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举考试:古人是如何严防考生作弊的?

作者:小菜 更新时间:2025-03-05 点击数:
简介:导读:每年都有数以千计的人在报考公务员,公务员考试分为笔试和面试。

然而笔试又分好多种,以至于有些人就不得不想办法作弊了。

我们来看下古人是如何考试的,他们是如何预

【千问解读】

导读:每年都有数以千计的人在报考公务员,公务员考试分为笔试和面试。

然而笔试又分好多种,以至于有些人就不得不想办法作弊了。

我们来看下古人是如何考试的,他们是如何预防作弊现象的? 洪迈《容斋四笔》卷八述人生四大得意事:“,。

夜,金榜题名时。

”在过独木桥的时代,各朝各代的读书人都削尖了脑袋参加科举以谋取功名,他们或追求经世济民,或追求光宗耀祖、封妻荫子,不管初衷是何,金榜题名、衣锦还乡,是寒窗苦读的士子们最美好的憧憬和梦想,而科举,如同现代的公考一样,是进入“官途”最重要的桥梁。

5月5日,历史学者、南京信息工程大学语言文化学院兼职教授倪方六,及知名专栏作家李开周为我们讲述了古代科举考试中鲜为人知的趣事。

考前先看考点,半夜入“鸽笼子” 当今临近大考时,像中考、高考、公考等,考生们为了熟悉考场环境,一般会提前一天或半天到达考场体验一番,以消除考试时自身的紧张感。

这在古代也不例外,“考生考前也要看考场,而且更重视。

”5月5日,历史学者、南京信息工程大学语言文化学院兼职教授倪方六介绍道,但与现代不同的是,古代考生看了考场后,便不能再出来,而是要一直到全场考试结束才能出来,饭食则由官府安排的“号军”统一负责。

现代公务员考试,按规定考生一般可提前15分钟到达考场。

古代的科考则可以提前几个小时进场。

“一般乡试在开考前一天的子时开始开‘龙门’,允许考生进场,随身带一只装有考试必备用品的考篮。

此时正值半夜时分,进场考生可以领到3支蜡烛。

” 据倪方六介绍,乡试考场一般设在省府所在的省城,具体地点是贡院内。

“贡院看起来就是一个超级大院子,里面又分割出许多有序排列的小院子,小院子里每排再隔出进深4尺、宽3尺的考室,称为‘号舍’,每舍一名考生。

”号舍既是考试答题的地方,也是考生夜里住宿的地方。

每舍有长4尺的两块木板,号舍两边墙体有砖托槽,上下两道。

白天考试时,两块木板分置上下托槽上,搭出一副简易桌、凳;晚上则将上层的板拆下,与下层平拼成一张简易床铺。

由于空间太小,考生晚上须曲膝而卧,民间戏称之为“鸽笼子”。

进士只是“文凭”,具有做官资格 在各种古装戏大行其道的今天,其中不乏有关科举考试、进士及第的场景,所以我们似乎也对此有所了解,尤其是古代书生考中状元的情景,状元得经过乡试、会试、殿试等三次考试,方有折此桂冠的机会。

