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贞革新是什么?为什么只持续了一百天就失败了?

这次改革持续时间共100
【千问解读】
这次改革持续时间共100多天,由于触动了多个利益集团,他们联合起来逼迫唐顺宗逊位,拥立太子上位,改革失败。
力主改革的王叔文、王伾等10人被贬远州司马,故又称“二王八司马事件”。
一、新帝登基,力促改革 公元805年(贞元21年)正月二十三日,驾崩,太子二十六日正式即位,即唐顺宗。
唐顺宗即位后,立即起用他的东宫旧臣着手进行改革,希图改变眼前的艰难局面,重用的是王叔文、王伾以及、、韦执谊、韩泰、韩晔、陈谏、凌准、程异等8人,形成了以 二王刘柳 为核心的革新派势力集团。
王叔文“善弈”,是围棋高手;王伾“善书”,是书法高手;二人早年均以“翰林待诏”的身份进入东宫侍奉太子,王叔文以棋待诏,王伾以书待诏。
这个改革班子中,以王叔文为灵魂。
当时的改革班子是这样设计的, 任命吏部郎中韦执谊为尚书左丞、同平章事,任命殿中丞王伾为左散骑常侍,仍兼翰林待诏;而王叔文本人则升任起居舍人、。
王叔文之所以做出这样的人事安排,他的考量是他们几个人中,韦执谊具有较高的资历和人望,把他推到前台能增加话语分量;而他本人和王伾仅是侍臣出身,人微言轻,难孚众望,所以在幕后指挥。
他们的具体分工如下:凡有奏议,皆先入,由王叔文作出决策,再由王伾通过内侍宦传达给天子,在领取旨意后,交付,由韦执谊颁布施行;而刘禹锡、柳宗元、韩泰等人则在宫外搜集情报,反馈信息。
一场来势汹涌的改革就这样匆匆拉开了大幕。
点评:从这个顶层设计来说,分工是比较合理的。
而且形成了一个有人决策、有人具体实施,内外协调,相互呼应的运转体系。
二、具体的改革步骤 这次改革大致分这么几个步骤来实施的:打击贪官污吏,废除宫市、五坊小儿及进奉等弊政,收缴宦官兵权,制裁藩镇割据,选拔德才兼备的人才为朝廷服务。
1、打击贪官 被王叔文锁定的第一个目标是时任京兆尹的道王李实。
李实是皇亲,在唐德宗时期,关中遭遇大旱,他却弄虚作假,强迫农民照常纳税,百姓被逼无奈,只得变卖家产买粮食纳税,因此百姓对其是恨之入骨。
李实被罢掉京兆尹官职、贬为通州长史后,长安城百姓放炮庆祝,欢声一遍。
点评:这第一步的着眼点选的很好,干的漂亮。
王叔文因此有了信心,接下来要碰更厉害的硬茬子了。
2、 革除弊政、消除民愤 唐德宗时期,宦官经常借为皇宫采办物品为名,在街市上以买物为名,公开抢掠,称为宫市。
五坊(即雕坊、鹘坊、鹞坊、鹰坊、狗坊)的小宦官,常常以捕贡奉鸟雀为名,对百姓进行敲诈勒索。
宦官们的以上作为,直接坑害的是老百姓,所以民愤极大。
罢官市、取消五坊使,受到老百姓的拍手称赞。
此外还裁减宫中闲杂人员,停发内侍郭忠政等19人俸钱。
点评:王叔文迈出的第二步,虽然得到百姓的拥护,但触动了宦官的利益;从这个时候起,以俱文珍为首的宦官集团就开始着手准备反击了。
3、触动宦官核心利益 王叔文知道,做什么事情军队的支持是很关键的,他们这些文人说话没有力度,只有抓住了军队,腰杆子才能挺起来。
于是任命宿将范希朝为左、右神策、京西诸城镇行营节度使,韩泰为行军司马,前去接管宦官掌握的京西诸镇兵权。
这一下触动了宦官的根本利益,他们由开始时的不满和消极对抗,变成了直接的出手交锋。
点评:后,君主不信任朝臣,使得宦官得以干政。
唐德宗时期,又发生了“泾原兵变”,因宦官窦文场、霍仙鸣护驾有功,唐德宗还朝后任命二人为神策中尉,从此开始,宦官主管遂成为制度。
