布连斯奇条约谈判要点有几点 布连斯奇条约的影响是什么

作者:小菜 更新时间:2025-02-20 点击数:
简介:谈判 1725年俄国沙皇叶卡捷琳娜一世认为政府在对准噶尔的战争中有求于俄国,此时划分边界可以谋得更大利益,因此她于1725年8月11日任命“特遣驻中全权大臣”,

【千问解读】

谈判 1725年俄国沙皇叶卡捷琳娜一世认为政府在对准噶尔的战争中有求于俄国,此时划分边界可以谋得更大利益,因此她于1725年8月11日任命“特遣驻中全权大臣”,来华谈判商务和边界问题。

俄方的谈判要点有以下四点: 与中国缔结商约; 划分边界应以俄方绘制的西伯利亚地图为依据,俄国不能放弃贝加尔湖、乌丁斯克、色楞格河下游以及尼布楚等地,不能让中国在额尔齐斯河取得据点; 答应送回中国私逃者及非法逃离中国的人; 要求东正教传教士在北京的居住权。

俄罗斯大臣带了1500名卫队,总共2000人,在来北京的途中,还频频与噶尔丹部叛乱势力联系,鼓励他们叛乱,妄图以此对清政府进行要挟;他也多次派人跟在中国的法国传教士巴多名联系,让他提供一些关于清政府对谈判、平叛和传教士的态度的情报;他更大肆收留中国逃人,南移恰克图和楚库河支流的岗哨,力争在谈判、划界前多占一些中国土地。

经过一年的长途旅行,俄国使团于1726年底到达北京。

之后中俄双方在北京进行了六个月的谈判,为了侵占中国的更多领土,萨瓦一面以攻为守,反诬中国收留俄国逃人,叫嚣要收复俄国因《尼布楚条约》而“丧失”的黑龙江土地,一面用小恩小惠拉拢大学士马齐,叫他提供情报,包括中国谈判代表的性格等等。

1727年7月3日,谈判改在离恰克图10多公里的布尔河畔举行,清朝派去的首席代表是隆科多。

7月26日隆科多因私抄玉牒案被撤回囚禁于畅春园,中方实际上的首席代表是郡王额驸策凌。

策凌和四格、图理琛一起,又跟萨瓦、郎格谈了一个月零四天才在1727年8月31日(五年七月十五日)签订《布连斯奇界约》,俄方代表为萨瓦,清朝代表为策凌。

11月2日(雍正五年九月初七),又签订了《恰克图条约》,次年五月十八日(1728年6月25日)双方在恰克图正式换文。

《布连斯奇界约》不分条款,由满、蒙、俄和拉丁四种文字缮写。

《恰克图条约》共十一条,包括边界、商务、逃人、宗教、外交等方面。

其中边界方面基本重申《布连斯奇界约》的,但它重申乌第河流域仍是待议区;关于商务关系,主要是规定“准其两国通商。

既已通商,其人数仍照原定,不得过二百人,每间三年进京一次。

除两国通商外,有因在两国交界处所零星贸易者,在色楞额之恰克图、尼布朝之本地方,择好地建盖房屋情愿前往贸易者,准其贸易”;它还规定:中国允许在北京俄罗斯使馆内建造东正教堂,教士四人,学生四人,教习二人,由中国给予赡养;双方对逃犯、越境行窃和杀人犯均需严拿治罪,等等。

后续工作 中俄双方即派出界务官,分组前往恰克图迤东和迤西,划定地段,勘分国界。

在勘界过程中,俄方进一步将一些原属中国的土地划入沙俄版图。

勘界结果,双方分别订立了《阿巴哈依图界约》和《色楞格界约》,在东面设置了六十三个界标,在西面设置了二十四个界标。

中俄中段划界工作至此全部结束。

评价 《布连斯奇条约》基本上是中俄两国在平等状态下签订的。

中国方面主要成果是确定了两个边界,获得俄方送还逃人的许诺,切断了俄国对中国西北叛乱者的援助。

俄国则取得了在北京和恰克图的自由贸易权利(参见阿勒坦布拉格),并获得了原未完全控制的色楞格河下游地区。

影响 《布连斯奇界约》和《恰克图条约》使俄国得到了比《尼布楚条约》更多的利益。

尽管如此,条约的签订毕竟实现了时期未能实现的愿望,明确划定了中俄中段边界,遏制了俄国自清初以来对我外蒙北疆的侵略势头,同时也使我国北部边境的贸易一定程度地活跃起来。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天下第一奇士曾静:科场失意者的荒诞悲歌