倪方六表示,古代状元多是货真价实的满腹经纶之士,绝对不是现代考试上出来的那种“考试型人才”,连也喜欢把女儿嫁给状元郎,要招之为驸马。

所以,在很多人的认知中,包括状元在内的进士们,好像就是板上钉钉的“官”无疑了,但事实并非如此。

据倪方六介绍,举人和进士都不是官,古人叫“功名”,今人叫“文凭”。

知名专栏作家李开周也表示,虽然明清时期,考中进士之后肯定就会有官做,但在唐宋时期,考中进士并不意味着就能当官,只能说有了当官的资格。

换作现代的说法,就是认可了该人具有报考公务员的资格。

“进士之后还要通过吏部铨试。

”李开周表示,铨试以“身、言、书、判”四事择人。

身,指体貌伟岸;言,指言辞辩正;书,指书法遒美;判,指文理优长。

四者皆可,则中选授官。

“铨试非常难考,10多年也不一定能考过。

”李开周表示,“就考了好多年才考过。

”据介绍,韩愈在第一次铨试失败之后,又连考两次,仍被淘汰,一直得不到官职,困顿长安近十年,29岁才进入董晋幕府,谋得一个小官职。

“铨试是有针对性地选择有专业技能的人才,然后安排到相应的职位上。

”北宋之前,考官批卷可见考生名。

现代中高考及公务员考试中,为保证考生信息不被泄露,试卷上的考生姓名、考号等信息都是写在装订线内的,以确保考官在批卷时不会徇私舞弊。

但在北宋之前,试卷上的考生信息并未做任何保密措施,“在这方面有一定的不公平性。

”李开周表示,但从另一个角度说,古代也会出现“高分低能”的现象,“考分高不一定适合当官。

”所以,除了要考得好,考生们还得提前打点好各种官场关系,因为除了考官可以做“小动作”,在北宋初,除了考试通过,还需有两名以上在职官员联名举荐,才能有官做。

“像、、,他们为什么写了那么多诗歌、传奇、小说,很大一部分原因是为了打动当时有实权的官员,好让他们举荐自己。

”很多普通老百的考生,在参加科举前三五年,都会外出走动官员,称为“宦游”或“状游”,其实就是写一些诗歌、传奇等作品献给官员,推销自己。

从开始,科举实行“糊名制”,考官没有了之前那样大的权限,“这是为了打压士族的势力,因为很多士族世世代代做高官,势力很大,严重威胁到了中央集权。

”李开周表示,“糊名制”很大程度上限制了考官的权力,也限制了士族势力的扩张,“但官员举荐的制度还是存在的。

”李开周称,官员举荐的士子被分派了官职后,若是犯了贪污等罪责,举荐该人的官员也会遭到降级或罢官的惩罚。

北士考不过南士,分卷录取 现代的公务员考试也会分全国统考或是各地自主命题。

那古代的科举是不是全国统一试题呢?据倪方六介绍,古代的科举一开始是实行全国统考的,多数年代都是一榜取士,“但自古江南出才子,北方读书郎在科举场上,整体上显然是考不过江、浙秀才的。

”后来出于公正、平衡和照顾起见,最后一轮的“总决赛”殿试,有的朝代,如就出现南北卷之分。

《·选举》记载,“初制,礼闱取士,不分南北”。

但“全国统一考试”的结果往往是南士(南方考生)讨巧,录取比例高,北士吃亏,甚至统统名落孙山。

1397年洪武年间曾发生过一起“”,因为录取对象不平衡,把主考官刘三吾流放到了边疆,另一名主考官白信蹈、侍读张信则被砍了头,起因就是录取的51人全是南士,北士无一人进榜。

