁”,便于他们控制,充当傀儡。
但刘璋却偏偏不甘心完全充当一个傀儡。
继位不久,就和决裂,全部杀死了张鲁留在益州的家属,和张鲁结下了死仇。
为了抵御张鲁,刘璋派刘焉的老臣庞羲出任巴西太守,负责防御张鲁,结果庞羲到任后反而和张鲁眉来眼去。
庞羲毕竟还没有和刘璋撕破脸,赵韪就直接撕破脸叛乱了。
因为等人在益州东部地区叛乱,得到了的支持,刘璋派赵韪率兵前去平叛。
赵韪到前线后,先平定了叛乱,将甘宁赶到了刘表的辖区。
赵韪又私自和刘表媾和停战,在益州地方豪强的支持下,回师成都,差一点就推翻刘璋。
只是东州兵知道这次如果刘璋失败了,他们都得死,所以都拼死力战,才击败了赵韪的军队,刘璋在益州的统治才得以保全。
所以,刘璋其实是有军队的,数量比刚入川时的刘备多。
刘备入川时大概只有一万人左右的军队,而刘璋代领去与刘备见面的军队,就有三万人。
当然,刘璋肯定还有一些军队分散驻守在辖区各地,以及留守成都,总数量不止三万。
那么,刘璋既然军队数量比刘备多,为什么还要请刘备来帮他抵御张鲁呢? 为什么刘璋会引狼入室招来刘备? 对于军阀而言,军队与地盘岂不是与生命等价?将大量军资、军队交付刘备,还引之来自家地盘,这岂是一个心智正常的军阀?这是乱世特有的疑惑,解答之前,我们先简单了解一下那个时代特有的规则。
乱势的规则就是上下级的明文约束不再起作用,实力即主权。
朋友间如是、兄弟间如是、君臣间亦如是,而刘璋的故事则生动地体现了这套规则。
在大家的眼中,汉末军阀是这样的:你占领一个州,你就是土,我占领一个州,我就是土皇帝;在我的地盘里,我是君、其他人都是臣,在你的地盘里也一样;我们之间的所有交流、冲突,都是我们两人做主的事情。
这便是人们的固有印象,真的把军阀集团看作成一个独立国家了。
实际上,在一个军阀集团中,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是多元的。
比如,作为曹营集团的领袖,他与、钟繇等人是实际上的“合伙人”关系、但作为集团领导者,他也是荀彧的上级;他的心腹大将,固然是他的下级,但作为拥有独立部曲的领军将军,某种意义上也可以说夏侯惇也是他的“合伙人”。
在这种关系中,到底是“下级”多一些还是“合伙人”多一些,都由人物的才干强弱而定。
这恰恰就是乱世文化的特征——不确定的关系,带来的是更多的不稳定性,所以会有“你不重视我,那我就跳槽咯”(比如、都是几易其主)、会有“看你不如我,我带人单干咯”(比如张鲁、),不过更多的是“你这么厉害,我还是继续跟着你咯”。
形象一点说,那个时代的大集团,无非是一个又一个小集团的集合与吸纳,作为领袖想统领众多小集团,就需要过硬的驭人能力与权术,否则小集团的小领袖是不会甘心做自己部下的,随时随地都有可能从下级变成合伙人甚是对手。
而刘璋的问题,在于他不仅深知这项规则、还深知自己玩不转这项规则。
刘璋招刘备入川,意图就不止抵御张鲁那么简单。
想侵略西川的张鲁集团,其前身就是刘璋集团中的小集团。
张鲁原先是刘璋父亲刘焉的将领,他与将军张修一起,受命进攻汉中太守苏固,结果野心爆棚的张鲁杀掉了张修夺得军队,又吞并了汉中,一下子从刘焉的下级、成为了汉中集团的领袖。
刘璋即位以后,也做过一些反击。
先是杀掉了张鲁的家人泄愤,然后便任命自己的亲信部下庞羲为巴西太守、进攻张鲁——结果。
其间,益州的内部矛盾也愈发凸显出来。