王叔文看的很准,想法也很好。
但禁军是宦官的命根子,他们岂能束手就擒?于是遭到强烈的抵制,夺取兵权的计划最终未能实现。
在触动了宦官的核心利益之后,形势变得严峻起来。
4、抑制藩镇 浙西观察使李锜,原先兼任诸道转运盐铁使,他贪赃枉法,使“盐铁之利,积于私室,而国用日耗”。
王叔文适时的罢去他的转运盐铁使之职,将财政大权从藩镇收归中央。
这个动作就是一个信号,王叔文又要对藩镇势力动手了。
剑南西川节度使韦皋一看,不能,应该主动出击。
于是派副将到长安,以扩大地盘、完全领有剑南三川为条件,来换取对王叔文的支持。
可是王叔文却拒绝了韦皋的要求,并要斩刘辟,刘辟狼狈逃走。
评点:唐末造成朝廷无力把控局面的,主要有三个原因,一是宦官集团擅权,二是藩镇割据,三就是朋党之争了。
现在王叔文快刀斩乱麻,同时对这两大势力下手,显然有点操之过急,树敌太多了。
三、利益集团开始反击 李诵是当了25年的太子才继承皇位的,当太子的后期身体就一直不好,勉强登基后随即就病倒了。
由于李诵不能在朝堂上处理政务,只能以传话的形式进行上传下达。
当时贴近侍奉他的只有两个人:一个是宦官言,一个是美人牛昭容。
程序是这样:要上传之事,要一经韦执谊,二经王叔文,三经王伾,四经李忠言,五经顺宗宠妃牛昭容,才能为顺宗所知晓。
下达之事,环节亦同。
“顺宗失音,疾不能言,王伾即入,以诏召叔文,入坐翰林中使决事。
伾以叔文意入言于宦官李忠言,忠言转于身边的美人牛昭容,美人受旨于帝;帝宣之于忠言,忠言授之于叔文,叔文与朝士柳宗元、刘禹锡、韩晔等图议,然后下中书,俾韦执谊施行。
” (《·王叔文传》) 在这种情况下,新政的变革自然也就不可能很通顺了。
1、宦官集团反击 宦官集团的第一个反击步骤,就直接命中革新派的要害。
宦官俱文珍等人胁迫唐顺宗,以明升暗降的手段,给王叔文加了一个户部侍郎衔,却免除了他的翰林学士一职。
王叔文是以坐镇翰林院来领导这场改革的,现在免去他的翰林学士身份,就等于把他逐出了改革大本营。
主帅没了怎么行?王伾立即出面上疏皇帝,请求保留王叔文的翰林学士衔。
然而,再三沟通的结果却是,允许王叔文每隔三五天进一趟翰林院,但复职的请求被拒绝了。
王叔文这时才痛苦而愤怒地意识到,此刻的皇帝基本上已经被俱文珍等人控制了。
2、藩镇的反击 安史之乱后,中央对地方的控制力减弱,逐渐形成藩镇割据的局面,到唐德宗时期,藩镇割据情况更严重了。
此前的西川节度使韦皋,在王叔文那里碰了,于是怀恨在心。
他琢磨良久,联合荆南节度使裴均、河东节度使严绶等人,给皇帝上书,由于龙体欠安,请暂令太子李纯监国。
他们知道,只要一离开皇帝的支持,王叔文他们就失去了靠山。
3、朝廷重臣躲避 革新初期被打压的侍御史窦群、御史中丞武元衡,对革新派进行攻击。
另外朝中的三位宰相,一看这种形势,立刻开始退缩:高郢无所作为,贾耽、郑珣瑜称疾不起,以表示与革新派不合作。
4、革新派内部的分裂 在这个危急时刻,改革派内部又出现了裂痕。
王叔文是革新派里头的灵魂人物,他的所有想法都要由韦执谊来出面具体实施。
王叔文对改革的期望值要求太高,打击政敌的手段太狠,而且树敌过多;而韦执谊则性情相对比较柔和,处事方式比较委婉,更讲究策略。
在一些事情的具体实施过程中,王叔文和韦执谊俩人产生了意见分歧,但王叔文家长作风严重,引起韦执谊的不满,俩人一开始争吵,后来竟发展到两人的关系彻底破裂,势同水火。
