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人对一条鞭法褒贬不一 对于明朝来说究竟是续命良方还是催命毒药

作者:小菜 更新时间:2025-03-15 点击数:
简介:今天小编就给大家带来一条鞭法的文章,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帮助。

引言: 学过历史的都知道,推行的“一条鞭法”,和北宋“”、“”制度一样,都是中学历史教材里的“钉子户

【千问解读】

今天小编就给大家带来一条鞭法的文章,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帮助。

引言: 学过历史的都知道,推行的“一条鞭法”,和北宋“”、“”制度一样,都是中学历史教材里的“钉子户”。

这三项改革措施都是围绕着“土地”这一帝国和农民的命根子展开的,虽然都以失败而告终,但却深深地影响了当时帝国的运势。

特别是对大明帝国的一条鞭法,正反作用尤其明显,世人对其褒贬不一。

那么,一条鞭法实行的背景是什么,它的内容究竟是什么,到底是大明帝国的续命良方,还是催命的毒药? 帝国灭亡背后的真正“凶手” 大明帝国作为拥有1亿多人口、近百万官兵、GDP总量占当时全球近半的庞大帝国,竟然被人口区区百万、军队不过20万的满清所打败,让人难免唏嘘。

这背后的原因到底是什么?史学界对此,莫衷一是。

这些观点大致可归为四类: 第一类是“积弊难返说”。

大明帝国国祚近300年,官场腐败和党派之争,大臣们党同伐异、内斗不断,反而对整个王朝命运漠不关心,全社会也是虚伪腐败风气泛滥,民心尽丧,缺乏凝聚力。

第二类是“人格缺陷说”。

特别是皇帝刚愎自用、猜疑心重、又执著于虚名,在重大战略问题上屡屡做出错误判断,比如与后金和两线作战,先杀死薊辽督师,后又杀死奉旨与后金秘密和谈的陈新甲,囚禁对李自成作战屡立战功的等等,最终铸成了灭亡的命运。

