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太宗李世民登基,解析初唐谏官制度是怎么样的?

唐太宗李世民执政的贞观年间,在隋末废墟上崛起的大唐王朝体现出一副生机勃勃的新气象:对内政治清
【千问解读】
唐太宗李世民执政的贞观年间,在隋末废墟上崛起的大唐王朝体现出一副生机勃勃的新气象:对内政治清明、经济复苏、社会安定,短短几年内路不拾遗、夜不闭户;对外积极开拓、,以最小的代价,将周边牢牢压制。
不可否认的是,大唐的巅峰当属的;但贞观年间,唐王朝政治之清明、社会之和谐、向心力之强,在中国数千年的封建历史上实属少见;李世民君臣紧密协作,大唐政府的内外政策从未出现过大的失误,这在权力垄断的封建时代堪称奇迹。
那么,面对绝对的权力诱惑,李世民是如何做到从谏如流、“亲贤臣远小人”的呢? 简而言之:吸取二世而亡的惨痛教训,是精神动力;制度的创新,则是现实保证。
被玩出了新花样的古老谏官制度,为这样的谏官提供了生存的土壤。
服务于封建王权的古老谏官制度 从秦汉两朝起,结合秦国变法实践打造起来的专制主义,成了中国封建社会的标准政体。
这种体系下,国家全部大权悉数集于帝王一身,保证了思想与行动的统一,既为维护大一统的中原王朝提供了制度支持,也方便集中力量办大事,客观上促进了封建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但权力的过于集中,风险也很明显:方向正确的独断专行,诚然可以摆脱各方面的阻碍办成大事;反之,则会对统治阶级自身以及整个王朝利益造成不可挽回的损害。
因此,为了减少负面情况的出现,历代都采取了一些列的举措,来补正高度集中的封建皇权带来的负面效应。
其中,谏官制度成了最主要的选择。
“谏官”也被称作“谏臣”,是指专门规谏君主过错的官员/臣子。
不过谏官的出现,并不是首创,可以往上追溯到时期,设立的大谏、的中大夫、的左右司过、的左徒,都可以被视为谏官。
古时的三权 然而秦朝是首次以正式官职的形式将谏官制度确立下来,并为后世提供了参考依据;汉随秦制,完整沿用了这一官职,到了时期,由于赋予了谏官议政职能,正式对其改名为谏议大夫;时期,对这一官职也进行了保留。
到了两晋及南朝阶段,谏议大夫这一名称被取消,其职能被侍中、散骑常侍等职务承担。
令人意外的是,少数民族色彩浓厚的北朝反而完整继承了的“谏议大夫”官职。
隋朝是我国封建社会制度创新的时代,公元581年代隋之初,就根据崔仲方的建议改革官制,设置了尚书、门下等五省,这就是制的雏形。
其中,门下省设侍中(为避杨坚父亲杨忠名讳改为“纳言”)、设散骑常侍,两者的职能一样:谏官。
谏官一职自出现之日起,就不断涌现出许多帝王虚心纳谏的佳话。
但所谓“谄谀易合,正直难亲”,并不是每个帝王都愿意听取不同意见,由于刚愎自用、一意孤行而导致人亡政息的案例比比皆是。
其中最为典型的,当属。
“隋氏以主骄臣谄亡天下”,谏官的缺位,见证了隋朝的二世而亡 隋氏以主骄臣谄亡天下,朕即位以来,每虚心求谏 公元619年,在朝廷考核群臣后举行宴会时,对裴寂等人说出了上面这番话,希望以此鼓励群臣对他大胆提意见。
这个评价相当精准。
隋王朝的灭亡,源于国力被消耗殆尽,这一点为史学家所公认。
