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时候官员都已经从三品降到正四品 他们为什么还会窃喜

当一把年
【千问解读】
当一把年纪的范进得知自己金榜题名、高中举人的时候,竟然兴奋得疯了。
这虽然只是一部小说,但是也体现了中国人爱做官的传统。
俗话说:“学成文武艺,货卖帝王家。
” 从古代趋之若附的制度到现在的公务员“考试热”,无不彰显着这一特色。
中国人为什么爱做官? 自从设置了九卿制度之后,中国的官员体系就开始逐步得到了完善。
这个体系是呈现金字塔形状从下往上的,位置越高,职务越高,职位越少,权力越大。
所谓“高官厚禄”,人们在拼了命地往上爬的时候,不仅仅是为了取得更高的职务,获取更高的地位,更是为了取得丰厚的俸禄。
同时当官还有其他诸多的好处。
一是不用缴税。
在古代税务种类很多,农耕文明完全是靠天吃饭的。
平时还好,一旦到了灾年,生活的压力就特别大,沉重的税赋会死死压在普通人身上喘不过来气。
官员的俸禄虽说是来自国家的财政收入,其实本质上还是来自广大普通老百姓上缴的税赋。
当上官后,自然是不用再缴纳了。
二是光宗耀祖。
在古代,官员又被称为“父母官”,哪怕是品级最低的官员,普通老百姓见了也会主动称呼为“官老爷”。
只要家里面有人当了官,那就是“一人得道,”,亲戚朋友时不时也会跟着沾点光。
平时家里面有人打个官司,考个科举都能从中获得帮助。
不是有那么句话么? 叫作“朝廷有人好做官”。
一旦一个人当上了官,特别是大官的时候,这个家族里面其他人考取功名、被提拔就容易得多。
就形成了一条关系网,也就是我们所熟悉的“官官相护”。
三是妻妾制度。
在古代,普通老百姓饭都吃不饱,能娶回来一个老婆就已经不错了。
但是当上官之后,每个品级的官员允许娶几个妻妾是有朝廷的律法规定的。
这样,官员在享受多个老婆伺候的同时,更有机会实现后代的繁荣昌盛。
当然,当官的好处还远远不止这些,这边就不再一一列举了。
然而当官的路也不是一帆风顺的,毕竟享受了那么多的资源和待遇,谁能不眼热? 官场如战场,千百年来,有多少英雄倒在了晋升的道路上。
有道是“宰相的家人七品官”。
品级制度在中国有着漫长的历史和演化,到元明清三朝起,一共设置为九品,又分正品(正职)和从品(副职)。
从一品的朝廷大员,一直往下延续到九品芝麻官。
众多学子通过科举进入官场体系,除了殿试一甲的状元、和榜眼会被留在的身边委以重任,其他人都会被下放到地方上从基层做起。
运气好的三年一升,最后直达金銮殿,运气差的一生就窝在起步的地方。
有一部叫作《宰相刘罗锅》的电视剧,宰相得罪了皇帝,被一路降职到一个偏远的地方去看守城门。
他被从一品大员被“撸”到了九品城门官的位置,到了最后穷得连自己的家人都养不活了,更别提养轿夫和佣人了。
从这一点可以看出,品级和俸禄是挂钩的。
当骑着从城门口路过的时候,他要求刘墉下跪迎接。
从这一点看,品级和地位也是挂钩的。
然而事有反常,虽然品级和地位、俸禄挂钩,但是依然有大量的人员即使放着从三品的官位也愿意降职到正四品上去,莫非这中间有什么猫腻么? 这里面的确有很大的猫腻。
虚职和实缺 古代有那么一句话:三年清知府,十万雪花银。
这指的还是清官,如果是那种刮地皮的贪官、昏官,那可就不止是十万雪花银那么简单了。
但是实际代官员的俸禄可远远没有这么多银子。
就拿一个普通的县令来说,一年的俸禄也就几十两银子,三年怎么着也和十万两雪花银相差甚大。
这就牵涉到官场上另一个比较隐晦的问题——虚职和实缺。
有些官员听起来品级很高,甚至达到九卿,但是工作内容却只是一个伺候人的工作。
比如说太仆卿这个岗位,史书上记载它是“掌车辂、厩牧之令,总乘黄、典厩、典牧、车府四署及诸监牧”,其实就是给皇帝养马的。
里面就做过这个叫作的工作,也是因为职位太低,遭到了武曲星君的嘲弄,才反下了天庭,最后。
这个岗位的工作地点叫太仆寺,听上去高端大气上档次,好像跟这样的司法衙门一样,其实就是装饰好点的马厩。
这种没有权力的虚职,虽然高达从三品,听起来比四品的知府大人都高,但是却是没有人愿意干的。
而另一种只有正四品的佥都御史就大大不同了。
虽然比从三品低了半级,但是却是整个都察院的中枢神经。
都察院负责对国家的司法机关进行监督,专事对朝廷官员的日常行为进行考察和监督,拥有“大事奏裁,小事立断”的权力。
都察院最基本的工作人员叫作监察御史,尽管只是区区七品的小官,但是权力却足以让一二品的大员为之忌惮。
他们相当于皇帝在民间的眼睛,专门盯着文武百官的,从他们的穿衣打扮到说话态度和言语挑出毛病,然后进行弹劾。
这样的人谁能惹得起? 在巡查的时候,上至皇亲国戚,下到地方官员都把他们捧得高高的,生怕一个不小心就得罪了他们。
到时候在朝堂之上被参上一本,受到处罚,那就得不偿失了。
这种人的收入不高,但是不代表外快不多。
在他们各地巡查的时候,当地官员往往会主动拿出孝敬钱,少则几百两,多则上万两。