因为刘璋未能妥善处理外来流民与本土居民间的矛盾(或者说他更青睐外来户),本土反对派赵韪便依靠民怨发生了暴乱,虽然刘璋最终依靠“外来户”东州军镇压了叛乱,但大家对于益州集团内部的矛盾早已洞若观火,此时且不说抵抗张鲁,就是单凭刘璋,能否稳住日益不安的益州局势都是一个问题。
正是看到了这一点,刘璋恐惧一旦仇家张鲁打来,自己的部下便会,因此招外援、“挟外自重”成了他的唯一选项。
而找到刘备其实是个偶然。
刘璋放眼天下,第一个想抱的大腿,便是曹操。
不过彼时事业正值鼎盛的曹公对江湖小字辈刘璋并不很尊重,只是给了虚衔便不再加恩,并且让张松吃了几回闭门羹,这种轻蔑不仅激怒了刘璋、更激怒了外交大使张松。
张松在回程中遇到了与曹操同样名满天下的刘备,尚且屯兵荆襄的刘备显然要谦逊得多,好酒好菜招待、日日陪同交谈,恃才傲物的张松不仅下决心要拉刘备入川、更决心要投奔刘备阵营。
这便有了后来刘备入川的战役。
很显然,刘璋对自己的问题看得非常清楚,他知道以自己的水平无法驾驭益州的部下,同时也无法治理好益州的民众,更无法弥补益州内部不同派系间的裂痕。
正是惊恐于日后再有第二张鲁、赵韪,所以才会拉拢强援进入自己的地盘,一方面挟外自重威慑内部不满,另一方面对刘备保持戒备。
结果是下得一桌臭棋。
作为旁观者,对益州问题看得非常清晰,他在《》中说道:“刘璋暗弱,张鲁在北,而不知存恤,智能之士思得明君。
”“思得明君”这句话,用在刘璋的部下身上真的再合适不过了。
在刘备与之决裂、双方大军相抗之后,蜀中将帅的崩溃快到了匪夷所思的地步。
且不说一直作为内应忽悠了刘璋无数次的张松,蜀中宿将孟达一见到刘备便成了刘备的大将、谋臣一出成都便成了刘备的军师、据守成都门户绵竹的成了刘备的心腹大臣。
这些人都是益州集团的骨干,他们兴高采烈地做带路党,其他人马哪里有什么抵抗力。
本欲拒狼、招来一虎。
刘璋打得算盘,最终打崩了自己,他算准了刘备强于张鲁、却算不准刘备比张鲁更渴望也更有能力夺得益州。
其实这种“找代理人打短工”的模式在三国并不少见,有的相安无事——刘备屯兵刘表地界,直到刘表亡故也没有鸠占鹊巢;有的委身缓冲地带给人打短工——屯兵刘表的宛城抵御曹操、张鲁;有的真心归顺——归顺曹操终身不叛。
只是刘备相比于刘璋水准过强,召来他便显得自取灭亡。
更深层次,是刘璋本人的站位问题。
他并非蜀川本土士族,因此信赖外来军民,或者寒门将领,集团内部人心离散非常严重,因此他更恐慌本土军民或其他士族将帅的反叛。
张松掐准了他的痛处,屡屡告诉他“今州中诸将庞羲、李异等皆恃功骄豪,欲有外意,不得豫州,则敌攻其外,民攻其内,必败之道也。
”使得他愈加亲近刘备,即使黄权、王累以命相谏也不听从——防的就是你们。
以刘璋为坐标,很容易看出曹操、刘备、等人的水平之高,他们能驾驭鬼才虎将、能让派系林立的内部大都心悦诚服,甚至名声一到便让攻守之势逆转,本身就不愧乱世英雄的称号。
刘璋军力比刘备强大,为什么会被刘备打败? 第一,刘璋养肥了刘备的军队 刘璋引狼入室,把刘备请到益州,是想让他去打张鲁的。
刘备带着数万人到益州后,刘璋接待规格空前,双方士兵欢聚一百天,天天有酒有肉。
刘璋觉得还不够,为了彰显诚意,他还调拨一部分兵力给刘备,并提供大量的车马、盔甲、器械及其他物资。
刘备拿了刘璋赏赐的巨亿财物,并没有去打张鲁,而是养肥军队,收买人心。
不仅如此,刘备的险恶用心,是要夺取益州。
怎么夺呢?刘备听了的建议,佯称要返回荆州抵抗曹操。