四、革新走入死胡同 1、出现意外 正在改革的关键时刻,出现的一系列意外,使改革走进了死胡同。
首先是唐顺宗中风,经过治疗后哑了,失去执政能力。
而王叔文因为丧母,按例要告假回家守丧。
本来一直在其中协调王叔文和韦执谊之间关系的王伾,此时也突然患了中风。
2、反对派的夺权行动 革新派遭受了重大挫折,而反对派却是风光无限,太子、宦官和藩镇这三种势力合在一起,开始了夺权行动。
宦官俱文珍联合西川节度使韦皋、荆南裴均、河东严绶等人,乘机纷纷上表,要求太子监国。
唐肃宗李诵迫于压力,当年七月发布了命太子监国的诏书。
诏书传达的当天,太子李纯在含元殿东朝堂接受文武百官的拜贺。
但在太子位上发号施令,不如登基称帝更名正言顺,于是又纷纷上书,请求皇帝禅位。
八月初四,唐顺宗颁布诏书,自行退位为太上皇,太子登基称帝,改元“永贞”,是谓。
在退位前,唐顺宗还被迫颁布了最后一道诏书:贬王伾为开州司马,贬王叔文为渝州司户。
不久,王伾病死于贬所。
3、秋后算账 唐顺宗逊位5个月后就驾崩了。
他这一走,唐宪宗立即下诏将王叔文赐死。
解决完两个“首恶”之后,就开始找其他主要成员算账了:韦执谊被贬为崖州司马,韩泰被贬为虔州司马,陈谏被贬为台州司马,柳宗元被贬为永州司马,刘禹锡被贬为郎州司马,韩晔被贬为饶州司马,凌准被贬为连州司马,程异被贬为郴州司马,史称“二王八司马事件”。
至此,“永贞革新”彻底失败。
结语: “永贞革新”从公元805年(贞元二十一年)四月-八月,前后总共100余天。
改革的进程像过山车一样的瞬息万变,最后的失败是由多方面原因造成的。
(一)、失败的原因 1、宦官集团得势不是一天两天了,到中后期,宦官势力大到可以左右皇帝的地步。
现在的改革触动了他们的核心利益,肯定要进行疯狂的反扑。
2、从得罪韦皋等藩镇势力来看,革新派还是缺乏娴熟的政治手腕,没争取有军事实力的藩镇来打击宦官集团。
3、由于朋党之争,使本来能团结的力量变成了中间派、甚至是反对派,给自己的改革竖了一堵墙。
4、在改革进行到关键的时候,需要大家精诚团结一致对外,可此时的内部却出了乱子。
这种情况的出现,说明王叔文、韦执谊都没有大局观,也没考虑到改革失败造成的凶险。
5、改革急功近利,没有从战略层面考虑问题,仅仅100多天之内就推出了33条措施,结果是萝卜快了不洗泥,欲速则不达。
6、信息的沟通不畅,也是导致改革不利的一个重要因素。
一开始唐顺宗不遗余力的支持革新,是处于对宦官集团擅权的厌恶,但更忌惮朝臣的专权。
当他信任的内侍被裁撤后,引起唐顺宗的不满。
而王叔文不能和皇帝进行直接有效的沟通,致使唐顺宗由坚定的支持者变成了冷眼旁观者,这个态度的转变很关键。
这么多反对势力一齐压过来,革新派马上变成了“一小撮”,陷入的地步,再加上革新派本身就是一群地位比较低的新人,没有强大的实力后盾,被对手一逼,立刻就了。
(二)对后世的影响 “永贞革新”失败后,唐朝政治更加黑暗。
宦官拥,成为了相沿成习的趋势;朝堂上的朋党纷争,由过去的暗自较劲,变成了公开的分庭抗礼。
以此又创了一个新的恶例,每个皇帝都把自己任用的人当作私人,继位的皇帝对前帝的私人,不论是非功过,一概予以驱除。
但也有一些积极影响,改革派虽然都被贬黜,但唐宪宗汲取了“永贞革新”的失败教训,集中精力削藩,重振了中央威望,朝廷呈现出暂时的“”局面。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范阳卢氏有多厉害?卢氏易经又是什么?
