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宋的科考有哪些作弊方法?统治者如何防止作弊?

从大业二年(606年)到清
【千问解读】
从大业二年(606年)到清帝三十年(1904年),考试在中国延续了将近1300年。
是中国古代重要的选官制度,在中国历史上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科举考试的重要性,它是国家招揽人才的重要途径,是文人进入仕途的重要方式。
创立科举制之后中国就逐渐摒弃了门第选拔官员的旧俗,是贫寒子弟跨越阶级的工具。
宋朝开国是武将黄袍加身得来的皇帝,从“”就开始了文官治天下,直到真宗年间文官治天下的政治理念形成。
宋代重视文官,科举考试又是宋代文官的来源,防止科举作弊选拔真才实学的在宋朝显得尤为重要。
宋代的糊名制以及相貌册可以说是今天考试的雏形。
一、科举考试作弊现象 作弊要从两个方面来说,一方面是考生,另外一方面是考官。
就考生来说的作弊方法有:夹带、请托、替考等。
从考官的角度作弊方法有:泄题、受贿、批卷等。
宋朝分别对考生和考官作弊制定相应的对策。
1.考生怎么作弊 夹带作弊,说通俗点就是写小纸条,写小纸条过于明显易于发现,所以夹带起来就要在隐秘的地方。
古代需要用毛笔写字,有毛笔就有砚台,有作弊的考生就以砚夹带,在砚台底下做出一个镂空,可以携带大量的小纸条。
就连衣服都做成夹带衫,在衣服里边放上许多自己背不下来的知识点。
还可以在自己的靴子里、干粮里加上小纸条的,总之夹带的地方。
在出土了一本“五经全注”,是一本极小的小册子,里边包括对五经的全部注释。
以及一双靴子,靴子倾斜四十五度角就会出现一个小抽屉,里边就装了很多的小册子。
看到这里不免有些熟悉,在现在曾经考试的时候是不是也在橡皮或者某个角落记上一两个数学公式,说起来还很有趣,如今的人们和古人的做法都是一样的。
考生除了这些小打小闹的作弊方法之外还有另外一个方法就是——替考。
在现代替考是很难实现的,但是在没有照片的古代以及各种因素的制约,没有办法清晰地辨认出每一个考生的容貌,即使是统治者想出应对之策,替考现象也是源源不绝的。
如果在太平盛世还好,每个人的户籍都登录在册,但是碰上战乱年代户籍丢失和人员损伤就没有办法及时更新。
2、考官作弊 考官作弊的方法就比考生简单多了,科举考试由中央官员主持、出题、监考以及批改卷子。
考官可以在进入考场后与外边的学生沟通泄题。
另一种就是收受贿赂,如果出现考官受贿的情况,就可以对抄袭的学生视而不见,如果是自家的孩子甚至会帮上一把,在批改卷子时也会高抬贵手。
二、魔高一尺,道高一丈 宋朝时期,统治者为了取得更广泛的支持,以便吸取更多知识分子参加政权,从北宋初即对科举考试制度做了多次改革。
逐步制订了防范考试舞弊的多种制度,以满足朝廷对文官的需求。
1.防范考生 上文提到考生会用多种方式夹带进入考场,宋代就衍生出了搜身检查制度,在考生进入考场之前要接受全身的检查,脱掉衣服和鞋帽,甚至在头上的发结也要打开来检查一下,带来的干粮也要掰开检查一下。
并且还实行相貌册制度,这是初代的准考证,年间开始使用,后来一直为后代所继承,但是相貌测在古代并不是很完善,加上战乱,相貌测只在一定程度上发生过作用。
在考场周围围上一圈荆棘的棘闱方法,防止考生在考试的时候有人传递答案作弊。
在考生报名考试的时候还需要有担保人,一个由自己本人确定,一个由担保人确定身份,如果发现有人替考,考生本人以及担保人,甚至监考官员都要受到惩罚。
发现有考生作弊的当场黜退,停考三年,重则要被流放甚至是斩首。
当然斩首和诛九族等情况是很少见的,时期发现南北榜事件,当时株连了很多官员,是因为朱元璋害怕结党营私以对抗朝廷,牵连甚广这种事件是很少发生的,最常见的就是停考三年。
2、防范考官措施 除了对考生的一些防范之外,也对考官进行了一些限制,其中就有锁院制度。
因为科举考试的官员是固定的,所以会出现贿赂的事情。
之后宋朝的考官经皇帝随意指派,一经委派立即住进贡院,有官员看管贡院防止出现贿赂制度。
此外还有糊名制度。