第三种是“气候变化说”。

指出末年正经历“小冰河期”,农作物减少,常年饥荒,流民四起,,酿成大规模动乱。

第四类是“赋税失衡税”。

认为明朝财政体制过于僵化,无法应付突发危机带来的财政开支飙升,单纯用加税的方式榨取民力,就像抱薪救火,越救越危。

当然,重大历史事件的发生并不是单个因素决定的,往往是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

但不得不说,土地赋税制度的落后,也是导致帝国最终灭亡的重要原因。

帝国得病了,“有病就得治” 帝国如果没有“病”,也就不会有一条鞭法。

大明帝国到了时期,已走过了200多年,就像一个重病缠身的老人,需要打一剂强心针才能延续生命。

一个是“土地兼并失控”。

土地兼并问题,历来是农民起义的直接导火索。

明朝中后期,土地兼并加剧,地主豪强勾结官府,大量侵占农民土地,并逃避赋税。

大批农民随之破产,成为流民,自耕农的数量越来越少,直接导致了官府财政的枯竭。

举个例子,江苏吉水洪武年间有人口142207,到了嘉靖年间只有90710,人口流失之严重,简直令人惊掉下巴。

一个是“朝廷开支失控”。

一方面,由于要抵御北方的蒙古,边防养兵费用不断飙升。

另一方面,明代宗藩也就是皇族子孙后代的人数,比明初立国时增加了近百倍,这还不包括妻妾随从等人员,“宗禄”支出庞大,朝廷已供养不起,把整个帝国都吃穷了。

再一个是“贪污腐败失控”。

明初朱元璋为打击贪污,大施酷刑,官员们尚知收敛。

到了明中后期以后,贪腐之风横行。

大被抄家时,抄出了黄金250万两、白银5000万两,被抄出黄金30万两、白银2000万两,而当时的国库存银不过200万两。

有大官带头,小官自然也就有恃无恐,多贪多占。

到了万历年间,局势已经到了一发不可收拾的地步。

边防、养兵、赈灾、治河等等都需要钱,可是朝廷已经拿不出钱来了,贪官污吏、地主士绅富得流油却一毛不拔,社会矛盾空前加剧。

如此下去,大明帝国就真的会垮台了。

于是,一条鞭法应“运”而生。

一条鞭法,真的够“硬核” 《明史·食货志》记载: “一条鞭法者,总括一州县之赋,量地计,丁粮毕输于官。

一岁之役,官为佥募。

力差,则计其工食之费,量为增减;银差,则计其交纳之费,加以增耗。

凡额办、派办、京库岁需与存留供亿诸费,以及土贡方,悉并为一,皆计亩征银, 折办于官,故谓之一条鞭。

” 大致意思就是:一条鞭法一是取消徭役,农民上交银两就可以了,然后由政府出钱雇人应役。

二是取消杂税,原先的杂税折合银两,分摊到田亩上,与田赋相合并。

三是将以前的田赋、杂税和摊入的役银共同合并为新的田赋,一律以银两的方式进行征收。

“一条鞭法”简化了程序,由县一级官府直接负责。

原来官府借助里长、社区活跃分子等民间征税员来配合征税,他们往往对自己亲近的人放得宽松,对和自己疏远的人催逼得紧,弊端不小。

简化手续之后,则大大提高了征管效率,堵上了漏洞。

官民“双赢”局面初步形成 万历六年(1578年),大明帝国全面施行一条鞭法。

由此带来的明显好处就是:朝廷有钱了。

短短几年间,帝国国库存银就达到500万两,一举扭转了正德之后国库吃紧的窘境。

万历十年(1582年),朝廷竟有能力免除自隆庆元年以来各省拖欠的钱粮100余万两。

而且,如果没有这么多雪花银,很难想象帝国能在万历年间那三场大规模战争中支撑下来。

一条鞭法还带来一条好处:农民劳役减轻了,人身奴役关系也有所削弱,农民获得了相对较多的自由,有更多的时间从事农产品交易活动,刺激了工商业的进一步发展。

同时,由于“一条鞭法”明文以银征税,一定程度上又促进了白银货币的流通。

明代万历以后,白银和铜钱并行,成为普遍的货币流通方式。

虽然一条鞭法好处多多,但在张居正暴毙以后,这项改革成果名义上依然存在,但实际上早已是形同虚设。

“名虽一条鞭,实则杀民一刃刀” 封建制度下,“好经”也常常被“念歪”。

一条鞭法的破坏,突出表现为额外增派。

当地官府常常打着各种幌子,另行增加徭役赋税,加重了农民的负担。

特别是努尔哈赤起兵后,大明进行为了弥补军饷不足,几次加税,每亩耕地加税九厘白银,相当于比平常年份增加了一倍还多。

到了崇祯年间,又以“剿饷”、“练饷”的名义加税,与辽饷合称为明末的“三饷”。

另外,因为按规定要交纳白银,而在碎银熔铸整银过程中就会产生所谓的“火耗”。

实际火耗约百分之一二,但官府实际征收的火耗往往高得多,达到百分之二三,有时甚至更多,地方官府借机大肆敛财。

就是在粮食兑换白银环节上,农民也常常吃哑巴亏。

有些不法商人坐地起价,“银贵谷贱”,损失最终又被转嫁到了农民头上。

因此,一条鞭法同时也被称作“残民一条鞭”。

由于过度榨取了民间的财富,让民间失去了对抗灾年、自我修复的能力。

连续几个灾年过后,民生就会崩溃,造成大面积饥荒和社会动荡。

令人不解的是,就在中原和西北连年大旱,农民几乎颗粒无收,却每年仍要负担五百多万两白银军饷,被迫卖儿卖女的时候,江南的苏杭、秦淮河却是一派的景象。

而面对明朝的灭亡,不仅仅是饥饿的农民,就连江南的富商大贾们,也变得出奇的冷漠。

也许,这就是“好花”结下的“恶果”。

结语: 此时的大明帝国,早已病入膏肓,再也经不起大的折腾。

一条编法看似良药,初期是有效的,但因为触动了地主士绅的既得得益,引起了他们的普遍反对,加之地方官府执行过程中误入歧途,农民受损严重,于是群起反抗。

因此,官民“双赢”的局面没有维持多久,一条鞭法便黯然退场,人心尽失,从而加速了帝国灭亡的进程。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关于艾劳会战的评价是怎么样的?对历史有着怎么样的影响