湖南永兴的山水间,曾走出一位被后世称为“天下第一奇士”的读书人——。

他的一生如同一场荒诞剧,从科场失意的穷到策反朝廷重臣的“反清义士”,再到帝的座上宾与帝的刀下鬼,其命运跌宕堪称的缩影。

一、科场困局:寒门学子的精神崩塌 曾静(1679—1736年)生于湖南永兴的没落地主家庭,幼年丧父,由寡母抚养成人。

他自幼攻读经史,却在之路上屡遭重创——县学生员身份已是其仕途顶点,此后多次乡试皆名落孙山。

这种挫败感在雍正三年(1725年)达到顶峰:因湖南地狭人稠,他携弟子张熙、廖易赴川谋生,途经长沙时目睹“五星联珠、日月合璧”的天象,将其视为天命所归的吉兆。

然而现实却残酷地击碎了他的幻想:两年间家乡连遭水灾,流民遍野,时疫横行。

这种从“天命所归”到“人间炼狱”的认知撕裂,成为其反清思想的催化剂。

二、思想异化:遗著的致命诱惑 在人生至暗时刻,曾静购得吕留良诗稿,其中《钱墓松歌》的“紫云宋松围一丈,万苍明松八尺余……天荒地塌非人间”之句,与其所经历的民生凋敝形成强烈共鸣。

吕留良“华夷之分大于君臣之伦”的主张,在曾静贫瘠的思想土壤中迅速生根发芽。

他开始在《知新录》中宣扬“春秋时,该做;战国时皇帝,该做”的荒诞理论,甚至将吕留良视为“明季皇帝”的不二人选。

这种将经典异化为政治宣言的行为,暴露出其思想体系的混乱与偏执。

三、策反闹剧:面前的权力臆想 雍正六年(1728年),五旬老童生曾静上演了其人生最荒诞的一幕:他派学生张熙携带亲笔策反书,跋涉数千里赴西安策反川陕总督岳钟琪。

其策略堪称魔幻现实主义——在策反书中,他罗列雍正帝“谋父、逼母、弑兄、屠弟”等十大罪状,同时以“华夷之分”论证清廷统治的非法性。

更具黑色幽默的是,他竟以后裔的身份要求岳钟琪“为宋廷复仇”。

这种将历史符号强行拼贴的政治幻想,在岳钟琪“焚香拜天、假意应允”的戏码中彻底破产。

四、帝王棋局:雍正的舆论控制术 曾静被捕后,雍正帝展现出高超的统御智慧。

他未如大臣所请将曾静凌迟处死,反而将其供词与自身谕旨编纂成《大义觉迷录》,令曾静赴全国官学宣讲。

这种“以叛徒证圣明”的策略,实为对江南士族的舆论反制——当时民间流传着雍正“弑父逼母”的谣言,而曾静的现身说法恰成最佳辟谣工具。

更精妙的是,雍正将批判矛头引向已故的吕留良,对其开棺戮尸、族诛弟子,既转移了视线,又震慑了江南文脉。

这场持续五年的“思想改造运动”,堪称中国历史上最早的国家级舆论管控案例。

五、权力更迭:乾隆的清算与禁忌 雍正十三年(1735年)驾崩后,曾静的命运急转直下。

乾隆帝即位首日即下令将其凌迟处死,同时在全国范围内焚毁《大义觉迷录》。

这种政策转向绝非偶然:乾隆深谙其父“以叛证道”的政治风险,遂以“大逆不道”之名终结闹剧。

更值得玩味的是,乾隆同时赦免了因“案”被囚的岳钟琪,这种“杀其徒而用其将”的手法,彰显出新一代帝王对权力平衡的精准把控。

曾静之死,标志着雍正朝“以叛制谣”策略的彻底破产,也预示着清代文字狱进入更残酷的阶段。

六、历史镜像:失败者的文化标本 曾静的悲剧,本质上是传统士人精神困境的极端呈现。

他既无的宗教动员能力,亦乏黄宗羲的思想深度,却妄图以之力颠覆王朝。

其策反书的逻辑漏洞(如以岳飞后裔身份策反岳钟琪)、行动计划的荒诞性(学生张熙变卖家产筹措路费),暴露出底层知识分子在王朝高压下的精神错乱。

后世史学家史景迁曾感叹:“这个自诩为蒲潭先生的读书人,终究只是权力游戏中的提线木偶。

” 在湖南永兴大布江乡的蒲箕塘,曾静故居早已湮灭,唯余电站管理所的残存石磨与家谱记载的龙形山墓地。

这个自称“南海无主游民”的落魄书生,其人生轨迹恰似一曲科举时代的挽歌——当八股取士的独木桥断裂时,坠落者或成李贽式的思想先驱,或如曾静般沦为权力祭坛的牺牲品。

而那段“皇帝与秀才”的荒诞对话,终将在历史长河中化作一声叹息。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天下第一奇士曾静:科场失意者的荒诞悲歌