刘璋一听傻了眼,花了血本请刘备前来剿灭张鲁,岂料费了许多钱财,一枪未放,刘备就要打道回荆州去了,这是哪门子事啊?不仅如此,刘备还:我回荆州打曹操,就是帮你守住益州大门,你要拨给我一万人马以及相应的粮食物资。
这下刘璋明白了,自己遇到无赖了。
他那心情,就跟今天借钱给人的债主们一样,本以为自己是老大,最后发现是苦逼。
你不追加投资,以前的投资全泡了汤,你要追加投资,又怕被套住。
光脚的不怕穿鞋的,放债的成了,借债的反成了大爷。
刘璋也真是实诚之人,在刘备的勒索下,他勉强拨四千人给刘备差遣,至于粮食物资,减少一半。
说实话,刘璋仁至义尽了。
但刘备分明是找茬的。
刘备翻脸了,你把当乞丐啊。
就在这时,有人向刘璋告发张松与刘备勾结,密谋夺取益州。
刘璋大惊,当即下令逮捕张松,斩首示众,并快马通告益州各地守将,防备刘备突袭。
第二,刘备先下手为强 刘璋还是迟了一步。
刘备已经动手了。
当时刘璋麾下有两位名将,一个叫杨怀,一个叫高沛,手握重兵,据守关头。
这两人都不喜欢刘备,多次写信给刘璋,要求把刘备遣回荆州。
刘备突下杀手,召杨怀、高沛两人前来,随便扣了个“无礼”的罪名,将两人斩首,吞并其部,进而占据涪城。
益州之战由是爆发。
大家可以看到,在益州之战爆发时。
刘备不仅从刘璋手中捞到巨额财物,还勒要兵力,杀其名将,吞并其部众。
从一开始,刘璋就非常被动了。
因此,并不像某些人认为的,刘璋兵力有多强大。
第三,刘璋犯了战略错误 面对虎狼刘备,刘璋如何应战呢?益州从事郑度献策道:“刘备孤军深入,远道来袭,据我所知,他的兵力不到一万人,而且有些士兵未必真心归附他。
他的弱点在于军队辎重补给缺乏,只有沿途收罗田野的庄稼为粮食。
最好的办法,是把巴西、梓潼等地的老百姓尽数迁往内水、涪水以西,把粮仓及田野里的粮食焚烧一空,我们则以静制动,以逸待劳。
等敌人前来挑战时,我们坚守不出,只要拖上一段时间,他们的粮食就耗尽,用不着一百天的时间,必定要撤退。
等他们撤退时,我们再发动掩袭,定可把刘备手到擒来。
”行军打仗,没有粮食可不行,郑度这一着,着实点中刘备的死穴。
然而,刘璋却说:“我只听说过要抵抗敌人以保护百姓,没听过把百姓远远迁走以躲避敌人。
”对于刘璋这个人,在三国时代,他才能平平,没有雄心壮志,统御力不强,但他不是昏君、暴君。
从他心系老百姓这点看,至少是个人。
不采纳郑度的计策,只能硬拼了。
刘璋派部将冷苞、张任、等人出战,被刘备打得落荒而逃,只得退守绵竹。
刘璋确实不是打仗的料,他不甘心失败,又派李严、费观督绵竹守军出战,岂料李严、费观早看出刘璋不是刘备对手,索性举旗投降了。
势力此长彼消,收罗众降兵后,刘备更加强大,分兵略取绵竹附近诸郡县。
张任收拢残兵败将,退到雒城。
刘备尾随而至,张任摆开决战架式,在雁桥展开大战。
此役益州兵团大败,张任战死。
刘备兵围雒城,已是牢牢控制住战争的主动权。
雒城包围战持续了一年之久。
公元214年(建安十九年),刘备终于攻破雒城。
能否夺取益州,关系到刘备集团的生死存亡,刘备必须全力以赴。
为了加强攻势,刘备把一支战略预备队投入战斗,这支预备队就是留守荆州的部队。
第四,诸葛亮、入蜀 诸葛亮与张飞、等人,走水路沿长江逆流而上,进入益州。
这支精锐的荆州部队,先是攻陷巴东郡,紧接着又袭取江州,俘虏巴郡太守。
攻克江州后,诸葛亮兵分两路,一路由赵云指挥,平定江阳、犍为;另一路由张飞指挥,略定巴西、德阳。
雒城失守、诸葛亮入蜀,益州牧刘璋大势去矣。
法正写了一封信给刘璋,分析益州强弱形势,劝他放弃抵抗。