短短数年中,雄心壮志的杨广同时推行了经营西域、营造东都、修建长城、开挖大运河、等宏大行动,把他父亲积累下来的殷实家底消耗殆尽,最终民不聊生、。
问题来了,隋朝也有谏官,对于隋炀帝如此急功近利的做法,他们没提意见吗? 确实有人提了,而且还不止一次,但杨广压根不是能听谏言的人。
为啥?因为他觉得自己太聪明了。
若给中国历史上的帝王依据智商排个名,杨广应当能位居前三,但其副作用就是过于刚愎自用。
贞观三年(公元629年),孔颖达曾这样对李世民说: 若位居尊极,炫耀聪明,以才陵人,饰非拒谏,则下情不通,取亡之道也。
虽然点名是指谁,但结合上下语境,这就是在指杨广。
耿直的魏征则更是毫不遮掩的点名道姓: 人君虽圣哲,犹当虚己以受人,故智者献其谋,勇者竭其力。
炀帝恃其才,骄矜自用......曾不知以至覆亡也。
李世民则感慨的表示:“前事不忘,吾属之师也”。
你可能认为这是人对他的抹黑,那么我们看看杨广自己说的话。
公元613年,在平定杨玄感叛乱后,他得意洋洋的对虞世南说: 我性不喜人谏,若位望通显而谏以求名,弥所不耐。
至于卑贱之士,虽少宽假,然卒不置之地上。
意思是说,他非常讨厌人进谏,那些达官显贵进言,无非是想以此求名而已,自己绝不容忍;至于地位卑下之人,自己也许还能稍微宽容一些,但也决不会让这些人有出头之日。
这番赤裸裸的言论让人不寒而栗,杨广也由此成了中国历史上最为排斥谏官的帝王之一。
然而,在传统儒家道德的激励下,目睹因他的将政权带入之地,不少忠直之臣还是勇敢的进言,不过都没什么好下场: 公元607年,上任不久的杨广在短期内屡屡祭出大手笔,比如组织百万民夫修长城、大张旗鼓往北出游、组织人手收集整理天下的散乐百戏等,当初协助杨坚创造的、等人提出异议,被杨广以“诽谤朝政”为名诛杀; 公元610年,有感于“劳役繁多,百姓疲敝”,御史大夫张衡请杨广“稍加抑损”,结果被贬为平民,不久后被杀; 公元612年,杨广征兵百万东征高句丽,耿询“上书切谏”,令隋炀帝大怒,几乎将其斩首; 公元614年,杨广准备再度出游,庾质建议他暂时坐镇关中,安抚疲敝的百姓,过三五年再行出巡,结果直接被关进大牢而死; 公元616年,当时天下,隋王朝实际上已摇摇欲坠,杨广却准备再次前往江都查看新龙舟。
当时几乎所有朝臣都持反对意见,杨广,当众虐杀了极力劝谏自己的任宗、崔民象后,满朝文武再也无人敢提意见。
然而,杨广这次出行有去无回,成了自己的绝唱。
类似的案例,史书记录不胜枚举。
可以说,大隋王朝的灭亡,与隋炀帝拒不纳谏脱不了干系。
而目睹这一过程的李渊与李世民父子,对此可谓记忆深刻,大唐建立后,父子俩接力,建立了中国封建历史上最为成熟完备的谏官体系。
初唐建立起最系统、有新意的谏官制度 我们常说,大唐盛世是建立在隋王朝成果的基础上的。
事实确实如此,三省六部制、制等开创新的制度,正是起源于隋朝;修整大运河、对高句丽不灭不休等内外政策,唐代也延续了隋朝的一贯作风。
而往往被我们忽视的是,吸取了强生大隋二世而亡的教训,建立起了中国封建历史上最为系统的谏官制度: 唐朝的谏官,大多分布在门下省和。
其中,门下省有给事中、左散骑常侍、左谏议大夫、左补阙、左拾遗、起居郎;中书省有右散骑常侍、右谏议大夫、右补阙、右拾遗。
根据《·职官》,我们看看这些官员的品级: 散骑常侍,正第三品;给事中,正第五品上阶;谏议大夫,正第五品上阶;起居郎,从第六品上阶;左右补阙,从第七品上阶;左右拾遗,从第八品上阶。