北魏是范阳卢氏最为辉煌的时期,卢氏易经也就成为范阳卢氏族人在经学方面的最具博学的文化之一。
对于卢氏易经、卢氏象数中的卢氏,清儒马国翰据《魏书.卢景裕传》将卢氏视为卢景裕。
卢景裕,字仲孺,小字白头。
北魏范阳涿县(今河北涿州)人,也即范阳卢氏。
据古书记载,卢氏从小聪明国人,专门研究各类经书,性情清静,淡泊名利。
其叔父在官场上职居显要。
卢氏成年后隐居大宁山,喜欢在园舍隐居。
钟情于郊野游玩,性格谦恭守道,贞素自得,故号为居士。
卢氏官至中书郎和国子博士。
宰相,听说他是研究易经高深专家,专程千里迢迢赶来聘请他,让他教自己的诸子学习。
卢氏以易学而闻名,当时,“景裕理义精微,吐发闲雅,时有问难,或相诋诃,大声厉色,言至不逊。
而景裕神采俨然,风诵如一,从容往复,无际可寻,由是士君子嗟美之。
”(《.卢景裕传》)。
他的易学源于郑易,并且有专门的师传。
《书.儒林传》:“凡是经学诸生多出自魏末大儒徐遵明门下,河北讲郑康成所注《周易》,遵明以传卢景裕及清崔瑾。
“景裕传权会,权会传郭茂,……其后能言《易》者,多出郭茂之门”。
故“景裕虽不聚徒教授,所注《易》,大行于世。
”(《北史.卢景裕传》)就其内容而言,其易注多引汉儒卦变、升降、互体之说。
清儒马国翰云:“其说易爻用升降,与蜀才略相似,大抵宗之学者。
”据史志记载,其易学著作为《周易注》。
《.经籍志》著录《周易》一帙十卷,而唐志均有:卢氏周易注十卷。
马国翰据李鼎祚《周易集解》及孔颖达《周易正义》辑《周易卢氏注》一卷。
除了易学外,卢氏对其它经学也有研究,注过《尚书》、《孝经》、《论语》、《礼记》、《》。
他还好佛,“曾寓托僧寺,讲听不已”(《北史.卢景裕传》),并通其大义。
“天竺胡沙门道希每译诸经论,辄托景裕为之序云。
”(同上) 根据卢氏散见于《周易集解》中的易注,其象数易学特征非常突出,特别表现在他对卦变的运用,完全合荀、虞之法。
兹从以下三例分析之: 1.注《噬溘.彖》云:“此本《否》卦。
《乾》之九五分降《坤》初,《坤》之初六分升《乾》五,是刚柔分也。
”此处升降法是取荀氏之说,按照荀氏之意,一卦之中阴阳两爻可以升降互换,由此一卦变成另一卦。
虞翻崇尚荀学,也取升降言卦变。
虞注《噬溘》云:“《否》五之《坤》初,《坤》初之《否》五,刚柔交,故亨也。
”很显然,关于此卦卦变,卢氏、尽管在表述上存在一定差别,但其思想完全相同,二者均在说明:《噬嗑》是由《否》而来,即《否》初、五两爻互换位置而成《噬嗑》。
2.注《涣.彖》云:“此本《否》卦。
《乾》之九四来居《坤》中,刚来成坎,水流而不穷也。
《坤》之六二上升《乾》四,柔得位乎外,上承贵王,与上同也。
”又注《涣》六四云:“自二居四,离其群侣,涣其群也。
”卢氏这两段注是言《涣》来自《否》,即《否》二、四两爻互易而成《涣》。
荀注《涣.彖》云:“谓阳来居二,在《坤》之中,为立庙。
”注《涣.象》云:“阴上至四承五为享帝,阳下至二为立庙也。
”虞注《涣》云:“《否》四之二成坎巽,天地交,故亨也。
”从荀、虞注看,也是言《否》二、四两爻互易而成《涣》。
3.卢注《节.彖》云:“此本《泰卦》。
分《乾》九三升《坤》五,分《坤》六五下处《乾》三,是刚柔分而刚得中也。
”此是言《节》自《泰》来,即《泰》三、五两爻互易而成《节》。
虞注《节》云:“《泰》三之五,天地交也。
”其意与卢氏同。
关于卢氏卦变说,只能见到以上这三例。
对比卢氏与荀、虞卦变,可知卢氏卦变当本荀、虞无疑。
也就是说,卢氏和蜀才一样,在象数易的卦变说屡遭摧残之时,仍坚定不移地取卦变说注《易》,这对于卦变说的流传乃至整个象数易学保存皆有一定的意义。
故卢氏的名字在易学史上也与卦变联系在一起,成为一个不可忽视的易学家。
清儒惠栋曾评价道:“卦变说本于《彖传》,荀慈明、虞仲翔、姚元直及蜀才、卢氏、侯果等之注详矣。
”(《易汉学》卷八) 卢氏象数有两点:其一,卢氏象数思想不止于卦变,也有消息说、互体说等。
以消息说注《易》者,如注《剥》云:“此本《乾》卦,群阴剥阳,故名为剥也。