刘璋一肚子火,把法正的信撕个粉碎。
刘备由雒城向成都挺进,与此同时,诸葛亮、张飞、赵云等人也陆续抵达成都外围。
作为益州首府,成都有坚固的城防,城内有三万名精兵,粮食足够支撑一两年。
更重要的是,成都军民抵抗意志很强,在他们看来,刘备就是个忘恩负义之辈,大家磨拳擦掌,要与刘备一决死战。
第五,刘备以攻心战术,成都沦陷 刘备采取攻心战术。
当然正好归降刘备,刘备秘密拨了一支军队给马超,让他地出现在成都北郊。
成都守军看傻眼了。
怎么突然间在城北冒出一支军队,再细细看时,竟然打着马超的旗号。
大家心里不由得寒意袭来。
马超居然投降刘备了,还带来了剽悍的凉州!这消息一传开,成都城内百姓惶惶不安。
说起凉州骑兵,简直是恐怖的代名词,当年那些凉州兵,烧杀抢掠,无恶不作,令人还记忆深刻。
其实马超投降是没错,那支军队却不是凉州骑兵,而是刘备的部队。
这就是刘备的攻心战术,我不攻城,但吓吓你总是可以的。
在攻心战的同时,刘备又派人进城劝降刘璋。
益州牧刘璋真的被吓住了。
刘璋对众下属说:“我父子在益州二十多年,对百姓没有恩德。
如今益州战乱已三年,百尸荒野,这全是因为我一人的缘故,我怎么能安心。
” 成都终于挂起白旗,城门打开了。
神情忧伤的刘璋出城投降,他的部属、沿途的百无不失声而哭,可见他还是得到士民的拥戴的。
《》作者这样评价他:“璋能闭隘养力,守案先图,尚可与时推移,而遽输利器,静受流斥,所谓,见豹则恐,吁哉!”把他说成是“羊质虎皮”,想借刘备来完成大事业,可是终究自己只是一只羊罢了。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2025年吉林军队类大学要多少分才能考上?最低519分录取
总的来看,在吉林2024年高考历史类,军事类大学要529分才能考上。
而对于2024年吉林物理类考生而言,军事类大学最低要519分才有机会录取。
一、2025吉林军事类大学要多少分才能考上?下文将为2025年吉林高考生整理,全国各个军事类大学2024年在吉林省的最低录取分数线。
2025年吉林考生可以根据往年数据推算,大概要多少分才能考上军事类大学!1、历史类圆梦小编整理了2024年在吉林历史类录取分数线最低的军事类大学名单。
其中,在吉林历史类收分最低的军事类大学是中国消防救援学院第001组,2024年要529分才能考上。
大学名称办学性质大学类型2024分数武警海警学院第001组公立军事类539中国消防救援学院第001组公立军事类5292、物理类下表是2024年在吉林物理类录取分数线最低的军事类大学名单,最低分在519分~565分之间。
2025年吉林物理类高考生,如果你的成绩超过了519分,则有机会考上军事类大学。
大学名称办学性质大学类型2024分数陆军工程大学第002组公立军事类565火箭军工程大学第001组公立军事类563中国消防救援学院第002组公立军事类560陆军炮兵防空兵学院第001组公立军事类555空军工程大学第002组公立军事类540武警工程大学第001组公立军事类537武警警官学院第001组公立军事类532空军预警学院第001组公立军事类528武警特种警察学院第001组公立军事类524陆军工程大学第001组公立军事类519
募兵制与卫所制:明代军队制度的双轨博弈
这两种制度在组织架构、兵源构成、财政负担及战斗力表现上的差异,不仅塑造了明军的作战模式,更深刻影响了明代的政治生态与社会结构。
