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病入膏肓讲的是什么样的故事?指的是什么病?

作者:小菜 更新时间:2025-03-04 点击数:
简介:说到病入膏肓,大家都会想到什么呢 病入膏肓,应该是大家比较耳熟能详的一句。

一般常年卧病在床的老人,会在临终之前和儿女们说:“我已病入膏肓,你们可迅速安排后事,千

【千问解读】

说到病入膏肓,大家都会想到什么呢 病入膏肓,应该是大家比较耳熟能详的一句。

一般常年卧病在床的老人,会在临终之前和儿女们说:“我已病入膏肓,你们可迅速安排后事,千万不要悲伤。

” 一旦病入膏肓,就代表这个人无药可救,很快就会去世。

然而,病入膏肓中的“膏肓”,具体的是指人体哪个部位? 《左传·成公十年》记载过这样一则故事:晋景公姬獳听信奸臣谗言,无辜杀害忠臣赵盾的后代,赵同全族(孤儿原型)。

杀害赵括全族之后的两年,晋景公梦见一只厉鬼,披头散发,前来向自己索命。

从此,晋景公身患重病,他赶忙派人前往秦国求医。

派遣名医缓,来到为晋景公治病。

晋景公对缓这么说道:“我前不久梦见两个童子,其中一个童子说,缓是医术高明的大夫,他来治病,恐怕会伤害到我们。

另一个童子回答道:“我们躲避在肓之上,膏之下,虽有良医,也不能把我们怎样。

” 后来,缓为晋景公详细诊断后,对他说道:“大王你这病已无可救药,病灶已达到膏肓之上,即使采用针灸、药物治疗,也无法将其去除。

” 听到缓这么说,晋景公知道自己大限将至,便派人备上厚礼,送缓返回秦国。

六月丙午日时,晋景公还没吃上新麦,便跌入厕所,溺于粪池中而死。

从此,病入膏肓这个词语便流传开来,多用来形容这个人已无药可救,很快就会大限将至。

虽然《左传》是正统历史典籍,具有极高的参考价值。

可病入膏肓中的“膏肓”,是人为杜撰的,还是真实存在的人体某个器官部位或者是穴位呢? 《灵枢》记载,膏肓属于人体第43个穴位,其学名叫做“膏肓俞”,位于背部第四胸椎棘突下旁开三寸,紧邻背俞穴(后背肩胛骨旁)。