后来朱元璋亲自阅卷,最后录取的61人则又全是北士,首开了大明王朝分南、北取士的先河。

倪方六表示,在随后的永乐年间,科举考试并没有分南北。

死后,其长子(仁宗)当了皇帝,录取工作有了明显变化,明确了南北二片各自的录取人数和比例:30个录取名额分配比例是,南士录16人,北士录14人。

朱高炽死后,(宣宗)正式将试卷分为南、北、中三卷,并成为定制。

后来南北中三卷也有人说不公平,又合并成南北二卷,搞大平均,录取人数南北各半。

而且进行“扩招”,增加录取人数。

为严防考生作弊入场前沐浴更衣 现代考试已无搜身检查的制度,仅有监考老师会在考场上提醒一下。

在古代,参加考试可不是说说就能了事的,要进行多方面、详细的查检,搜身就是在这种情况下出现的。

据倪方六介绍,古代考生作弊最常见的一招就是夹带参考材料进考场。

夹带,又叫“怀挟”。

“怀挟的手法也是,或藏于笔管,或置于砚底,或放于夹层鞋底……”在没有现代探测仪器的古代,这样手段防不胜防。

“早期的科举考试并不禁止怀挟。

”倪方六称,时便允许考生夹带书本和其他物品。

由于夹带对所有考生来说并不公平,五代时便开始禁止,并形成书面规定,并由此产生了形形色色的反怀挟手段。

时,考生入场会由监门官进入一番搜身检查,如机场安检一样,甚至要把鞋子脱下来,查看鞋底是否有可疑物品。

金国更夸张,检查时考生要主动把衣服解开,露出身子。

还要把束紧的长发放下来,看头发结内是否藏有“蝇书”一类的作弊工具。

甚至连鼻孔、耳朵也要扒开看看。

因检查太过分,泰和元年(公元1201年),有臣僚建议让考生“沐浴更衣”。

沐浴时,考生要脱光自己的衣服,然后换上官方准备的统一服装,才能进入考场。

这实际上是一种考前“裸检”制度。

谜案在线点评:看了古人的考试,会不会觉得现在的咱们是有多幸福,他们的考场或须曲膝而卧,犹如进入“鸽笼子”;他们考取功名或是十多年才能考上。

古人监考严格,看来作弊是想都不要想的事了。

除了以上这些严防作弊的手段,在明代,要是开始作弊,是要被关进牢房;的监考就更加严格了:出绝招重金赏搜检,甚至扒下考生裤子。

总之,在古代考试要想作弊可是很难滴,各种手段,数不胜数。

随机文章长剑20巡航导弹射程,俄专家认为在3000公里以上外星人为什么不敢来地球,外星人为什么对人类感兴趣/害怕人类盘点二战十大废柴武器,600毫米的卡尔臼炮摧毁一栋楼(重达124吨)揭秘赤潮为什么是红色的,赤潮藻因海水污染而爆炸性增殖(染红大海)带电的都有辐射吗,十大最常见的放射性物品(猫砂/香蕉/旧陶瓷)迷案在线 mazx.cn本站内容大多收集于互联网,内容仅供娱乐,并不代表本站观点,如果本站内容侵犯了您的权益,敬请联系网站管理员,我们将尽快回复您,谢谢合作!