一、制度根源:从理想设计到现实妥协 卫所制脱胎于隋唐,其核心在于“兵农合一”。
明代在全国设立卫、所两级军事单位,卫辖五千六百人,所辖一千一百二十人,形成严密的军事网格。
士兵以军户身份世代服役,平日屯田自给,战时响应征调。
这种制度设计旨在减少国家财政支出,同时通过土地分配强化士兵对国家的依附性。
募兵制则源于战国时期的募选传统,明代中期因卫所制崩溃而复兴。
嘉靖年间,侵扰东南沿海,卫所军“老弱充数,器械朽钝”,在义乌招募三千矿工组建“”,以严格训练和法大破倭寇。
此类募兵以雇佣关系为核心,士兵领取固定军饷,职业化程度远超卫所军。
二、组织架构:从固定编制到弹性编制 卫所制的组织体系呈现“金字塔”结构:五军都督府统领各省都指挥使司,都司辖卫,卫辖所,所分千户、百户。
士兵户籍与土地绑定,形成封闭的军事社群。
例如,辽东都司下辖二十五卫,士兵需在屯田与戍守间轮换,这种模式在和平时期能维持自给自足,但战时动员效率低下。
募兵制则采用“营伍制”,以总兵为最高指挥官,下设参将、游击等职。
募兵来源多元,包括民壮、乡勇甚至流民。
戚继光的蓟镇练兵中,募兵需通过体能测试(如负重行军三十里)和武艺考核,合格者编入车营、步营、骑营,形成专业化兵种。
这种编制方式使军队能根据战场需求灵活调整规模与结构。
三、财政逻辑:从自给自足到国家供养 卫所制的经济基础是军屯。
明初规定,边地卫所军“三分守城,七分屯种”,内地“二分守城,八分屯种”。
以宁夏卫为例,其屯田面积达二十万顷,年产粮百万石,基本实现军饷自给。
然而,随着军官侵占屯田、士兵逃亡,至嘉靖年间,北方卫所屯田收入仅存三成,迫使朝廷增加“民运粮”补贴。
募兵制完全依家财政。
年间,辽东战事吃紧,一名募兵年饷银十八两,较卫所军月粮一石(约合银一两)高出数倍。
此外,募兵还需配备火器、盔甲等装备,进一步加重财政负担。
年间,为筹措军饷,朝廷加征“三饷”,导致民变四起,形成“剿匪需饷,加饷生乱”的恶性循环。
四、战斗力悖论:从数量优势到质量取胜 卫所军在明初具有强大战斗力。
洪武年间,傅友德率云南卫所军平定麓川,其“战则出战,耕则屯耕”的模式被后世称为“明代版”。
然而,随着军户制度瓦解,卫所军逐渐沦为军官的私人劳役。
正德年间,大同卫所军“白昼沿街乞食,夜则寄居土地庙”,完全丧失作战能力。
募兵制则通过专业化训练提升战斗力。
戚继光在《纪效新书》中规定,募兵每日需进行四小时武艺训练,包括长枪、狼筅、藤牌等器械使用。
这种“平时多流汗,战时少流血”的理念,使戚家军在台州之战中以四千人击败两万倭寇,自身伤亡仅数十人。
然而,募兵对将领的依赖也埋下隐患,如的在明末成为割据势力。
五、制度余波:从历史镜鉴到现实示 卫所制的崩溃揭示了单一经济模式的风险。
当屯田被兼并、军户制度松弛后,卫所军既无法自给,亦难堪战守,最终被募兵制取代。
而募兵制虽能快速提升战斗力,却因财政压力加剧社会矛盾。
曾感叹:“朕非亡国之君,诸臣皆亡国之臣也”,实则未意识到制度性困境远非个人能力可扭转。
在当代视角下,卫所制与募兵制的博弈为国防建设提供镜鉴:职业化军队需以强大经济基础为支撑,而平战结合的动员体系则需避免过度依赖单一模式。
明代军事制度的演变史,恰似一柄双刃剑——既展现了制度创新的必要性,也警示着改革路径选择的复杂性。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