就是考官在看考生答卷的时候要把真实姓名糊住,防止考官作弊,但是考生有时用墨水在指定的卷面做记号,方便考官认出自己的卷子。
对应的有出现誊录制度,就是考生答完卷子会有专门的官员把卷子重抄一遍。
复试制度。
复试在古代称之为殿试,就是皇帝亲自面见考生,亲自出题,防止官员徇私舞弊,有很多考生在笔试之后殿试被刷下来了。
当时的惩罚制度也是非常严格的,砍头、流放、株连等都是有关考试的惩罚。
可见宋代皇帝为了能得到有真才实学的士子也是,经过这样一番考试,国家要花费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就比如誊录制度,如此大的工作量,在世界所罕见。
宋代的许多防止作弊的措施为后代所继承,同时随着时代的发展,这些制度也在逐渐地完善,科举考试逐渐成为士人子弟发挥才学的地点。
三、诚信考试重要性 科举制起于,发展于,完善在宋代,宋朝开创了誊抄制度、相貌测制度,对进行改革,一方面选贤举能是政治统治的需要,是国家机器行之有效的必经之路,另一方面促进考试的公平,给平民子弟提供更为公平的竞争舞台。
1.宋朝需要文官 在中国还没有进入朝代纪年的时候就有了制,也是最初的选拔模式,因为治水有功而被选举为部落首领。
《礼记》曰“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
” 祖先为了网罗人才,曾说过能使秦国富强者,愿把秦朝江山分与一半,果然就有这样的人才来到了秦朝,改革为秦朝打下了基础。
从、征辟制、等制度的实行,大家可以看出古代的帝王多么的求贤若渴。
国家政治的有效运行就是依靠这些贤德之人。
反观宋代更是如此,宋朝科举取士达到历代之最,是历朝历代最渴求文人的朝代,只有宋代的词可与唐朝的诗所匹敌,可以看出宋朝统治者对文化的重视。
宋代重视科举制度还为了可以满足文官治天下的政治需求,宋代是与士大夫共治天下,重文轻武,宋代更加需要文官是宋朝的历史遗留问题。
科举制在宋代逐渐被完善,一扫科举制度的弊端。
这更加有利于封建皇帝扩大统治基础,满足了皇帝加强中央集权的需要。
将地方人才都集中到中央,壮大中央的力量,防止出现前代世家大族垄断官场的现象。
用文官管理武官,用文官管理军队,文官接受儒家礼仪熏陶的,对皇帝更为忠心,基本上不会出现唐代地方武官割据一方的现象,让统治者更加的安心。
促成了普遍读书的风气,有利于重学风气的养成,扩大科举考试的范围有利于贯彻中央的思想,尤其是治国思想,能够更好地统治人民,巩固统治。
总之宋代需要文官甚于前朝,所以科举考试对于宋代来说尤为重要。
2、清明的科举考场 春秋时代老先生打破了学在官府的格局,开始创办私学,逐步打破了贵族垄断官场的风气,科举考试的实施也打破了世卿世禄的选官陋习。
平民子弟进京考试已是一种极大的经济压力,很少能有多余的钱贿赂考官,如果能打通官场各个环节顺利过关的考生,一定是非富即贵,宋朝应对考生作弊措施的实行无疑为平民子弟入仕提供了更为公平的竞争环境。
历朝历代的经验证明能够使国家政治平稳运行的一定是贤德的官员,而非一些酒囊饭袋,所以考场清明就是政治清明的保证。
总结 科举考试在中国实行了1300年之久,经过历代不断地完善,为后代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
保证了社会的文化氛围,促进了国家政治的平稳运行,维护了中央集权制。
宋朝对科举考试进行了改革和完善,科举考试难度提升,很多考生通过夹带、贿赂和替考等方式作弊,宋朝政府也对此做出了相应的措施,通过对考生搜查、隔离、画册等方式防止考生作弊。
考官方面也有收受贿赂、泄题等作弊问题,朝廷通过锁院、糊名、誊抄等方式防止官员徇私舞弊,结党营私,为考生创造清明的考试环境。
统治者为了网罗人才也是煞费苦心,考生为了金榜题名也是绞尽脑子,但是追根揭底考试还是要诚信为准,不要抱着侥幸的心理去参加考试。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蒹葭出自诗经哪部分 是一首怎样的诗
诗中的"伊人"是诗人爱慕、怀念和追求的对象。