蒹葭出自诗经哪部分 是一首怎样的诗

《诗经·蒹葭》出自《诗经·秦风》,是一首怀人古体诗。

诗中的"伊人"是诗人爱慕、怀念和追求的对象。

本诗中的景物描写十分出色,景中含情,情景浑融一体,有力地烘托出主人公凄婉惆怅的情感,给人一种凄迷朦胧的美。

蒹葭是一首怎样的诗蒹葭一般指《秦风·蒹葭》,《秦风·蒹葭》全诗分为三章,第一章写作者在一个深秋早晨,来到河边追寻自己思慕的心上人。

用水岸边的秋景起兴,借景抒情,表明离情别绪。

第二章把水乡清秋的景物同诗中主人公的相思情感交融在一起,渲染气氛。

第三章描绘出一位痴情者的心理状态,描绘出他对恋人的强烈感情。

全文写景抒情,全诗三章,重章叠唱,情景交融,表现了主人公追求所爱而不及的惆怅之情。

蒹葭原文及译文原文:《秦风·蒹葭》蒹葭苍苍,白露为霜。

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溯洄从之,道阻且长。

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

蒹葭萋萋,白露未晞。

所谓伊人,在水之湄。

溯洄从之,道阻且跻。

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坻。

蒹葭采采,白露未已。

所谓伊人,在水之涘。

溯洄从之,道阻且右。

溯游从之,宛在水中沚。

蒹葭译文:河边芦苇青苍苍,秋深露水结成霜。

意中之人在何处?就在河水那一方。

逆着流水去找她,道路险阻又太长。

顺着流水去找她,仿佛在那水中央。

河边芦苇密又繁,清晨露水未曾干。

意中之人在何处?就在河岸那一边。

逆着流水去找她,道路险阻攀登难。

顺着流水去找她,仿佛就在水中滩。

河边芦苇密稠稠,早晨露水未全收。

意中之人在何处?就在水边那一头。

逆着流水去找她,道路险阻曲难求。

顺着流水去找她,仿佛就在水中洲。

四大名著作者是谁 分别是哪几本

《三国演义》的作者是罗贯中,《水浒传》的作者是施耐庵,《西游记》的作者是吴承恩,《红楼梦》的作者是曹雪芹和高鹗。

四大名著是四部中国古典章回小说,被人们誉为“汉语文学中不可多得的作品”。

四大名著作者是谁四大名著的作者是:《三国演义》作者是罗贯中,《水浒传》作者是施耐庵,《西游记》作者是吴承恩,《红楼梦》作者是曹雪芹。

1、《三国演义》全名是《三国志通俗演义》,第一部长篇章回体历史演义小说,作者罗贯中(约1330年-约1400年),名本、才本,字贯中,号湖海散人。

元末明初作家,戏曲家。

罗贯中生于元末社会动荡之时,有自己的政治理想,不苟同于流俗,曾参与反元的起义斗争。

2、《水浒传》描写的是中国农耕年代下小人物的“犯罪”实录,把梁山一百零八将员起义的始末描写的非常的详细。

其作者具有争议,目前最广泛认可的说法是施耐庵。

历史上还有其它几种观点,包括了罗贯中说,施惠说,郭勋托名说,宋人说等。

3、《西游记》被称为中国古代玄幻小说。

作者吴承恩(1501年-1582年),字汝忠,号射阳山人。

中国明代杰出的小说家。

他生于一个由学官沦落为商人的家族,家境清贫。

4、《红楼梦》原名《石头记》、《金陵十二钗》等,是四大名著之首,被称作中国古典小说的巅峰。

作者曹雪芹(约1715-约1763),名沾,字梦阮,号雪芹,又号芹溪、芹圃。

清代小说家、诗人、画家古代四大名著1、一部《红楼梦》,说不尽,道不完,真可谓千古奇书!《红楼梦》在中国古代小说名著中声名最著、流传最广,读者最多,刊刻出版最为繁富,这部古典名著问世以来,评家蜂起,评说纷纭,理所当然形成一门显学一红学。

人们还在不断地出版《红楼梦》、阅读《红楼梦》、研究,《红楼梦》,这就是这部古典文学名著的永恒魅力,这就是这部古典文学名著的不朽价值。

南北国画艺术大师,历时两年,精心创作350幅彩色国画。

画家随文配图,或描摹情态、或表现场景,或浓墨泌洒,或工笔勾勒,艺术地再现了原著丰富的社会生活和生动的人物形象。

2、《西游记》吴承恩的神话小说《西游记》,规模宏伟,情节曲折、语言生动,又运用了浪漫主义的创作手法,想象极其丰富,是我国古代小说中的瑰宝。

《名家彩绘四大名著西游记》延请戴敦邦、赵宏本等40余名画坛名宿绘制240幅艺术金量相当高的国画,或豪放粗犷,或质朴秀丽,画科有人、神、魔、怪、山、水、花、虫、鸟、曾等多姿多彩,画法则或工笔勾勒,或写意挥洒,风格或豪放粗犷,或朴拙秀丽,技法上钩勒、渲染、烘托、泼墨、淋漓尽致,多姿多彩地展现了小说中最精彩的场面。

文以画平添风采,画借文独具魅力,图文相间,水乳交融。

3、《水浒传》施耐庵的小说《水浒传》中有极其生动的生活场景,丰富多彩的人物形象,水浒108将身份不同,性情各异,是我国古代小说中的一朵奇葩。

《名家彩绘四大名著水浒传》随文融入293幅国画,由戴郭邦、贺友直、陈白一等41位国画名家联袂绘制,众画家以妙手神笔绘就极具生动的生活场景,人物情节,惟妙惟肖,意韵深远。

4、《三国演义》在我国文学史上,也许还没有一部作品能够像《三国演义》那样长时期地吸引如此众多的读者,几百年来,她差不多被我们整个民族一代又一代地不停流传,阅读、可以说《三国演义》已经深深地扎根于我们民族生活的每个角落。

《名家彩绘四大名著:三国演义》由戴郭邦、陈白一、戴宏海等35名丹青手,以如椽彩笔绘就292幅国画。

各位画家风格各异,流派纷呈,或工笔、如穿针引线,一丝不苟,或写意,如行云流水,一气呵成,多姿多彩地展示三国时期宏大的战争场面和从多的人物形象,达到了《三国演义》绘画创作的顶峰,同时也展示了国画这一中华未瑰宝的独特风彩。

尤其是其中一些脍炙人口的名篇章,如桃园结义、凤仪亭、煮酒论英雄,三顾茅庐、千战群儒、草船借箭、七擒孟获等,精彩纷呈。

加入收藏
               

科举考试:古人是如何严防考生作弊的?

点击下载文档

格式为doc格式

  • 账号登录
社交账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