与过去历代不同,唐代的专业谏官不再限定于某一个职位,而是涵盖了朝廷中官员体系的各个品级,形成了上规模的谏官群体。
同时,对于他们的工作方式,朝廷甚至也拟定了工作方法,以魏征担任的谏议大夫为例: 谏议大夫掌侍从赞相,规谏讽谕。
凡谏有五:一曰讽谏,二曰顺谏,三曰规谏,四曰致谏,五曰直谏。
顾名思义,这五种工作方式的意思大致如下: 讽谏,以婉转的方式劝谏,比如引用典故、借古讽今;顺谏,用恭顺的语言、听起来顺耳心;规谏,这个要求看准时机,不能无视场合张口就来;致谏,看起来像是用正正式式的方式上递谏言;直谏,这个就比较明显了,当面直接开火,有啥说啥,毫无顾忌,咱们最为熟悉的魏征最喜欢用这种方式。
人员是安排好了,工作套路也框定完毕,那么如何保证谏官的工作能正常开展?若仅靠帝王的个人觉悟,那太容易被人左右。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李世民在即位后,开创性的提出了一种新制度。
贞观元年(公元627年),上任不久的李世民于正月下达了第一道诏书: 自今中书、门下及三品以上入閤议事,皆命谏官随之,有失辄谏。
中书、门下两省以及其他三品以上官员觐见商议朝政时,必须让谏官如影随形,有任何过失当场毫不留情的指正。
通过这种办法,帝王很难因为信息的不对称、个人的喜好等因素被臣子误导,大臣也因为身旁有人监视而不得不知无不言、言无不真,“故大臣不得专君而小臣不得为谗慝“”。
(插句题外话:这一政令颁布的时机,体现出李世民已经过了长时期的深思熟虑,也侧面证明他对掌握国家大权已早有准备,玄武门事变的发生,并非偶然......) 整个贞观年间,大唐满目疮痍、,对内恢复秩序、促进生产、完善制度,对外常年征战、消除外敌,朝廷在这期间政令发布空前频繁。
但无论哪方面,李世民的决策从未出现过重大失误。
充分保证谏官职能的实现,鞭策帝王与百官不断向前,起了关键的作用。
但在封建专制王权下,这种貌似完美的制度同样很脆弱。
壁画上的唐代官员与外族人士 封建皇权意志的衍生品,成也帝王、败也帝王 事实证明,初唐的谏官制度很有效,毫不留情面的魏征,被李世民视为镜子,二者之间的互动,为后世留下了许多治国佳话;李世民与臣子之间的关系,也被公认为封建时代君臣关系的楷模。
但这一制度的执行,有一个关键的前提:帝王本身愿意。
在中央集权制度下,一切权力皆出自帝王,可以说没有任何监督约束机制。
开明的君主为了维护统治,诚然能突破个人喜好,推行利国利民利政的政策;但若君主由于能力有限,或者被人误导、蒙蔽,或者别有用心,再好的制度,也无法落实。
李世民之后,大唐谏官制度就步入了这种命运。
即位后,的亲信、许敬宗先后主政,为了专权与私利,李世民在公元626年发布的上述政令逐渐被废除;在褚遂良、韩瑗因言被杀后,谏官们噤若寒蝉。
公元665年,唐高宗甚至提出了自己的疑惑: 上语及隋炀帝,谓侍臣曰:“炀帝拒谏而亡,朕常以为戒,虚心求谏;而竟无谏者,何也?”李勣对曰:“陛下所为尽善,群臣无得而谏。
” 不得不说,李世勣打仗的水平一流,、睁眼说瞎话的官场之道也玩的很溜。
直到公元682年,在唐高宗去世的前两年,他终于听到了进谏:在泰山后,他计划封遍五岳,被监察御史李善感以劳民伤财、天下失望为由劝阻。