有的犯事的官员为了把事情抹平,封住他们的口,甚至把他们拉下水,那他们私下的收入就更多了去了。
这么算起来,古代的从三品还真的未必比得过正四品,因此,如果有一个人刚好从三品降到了正四品,大部分情况下他还是非常暗自窃喜的。
就连网友也直呼:换作你也高兴。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春分古诗词十二首推荐 每一首都春意盎然
春分这个节气在二十四节气里面也非常重要,所以古人对春分节气也十分的看重,很多诗人也写了很多这个关于春分的诗词了,下面我们盘点了十二首,我们来一起赏析看看,每一首都生机勃勃,春意盎然哦。
1、《春分》汉-司马相如日月阳阴两均天,玄鸟不辞桃花寒。
从来今日竖鸡子,川上良人放纸鸢。
2、《春分日》五代宋初-徐铉仲春初四日,春色正中分。
绿野徘徊月,晴天断续云。
燕飞犹个个,花落已纷纷。
思妇高楼晚,歌声不可闻。
3、《偷声木兰花·春分遇雨》五代宋初-徐铉天将小雨交春半,谁见枝头花历乱。
纵目天涯,浅黛春山处处纱。
焦人不过轻寒恼,问卜怕听情未了。
许是今生,误把前生草踏青。
4、《癸丑春分后雪》宋-苏轼雪入春分省见稀,半开桃李不胜威。
应惭落地梅花识,却作漫天柳絮飞。
5、《踏莎行》宋-欧阳修雨霁风光,春分天气。
千花百卉争明媚。
画梁新燕一双双,玉笼鹦鹉愁孤睡。
薜荔依墙,莓苔满地。
青楼几处歌声丽。
蓦然旧事心上来,无言敛皱眉山翠。
不分东君专节物,故将新巧发阴机。
従今造物尤难料,更暖须留御腊衣。
6、《和宋之问寒食题黄梅临江驿》宋-崔融春分自淮北,寒食渡江南。
忽见浔阳水,疑是宋家潭。
明主阍难叫,孤臣逐未堪。
遥思故园陌,桃李正酣酣。
7、《七绝·苏醒》宋代-徐铉春分雨脚落声微,柳岸斜风带客归。
时令北方偏向晚,可知早有绿腰肥。
8、《春分与诸公同宴呈陆三十四郎中》唐-武元衡南国宴佳宾,交情老倍亲。
月惭红烛泪,花笑白头人。
宾瑟常馀怨,琼枝不让春。
更闻歌子夜,桃李艳妆新。
9、《蝶恋花》宋-葛胜仲已过春分春欲去。
千炬花间,作意留春住。
一曲清歌无误顾。
绕梁馀韵归何处。
尽日劝春春不语。
红气蒸霞,且看桃千树。
才子霏谈更五鼓。
剩看走笔挥风雨。
10、《同子隆次公小饮》宋-袁说友老境昏昏只醉眠,不知门外艳阳天。
奚为有客携壶至,又以闲人到酒边。
山路试登桃映口,溪城一望草如烟。
春分花事今多少,未觉心情胜去年。
11、《少年游》宋-杜安世小楼归燕又黄昏。
寂寞锁高门。
轻风细雨,惜花天气,相次过春分。
画堂无绪,初燃绛蜡,罗帐掩馀薰。
多情不解怨王孙。
任薄幸,一从君。
12、《画堂春·溪边风物已春分》宋-仲并溪边风物已春分。
画堂烟雨黄昏。
水沉一缕袅炉薰。
尽醉芳尊。
舞袖飘摇回雪,歌喉宛转留云。
人间能得几回闻。
丞相休嗔。
2025年成都职高价格 成都职高招生简章
随着社会对职业教育的重视,越来越多的学生选择职高作为他们未来发展的起点。
在此背景下,了解职高的学费及其他相关费用显得尤为重要。
本文将从多个角度分析2025年成都职高的价格,帮助大家做出更明智的选择。
学费整体趋势近年来,成都职高的学费呈现出逐渐上升的趋势。
根据网络信息,2025年的职高学费普遍在8000元到15000元之间,具体金额取决于学校的知名度和专业设置。
有些知名学校可能会收取更高的费用,而一些普通学校则相对便宜。
整体来看,价格的差异主要体现在教学设施和师资力量上。
专业选择对价格的影响在成都的职高中,不同专业的学费差异较大。
技术类专业,如计算机、电子商务等,往往学费较高,可能达到12000元以上。
这是因为这些专业的教学设备和师资要求更高。
而一些传统的手工业类专业,如烹饪、机械等,学费则相对低一些,通常在8000元至10000元之间。
因此,选择专业时需考虑到自身的兴趣和未来的就业市场。
其他费用的考虑除了学费,2025年成都职高的学生还需考虑其他费用,如教材费、住宿费和生活费等。
教材费一般在500元至1000元之间,住宿费根据不同学校的条件,通常在2000元到5000元不等。
生活费则因个人消费习惯而异,通常每月需要1000元到2000元。
这些额外费用也应在预算中提前规划。
奖学金与助学金政策为了鼓励更多学生选择职业教育,许多职高提供奖学金和助学金。
根据网络资料,2025年成都的一些学校为成绩优异的学生设立了奖学金,金额通常在2000元到5000元不等。
此外,符合条件的家庭也可以申请助学金,这可以有效减轻学生的经济负担。
因此,了解并利用这些政策非常重要。
性价比的考虑在选择职高时,性价比是一个关键因素。
虽然一些高价学校提供了更好的资源和就业机会,但也不应忽视那些性价比高的普通学校。
网络上有许多关于学校毕业生就业率的资料,这可以帮助你做出更明智的选择。
最终,选择适合自己的学校和专业,才是最重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