本尼格森的计划从一开始就存在漏洞,执行情况更糟。

他在进行战术机动时向法军暴露了自己的位置,随后却按兵不动达2天之久,致使本可能被优势俄军分割歼灭的内伊和贝尔纳多特两军成功逃逸。

制定的相应的反击计划可谓技高一筹,却因给贝尔纳多特的命令被俄军哥萨克骑兵缴获而功亏一篑,拿破仑被迫把兵力分散开来寻歼俄普军,为此后陷入被动埋下了伏笔。

由于兵力不足,拿破仑几乎输掉艾劳之战。

他本计划在艾劳打一场防御战,阻止俄军夺占艾劳,但实际却打成了进攻战。

8日早上的进攻全是法军发起的,他派奥热罗军实施攻击更令人匪夷所思:此时本尼格森尚有充足的后备军,因此奥热罗军进攻成功的可能性微乎其微。

而奥热罗军遭重创,意味着拿破仑在后来的战斗中再无预备队可用。

当然,如果拿破仑坐等本尼格森进攻,他也只能调奥热罗军抵御俄军。

也许他试图用一次主动进攻来达到防御战的目的。

本尼格森在重创奥热罗军后迅速发起反击是英明之举,如果对手是个庸将,他很可能得逞。

但拿破仑不愧为一代军事天才,他的反应既迅速又镇定,下令抢在奥热罗军被歼前发起勇敢的反冲锋,结果不仅稳住了战局,还将俄军主力—中央部队牢牢牵制住,为军反攻创造了有利条件。

在这次战役中,达武再次扮演了决定性的角色,或者不客气的说,在艾劳,达武挽救了拿破仑的军事声誉。

有些评论认为,下午5时法军占领库茨奇坦后,拿破仑已胜利在望。

笔者认为,这与当时的实情不符。

拿破仑除8个近卫军步兵营外已无后备军,而本尼格森还有莱斯托克的普军充作预备队,并试图以它抵挡达武军的推进。

在拿破仑时代的战斗中,哪方剩下的可用于再战的兵力更多,哪方就应被视为胜方。

拿破仑已经竭尽了全力。

因此,晚上7时的本尼格森比下午5时的拿破仑更接近胜利的边缘。

但无论从人力还是决心而言,本尼格森都无力击败拿破仑。

因此,这场大屠杀落个以僵局终场。

由于俄军退出了战场,拿破仑得以以宣布取得了最终胜利。

随后,最终成为战场主人的法军以缪拉率领少数骑兵实施了象征性的追击,在埋葬了死者和疏散完伤员后,法军也匆忙撤离了战场。

关于这次战役的伤亡人数,且差异很大,但一种比较可信的说法是俄军和法军分别死伤1.5万和2.5万人。

俄军另有2500人被俘,23门火炮被缴获。

法军也有约1200人被俘。

鉴于双方先后投入战场的兵力(法军8万,俄军7.3万),无论从战略还是战术角度看,这场大屠杀只不过是一次非决定性战役(但拿破仑在随后的弗里德兰战役中彻底击败对手)。

对于艾劳之战,内伊元帅战后巡平见戏场时的感叹为它下了最好的注脚和评价:“多惨烈的一场大屠杀啊。

但却无果而终!” 随机文章汉朝究尽是经学取士还是孝廉取士?武隆后坪天坑群的成因,我国唯一冲蚀形成的天坑(深300米)为什么动物能预知地震,听到地震前的次声波恐慌逃跑从地球上看木星好吓人,温度3万度磁场是地球14倍世界十大禁止狙击枪,98K光荣上榜/巴雷特美名远扬迷案在线 mazx.cn本站内容大多收集于互联网,内容仅供娱乐,并不代表本站观点,如果本站内容侵犯了您的权益,敬请联系网站管理员,我们将尽快回复您,谢谢合作!