唐高宗虽没接受,但由于首次听到劝谏,反而的加以解释。
这可是二十多年来首次有人进谏,天下人,称李善感的这一壮举是“”。
李治死后,武则天当政期间,唐朝的谏官制度更是变成了“”“”的笑柄,在让人闻之色变的大狱和酷吏威压下,人人自忧、,负责劝谏君主职能的谏官们为了生存,完全抛弃了自己的操守;他们顺应武则天的喜好,互相监视、诬告、弹劾,贞观年间的清明政治风气荡然无存。
励精图治的唐玄宗登位后,谏官终于再次发挥他们应有的作用;宰相宋璟执政期间,恢复了贞观旧制,重臣进奏时,谏官、史官必须同行。
依靠君明臣贤,政坛清朗的开元盛世创造了中国封建社会的顶峰。
不过,在李隆基当政后期,口蜜腹剑的专权后,大唐的谏官制度再次迎来了新的黑暗期;加上后期的与,谏官群体再也未能成为促进政治的重要角色,并眼睁睁的看着曾经辉煌一时的大唐走向灭亡。
笔者认为,以谏官制度为代表,初唐的政治制度达到了中国封建社会国家治理的巅峰,在维护大一统、保持积极向上的开拓进取精神之间,达成了和谐的统一。
但这并未能从根本上解决高度垄断的封建皇权带来的弊端。
中国历史上盛世的创造,基本上靠的是英明的帝王,可持续机制的缺乏,决定了封建社会难以突破发展瓶颈。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隋唐英雄窦建德资料简介 窦建德如何兵败唐太宗李世民
窦建德随着军队的壮大,最后称帝,建立夏国。
举兵讨伐窦建德,窦建德兵败被俘。
那么,窦建德究竟是怎么当上的?又是为何在战斗中输给了李世民?窦建德又是怎么死的? 窦建德的家庭背景: 窦建德,贝州漳南人。
其年青时就因守信仗义,深为乡里所敬重。
其父死,乡里千余人送葬,可见其人缘之好。
隋炀帝伐高丽,大肆募兵,窦建德为二百人长。
不久,见天下乱起,他率数百人亡入高鸡泊中聚结,以此自保。
当时群盗往来横行,杀人烧屋,惟独因窦建德信义大名天下有闻,他的家宅一直没人骚扰。
隋朝郡县地方官推断窦建德肯定与群盗有关系,就不分青红皂白杀光了他一家老小。
至此,窦建德公开反叛隋朝,兵马至万人,同时,他能倾身接物,善待士卒,人人为其尽死力报之。
窦建德是如何当上皇帝的? 大业十二年,窦建德大破隋朝涿郡通守郭徇大军万余人,追斩郭徇,由此声名大震。
不久,隋朝太仆卿杨义臣征讨诸路义军,连战连胜,惟独窦建德一军独全。
隋乱初起,各路起义人马捕获隋朝官员及读书人,大都虐杀掉,惟独窦建德善待降官和士人,加以恩礼,由此附近郡县渐渐降附,军容盛大,达十多万兵。
大业十三年,窦建德又大破隋朝大将薛世雄三万大军。
随后,窦建德统领大军进攻河间,郡丞王琮率军民死守。
相持之间,隋炀帝在江都被杀掉的消息传来。
王琮在城内发丧,窦建德也遣使吊祭,王琮至此请降。
由于攻城时死伤甚众,窦建德众将都进言要用大油锅烹死隋朝守将王琮。
窦建德说:“王琮真是义士啊,留着他正是鼓励忠孝之人。
从前在高鸡泊为小盗,还可随意杀人,现在我们是要安百姓以定天下,怎能杀害忠良呢!”同时,他下令:“如果有人因攻城时属下亲戚死伤而想谋害王琮,罪及三族!”消息传出,隋朝郡令纷纷投城。
李渊称帝后的第二年,窦建德也在魏县称帝,国号大夏。
为了威行天下,名正言顺,窦建德首先攻弑隋炀帝的乱臣贼子宇文化及兄弟,相战数次,“大破之”,擒斩宇文化及、宇文智及兄弟及十几个弑帝元凶。