湖南永兴的山水间,曾走出一位被后世称为“天下第一奇士”的读书人——。

他的一生如同一场荒诞剧,从科场失意的穷到策反朝廷重臣的“反清义士”,再到帝的座上宾与帝的刀下鬼,其命运跌宕堪称的缩影。

一、科场困局:寒门学子的精神崩塌 曾静(1679—1736年)生于湖南永兴的没落地主家庭,幼年丧父,由寡母抚养成人。

他自幼攻读经史,却在之路上屡遭重创——县学生员身份已是其仕途顶点,此后多次乡试皆名落孙山。

这种挫败感在雍正三年(1725年)达到顶峰:因湖南地狭人稠,他携弟子张熙、廖易赴川谋生,途经长沙时目睹“五星联珠、日月合璧”的天象,将其视为天命所归的吉兆。

然而现实却残酷地击碎了他的幻想:两年间家乡连遭水灾,流民遍野,时疫横行。

这种从“天命所归”到“人间炼狱”的认知撕裂,成为其反清思想的催化剂。

二、思想异化:遗著的致命诱惑 在人生至暗时刻,曾静购得吕留良诗稿,其中《钱墓松歌》的“紫云宋松围一丈,万苍明松八尺余……天荒地塌非人间”之句,与其所经历的民生凋敝形成强烈共鸣。

吕留良“华夷之分大于君臣之伦”的主张,在曾静贫瘠的思想土壤中迅速生根发芽。

他开始在《知新录》中宣扬“春秋时,该做;战国时皇帝,该做”的荒诞理论,甚至将吕留良视为“明季皇帝”的不二人选。

这种将经典异化为政治宣言的行为,暴露出其思想体系的混乱与偏执。

三、策反闹剧:面前的权力臆想 雍正六年(1728年),五旬老童生曾静上演了其人生最荒诞的一幕:他派学生张熙携带亲笔策反书,跋涉数千里赴西安策反川陕总督岳钟琪。

其策略堪称魔幻现实主义——在策反书中,他罗列雍正帝“谋父、逼母、弑兄、屠弟”等十大罪状,同时以“华夷之分”论证清廷统治的非法性。

更具黑色幽默的是,他竟以后裔的身份要求岳钟琪“为宋廷复仇”。

这种将历史符号强行拼贴的政治幻想,在岳钟琪“焚香拜天、假意应允”的戏码中彻底破产。

四、帝王棋局:雍正的舆论控制术 曾静被捕后,雍正帝展现出高超的统御智慧。

他未如大臣所请将曾静凌迟处死,反而将其供词与自身谕旨编纂成《大义觉迷录》,令曾静赴全国官学宣讲。

这种“以叛徒证圣明”的策略,实为对江南士族的舆论反制——当时民间流传着雍正“弑父逼母”的谣言,而曾静的现身说法恰成最佳辟谣工具。

更精妙的是,雍正将批判矛头引向已故的吕留良,对其开棺戮尸、族诛弟子,既转移了视线,又震慑了江南文脉。

这场持续五年的“思想改造运动”,堪称中国历史上最早的国家级舆论管控案例。

五、权力更迭:乾隆的清算与禁忌 雍正十三年(1735年)驾崩后,曾静的命运急转直下。

乾隆帝即位首日即下令将其凌迟处死,同时在全国范围内焚毁《大义觉迷录》。

这种政策转向绝非偶然:乾隆深谙其父“以叛证道”的政治风险,遂以“大逆不道”之名终结闹剧。

更值得玩味的是,乾隆同时赦免了因“案”被囚的岳钟琪,这种“杀其徒而用其将”的手法,彰显出新一代帝王对权力平衡的精准把控。

曾静之死,标志着雍正朝“以叛制谣”策略的彻底破产,也预示着清代文字狱进入更残酷的阶段。

六、历史镜像:失败者的文化标本 曾静的悲剧,本质上是传统士人精神困境的极端呈现。

他既无的宗教动员能力,亦乏黄宗羲的思想深度,却妄图以之力颠覆王朝。

其策反书的逻辑漏洞(如以岳飞后裔身份策反岳钟琪)、行动计划的荒诞性(学生张熙变卖家产筹措路费),暴露出底层知识分子在王朝高压下的精神错乱。

后世史学家史景迁曾感叹:“这个自诩为蒲潭先生的读书人,终究只是权力游戏中的提线木偶。

” 在湖南永兴大布江乡的蒲箕塘,曾静故居早已湮灭,唯余电站管理所的残存石磨与家谱记载的龙形山墓地。

这个自称“南海无主游民”的落魄书生,其人生轨迹恰似一曲科举时代的挽歌——当八股取士的独木桥断裂时,坠落者或成李贽式的思想先驱,或如曾静般沦为权力祭坛的牺牲品。

而那段“皇帝与秀才”的荒诞对话,终将在历史长河中化作一声叹息。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加入收藏
               

布连斯奇条约谈判要点有几点 布连斯奇条约的影响是什么

点击下载文档

格式为doc格式

  • 账号登录
社交账号登录