小冰河时期对中国的影响是什么?明朝因此灭亡

小冰河时期编辑词条 明朝所遭遇的“小冰河期”(Little Ice Age)的冬天非常寒冷,尤其是末期的1580-1644是最为寒冷的,在一千年里是最冷的,在一万年里也是第二位的,在一百万年里也能排进6-7位,是相当寒冷的,可以说人类进入文明时期以来,这是最寒冷的时期。

一万年以前,气温有一段骤然升高的时期,而且保持了相当平稳的状态长达八千多年。

这段时期的气温一直在我们经历的二十世纪初期气温上下小幅波动,这样的气候给予了人类发展良好的条件。

但是到了明朝中叶,即1500年后,气温骤然下降,整个降温过程十分明显,而且气温最低的阶段就是明朝末期的那段日子——1600年至1644年。

这段时间,气温骤然下降到了千年以来的最低点,万年以来的次低点,在百万年也是最低的6、7个极度寒冷的时期之一。

即位的1628年正好是最寒冷的一段时期之中段,整个气温回暖是在明朝灭亡以后的1650年左右。

极度寒冷的时期骤然加剧,粮食产量骤然下降,这对于一个人口庞大的帝国来说是致命的打击。

北方的酷寒使降雨区域普遍南移,这导致了明朝全国各地几乎连年遭灾。

先秦晋,后河洛,继之齐、鲁、吴越、荆楚、三辅,并出现全国性的大旱灾。

这样长时间和高密度的灾害极度削弱了明朝的国力,到了1619年整个“小冰河期”(Little Ice Age)中气温最为寒冷的时期整整肆虐了20余年,这时发生了,以火器军械为主要战力的明军被迫在粮草和装备都匮乏,且训练并不足备的情况下和后金军开战,更为不幸的是此战中的三个分战场上,明朝军队的数量都不如后金军,后金军以其机动性取得了每每数倍于明军的优势兵力,战斗的结果可想而知。

崇祯即位以后灾情更是进入了谷底。

综合南北方志的记载,灾变的前兆可追溯至嘉靖前期,十三年(1585年)开始变得明显,但时起时伏,1600年前后开始骤然加剧,崇祯一朝才达到灾变的高峰。

万历、崇祯年间,旱灾变得越来越频繁,同时鼠疫也开始蔓延,波及华北数省的大鼠疫终于在山西爆发,明朝末年蔓延到了京畿地区,这直接导致了北京城的轻易被攻占。

明朝灭亡以后,气温于1650年后开始快速回升,这才有了满清所谓“”,其实不过是气温回暖后灾情减弱罢了,和明朝正常时期比还差很远。

随机文章古罗马皇帝卢修斯·维鲁斯简介日常生活中常见的牢骚效应,企业应对发泄情绪的员工宽容对待人被吸进龙卷风会怎样 ,99%的人当场死亡/就算不死也会被摔死地震为什么多发生在夜间,或因月球在晚上引潮力最大所致/无根据粒子束武器是什么武器,能让核弹失效或被摧毁/威力超出专家想象迷案在线 mazx.cn本站内容大多收集于互联网,内容仅供娱乐,并不代表本站观点,如果本站内容侵犯了您的权益,敬请联系网站管理员,我们将尽快回复您,谢谢合作!

加入收藏
               

世人对一条鞭法褒贬不一 对于明朝来说究竟是续命良方还是催命毒药

点击下载文档

格式为doc格式

  • 账号登录
社交账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