他还亲身拜谒隋炀帝萧皇后,称臣跪拜,以明隋朝正朔。
当时隋朝义城公主和亲远嫁突厥,闻讯派人迎接皇后萧氏,窦建德派千余骑护送,并报示以宇文化及等人的首级。
观窦建德事迹,是真正的“革命起义将领”所为。
虽然以唐朝为正朔的封建史家皆以窦建德为“贼”,但对他的称赞叹扬之辞,通篇连牍。
“建德每平城破阵,所得资财,并散赏诸将,一无所取。
又不啖肉,常食唯有菜蔬、脱粟之饭。
其妻曹氏不衣纨绮,所使婢妾才十数人。
至此,得宫人以千数,并有容色,应时放散。
得隋文武官及骁果尚且一万,亦放散,听其所去。
又以隋黄门侍郎裴矩为尚书左仆射,兵部侍郎崔群肃为侍中,少府令何稠为工部尚书,自余随才拜授,委以政事,其有欲往关中及东都者亦恣听之,仍给其衣粮,以兵援之,送出其境。
” 窦建德是如何打仗输给李世民的? 隋末乱起,英雄辈出,皆各据州郡。
当时,还没有显示出李唐能最终一统天下。
窦建德率大军进攻相州,又攻克黎阳,一举俘虏李勇王朝的淮安王李神通、皇妹同安长公主以及日后赫赫威名的大将李世勣。
过后,李世勣弃父逃跑,窦建德非常仁义大度,说“李勣本是唐臣,不忘其主,此忠臣也,其父何罪!”竟能把李勣父亲李盖放还。
不久,又把好酒好肉安置于大宅子的李神通和同安长公主归送唐朝。
稍后,窦建德开始变得糊涂,先是听信谗言杀掉能征善战的大将王伏宝,又杀忠谏的文臣宋正本,“由此,政教益衰”。
秦王李世民攻打,在其文臣刘斌劝说下,窦建德害怕王世充被灭后有“唇之齿寒”之忧,想保持“天下三分”之势,派大军前往洛阳,想救援王世充。
此前,窦建德还刚刚平灭了拥有数万精兵的割据者孟海公,挟此军威,浩荡而来。
强中自有强中手。
一遇秦王李世民,窦建德“数战不利”,想解兵退走。
文臣凌敬劝他渡黄河攻取怀州河阳,收河东之地,一则开拓疆士,二则入无军守之境,三则唐兵闻讯必从洛阳撤兵,可解王世充之围。
困急又狡诈的王世充生怕窦建德一走自己就玩完,派人带着大批金宝暗中遍赂窦建德手下武将,由此,众将都劝他进攻包围洛阳的唐军,并说可以一举攻灭李世民。
窦建德的曹皇后也劝他进取河东,不要和唐兵正面争锋。
窦建德不听,并说:“郑国悬命朝暮,以待吾来。
岂可见难而退,示天下以不信也!”于是大集军伍进逼武牢。
也真正天命该绝,汜水一战,秦王李世民亲自披甲执兵,与窦建德大战,最终大英雄兵败山倒,在牛渚口中枪被擒,送斩长安,时年四十九。
窦建德自称兵到灭亡,共六年。
对此,封建史臣也不得不叹息:天命有归,人谋不及。
李世民凯旋回到长安之后,将王世充、窦建德献于李渊,窦建德被处斩。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唐太宗唐太宗李世民为什么没有选第三子李恪为接班人?李恪为人如何样
固然,李世民不该选“逆反青年”,不该选“阴毒后生”,但是最终选择柔弱不明的作为接班人,显然也不是一个好选择。
于是有人就想,如果李世民选择第三子为接班人,是不是会更好一点呢? (李世民剧照) 之所以大家觉得选李恪为接班人更好,是因为李世民曾评价过李恪“英果类我”,也就是说,李恪像他李世民一样英武果敢。
因为这一点,李世民打算废了李治,立李恪为太子。
但因为李治的舅舅坚决反对,李世民只得打消了这个念头。
不过,如果我们仔细研究一下李恪的生平,其实可以发现,他在当期间,并没有什么突出的作为。