”此言十二消息卦来自乾坤,坤阴长至乾五为剥。
以互体说注《易》者,如注《贲》九三“濡如”云:“有坎之水以自润,故曰濡如也。
”《贲》二、三、四爻互坎,故言有坎之水以自润。
注《涣》六四“涣有丘”云:“互体有艮,艮为山丘。
”此言《涣》三、四、五爻互艮。
其二,卢氏并非完全按照荀、虞用象数释《易》,也就是说在荀、虞用象数注《易》之处,卢氏常弃之不用。
如荀注《需.九五象》用升降说,而卢氏则注之曰:“沈湎则凶,中正则吉。
”荀、虞、蜀才等注《讼》取卦变说,而卢氏则注《讼.彖》云:“险而健者,恒而好争讼也。
”注《讼.初六象》云:“初欲应四,而二据之, 争,事不至永,虽有小讼,讼必辩明,故终吉。
”卢氏不取卦变说,又根据台湾学者黄庆萱教授考证,“卢氏注颇有意近王弼,而《伊川易传》亦多与卢注暗合。
”(《魏晋易学书考佚》二十八)这说明了在玄学易击之下,象数易在注《易》时所表现出的问题已极为明显,故一些易学家,包括像传易的卢氏这样的易学家,在注《易》许多的情况下,也不得不舍弃留传下来的象数易学,而以玄学易代之。
从这里也看到了象数易学在南北朝时地位大大下降趋于式微。
随机文章平凡杨家将为何能成为家喻户晓的英雄古巴比伦空中花园现争议,位置并不在巴比伦运30运输机最新消息曝光,或改用两喷气式发动机斯蒂芬·威廉·霍金简介,概括霍金的一生事迹(探寻宇宙奥秘)为什么外星人躲着人类,外星人会不会伤害人类/害怕人类伤害迷案在线 mazx.cn本站内容大多收集于互联网,内容仅供娱乐,并不代表本站观点,如果本站内容侵犯了您的权益,敬请联系网站管理员,我们将尽快回复您,谢谢合作!
鄣国和纪国是什么关系?两者相隔较远为什么鄣国是纪国的附庸国
纪国之鄣不当为东平之鄣,亦不似赣榆之纪鄣,前者为齐鲁所隔,后者为莒所隔,都是区域性大国,纪国再大也算不上方伯,后者尤其不合理(被攻打,莒国国君逃到了纪鄣,如何之前说齐人降鄣)。
虽然有可能会跨区域控制,但个人猜测,或许齐国所降之鄣,更像是琅琊郡的昌县,今山东诸城东北,西汉时附近以“昌”得名者亦多。
不过此类纸面、后世文献逆推考古,没有可靠出土证据的,隋唐以前的地理考证都看个大概罢了,许多问题很大。
其实一旦把纪鄣和鄣合爲一地,则鄣是地名中核心词,杜注释纪鄣的“东海赣榆县东北有纪城”,纪城和纪鄣的关係就不一定成立了。
在汉代的城阳国、高密国、瑯琊郡及北海郡一带,春秋时期有㠱国(己、其两声字)、杞国、纪国,而莒国国君又姓己,汉代还保留有剧县(春秋纪国国都,语音之转)、箕侯国、祝其县的地名,大概此地本是己姓之地,周代又封于此建国爲纪国等。
则赣榆之纪城亦是己姓定居之遗迹而已,与纪国、纪鄣有无关係,则不可确定。
而鄣,除了汶水鄣国,后世尚有章丘(本山名,当是古地名),战国齐国有昌国,此是齐国西部之鄣;汉代的地名昌县、昌安、平昌、都昌,则暗示春秋纪国东部有一个叫昌的族群在此範围内留下一系列地名,此昌当即鄣。
齐、纪东西之诸鄣、章、昌,似又是某一更古族群留下的地名痕迹,时纪国人据之,是爲附庸鄣,西则爲汶水鄣国、齐之昌国。
由地名学来考察这些地名,是否成立,实则又未必必然。
盖先秦地理,很多都只能看个大概,没有国君墓地和附近都城的确切考古材料(考古材料也要注意遗物所能反映的时间段,毕竟常有迁徙),多数传世文献材料不可完全不信,亦不必太认爲确凿可信。
随机文章清朝皇帝对太监充满戒心!最后中国两千多年来的太监制度终结在他手上二战日本九二式重机枪,最差重机枪却收割无数生命(需11人伺候)莫比乌斯环的恐怖意义,莫比乌斯环的诅咒(无限循环/没有尽头)下凡神仙如何恢复法力,自我修炼/行善积德/度过情劫/死亡复联4漫威惊奇队长吊打灭霸,漫威惊奇队长干嘛去了/阻止宇宙战争迷案在线 mazx.cn本站内容大多收集于互联网,内容仅供娱乐,并不代表本站观点,如果本站内容侵犯了您的权益,敬请联系网站管理员,我们将尽快回复您,谢谢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