除《灵枢》之外,《素问》也曾记载过膏肓的具体位置。

《灵枢·五癃津液别》:“五谷之津液和合而为膏者,内渗入于骨空,补益脑髓,而下流于阴股。

阴阳不和,则使液溢而下流于阴,髓液皆减而下,下过度则虚,虚故腰背痛而胫酸。

” 《素问·腹中论》曰:“帝曰:‘人有身体髀股箭皆肿,环齐而痛,是为何病?’岐伯曰:‘病名伏梁,此风根也。

其气溢于大肠而着于肓,肓之原在齐下,故环齐而痛也,不可动之,动之为水溺涪之病。

’ 按照医书介绍,由于膏,肓是包裹心脏(其他脏器)的重要软组织。

膏源于饮食,会包括覆盖人体脏器。

与骨髓、体液融合之后,渗入到皮下,成为肓。

按照中医学说,膏能积蓄能量,保护脏器,肓可以转变成能量,温养内脏。

一旦病入膏肓,意味着病邪侵入到人体最后一道防线,针灸、火攻、服药等方法,也无法完全去除病灶,这就是典型的无可救药。

再举个不恰当的例子,河蟹肥,每年10月底至11月上旬是螃蟹成熟的季节。

我们都清楚,公螃蟹腹部两边白色的固体叫做“蟹膏”,母螃蟹的卵黄便是“蟹黄”。

蟹膏和蟹黄是一只螃蟹中,最为精华的部分。

大家可以这么理解,膏是属于公螃蟹体内白色的蟹膏,还没有和体液融合。

融合之后的膏成为液体,就成为肓。

蟹膏和蟹黄都是螃蟹身上产物,其营养价值差不太多,膏肓也同样如此。

当然,这个例子并不恰当,可大致是那么回事。

后世专家是这么认为,时期,上至诸侯王军,下至黎民百姓,他们遇上些疑难杂症时,总是会将其归咎于鬼神之说。

《左传》这段对病入膏肓的记载,便能深刻地反映出,中医慢慢对“医术”和“巫术”有了详细的认识与了解,这也为今后推动科学、医学等方面的工作,奠定了坚实基础。

以上这些,就是对病入膏肓这个成语与膏肓具体指的是人体哪个器官的详细介绍。

最后,我们再从旁延伸,古人所说的病入膏肓,真的全指身体上的疾病吗? 唐末著名诗人罗隐,一生屡试不第。

30岁那年,罗隐再一次落榜,心情十分郁闷,写了首七律《投所思》,其中有一句:“雕琢只应劳郢匠,膏肓终恐误秦医。

” 罗隐引用晋景公病入膏肓的典故,以此讥讽当权者碌碌无为,官场环境黑暗,有才之人得不到重用,反倒是那些奸佞小人,为虎作伥。

如此看来,病入膏肓并不单单指的是人体疾病。

每逢朝代末期,天下就会大乱,社会制度颠倒,奢靡之风日益猖獗。

所谓的“清流”,不去想如何匡扶社稷江山,反而一门心思的追逐功名利禄。

而那些坚守道义,身怀救世理想的人才却被埋没,更敌不过现实残酷。

“大梦谁先觉,平生我自知”。

罗隐的这首诗,向后人原原本本诉说了末年,那个腐朽又最终无可救药的时代。

也就是说,病入膏肓原本多指一个人身患重病,很快就会去世。

可在文人的笔下,病入膏肓还代表盛世表面下的腐朽。

当选拔人才制度被贵族门阀所把持,朝堂上的皇帝又被眼前繁华的假象蒙住双眼,那便证明,这个朝代即将走到尽头。

膏肓,原是可以保护人体器官的重要组织,后来发生了恶变。

即使是在世,也难以拯救。

故此来说,病入膏肓并不简简单单指的是生病。

总之,这个成语大多还是代表着贬义。

“今朝有酒今朝醉,明日愁来明日愁”。

这是罗隐一生中最著名的代表作,既然都已病入膏肓,那还在乎什么荣华富贵?不如过好现在,不畏将来,我死后,哪怕洪水滔天,也无所谓了。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成语人鼠之叹是什么意思?这个典故是何来源?

人鼠之叹用来形容人与人之间的地位悬殊, 小编为大家带来相关内容,感兴趣的小伙伴快来看看吧。

那“人鼠之叹”的典故出自哪里呢?有着什么样的历史故事?说的主人公是谁呢? “人鼠之叹”出自《·列传》,书中是这样记载的: 李斯乃叹曰:“人之贤、不肖,譬如鼠矣,在所在处耳。

” 在李斯年轻的时候,他曾做过郡县掌管文书的小官。

有一天,李斯去上厕所,却被眼前的情景惊呆了,原来他看到一群老鼠在吃脏东西,而见到有人来,就都被吓跑了。

当时李斯就想:“这群老鼠吃脏东西,为什么见人就跑那么害怕呢?” 后来又有一天,李斯去仓库,又看到几只肥大的老鼠在吃仓库的粮食。

由于仓库平常很少有人来,所以仓库里的老鼠胆子不小,根本没有恐惧感。

李斯看着仓库里肥大的老鼠,又想到之前在厕所见人就跑的老鼠,不由的感叹“同样是老鼠,只因为所处的环境不同,所以生活情况就有很大不同。

而人不也是如此吗?同样是人,高高在上的就是大人君子,而生活在底层的人,就是愚民。

是想,还是想好甘为人后,就像老鼠一样,看处在什么环境了。

” 李斯要出人头地,所以从此他决心要做上层人。

后来他开始学习治理国家的学问,经过多年的努力,终于,受到的重用,并做了秦国的丞相,成为了一位著名的政治家和文学家。

从以上内容不难看出,“人鼠之叹”说的主人公就是李斯。

当然,李斯虽然后来功成名就、做出了一番大业,但他的结局却很悲惨。

李斯,是著名的政治家、文学家,他本是上蔡人。

曾做过一个掌管文书的小吏,后为了出人头地,就辞去了小吏的职务,去到求学,并拜荀子为师。

荀子是当时著名的思想家、哲学家、教育家,不过他虽然是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但他研究的是如何治理国家,也就是人们常说的“帝王之术”,所以他的思想有些接近法家的主张。

李斯在荀子那里学有所成后,就投奔秦国,并受到的重用,之后他就为秦吞并六国出谋划策,帮助嬴政完成统一大业,他因功被封为丞相,并多次随秦始皇出巡。

后来秦始皇出巡到沙丘时突然驾崩,本来秦始皇是让继位的,但他驾崩后,丞相李斯在的威逼利诱之下,合谋篡改秦始皇的传位诏书,改立为帝,也就是。

但后来赵高诬陷李斯和其子李田谋反,秦二世就下令将李斯处死,并夷三族。

李斯虽然下场悲惨,但他辅佐秦始皇,对秦朝政权的统一、巩固、文化经济发展等方面,都是作出重大贡献的,这一点是不容置疑,值得肯定的。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名落孙山中的孙山到底有没有考上 这个成语的由来是什么样的

此页面是否是列表页或首页?未找到合适正文内容。

加入收藏
               

成语病入膏肓讲的是什么样的故事?指的是什么病?

点击下载文档

格式为doc格式

  • 账号登录
社交账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