反而是因为耽于游猎,不顾及老百姓的庄稼,被罢官。
后来虽然李世民派权万纪给他当长史,权万纪相当厉害,他才有所收敛,但这主要是权万纪的功劳。
从这些地方,实在看不出来李世民说李恪“英果类我”表现在哪些方面。
李世民之所以那么喜欢李恪,大约有两点:一是李世民一向舐犊情深,只要是他的儿子,他就喜欢。
儿子犯了错误,往往责怪在别人身上。
比如李恪犯了错误,李世民不说李恪不对,说李恪当时的长史柳范不对。
二是李恪相对于李承乾、李泰来说,知错能改。
那么,李恪如果真的当了后,就一定是个好皇帝吗?我看未必。
就说他知错能改这一点,也是因为权万纪很严厉,压住了,同时他已经吃过一次亏,害怕李世民再次责罚他,才不敢这样。
原先给他当长史的人,也多次劝说过他,但他并不以为然。
如果将来他当了皇帝,没有了约束,他还会这样吗?这是值得怀疑的。
(李恪剧照) 李恪一生并没有多么突出,后世却对他充满怀念。
后世对李恪很怀念,至少有两个证明: 一是《》在写李恪的时候,有意地隐藏李恪所犯的错误。
《》说李恪当初被罢官,是因为“游猎”。
同时因为游猎破坏了老百姓的庄稼,才遭致罢官。
但是《新唐书》在写这一段的时候,说的却是李恪和他乳母的儿子玩“博簺”的游戏。
“博簺”是什么?《旧唐书》上并没有解释。
但仅仅是玩一种游戏而已,其罪错,显然是比游猎破坏庄稼轻了很多。
但实际上,《新唐书》这样记载,不过是有意掩饰李恪的罪错而已。
据中国人民大学教授孟宪实先生考证,“簺”其实是一种打猎捕兽的设置。
那么,李恪实际上也是在“游猎”,只是换了一种说法。
二是为了让国家显得正统,特地在李唐宗室中找了一个人来作为他们的“义祖”。
他们找的人,就是曾当过吴王的李恪。
要知道,李恪最终是被杀掉了,而南唐还要将他作为“义祖”,显然就是因为怀念,对他的一种认可。
(长孙无忌剧照) 那么,后世为什么这么怀念李恪呢? 我觉得根本的原因,除了李世民说他“英果类我”外,还在于他确实死得很惨。
不得不说,李恪最后的遭遇,李世民是要负责任的。
当初他决定不选择李承乾和李泰为接班人的时候,就不该冒然选择李治。
选择了李治后,又对他不满意,想要选择李恪。
而他想换成李恪,不找别人,偏偏找长孙无忌商量。
找长孙无忌商量,不是白商量吗?长孙无忌怎么会同时把自己外甥废黜,选一个与自己没有关系的人当太子?李世民自己也认识到这一点,当时就对长孙无忌说,你一定要坚持不废李治,无非他是你外甥而已。
李世民错误就在于,你既然已经认识到这点,你就应该防范,而不是仅仅说说而已。
可以说,李世民想换李治最后又没换这一点,给了长孙无忌很大的刺激,让他。
最后才利用房遗爱造反案,冤枉李恪,造成李恪被冤杀。
也正是因为他被冤杀,大家又都觉得他能力“不错”,所以千百年来,才那么怀念他。
随机文章戊戌变法的意义火星土星双星会月,三者呈三角形位于东南方(肉眼可见)人类为什么不探索金星,金星环境恶劣/堪比人间地狱(无法生存)台风最后是怎么样消失,能量减少云层变薄/结局非常凄凉古墓发现穿龙袍的女尸,传闻大腿处竟有残留血迹/容貌清晰可见迷案在线 mazx.cn本站内容大多收集于互联网,内容仅供娱乐,并不代表本站观点,如果本站内容侵犯了您的权益,敬请联系网站管理员,我们将尽快回复您,谢谢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