本诗中的景物描写十分出色,景中含情,情景浑融一体,有力地烘托出主人公凄婉惆怅的情感,给人一种凄迷朦胧的美。
蒹葭是一首怎样的诗蒹葭一般指《秦风·蒹葭》,《秦风·蒹葭》全诗分为三章,第一章写作者在一个深秋早晨,来到河边追寻自己思慕的心上人。
用水岸边的秋景起兴,借景抒情,表明离情别绪。
第二章把水乡清秋的景物同诗中主人公的相思情感交融在一起,渲染气氛。
第三章描绘出一位痴情者的心理状态,描绘出他对恋人的强烈感情。
全文写景抒情,全诗三章,重章叠唱,情景交融,表现了主人公追求所爱而不及的惆怅之情。
蒹葭原文及译文原文:《秦风·蒹葭》蒹葭苍苍,白露为霜。
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溯洄从之,道阻且长。
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
蒹葭萋萋,白露未晞。
所谓伊人,在水之湄。
溯洄从之,道阻且跻。
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坻。
蒹葭采采,白露未已。
所谓伊人,在水之涘。
溯洄从之,道阻且右。
溯游从之,宛在水中沚。
蒹葭译文:河边芦苇青苍苍,秋深露水结成霜。
意中之人在何处?就在河水那一方。
逆着流水去找她,道路险阻又太长。
顺着流水去找她,仿佛在那水中央。
河边芦苇密又繁,清晨露水未曾干。
意中之人在何处?就在河岸那一边。
逆着流水去找她,道路险阻攀登难。
顺着流水去找她,仿佛就在水中滩。
河边芦苇密稠稠,早晨露水未全收。
意中之人在何处?就在水边那一头。
逆着流水去找她,道路险阻曲难求。
顺着流水去找她,仿佛就在水中洲。
游子思乡的诗句 表达思念家乡的诗句集锦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李白《静夜思》我梦扬州,便想到扬州梦我。
——郑燮《满江红·思家》游子思乡的诗句积累1、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静夜思》唐代:李白。
2、思归未可得,书此谢情人。
李白《送郄昂谪巴中》3、取酒须勤醉,乡关不可思。
司马光《送张寺丞觐知富顺监》4、写不成书,只寄得、相思一点。
——张炎《解连环·孤雁》5、上有流思人,怀旧望归客。
——谢朓《送江水曹还远馆》6、人春才七日,离家已二年。
人归落雁后,思发在花前。
(薛道衡:《人日思归》7、更红鲜冷淡不成圆,樱桃颗。
——郑燮《满江红·思家》8、人春才七日,离家已二年。
人归落雁后,思发在花前。
——薛道衡。
9、春色边城动,客思故乡来。
——何逊《边城思》10、人言落日是天涯,望极天涯不见家。
李觏《乡思》11、日落君山云气,春到沅湘草木,远思渺难收。
——张孝祥《水调歌头·过岳阳楼作》12、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酒入愁肠,化做相思泪。
表达思乡的诗句集锦最委婉含蓄的思乡诗 唐朝张籍的《秋思》洛阳城里见秋风,欲作家书意万重。
复恐匆匆说不尽,行人临发又开封。
这首思乡诗立意新颖、构思巧妙、含蓄委婉,颇能打动人心。
作者宦游洛阳多年,见秋风起而思乡,但他公务缠身无法归家,只得写家书寄托思念之情,但当驿使要带走家书时,他总感觉还有很多重要的话没写完,于是重新打开家书进行补充。
此诗选取“行人临发又开封”日常生活之琐事,抒发无比深刻的思乡之情,言有尽而意无穷,很能引起读者的共鸣。
最有想象力的思乡诗 唐朝柳宗元的《与浩初上人同看山寄京华亲故》海畔尖山似剑铓,秋来处处割愁肠。
若为化得身千亿,散上峰头望故乡。
这首诗想象力丰富,颇具诗意,读来令人赞不绝口。
当时柳宗元正在柳州贬所,他官场失意,孤苦忧愤,萧瑟秋景中和友人登山触景生情,勾起无限乡思。
柳宗元在山顶想象力大开,突发奇想,如果自己能够化身“千亿”,然后散落在峰顶上,不就能望见故乡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